如何提升泉州中小企业产业群竞争力论文

2021-06-13 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泉州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群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就提升其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问题 中小企业群竞争力 提升

  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说: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被创造出来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泉州市以家庭企业和各具特色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泉州中小企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泉州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为其它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产业群中虽然有较大总量规模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都由几千家甚至上万家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的,大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其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这些难题既有自身也有外部因素。

  自身原因分析

  就自身不足而言,主要是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十分有限;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不高;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足,导致银行贷款难;由于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特别是低端资本市场的支持(比如天使投资至今未引起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资本集中的约束等等。

  外部因素分析

  泉州中小企业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就外部而言主要有:

  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泉州因为紧紧抓住了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业、纺织行业等)由台湾、香港等地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借助侨乡的有利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这几年,泉州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南北夹击”之下,兼以城市定位、土地、税收乃至政府服务等诸多因素的相对缺失,泉州一些大型企业如菲莉集团、七匹狼集团、劲霸时装有限公司等总部纷纷外迁,使泉州区域产业经济初步呈现边缘化的潜在风险。

  具体分析泉州企业总部外迁的形态,主要有三种:第一类选择西北、华北等地“西进”,目的是追求更低生产、人力和土地等方面的成本,这对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泉州颇具“杀伤力”。第二类是手头有多余的钱,但在泉州暂时找不到好项目,因此,想到外地投资。此类企业一般是搞“机会主义”打“游击战”或公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转移。第三类是当地中大型企业到外地开办分厂、分公司或到大都市设立设计、研发、商务和品牌中心,以利于企业面对面地吸引当地在设计研发、品牌运作、资本运作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此类企业一般是“北上”北京或上海;“南下”深圳或广州。同时,作为港商台商投资最早的热土,泉州在港商台商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布局中被“冷落”,台资的热点逐步向长三角、珠三角、华北等区域转移。一般地说,一个地方产业结构优劣决定了区域经济的盛衰,而产业结构自身优劣又主要取决于地区经济主导专业化主体在整个行业寿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果主导专业化主体处于创新阶段或发展阶段,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就会高速增长,而该区域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反之亦然。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梯度推移和区域之间的竞争,泉州如何学会同长三角、珠三角既竞争又合作,以维持持续竞争力。

  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带来风险。未来一个时期内,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性将继续存在;国际汇率波动风险加大,美元走势仍将成为不可预知因素;主要工业国都面临着财政赤字庞大的问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依然存在,贸易摩擦还将起起落落,这些对于抵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都会有非常的影响。

  对于提升泉州中小企业产业群竞争力的建议

  经过分析,本文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鼓励和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如下的建议:

  重视“二次创业”

  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1.23:1;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泉州企业“二次创业”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以突破和优化家族制管理、海内外上市、融资租赁和ODM加工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逐步扩大外向型比例,不断打造在国内市场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培养创新企业家

  努力培植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企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必然也是推动产业集群成长的主体力量。从理论上分析,产业集群成长以大量企业组织成长为基础,而企业组织成长过程就是企业家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因此,一些地区企业组织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成长较慢,经济发展不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必须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由政府或民间组织与浙江、江苏的.中小企业进行交流,努力培植一批善于寻找创新源泉,注重提高经济效率,敢于大胆学习模仿,精于捕抓市场机会的企业家队伍。

  具备战略眼光

  很多中小企业只重视策划,而不重视战略。很多的民营企业家信奉“策划”。靠着智慧和策划,无数的企业赢得了一时的胜利和辉煌。但过些年后再回头看看,我们会发现当年占据媒体每一个角落的英雄企业已所剩无几。

  西方的企业家则相信“战略”及其严格的实施方能带来成功。对市场的容量要仔细度量;对竞争对手要严格分析,对产品要严格定位;对自己的资源要严格地规划,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要严格地论证。通常,这类公司用于管理咨询的费用,三分之一是花在战略咨询上。我们的经理人可以认真地问一下自己的企业是不是有一个核心的、系统的、可以操作的战略。没有战略的企业是很难长久的,民营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重视战略。不能漫无目的地盲目追求速度和“大而全”。

  对于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老板来说,企业文化虽然并不直接解决企业赚不赚钱的问题,却可以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民营企业更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人的潜力发挥至极,使追求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一致。企业文化要靠制度来体现和烘托,靠氛围来影响,靠细节来体现,这是建立在制度之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对于民营中小企业而言,技术可以仿制,管理模式可以引进,形象包装和品牌建设可以交给专业公司打理,惟有企业文化,只能产生于企业内部,需要踏踏实实地积累和创建。

  加大政府支持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完善分工协作的生产体系。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并不意味着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只有以产业链为基础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才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增加创新绩效,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地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同样植根于特色。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优质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品牌延伸等办法,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更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同类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专业化协作,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为纽带,专业化协作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但是对于产业结构的问题,笔者更加倾向于同意经济学家樊纲的观点。他在一次研讨会上针对时下理论界与经济界流行的中国应注意“提升产业结构”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对于整个中国来说,目前应注重“扩充”产业结构而不是提升产业结构,这样才能保住和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绝大多数地区和城市,甚至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也不能轻易多谈“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对于某些地区和城市也许合适,但要分析所在城市的特点再来得出结论。樊纲解释说,我们毫无疑问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当中的技术含量,但即使我们有了新的较为高级的产业,我们也仍然不能丢掉那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但仍有竞争力的所谓“低级产业”。

  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企业聚集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公共产品,不仅包括道路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还包括某些专业市场、公共研发机构、教育培训机制等。当然,这些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应该有当地企业的广泛参与。地方政府应该鼓励当地成立行业协会或领导性龙头企业,使其成为集群整体利益的代表,协调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利的外部环境。根据国际经验,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加强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供应商的联系,甚至和区外、国外厂商的联系,促进企业间互助协作、同业对话,发挥企业间的协作效率。概括起来,这些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信息咨询中心、公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创业服务机构,如建立创业投资基金,组建多层次的创业投资保险机构,规范和完善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等等;科技人才支持体系,如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家市场体系、猎头公司等;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如兴办地方性大学、科研院所和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诱导分散的企业逐步向集群规划区集中,推动企业集群的发展。这些政策包括:利用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改善集群融资环境;实施供给管理政策,启动民间资金,充分动员民间资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要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集群发展的拉动作用;系统推动产学研网络融合,以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创业,到企业兼职、任职或从事咨询活动。

  培育有利的区域创新环境,促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区域创新的可得性不仅来源于区域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更重要的还来源于区域创新的产业气氛。这种产业气氛一旦形成,就具有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特点。区域创新的产业气氛通常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和开放型的生产方式;高速的人才流动;诚信与合作的人际网络;对失败的鼓励和宽容;敢于冒险等等。

  只有在特有的地区经济文化中,泉州地区的中小企业产业群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帮助下,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自身的竞争力才会得到持续的提升。

【如何提升泉州中小企业产业群竞争力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论文04-25

如何提升双低油菜产业竞争力论文06-02

店面如何提升竞争力02-28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探讨的论文04-25

基于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论文04-25

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论文04-15

关于有效管理知识资源提升竞争力论文05-29

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论文04-01

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