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礼仪的内容

2022-09-05 礼仪常识

  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礼运》篇中说:“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之。”把天、地、父、师并列,可见“师”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以下是尊师礼仪的内容,欢迎阅读。

  尊师礼仪的内容1

  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

  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

  《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

  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也就是这时才确立的。该书卷一一七《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修条》就详细记录了皇太子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这礼虽以皇太子为示例,其实是天下之通礼,自皇太子到州县学生一体适用的。又称为束修礼。若说礼仪内容有什么差异,那大概就是: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

  具体的礼节是皇太子拜博士为师,很繁复。若简单说,大概是这样的:

  皇太子服青衿,也就是学生服,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

  此礼如何用乐,记载不详,我还不太清楚。但它属于吉礼,仍是很隆重的。因为吉礼一般用于人对天地山川鬼神。拜师而为吉礼,显示师道尊严,对老师,要像对天地鬼神那样敬重。

  不过,若不用乐,则其礼虽隆重,如今看来却会有点儿简素。师弟之间,仅是行礼,现代人可能也不易体会其中劝勉为学的含义。因而这次我准备在行礼时添加几句赞诵。行礼之际,由襄赞诵出,代表老师对学生的劝励。

  诵什么呢?就诵朱子《白鹿洞揭示》中的几句重点吧。

  一、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三、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儒家历来尊师重教,这可以上溯到儒家学派形成的先秦时期。先秦儒家在政治活动与治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尊师重教对于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性,而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一代宗师,而设教授徒又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尊师重教就自然而然地贯串于先秦儒家学派的学说之中了。

  孔子尊师

  孔子去拜见老子时,他没有表现出高人一等、瞧不起人的样子,而是向老子拜了三个弟子礼。这使难道不能使我们感动万分么?孔子竟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渊博,虚心向老子请教,礼节恭敬,这正是对“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怕千万事。”这句古话最好的印证。正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最终要的一点就是尊师。这不禁让我脑海里浮现起孔子见到满头白发的老子,那样的懂礼貌,提醒我我们也要时可做一个懂礼貌的人。

  诗经尊师

  尊师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之时,就有尊师的歌谣被广泛传唱了。《诗经·小雅·蓄著者获》中唱到:

  “蔷著者筏,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著著者筏,在彼中征。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菩著者获,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泛泛扬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诗中的“君子”,就是指老师了。整首诗由衷地抒发了学生见到老师后的喜悦心情。显然,当时已有了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

  古代尊师礼仪

  古时,逢学校落成或新的学年开始,都要举行隆重而俭朴的开学典礼,其内容就是学生们在学校里的水池中采集萍蘩、芹藻等各种水生植物,祭祀先师孔子。师生依次肃拜奠献,祭物虽薄,态度却相当庄重。

  毛主席尊师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他年轻时曾拜徐特立为师。后来他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共产党,在血雨腥风的战斗环境中逐渐成长,最后成为了一代主席。但他永不忘老师对他的教育之恩,在徐特立老人六十大寿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主席是多么的尊敬老师啊!连伟人都尊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尊师呢?

  尊师礼仪的内容2

  据《礼记文王世子》等古籍记载,这种祭仪早在周代就有了,王都及诸侯国的新学校落成后,以及每年春天贵族子弟入学时,都要采集野菜献祭先圣先师,称为“释菜”或“释采”。《礼记月令》记:“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又说明当时举行释菜仪式时,连天子也要亲率公卿和诸侯大臣前往观礼,重视的程度非同一般。

  释菜之礼在流传过程中,世人对此仪式的源起又有新的解说,大致内容是,孔子率学生周游列国,一度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食,依然讲颂弦歌不衰。学生们背后发牢骚,之路说:“如此可谓穷矣”,子贡说:“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惟有颜回照样认真听课,又采集芹、藻、茆、蘩之类的水生野菜,煮成菜羹,给老师充饥,还驳斥子贡说:老师有道而不能行,是那些当国者的耻辱,怎么能说老师“无耻”呢?孔子表扬颜回说的对,再针对子路“可谓穷矣”的谬论,又讲了一番“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的大道理,主题是,真正的君子,应该以是否拥有理想抱负等精神财富来衡量穷与通,处境越坏,越要“内省而不疚于道”。同时也婉转地批评了子路等人不该以处境顺逆来判断穷通,更不该因此放弃对老师的信仰与追随。“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表示了对“吾道”终将行于天下的信心,也是对颜回中心诚意的赞赏(《风俗通义》卷七)。

  子路、子贡等人唯唯受教,从此明白了尊师的'根本意义在于重教的真谛,只要老师未穷于道,哪怕他处境再艰难,做学生的都应该始终尊敬不怠;像颜回这样,即便是弄一些野菜来,也足以表示尊师重道的一片心意啊。其后,大家老老实实地听孔子传道授业,并采择野菜供老师充饥,知道楚国派出营救人员把他们接走。数年后,孔子带领学生返回鲁国,一直不忘此事,每逢新学年开始时,都要学生先采择野菜供奉,以此养成他们尊师重道的品性。因为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校内的池塘叫“泮水”,影响所及,后世宫学里的水池也都沿用了“泮池”、“泮水”的名称,学生用于祭祀先师礼仪的野菜,多是从这里采集的。《泮池跃鲤》说的是清代天津府学泮池中有跃鲤之瑞的故事,读者则可借此设想新学年开始时众学生簇拥在水边争相采集植物的情景。他们的身后,便是奉祀孔子和众先贤的文庙。

  释菜之外,还有一系列弘扬尊师重道品德的仪式或规矩,其对象也由“先师”转移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如新生入学,应向老师敬献贽仪,依各人家庭经济状况,“无论薄厚”,借此表示心意。听老师讲课,“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哪怕是位尊皇帝,也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改容听讲》说的就是北宋仁宗继承帝位时,还未脱离课堂受业的学生时代,每天都要在崇政殿恭听学士孙奭和冯元为他讲解儒家经典。每逢这位学生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坐姿不正、神情怠懈时,老师便停止讲课,宋仁宗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赶快端正态度,认真听讲。皇帝如此尊师,各级官员更当惕厉,以明清时代的州县官学为例,只要是上面派来了新的老师,地方官“必躬率士子迎礼”,绝对不许有轻视老师或其他傲慢放肆的行为发生,“苟有此风,亟宜正之”。哪怕是在日常生活里,也有“先生将食,弟子馔馈”、“先生已食,弟子乃彻”等种种仪节讲究。做得更地道一些,还有学生主动相帮老师做家务干杂役的。

  据说现在有些农村地区,仍有学生将菜蔬放在老师门外以表示尊敬的风俗,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古代释菜之礼的余韵不衰。夫子闻说,或许要感叹“礼失而求诸野”了。

  尊师礼仪的内容3

  (1)见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

  (2)进出校门及上下楼梯给老师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问题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

  (4)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5)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6)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及时订正作业。

【尊师礼仪的内容】相关文章:

尊师礼仪黑板报内容09-15

尊师礼仪黑板报内容及设计09-19

尊师礼仪的教案03-19

学生尊师的礼仪06-09

古人尊师礼仪06-22

古代尊师礼仪的故事03-19

校园里的尊师礼仪06-22

尊师礼仪的教案范文10-30

小学生尊师礼仪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