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 篇1
【摘要】在对中药西化与中西药合用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中药学发展的科学理念,并论述了其所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并不等于宏观等特点,认为中药学发展需要西药来补充,但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与发展出新的辨证施治规律。
【关键词】中药学;发展;探讨
1中药学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中医药学科特点认识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参考文献】
[1]胡芳,潘金火.关木通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72-673.
[2]许明辉.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415-1417.
[3]乔富渠.中医理论应不断创新[J].世界中医药,2008,3(5):
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 篇2
摘要: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和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现在临床中药学的基础任务为科学的阐述中药理论知识,深入研究中药防治疾病以及康复保健中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经济、安全、合理并且有效的应用中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我们国家现在对于中医药行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发展需要保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以及引领未来作为指引,明确临床安全并且有效的应用中药治疗作为首要任务,继承并且创新作为发展目标,因此临床中药学的未来发展需要着重于开展下述工作,深入研究中药文献资料,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知识,研究中药药效、体内代谢以及作用机理,研究中药防治各项重大疑难疾病中的用药规律,研究中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研究民间医药,研究中药标准体系,研究多学科以及多部门的联合应用,从而保证临床中药学能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标准用药;发展趋势;用药规律
引言
临床中药学指的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临床用药作为核心,对于中药辩证用药理论和应用规律进行不断研究的一项学科,重点在于科学的阐述中药基本理论,深入研究中药在防治疾病以及康复保健中所产生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安全并且合理的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国务院早期颁发国家中长期科学以及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表明了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思路,需要提高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将中医药推向现代化以及国家化。临床中药学的发展需要将自主创新、支撑发展以及引领未来作为指引,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和现代多学科的融合,将中药基础理论以及中药临床应用开展积极的推动,使其在传统医学领域中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地位[1]。
1临床中药学在发展期间的机遇
临床中药学和临床药学比较,在发展中显著滞后,目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现在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这也要求临床中药学需要得到快速的发展,因为临床中药学现在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需要提高对临床中药发展趋势的研究和总结,明确临床中药学发展的方向与思路,不但有利于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还可以将其进一步进行推广。中药在我们国家已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神农尝百草到现在,我们国家出现了许多的中药学大师,包括孙思邈、扁鹊、李时珍、华佗以及张仲景等,每一位名医都为中药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编写了书籍。近代我们国家为了将中医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创建了一系列中医改革措施,临床中药学将中医药理作为指导,将患者作为对象,探究中医辩证实质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的关系。临床中药学存在理论性一面,理论中理、法、方和药为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整个中医学学科中的核心内容,此外,临床中药学的研究目的为中药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应用,所以其自身归属于临床范畴中,和临床医学不可分割。临床中药学需要对药物进行研究,但是也无法摆脱医学范畴,此外临床中药学也需要基础理论,但是也离不开临床实践,我们现今对于中药学的药化以及药理研究需要借助于中药学支持,否则无法体现中医本身特色,临床中药学属于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属于中医专业中的骨干,所谓用药如用兵,医生如果不了解药性,无法做到合理用药,又何以为医[2]。临床中药学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在重视对古代本草文献研究的前提上,不可以忽略国内外现代文献,从而充分体现时代用药特点。
2临床中药学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中草药数量早在汉朝到清朝的历史记载中增加了2000多种,扩充药物属于一项十分缓慢的过程,大多数中药通过漫长的临床应用才可以被记录在史册中,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到1977年我们国家记载中药达到5000多种,到了现在中药数量高达一万多种,不到200年的时间中,中药数量相比增多了7000多种,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虽然属于好事,但是我们国家中医需要大量临床实践,但是目前这7000多种药物在理论上无法被彻底融入到疾病的药物质量中,造成中药数量和中医实际应用数量出现严重失调。临床中药学的发展中比较欠缺的为中药理论方面的知识,最近几十年以来,通过试验研究了中药的配伍、炮制、四气五味、十九畏、十八反以及归经等,但是依旧没有突破性进展,我们国家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对于人体的认知方式和现在科学体系存在极大的区别,同时中医理论顺着我们国家先民对人体认知独特方式得到延续,这就造成大部分中医理论不适用于现代人体科学理论,十九畏、归经以及十八反中很多内容是现在不可以用科学进行解释的,但是在临床中上述无法解释的中药学理论却可以被证实,这也属于外国人将中医作为伪科学的因素之一,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科学无法解释不表示属于伪科学,也许只是因为现在科学水平无法达到可以解释上述现象的标准。中医学和西医药学存在极大的差异,仅仅单独研究某一种药材毫无用处,研究需要从中药学的配伍机理着手,但是现在想要了解中药学中大多数复方科学化需要较长时间[3]。在新时期,临床中药学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虽然我们国家在临床中药学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基础,但从长远来看,临床中药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临床中医学的延伸、临床中药学概念界定不清晰、临床中药学的发展不受重视等。
3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包括药物代谢问题、不良反应、药物原理、治疗效果和药效研究等各个方面,新时期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将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得到有效的控制。现在中药学最欠缺的为人才,由于老一代中药学研究者相继垂暮,我们国家临床中药学研究所面临重大危机,虽然国家始终全力支持中药学研究与发展,但是很多医药人才还是会优先选择上升途径比较快的西医,对于需要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研究的中药学药理工作不感兴趣,这属于我们国家中医学中的最大弊端[4]。因此需要培养一批热爱中药学,想要将其发扬光大的研究人才,为临床中医学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可以从事新时代临床诊疗工作,还可以研究相关中药学理论知识的人才,使临床中药学能够继续发展。现在临床中药学的体系不断建设,我们国家中药学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成立专属于自己的中药学体系,使其不再成为外界严重的伪科学,将临床中药学成为一门真正科学性的临床研究体系,不但需要建立体系,还需要扩大中药药性以及药理临床实验研究,并且与西医相互融合,包括靛玉红、川芎嗪、糠米、青蒿素、鱼腥草素以及丹参酮等都属于临床中药学前提下采取西方医学提纯技术制作而成的一类有效药物,在未来会有更多药物出现,也是临床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5]。临床中药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代表了中药学在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方向。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采取合理措施,不仅要重视临床中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强自身体系建设,不断扩展临床中药的研究范围,以保证临床中药学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4结论
临床中药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中药文献整理的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中药药效、作用机理、体内代谢的研究,中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用药规律的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民间医药的发掘与研究,中药标准体系的研究,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研究。从全局角度,使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得以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临床中药学具有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我们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医属于我们国家的骄傲也会随之发展,奉献更多的中医智慧,使全国人民受益,临床中药学属于中医的关键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李庆生.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关于临床中药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16,5(9):30.
[2]钟赣生,翟双庆,高学敏,等.探索中药学基本功训练模式的构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0(11):765-767.
[3]张冰,吴嘉瑞,林志建.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临床中药学科建设思考与展望[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5(2):88.
[4]陈晓阳,李晟,秦莉花,等.对“临床中药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1(10):209-210.
[5]廖广辉,钱旭武,洪寅.谈“临床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思考[A].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3,8(2):226.
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 篇3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7号),今年我国首批40个获得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的高校须接受由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施的专项评估。2010年我国开始设置中药学专业学位,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经过5年的发展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社会预期仍有一定的差距,不能适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专项评估为契机,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管窥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
1.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取得的成绩
1.1发展的前景得到了认可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结构正面临着重大变革和战略性转变,特别是中药制药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拥有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这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契合。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能够为中医药产业经济改造升级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
加快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在将来建立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与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衔接途径和设立中药学博士专业学位,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体系,改变单一的学术学位培养类型,对中药学科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明确了“两段式,双导师”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两段式,双导师”培养模式是实现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两段式”即理论学习和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研究两阶段,理论学习在学校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则进入基地进行。研究生有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双导师”,学校导师为主导师,基地导师为副导师,多为企业承担科研任务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攻关项目,学校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辨;基地导师负责研究工作的具体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论文初审等。该模式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三者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加速了髙校科技成果转化,缓解了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压力,形成了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髙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不足
2.1培养规模较小
目前,我国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特别是在综合性医学院校,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每年招生人数不足10人,占中药学科研究生招生人数的2%?5%。.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突出。行业、导师、学生对中药学专业学位认同度不高,认为其地位低下,不如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导师资格无人申报,导师被动招生,学生被动录取。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导师数量少、报考人数少,招生人数无增长甚至萎缩。即使学生被招人中药学专业学位,也申请转为学术学位。部分高校在学位点动态调整中撤销了中药学专业学位授权点。
2.2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区分不够明显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行各业或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大部分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相似,甚至部分院校使用完全一致的培养方案。理论学习方面,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一致,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少。特色教材缺乏,脱离实践实习,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技能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部分研究生因科研的需要,未进行相应的实践能力训练或实践流于形式。
2.3专业方向分化无特色、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稳定专业方向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药学专业学位方向应结合中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产品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监管、药学服务等实际工作需求。目前,中药学专业学位专业方向几乎是照抄照搬学术学位,学位论文仍然侧重基础研究,产学研服务欠缺。
虽然“两段式,双导师”培养模式得到大家公认,但是部分院校对中药学专业学位认识不到位,或是因为实践基地限制,忽视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体现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优势。
3.加快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思考
3.1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目前,虽然大部分研究生教育有识之士巳经认识到了中药学专业学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仍在统一思想,动员全员力量上存在不足。学位授予单位应尽快成立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指导、规范中药学专业学位建设。定期召开中药学专业学位专题会议,了解国内外培养现状,梳理培养环节,明确差距,动态调整中药学专业学位建设方案。凝聚院系、导师和企业共识。院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心之一。院系应将中药学专业学位摆在突出位置,认识其重要性。结合院系实际情况,确定中药学专业学位方向,细化培养方案,形成院系特色。强化中药学专业学位管理,分类指导,认真落实培养方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单独制定遴选条件,降低门榄;放开专业学位招生指标限制,提高招生津贴,调动导师招生积极性;加强导师科研经费支持,特别是与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横向课题,积极开展与企业项目合作。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企业是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主体,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3]。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离不开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如广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4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粤教研函〔2014〕8号),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同打造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平台,提供科研经费支持。高校应主动向企业提供技术、人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兼职导师培训,特别是导师科研能力的指导,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3.2加强宣传,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加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研究生对职业领域和岗位的认识,调动研究生和导师积极性,摆脱目前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现状。进行责任感教育。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紧密结合生产服务一线,也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第一线,当代研究生应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倡导早实践、多实践、双导师制等培养特色。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更为完善的奖助体系。研究生进人企业实践学习,企业将提供额外的生活补贴和科研经费,提供优越的成长成才环境。强调其就业优势。专业学位教育实施两段式培养,研究生提前进人企业,积累工作经验,提前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才能具备更强的职业胜任力。从学位设置背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多途径介绍中药学专业学位特色与优势,提高社会认可度。
扩大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逐年增加招生人数,提高在中药学科招生所占比例,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实现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单一的学术型向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学位教育转变。
3.3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明确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利用中药产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与具有前沿研究水平、创新技术应用的中药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髙层次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
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单独编制课程体系,与学术学位明显区分。依据专业特点,分类制订教学大纲和计划。加强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提高中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突出课程实用性,增加职业实践技能课程比例,教学内容与实践实习密切联系。设立专业实践技能课、学校和企业专家共同担任课程负责人,严格考核要求,严格技能考试成绩合格标准。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标准,着重考查研究生解决中药生产与管理中关键问题的能力。
合理设置专业方向。依托区域医药产业发展优势,紧密结合市场和产业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充分考虑院校及企业特色,如大型综合医院,侧重药学服务,设置临床中药专业;制药企业倾向于中药生产、流通领域,设置新药研发、质量控制等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应统筹考虑,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稳定的专业方向。
培养方案强调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学位建设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因此,企业应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授课、实践管理、研究论文及培养质量的评价。
3.4分类指导,体现特色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吸引力。树立专业学位教育品牌意识,进一步凸显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课程教学突出实用性、知识交叉性;教学硬件环境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擦亮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名牌。
保证实践时间,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科学制定实践内容,研究生在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锻炼实践技能,实现夯实基础与专业训练的统一。加强实践管理,加强院校与实习单位管理相结合,学院要定期检査见习和实习情况,做好实习记录与考勤等。定期与实践教学基地举办座谈会,把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动。
实践基地作为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好坏将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格实践基地遴选标准,遴选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比较完备的科研设备、有较好科研平台的制药企业;实践基地数量充足,与实习人数比例合适;实践基地条件优越,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办公条件;基地管理制度健全,学校、学生、企业职责明确,保障学生权益。建立一支稳定的、数量充足的兼职导师队伍且师生比例适当。
学位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中药学及相关领域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注重实用性。学位论文不拘泥于形式,可以是针对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设计方案,或者是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者是中药学实践领域具有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专题研究等,以反映研究生解决医药产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5年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专业学位教育未能与中药学类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缺乏富有专业特色的考评体系等因素,不同程度制约了中药学专业学位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高校、企业应清除机制体制障碍,齐心协力推进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 篇4
摘要:我国中药材物流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已经限制我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技术落后、投入不足、信息体系不健全、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较小、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物流管理体制、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完善,物流的技术标准尚未建立起来、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物流成本较高等等,为保障中药在临床使用的质量,降低物流中药物的损耗,促进我国中药材物流发展,本文从我国中药材物流现状出发,分析并进行调查,对该现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物流管理;建议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货物从产地运到收货地的过程。中药材物流涵盖了中药材从生产到消费者消费的整个流通过程,如何帮助中药材产业规模化,降低中药材流通的成本,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能力,保证中药材质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中药材物流的特点
中药材由于其特殊性,与普通物流有很大不同。
1.1中药材数量大,品种多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特点、土壤品种不同,这种地理上的差异使我国的中药材种类丰富多样。据报道我国的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现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以上,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调查了362种常用药材,其中320种大宗植物药材和29种动物药材,其野生资源总蕴藏量约为850万吨。药品行业已成为国内多个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1.2中药材不同于普通物品,物流要注意保证其质量安全[1]
由于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容易引起污染、变质问题,为了保证其质量在物流中不受影响,流通时要注意“绿色物流”;同时,要降低中药材流通中的成本,以减少中药材的用药成本;中药材流通与药农收入有关,为保障药农收入,要建立起中药材的初加工来保证其在物流中的质量。
1.3中药材物流难度大
中药材与普通的药材不同,它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植物、矿物、动物等等,在物流时的管理要比其他的物品管理要复杂。由于中药材物流中存在包装难、运输难、仓储难等难题,导致无论是中药材的物流管理上还是实际操作,其发展都受到阻碍。
2中药材物流业发展现存问题[2]
经过分析可以,在我国中药材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中,没有形成合理的物流制度,大多数的中药材只能就近销售,不能达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但我国的中药材品种多,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此基础上中药材的物流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建立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环节,这都为中国中药材的物流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是由于中药材物流的起步较晚,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体系,但是市场交易还未规范化,物流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2.1物流技术比较落后
目前整个物流成本占制造业生产成本的40%至60%,我国中药材物流环节的损耗平均比例是3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为3%、甚至更低,相差十倍之多。中药材物流中首先要保障的就是中药材的质量未受到损失。因此提高物流中的保质条件是很有比哟啊的。由于我国的大多数物流不是专业为中药材物流服务的,其运输、储存等方面还比较落后,没有具体的保质措施。
2.2物流中的投入不足
相比如我国在中医药发展上的投入,我国在中药的保质技术和产地加工投入上远远不够。如果能够更多的.关注中药材的物流环节,开发和采用合适的物流技术,在药品的源头处保障其质量,才能够满足中药产业发展。
2.3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
中药材不同于普通商品,它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生产与种植与自然环境、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同时它所产生的效率和效益也与中药材物流的信息体系密切相关,而现在我国中药材物流中成立的信息系统中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不能够满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中药材现在是10年来最快的涨价时期。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天气、游资炒作、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原因,中药材进入上涨通道,到了2010年全国537种中药材共有84%涨价,涨幅从10%到400%不等,目前已经迎来了第七次涨价潮。但是价格上也会受到国家的控制,不可能一直升上去,这样的结果使价格处于不确定的状体,并且由于药农获得市场上的供求信息方式比较单一,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的重要性,容易跟不上市场的变化,造成药材大量积压和损伤,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不利于中药材的生产。
2.4第三方中药材物流发展不完善[3]
第三方中药材物流,是除医药生产方和医药销售方之外的第三方。近年来,我国的中药材第三方开始迅速发展,其优势是市场垄断度较低,入行门槛也较低,但是在这个行业内的企业规模多数偏小,由此看出中国的中药材第三方物流制度还未成熟。
我国第三方中药材物流发展中的主要障碍:
(1)多数医药企业对现代物流理念缺乏认识
在我国目前的中药材物流市场中,整个中药材物流市场的主体多数是有制药的企业和批发企业自建的物流平台,其他的第三方物流多数起到的作用是辅助性的进行物流活动,无法成为这个行业的主体。
(2)第三方中药材物流企业良莠不齐
由于中药材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国家在进行药品管理及仓储运输制度规定时要求比较严格。但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服务功能较单一、服务意识较薄弱、对医药行业的具体流通模式不熟悉、不懂如何对医药产品尽心特殊的仓储、配送、养护、没有配置专业人员进行药品管理、对医药行业的法律不太了解。
(3)多数医药企业不相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
由于第三方物流这个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其各自擅长的业务及经营模式也相差较大,又因为中药材产品本身的特性使其对物流中的各个流通环节要求比其他产品要严格的多,因此当企业客户在考虑物流包装时,很难选择出一家合适的物流企业。而且,中药材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力领先,在运输时的某些缓解进行了一定的保密手段。
(4)我国在制定第三方中药材物流相关政策不完善
由于我国对中药材行业的物流商政策要求限制较多,大多数企业进行物流时都是在企业的内部进行的,第三方物流在进入中药材市场中限制较多,不容易进入,另外,第三方物流行业的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材物流的效率和水平的发展。
(5)地方政府政绩思想重,保护主义盛行
虽然专家一再强调不需要每个省市都要建造一个大型的全国性物流,药企也不需要各自都配备自己的物流部门,但是各地兴建医药物流的情况仍没有好转。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使由于地方政府要求政绩,资金多的项目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能帮助提高政绩,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盲目求大,甚至会有的企业打着医药物流的幌子来达到自己圈地谋利的目的,导致原本的医药物流项目最后也落得个不伦不类。
3发展我国中药材物流的建议
3.1加大对中药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中药材物流信息化建设[4-5]
加强中药材物流的基本设施建设,包括批发、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保障其在流通中的质量。增强中药材市场流通信息,在面向全国格局时,要在原先的信息基础上,加强市场的信息制度建设,建立完整的中药材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中药材的生产种植时,按照已有的市场信息进行指导,实现种植、生产、销售的合理进行。
在建设中药材市场物流信息时,不但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投入,同时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和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发挥广泛的带动作用,便于促进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3.2促进我国第三方中药材物流的发展[6]
(1)转变观念,加强合作
第三方物流必须首先摒弃原先的观念,放弃从客户获得利益的观念,形成服务创造价值的观念,进行物流管理时,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做好客户关系管理,按照每个客户的要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努力做到为客户增值。通过这种形式,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形成长期的合作联盟,实现了双方的“双赢”。
(2)完善自己的内部的管理制度,提高自身服务能力[7]
第三方中药材物流首先要改善自己的服务水平,获得客户的信任,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第三方中药材物流以签约式的服务方式,对企业全年的业务洽谈,包括库存量、时间安排、质量保证、信息咨询、年度结算等为企业进行筹划、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第三方中药材物流进行物流的信息管理时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使物流手段呈多样化、物流速度快速化,提高运输的速度,降低运营的成本,同时提高了运输的准确率,扩大了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定义,而且中药材企业将企业内部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企业之后,也同样可以减少自己企业的流通费用[8]。
(3)政府积极对行业管理进行规范,提高准入门槛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了嘉庆监督和管理中药材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发布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强调只有拥有实力并具有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的企业才能与持有许可证的药品企业进行第三方药品产品现代化的配送。
(4)政府要建立与完善第三方医药物流的相关政策
为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政府要配合行业的发展,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政策,从宏观上完善第三方中药材物流的市场,使这一市场的制度逐渐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
政府在进行制定法律的时候要考虑到的措施有:①制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医药行业的企业将自己内部的物流业务分离出来进行外包或者与第三方物流合作进行中药材的运输。②颁布统一的医药物流标准编码和条码体系。③统一规划全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计划,减少各地盲目建设该项目的资源浪费。
(5)打破地方保护,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
为改善现在行业流物流管理的体质,打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分割和封锁,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国务院颁发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来保障行业竞争的公平,
目前我国的中药材物流处于刚刚起步发展的阶段,发展的未来比较广阔,如果能够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行业里的自律,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自身提高运营速率蓬勃发展的局面就指日可待了。
3.3加快中药材物流标准化进程,加强中药材物流管理的法规制定
中国的医药物流已经趋于完善,但是中药材的物流不同于普通医药的运输,要根据中药材的性质进行中药材物流的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合理进行物流活动。政府也要根据中药材的质量管理,制定出相关的政策保障中药材物流的标准化建设顺利进行。
同样,政府还应尽快的制定有关中药材物流配送市场规范、中药材批发市场规则、市场准入制度、软硬件设施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中药材物流管理及流通经营秩序,有效整合区域性中药材资源,将中药材物流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3.4加强对中药材物流技术的研发,提高药农的物流意识
物流中对中药材的包装主要价值体现在保障药材的质量,防止被污染或腐烂变质。因此在物流中药不断地改善中药材包装,实现中药材包装的标准化、系列化。
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加强中药材物流制度的完善,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药农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转变自身传统的自货自运经营模式。同时采取系统优化原理、最小总成本方法,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和药农增收。
3.5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医药物流管理类人才
2010年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缺口达到50万人,医药物流企业中存在固有的旧观念,不易更改,更需要新型的具有物流技术、医药知识、经济管理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应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建立起中医药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的需求,对培养物流高级人才和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做出定位,有目的地培养既有医药学、经济学、现代管理学基本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的高级人才。
【结论】
我国中药材物流市场的现状是物流技术较落后,物流信息系统不健全,针对这些现状,要想发展我国中药材物流建设,首先要加大对物流中基础设施的投入,培养完善的物流主体,完善对供需双方的需求,加快中药材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和中药材物流标准化进程。其次政府也要对中药材物流提供一定支持,如出台扶持政策或者健全中药材物流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中药材的质量检测,保证其质量。同时,学校也要根据社会的相关要求,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费曜,王刚,朱丹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现况及问题解析[J].中国药房.2009(36)
[2]陈文玉.医药物流认识误区[N].医药经济报.2009-06-22
[3]赵忠璇.试论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17)
[4]苏贵影,郭丕斌.实现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7)
[5]傅青主.破解中药材流通瓶颈还看电子商务[N].医药经济报,2010-1-18(A08).
[6]梁小娟,杜伟锋,张云,丛晓东,蔡宝昌.中药饮片行业第三方物流中心建设[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10)
[7]王丽英.打造行业平台推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J].中国现代中药.2006(12)
[8]徐东,阿华.优化配置物流资源的思考[J].软件世界.2001(08)
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 篇5
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研究就是要加强中药质量标准优质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内容,全面提高中药质量标准水平。强调在中医临床用药整体观点的基础上,遵循药品质量标准的一般原则,继承和发扬传统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成果。使用现代化先进仪器与方法,采用综合分析技术,对中药质量进行系统、全面研究。建立能较好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综合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模式,达到对中药复杂体系质量可控的要求,以此促进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水平的提高。促进中药种植(中药农业)水平提高,促进中药生产企业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树立优质产品品牌,巩固中药方剂及其疗效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全面推动中医药研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中医药传统,丰富祖国中医药科学宝库。
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指导思想是优质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更加强调优质化、标准化和现代化[1]。其中,优质化体现在重点加强检测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的方法研究,加强含毒性成分中药材的检测方法研究,对中药重金属、农药残留量和毒性成分要做到安全可控。中药质量标准中要全面列入标志绿色中药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量检查项目,要提高鉴别的专属性,含量测定指标要和药效成分相关,保证疗效的专属性鉴别和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标准化体现在加强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薄层色谱要建立系统适用性实验,薄层板要标准化,停止使用手工板,重新核定色谱条件和点样量等。现代化体现在中药质量标准要积极导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一般HPLC、GC和TLCS方法,要引进色谱柱、检测器等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如GC中毛细管色谱法用于中药挥发性成分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直接进样分析、气相色谱—傅立叶变换和红外联用用于中药复杂体系挥发性成分鉴别和含量测定,采用新型HPLC色谱柱进一步优化色谱条件,应用HPLC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等拓宽测定范围。
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不仅要求现代化分析仪器、现代化分析技术和现代化分析方法,同时要求中药农业(种子复壮、药材种植等)和中药工业(药材炮制、半成品加工、制剂生产等)达到现代化。为此,饮片企业、中成药企业要积极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努力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形式产业化;要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制订具体药材品种的生产操作规程(SOP),提高药材生产的道地性,保证中药材质量。对目前主要来源为野生资源的药材,必须开展野生变家种研究。要以现代化中药工业引导现代化中药农业,把现代化中药工业建立在现代化中药农业的基础上[2]。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是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技术
作为能较好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综合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模式,除积极导入传统模式的分析测定技术方法外,应积极采用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得到的能够标示药物内含复杂物质群中的多种化学成分特性的色谱或光谱等指纹图谱。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法是将分解式的单一物质的'“微观分析”与由物质群组成的群体成分的“宏观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质量控制方法,是中药质量检测的现代化模式,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是当前最符合中药特色的评价中药真实性、稳定性、一致性和有效性的可行方法。WHO草药评价指南(1996)、美国草药典(1999-2001,Monographs)、英国草药典(1986)和印度草药典(1998)等已经采用植物药化学指纹图谱测定模式。
目前,国内制备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多采用色谱技术方法,如气相色谱相对保留值的指纹图谱[5—8]、薄层色谱聚类分析图谱[9]、HPLC—相对保留值指纹图谱[10]等,也有原子吸收光谱指纹图谱、紫外光谱指纹图谱、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核磁共振指纹图谱、红外光谱指纹图谱、质谱指纹图谱、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DNA指纹图谱等研究报道。
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11]。整体性是指将指纹图谱视作一个整体,通过整体辨认其综合特征来分析比较中药的真假、优劣。模糊性是指对指纹图谱的分析比较,强调其相似性而不是完全相同,这更符合中药的自然属性。
- 相关推荐
【中药学发展的前景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基层林业站林业发展策略探讨论文08-03
有关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发展与探讨论文08-03
形容发展前景好的词语12-31
农业发展论文11-04
农业发展论文07-13
节能监理探讨论文08-14
夸公司发展前景好的句子01-17
旅游发展研究论文08-24
探讨分析电梯安全与事故论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