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2009年3月,本院共收治剖宫产后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20例,年龄24~39岁,孕周34~42周,孕次1~3次。剖宫产指征: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9例,胎膜早破并宫腔感染2例,子痫前期重度7例,胎盘早剥1例,前置胎盘1例。18例患者体温在37.5~38 ℃之间,2例体温高达38.5 ℃。所有患者均作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90 g/L者13例;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80%者3例。
2 诊断标准
①剖宫产术后第3~5日,切口局部有淡黄色渗出液,挤压切口可见有淡黄色渗液并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②切口愈合不良,无红肿,部分患者局部有硬结,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迹象。③腹部切口渗出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的`脂肪滴。④B超检查发现腹部切口处低回声或无回声液状暗区,提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3 治疗方法
将大黄研磨成细粉状,与芒硝按1∶3比例,即大黄粉100 g、芒硝300 g均匀混合后装入干净棉布袋内(布袋宽度为2.5 cm,长度与切口长度适当)备用,切口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后,覆盖6层的无菌纱布,再将上述布袋覆盖于纱布上;根据渗出量多少每日更换敷料1~2次,直至切口愈合。
4 结果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切口常见并发症,常见于肥胖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孕妇腹壁脂肪层厚且柔软,弹性差,浅筋膜层脂肪厚,血供差;
②机械性损伤,如用力钳夹、临床上电刀的不正确使用等,从而使脂肪组织受损、缺血坏死[1];
③切口缝合技术欠佳,如缝合过紧过密影响血供引起缺血坏死或缝合不严密、遗留死腔;
④妊娠期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贫血、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可使本身血运差的脂肪组织的血运循环进一步发生障碍。上述所述原因均可使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切口脂肪液化治疗需行扩创、引流、换药及应用抗生素[2],但疗程长,一般需15~20 d。
【康复医学概论论文】相关文章:
土木概论的论文03-05
美学概论论文05-25
多元化教学模式对康复医学的应用论文06-15
公司理财概论论文02-20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06-30
康复医学的学习心得06-19
信息管理概论论文04-06
心理学概论论文04-11
财务管理概论论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