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1-06-12 09:36:35 论文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在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练习习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本学期的32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下面,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浅析一下我对本学期语文教学的认识。

  一、识字。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300个生字。每课要求会写的几个生字,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已经认识的字,不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力图保证它们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在笔画或笔顺上有某些共同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字。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坪、坝”同属于左右结构,都含有“提土旁”;“蝴、蝶”同属于左右结构,都含有“虫字旁”。这样的偏旁和结构相对集中的设计,便于学生感悟和教师的指导,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平台。如果没有上面提到的共同点,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则指导起来、学习起来都会很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自主发现带有同样笔画、部件、结构的汉字之间的共同之处、写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写好典型字的安排是与传统的毛笔书法练习相关的,练过书法的老师们都还记得,绝大多数字帖中的字都有一定的规律,或者是结构相同,或者是偏旁一样。

  从生字表二可以看出,二年级下册每课要求写9-12字,三年级上册每课要求写10—14个字。写字数量的增加,是为学生的习作做好字量的储备。

  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人教版实验教材就开始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要领,时常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卫生、爱护和保管文具。与此同时,还要留心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譬如,有的学生习惯于看一下书上的字,然后添加一笔,这种习字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字形的整体把握。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板书示范,详细指导不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利弊谈)。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形近字、同音字也大量出现,为了使学生避免写白字、错字,教师在写字指导时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教材当中安排了这个方面的内容,譬如,“语文园地二(32页)”的“我会填”,“语文园地四(64页)”的“我的发现”,但是,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同时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区分字音、字形、字义,不断提醒学生在平时的书写活动中不要写白字、错字。此外,也可以通过写字与学词的结合,使学生尽量少写白字、错字。因为在实际的语言环境当中,很多生字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多了另外一个生字作为参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区别信息,减少出错的机会,在写字的同时积累词语。为此,我们在教材之后安排了《词语表》供大家参考。

  写字的质与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学生动笔写字不应集中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而是要分散到每一堂课里面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也不是有人所认为的写得越多就越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视学生写字的质的情况决定量的多少,如果学生已经记住了字形并且写得比较美观了,那么写字的练习就要体现出弹性的要求了,他可以少写几个。换句话说,写字练习,在达到质的要求基础之上,学生在量上有选择作业的权力。

  二、阅读。

  1、“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误解与纠谬。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通过近三年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注意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个有关读书的要求有所误解和曲解。他们认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多样问题,于是,老师所谓的阅读指导便流于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等诸多阅读形式的更替与展示。大家不要忘记,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之后还有这样的表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难发现,“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手段,不顾“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个目的而单纯追求阅读形式的多样,是对课程标准的误解和曲解。换句话说,阅读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教师的指导。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理念的确立,主要目的是力图规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灌输”行为,代之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理解成教师不必给予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可以凭借不同形式的、单纯的个人阅读就可以领会课文内容,学会表达方法。

  3、重视阅读的指导。重视阅读的指导包含不同的层次和内容:第一,指导什么;第二,如何指导。

  先看指导什么。对于那些不传达给学生他就无法自主获得的知识、技巧,教师不必反复地要求学生自主尝试、习得,以避免学生直至心理受挫,最终也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平等的对话,譬如“我也来试试,这样读是不是好一些?”“请让我试试好吗?”直接将正确的处理办法演示给学生,例如:诗歌的诵读、长句的断句、停顿,轻声、儿化、疑问等等。

  不过,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内容和传达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逐步习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时,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遇到某些问题,此外,教师需要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学习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文中学习伙伴的话和课后习题中的内容,也可以参照我们列举的有关课程标准当中的阶段目标,自主设计。这里特别强调两点:第一,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问题,都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个角度。明确提问的角度,有助于学生正确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明确当我们遇到其他文章时,该怎样思考、从什么角度提问,这是一个示范和模仿学习的过程,可以提问的内容和角度很多,一般来说,可以从题目入手(《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这个定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可以从部分词句的表达方法、含义入手(《爬天都峰》“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中的“挂”字),还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入手(《奇怪的大石头》“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掌声》“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此外,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回应,不要仅仅是布置问题,而没有相应的下文。

  以上说明的是指导的内容,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呢?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提出的“教师的分析”,指的是教师直接将问题的'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它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策略的选择:一种策略是,从学生对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中提取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回答的比较中,认识、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另一种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譬如《灰雀》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老师可以据此提问,“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列宁的什么心情,列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传达出这种心情?”这样的问题不只是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个用意则是呼应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要求,引导学生培养捕捉信息、体会情感的能力与习惯。再如,《爬天都峰》文中学习伙伴有这样说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如何体会“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教师可以设问,“‘终于’能否去掉,去掉之后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学习领会词语表达作用的基本方法。第三种策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解决教材中出现的问题。

  三、写作。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论文03-29

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06-26

语文有效教学论文04-12

语文教学的论文04-12

语文领域教学的论文06-20

关于语文的教学论文03-29

语文教学论文03-29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05-10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03-31

关于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论文05-0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在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练习习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本学期的32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下面,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浅析一下我对本学期语文教学的认识。

  一、识字。

  本册教材要求会写300个生字。每课要求会写的几个生字,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已经认识的字,不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力图保证它们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在笔画或笔顺上有某些共同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字。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坪、坝”同属于左右结构,都含有“提土旁”;“蝴、蝶”同属于左右结构,都含有“虫字旁”。这样的偏旁和结构相对集中的设计,便于学生感悟和教师的指导,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平台。如果没有上面提到的共同点,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则指导起来、学习起来都会很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自主发现带有同样笔画、部件、结构的汉字之间的共同之处、写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写好典型字的安排是与传统的毛笔书法练习相关的,练过书法的老师们都还记得,绝大多数字帖中的字都有一定的规律,或者是结构相同,或者是偏旁一样。

  从生字表二可以看出,二年级下册每课要求写9-12字,三年级上册每课要求写10—14个字。写字数量的增加,是为学生的习作做好字量的储备。

  从一年级上册开始,人教版实验教材就开始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要领,时常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卫生、爱护和保管文具。与此同时,还要留心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譬如,有的学生习惯于看一下书上的字,然后添加一笔,这种习字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字形的整体把握。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板书示范,详细指导不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利弊谈)。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要写的字也越来越多,形近字、同音字也大量出现,为了使学生避免写白字、错字,教师在写字指导时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教材当中安排了这个方面的内容,譬如,“语文园地二(32页)”的“我会填”,“语文园地四(64页)”的“我的发现”,但是,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同时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区分字音、字形、字义,不断提醒学生在平时的书写活动中不要写白字、错字。此外,也可以通过写字与学词的结合,使学生尽量少写白字、错字。因为在实际的语言环境当中,很多生字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多了另外一个生字作为参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区别信息,减少出错的机会,在写字的同时积累词语。为此,我们在教材之后安排了《词语表》供大家参考。

  写字的质与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学生动笔写字不应集中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而是要分散到每一堂课里面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也不是有人所认为的写得越多就越好,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视学生写字的质的情况决定量的多少,如果学生已经记住了字形并且写得比较美观了,那么写字的练习就要体现出弹性的要求了,他可以少写几个。换句话说,写字练习,在达到质的要求基础之上,学生在量上有选择作业的权力。

  二、阅读。

  1、“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误解与纠谬。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通过近三年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注意到,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个有关读书的要求有所误解和曲解。他们认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多样问题,于是,老师所谓的阅读指导便流于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等诸多阅读形式的更替与展示。大家不要忘记,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之后还有这样的表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难发现,“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手段,不顾“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个目的而单纯追求阅读形式的多样,是对课程标准的误解和曲解。换句话说,阅读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教师的指导。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理念的确立,主要目的是力图规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灌输”行为,代之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理解成教师不必给予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可以凭借不同形式的、单纯的个人阅读就可以领会课文内容,学会表达方法。

  3、重视阅读的指导。重视阅读的指导包含不同的层次和内容:第一,指导什么;第二,如何指导。

  先看指导什么。对于那些不传达给学生他就无法自主获得的知识、技巧,教师不必反复地要求学生自主尝试、习得,以避免学生直至心理受挫,最终也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平等的对话,譬如“我也来试试,这样读是不是好一些?”“请让我试试好吗?”直接将正确的处理办法演示给学生,例如:诗歌的诵读、长句的断句、停顿,轻声、儿化、疑问等等。

  不过,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内容和传达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逐步习得。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时,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遇到某些问题,此外,教师需要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学习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文中学习伙伴的话和课后习题中的内容,也可以参照我们列举的有关课程标准当中的阶段目标,自主设计。这里特别强调两点:第一,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问题,都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属于哪个角度。明确提问的角度,有助于学生正确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明确当我们遇到其他文章时,该怎样思考、从什么角度提问,这是一个示范和模仿学习的过程,可以提问的内容和角度很多,一般来说,可以从题目入手(《富饶的西沙群岛》,“富饶”这个定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可以从部分词句的表达方法、含义入手(《爬天都峰》“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中的“挂”字),还可以从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入手(《奇怪的大石头》“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掌声》“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此外,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回应,不要仅仅是布置问题,而没有相应的下文。

  以上说明的是指导的内容,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呢?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提出的“教师的分析”,指的是教师直接将问题的'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它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注意策略的选择:一种策略是,从学生对教师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中提取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回答的比较中,认识、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另一种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突出问题的焦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譬如《灰雀》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老师可以据此提问,“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列宁的什么心情,列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传达出这种心情?”这样的问题不只是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个用意则是呼应课程标准提出的“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要求,引导学生培养捕捉信息、体会情感的能力与习惯。再如,《爬天都峰》文中学习伙伴有这样说到:“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如何体会“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教师可以设问,“‘终于’能否去掉,去掉之后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学习领会词语表达作用的基本方法。第三种策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解决教材中出现的问题。

  三、写作。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