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练习题

2022-11-04 练习题

阅读练习题1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u):责骂。⑥胡:为什么。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________ ②使侄录之 ________

  ③索笔疾书 ____ __ ④执所书问曰 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译文:

  (2)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

  译文:

  参考答案:

  13. 喜好 让 索取 拿着

  14.(1)当抄录到笔画怪诞的地方时,侄子茫然地停下笔。(2)丞相仔细地看了好久,然而认不出来(写的是什么字)

阅读练习题2

  老师对我说

  何为

  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

  一九三五年,火一样酷热的汉口之夏。我在长江边上那个繁华的城市里,读完了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考试结束,学校特地为应届毕业生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欢送会。

  欢送会设在校舍底层的一间乒乓室里。室内屋顶低矮,如同地下室,整个屋子就显得更长。从图书室临时搬来的几张长桌排成一字形。桌上整整齐齐摆满了糕点瓜子和汽水之类。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极了。这一天,全班四十四个同学之间都谦让有礼,连说话的声音都是低低的。是的,对所有被欢送的小学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谁都珍惜这临别依依的茶话会。

  我们的级任老师李致远先生不知什么时候进入屋内的,因为我们听见熟悉的咳嗽声。他大概三十岁左右,看起来就像年近四十。有的同学说他当了那么多年小学教员,天天站在黑板前,吸了太多的粉笔灰,因此得了肺痨。这种病在那个年代是不治之症。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睛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只是在几声咳嗽过后,眼睛里那一缕升腾的火焰似乎又熄灭下去了。

  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就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感动又难过。

  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

  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

  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

  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

  我即将离开那个城市。出发远行以前,同那个女同学最后一次去看望李先生。他目光炯炯,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要多给他去信。沉默半晌,他忽然从杂乱无章的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认真地写上给某某同学留念的字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一本美丽的书,一九三一年间陈梦家编选的一本诗选,其中包括闻一多几首著名的诗作。

  那一年秋天风雨如晦,我又回到上海读初中。过了不久,听说李致远先生的病终于不治,溘然长辞,身后萧条,只留下一堆不值几块大洋的文学书刊而已。他是旧时代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员,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耗尽了他全部的光和热。我引以为憾的是没有照他的嘱咐,给他写过一次信;可是在那个多雪的冬天里,写下了我的第一篇散文,那篇文章发表用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题目:《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旋即( )(2)教诲( )(3)炽热( )(4)半晌( )

  2.第三段中,毕业欢送会上,低矮的屋子里异乎寻常地安静,全班同学谦让有礼,说话声音低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欢送会上李先生的临别赠言有若一声惊雷,振聋发聩。在第四段中有一句与之相呼应的描写,将这句话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3分)

  4.作者为什么说李致远先生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仔细阅读第五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2分)

  5.第九段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5分)

  6.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为什么我的那篇有纪念意义的文章题目为《路》?(4分)

  7.文章语言自然,行文流畅。其中一些四字词语准确凝练,极富表现力。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选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写在括号内。(4分)

  (1)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

  (2)比喻没有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

  (3)常用来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4)突然和人世永别。( )

  8.文中涉及到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部?结合这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4分)

  9.文章写于1979年,李致远先生四十四年前的教诲和鼓舞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文章内容从作者角度拟一段抒发对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语句,语言力求简洁流畅。(4分)

  参考答案:

  1.(1)jí (2)huì (3)chì (4)shǎng(共2分,每小题0.5分)

  2.渲染一种庄严的气氛,烘托师生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共2分,每层意思1分,意对即可)

  3.他脸色阴郁,戴着一副老式玳瑁边深度近视眼镜,透过厚厚的镜片,那两只眼晴总是神经质地睁得大大的,好像随时随地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的样子。(共3分,完整1分,准确1分,书写美观1分)

  4.围绕李先生热情的鼓励赞扬,细致的指导批改来答即可。(共2分,每层意思1分)

  5.文章:《故乡》

  人物和特点:

  例(1)少年闺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的小英雄。

  例(2)中年闺土:善良忠厚、勤劳朴实、麻木迟纯、生活艰辛的农民。

  例(3)杨二嫂:尖酸刻薄、贪小便宜、性格扭曲的小市民。

  例(4)我:同情劳动人民、具有进步思想、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

  (共5分,文章题目1分,人物1分,特点3分。意对即可)

  6.是李先生引导我走上文学之路。李先生不仅教我读书,也教我做人,教我如何在黑暗的年代走一条新路。表达了对李先生的深切怀念。(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意对即可)

  7.(1)历历在目 (2)重蹈覆辙 (3)风雨如晦 (4)溘然长辞(共4分,每小题1分)

  8.名著必须是选文中的一部;情节与名著相符;喜爱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名著1分,相关情节1分,喜爱的理由2分)

  9.围绕感谢李先生在文学与人生方面的积极引导回答即可,语言应具有抒情性。(共4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抒发感激之情2分,语言表达1分)

阅读练习题3

  昆仑山下,部队营院一角的枯草丛中,亮亮地袒露看一个野兔窝。额角上有块白印记的兔妈妈,带着三个儿女旁若无人地生活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归。炎阳爆燥的中午,它们到太阳晒不到的不冻泉边散步。大雪扫山的傍晚,它们躲开口喧闹到雪水河里爽饮。偶尔也会看到老兔独自离开营院,随心所欲地走在通往荒原的山径上,走走停停,停停又走走。它是在默默体味着它们一家拥有一座山的快乐吗?

  在距离野兔那块自由天地的不远处,驻着一个汽车连队。百十个兵在军号声中过着整齐划一的生活。起床、早操、出车、开会、熄灯。兵和动物,相安无事。

  时间在昆仑山静悄悄地流逝了半年。这天,一只灰鸽子不知从何处突然飞到军营里。它站在战士们当年搭地窝子的残墙上,尾巴一撅一撅地急叫着,似乎在呼唤什么。灰鸽子肯定是长途跋涉而来,要不它为什么灰头土脸地显得那么疲惫?一噢,它是没有地方栖身,无家可归呀!昆仑山从古至今树木不落根,鸟儿筑巢少依托。

  一连好些天,每到傍晚,外出的灰鸽子就飞回军营,悄没声地站在残墙土过夜,光天赤身,风雨不避。静静的军营生活因为添了一只鸟儿而变得快乐,兵们自然也多了一份情趣。但同时也让他们的心不安起来,无遮无掩的墙头毕竟不是灰鸽子的久呆之地!一天深夜,陡地飘落起大雪,次日清晨,兵们看到披着一身雪被的灰鸽子变成一个雪桩,呆立不动,他们实在心疼却又不知如何使它温暖?

  兵们发现灰鸽子从残墙上消失,是在半个月后,那天清晨班长马安良早早起床,照例端着一小碗虫米,给灰鸽子送到残墙下。他惊喜万状地看到灰鸽子从兔窝里悠悠哉哉地走出来,抖抖翅膀飞上了墙头。奇了,怪了!难道昨晚它钻进兔窝过夜吗?

  细心的马班长,不声不响地观察了野兔与灰鸽子共栖一窝的和谐情形:兔们住在里端,灰鸽子栖身洞口。兔的满足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大度地让了步,又有了遮风挡寒的墙,何乐而不为!至于灰鸽子,能在走投无路时免费得到一个家,这已是求之不得的了,即使做出点牺牲也心安理得。

  兵们在紧张的军事化生活之余,绝对不会忘记住在军营一隅的伙伴。早送它们出门,晚迎它们归家,还会时不时地给它们送上一顿美味的晚餐。

  军号照样喷亮,队伍照样整齐。高原军营生活就这么简单,没有额外的负担,只有平静的氛围。静静的昆仑山,静静的军营,静静的野免和灰鸽!

  这天清晨,我看见高天下,一对翅膀在晨曦中闪亮,那是兵的黎明在飞翔。我祝愿: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

  1.文章“”的“静”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3 分)?

  答案:体现在自然环境的静(1 分)和氛围的平静、安宁(2 分)

  2.文章写部队营院一角的一窝野兔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引出对灰鸽有什么作用?( 4 分)

  答案:写野兔主要为突出环境的安静(l 分),写灰鸽主要突出氛围的宁静、和谐(2 分),目的是为深化主题服务(1 分)

  3.文章结尾“我祝愿:昆仑山永远静下去,昆仑军营永远美下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愿?( 4 分)?

  答案:收束全文,揭示中心。( 2 分)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永远和谐、世界永远和平宁静的美好心愿。( 2 分)

  4.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 分)

  答案:以小见大的方法(2 分)

阅读练习题4

  一群麻雀落在草地上,它们一边蹦蹦跳跳地找食物吃,一边唧唧喳喳地玩。

  雀鹰在天上打旋,两只眼睛冲着地面扫来扫去。当它飞到第三圈的时候,就发现了草地上的这群麻雀。它看见麻雀一只只长得像小绒球,又圆又壮,馋得口水直流,就从天上一头扎了下来。麻雀正玩得高兴,老远看见雀鹰一头扎下来,就唧唧喳喳地叫唤起来:

  “齐下手!”

  “齐下手!”

  “齐下手!”

  它们早有约定:雀鹰来了,大家谁都别害怕,一齐下手跟它干!可是等雀鹰真的飞下来了,几只胆小的麻雀却不顾集体,撒开翅膀,躲到一边去了。阵势乱了,几个胆大的麻雀也支撑不住了。麻雀们一窝蜂似的乱飞起来,有的钻到草底下,有的躲进石头缝里,有的藏到树叶底下,有的蒙头转向地飞到高空。它们一边乱飞,一边唧唧喳喳地叫唤:

  “各顾各!”

  “各顾各!”

  “各顾各!”

  再说雀鹰开始往下飞时,看见麻雀已经摆开架势,好像要反抗,心里有些发怵。它想:自己虽然嘴尖,翅膀大,爪子有劲,可是麻雀齐了心,也不是好惹的,真的打起来,难保不吃亏。正打算飞开,忽然看见麻雀”呼啦”一下散了伙。它高兴得又一头扎了下去,没费一点劲儿,就叼了一只吓昏了的麻雀,飞到一边吃去了。

  雀鹰飞走了老半天,麻雀才灰溜溜地钻出来,集合到一起又唧唧喳喳地叫起来:

  “查查少谁!”

  “查查少谁!”

  “查查少谁!”

  麻雀虽然多,因为不齐心,总对付不了雀鹰。直到如今,雀鹰还能够轻而易举地抓到麻雀。

  1.给下面加粗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 ”。

  石头缝(féng fèng)散了伙(sàn sǎn)

  爪子(zhuǎzhǎo)躲藏(cáng zàng)

  2.比一比,再组词。

  唤()换()抗()坑()

  胆()担()劲()经()

  3.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例:蹦蹦跳跳(AABB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又圆又壮(ABAC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灰溜溜(ABB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

  (1)的麻雀地飞走了。

  (2)的雀鹰地抓到麻雀。

  5.问答题。

  (1)小麻雀如果都齐心,团结起来同雀鹰斗,就有可能斗过雀鹰。你是从文章中的哪句话看出麻雀是有可能斗过雀鹰的?用“____”画出来。

  (2)事实上,小麻雀因为不齐心而没有斗过雀鹰。你是从文章中的哪句话看出小麻雀一点也不齐心的?用“~~~”画出来。

  (3)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练习题5

  走出沙漠

  沈 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这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罗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完了!水壶一时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是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子。”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最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几次提到“水壶”的时候都说“这水壶”,而不说“这壶水”,这一说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B.小说对肇教授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利于形成情节上的悬念,同时也产生了“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效果。

  C.文中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孟海是处于“我”对立面的一个人物,小说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了他的性格。

  D.“天边的夕阳……殷红的,如流淌的血”,此处以景物描写来预示将要发生一场为争夺水而进行的流血斗争。

  E.“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我要摘下水壶”,由此小说的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

  (2)“水壶”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肇教授是怎样一个人物?结合故事情节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紧张感人,不同的人物性格鲜明,请从这两方面结合全文,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8分)

阅读练习题6

  一、乌篷(péng)船

  鲁迅的故乡绍兴,有一种富有乡土气息的水上交通工具。它就是乌篷船。乌篷船船身长4米左右,宽约1米。看上去细细长长的船头微微向上,行驶时可减少阻力。船舱比一般的船要深一些,里面可以坐人,还可以睡觉,船舱上方盖着用竹编的乌篷。乌篷既可以挡太阳,又可以挡风雨,十分管用。

  (1)给带点的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微微向上()船舱上方()

  一般的船()十分管用()

  (2)这段话是按()顺序向我们介绍乌篷船的特点的。

  (3)表示乌篷船方向的词有:()、()、()、()。

  (4)用“ ”画出带有“既……又……”的句子,再用“既……又……”写一句话。

  二、会变色的雷鸟

  在我国新疆北部和黑龙江流域,有一种鸟叫雷鸟。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能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羽毛的颜色,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使自己不受伤害。

  春天,它的羽毛是淡黄色;到了夏天,就成了褐色;秋天,它的羽毛又换成了深棕色;而在寒冷的冬天,它又披上了雪白的冬装。

  (1)雷鸟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2)雷鸟改变羽毛的颜色有什么作用?

  三、马兰花小记

  我家附近生长着一片片茂盛的马兰花。

  孩提时代,当我牧羊羔和牛犊,在草滩上戏耍之时,常常被马兰花绊倒。而漂亮的小羊羔和小花牛犊又经常藏身在马兰花丛里,使得人无难以找到它们。这可恶的马兰花。一气之下,我常常是连拔带拽,全然不顾额吉的责备。

  7岁那年,我告别故乡,开始了我的校园生活。

  放寒假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发观了久违的马兰花。它们已经枯黄,随风摇曳,仿佛在说:你好吗?朋友!此时,我内心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我开始喜爱马兰花。

  在家的日子里,天气突变,积雪没膝,羊群不但没有避风之处,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这时,牲畜就以这些枯黄的马兰花为食物度过了大雪之后的日日夜夜。多亏了马兰花,这些牲畜才得了救呵!于是,我对马兰花更充满了深深的爱慕。

  马兰花,植根在盐碱地、沙土里,不仅耐干早,适宜牲畜食用,同时也是防风固沙的一种植物。

  春夏之际,马兰花开,丈为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我深深地爱你——马兰花!

  1、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

  牛——牲子——孩

  攵——放页——额

  皿——盛

  2、扩词。

  ()()()()

  枯责增摇

  ()()()()

  3、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茂盛()戏耍()漂亮()可恶()责备()

  喜悦()适宜()增添()多亏()

  4、仿写句子。

  我家一片片茂盛的马兰花。

  电视塔附近生长着

  我马兰花深深的爱慕。

  同学们对充满了

  5、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我常常是连拔带拽,全然不顾额吉的责备。(“额吉”在蒙古语里是“母亲”的意思。为什么母亲要责备“我”?)

  答:

  (2)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发现了久违的马兰花。(“久违”是什么意思?“我”怎么会与马兰花久违的?)

  答:

  6、文中作者对马兰花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气愤——喜悦——爱慕”的过程。请你从文中摘录有关的语句。

  气愤:

  喜悦:

  爱慕:

  四、天鹅湖是个圆形的湖。湖水清可见底,碧绿发亮,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湖的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低垂着头的柳树。她在和风的吹动下,舒展着柔嫩的腰肢,拂动着细长的手臂,迎风起舞。树下是一片青青的草地。草地上零零星星地点缀着红的、黄的、蓝的小野花,远远看去,就像是缀着彩色图案的绸缎子。湖上横着一座美丽的天鹅桥,就像一根玉带系在那里,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1、写出下面形式的词语。

  郁郁葱葱、 、

  2、作者抓住:(湖水)、()、()、()、()这些景物来描写天鹅湖的。

  3、按照下列意思把短文分成三层,在文中用“/”标出。

  (1)圆形的天鹅湖,湖水清可见底。

  (2)湖的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美丽的草地。

  (3)湖上横着一座美丽的天鹅桥。

  4、简答题。

  (1)“好像一块无瑕(xiá)的翡(fěi)翠”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湖水有什么特点?

  (2)“就像是缀(zhuì)着彩色图案的绸缎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小野花的什么?

  5、这一段写的是:()。(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天鹅湖是个圆形的湖。 ②天鹅湖的柳树引人注目。 ③湖的美丽景色。

  五、

  国庆节晚上,我在上海外滩路上,看见人山人海,像潮水般涌来涌去。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新衣,脸上露出笑容。我看见他们很快乐,我心里也很高兴。

  外滩的高楼大厦(shà)灯火辉煌,把天空都照亮了,变得跟白天一样。灯光很美丽,像珍珠闪闪发光。我跟着人群走,只见喷泉在五颜六色的彩灯照耀下,一串串水珠像大珠小珠落玉盘,好看极了。节日的夜晚多美啊!

  1、短文的中心句是:

  2、短文有两个重点内容。第一段着重写节日之夜的`();第二段着重写节日之夜的()。

  3、用“ ”线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

阅读练习题7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______爱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______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慈祥 B.慈善 C.慈爱 D.慈悲

  E.朦胧 F.噱咙 G.依稀 H.模糊

  2.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2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F

  2.抱我串门,背我看病,搂我入睡。

  3.对父亲的牵挂和思念。

  4.连夜给父亲买抢救药,写信求药方,为父亲按摩,“我”在奔丧中的表现。

  5.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一种内疚、遗憾的感情。(意对即可)

阅读练习题8

  男友刘德华

  ①以下是我学生李慧给我讲的故事。

  ②最初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现在的学校,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所谓学校,是一座半山腰上的破庙。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大了。这是一个人的学校,一名老师带三个班级。而且这里的环境几乎与外界隔绝,收看不到电视,能看到的报纸还是上个月的。其他的困难都好克服,找对象成了很大的问题。一个人在这里呆上几年,就把这儿真的变成了“和尚庙”或“尼姑庵”。但是这里的孩子像“小大人”一样懂事。

  ③一次,孩子们到我房间玩,看见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照片,挺帅的,就好奇地猜测:是老师的男朋友?老师交了男朋友?我走过来说,是刘德华。孩子们一哄而散,向操场上奔跑,欢呼雀跃。边跑边喊:“老师有了男朋友!男友名叫刘德华!”很快,全校的孩子都知道了。他们在操场上又蹦又跳,快乐的歌声回荡在山谷,响彻云霄。一直到我出来制止,才平息。其实,我心里知道,他们懂事着呢!他们不知道刘德华是谁,却在为我终于找了一个男朋友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以为这样他们热爱的老师就可以留下来。我没有点破,我要一直让他们为此高兴下去。

  ④这儿的老师一批批来,一批批走,留不住人。这里的孩子所受的教育也是有一顿没一顿,饥荒得很。在一堂作文课上,我对学生们说,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的心里话,写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心里话》。作文收上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说心里话,我这时真想撒尿,我都快biē不住了。但是,我想起老师平时经常对我们说的话,上课要用心听讲,心里不要有杂念,为了老师,我一定要把尿biē住!我看着看着,就哭了。多可爱的孩子啊!

  ⑤学生跟我讲这些时,眼睛还是湿湿的 口

  ⑥就在半年之前,我得到了城里的实验小学要招聘教师的信息时,还为此挺矛盾的。一方面,像她这样年轻的优秀教师,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年轻人谁不向往城里生活呢。另一方面,她的学生比谁都更需要她。

  ⑦毕竟,对她来说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最后,我还是把这一信息告诉了她,让她自己做出选择。

  ⑧过了招聘期,她还没有来。

  ⑨后来,我收到她的一封来信。打开信,一幅像梵高画的画首先印入了我的眼帘:太阳升起来了,山上一棵树,数上所有的叶片齐刷刷地看着太阳。再细看叶片,一树的眼睛!我吓了一跳,所有的叶片都是瞪得溜圆的眼睛。来信解释说,当时,她确实想来应聘,甚至做出了决定。她的学生知道后,就画了这一幅画送给她,树是班长画的,每个学生都在树枝上画了属于自己的叶片。她说,她当不了什么太阳。但是,她要当那棵树,让学生挂在自己的枝头,吸收养分、阳光、空气。她才放心。

  ⑩我不明白,大山里的孩子,怎么能画出这样意味深长的画呢?

  (11)我疑心是她自己画的,以此来搪塞她昔日老师所谓的好意。

  (选自《最受中学生喜爱的美文作家丛书》 作者查一路)

  1.第③段中画线句中的“此”指的是老师有了男朋友,就可以留下来不走了。

  2.第④段加点词语“饥荒”在文中的含义是因为教师缺乏,孩子们受教育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3.第②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发生误把刘德华当作老师男朋友的事作铺垫。

  (2)通过写封闭落后的环境,来衬托李老师扎根山村教育的高贵品质。

  4.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C)

  A.第④段小学生不会写的汉字应该是“憋”。

  B.第⑤段框内的标点可以是省略号。

  C.第⑨段中“再细看叶片,一树的眼睛!我吓了一跳,所有的叶片都是瞪得溜圆的眼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第⑩段使用的句式是疑问句。

  5.对结尾两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C)

  A.她不理解我的好意,但是也没有必要用画来搪塞我。

  B.那些大山里的孩子能画出这样意味深长的画让人感动,同时为自己不理解她而感到惭愧。

  C.我明白这幅画的用意,钦佩她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D.她放弃这次机会,意味着将在大山里工作和生活下去,我为她感到惋惜。

  6.假如你就是她的老师,请给她写一封简短的回信吧!(80个字左右)

  评分要求: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表达出理解、赞许之意即可;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评分。

  示例1:李慧你好!我理解并尊重你的选择,同时也为你感到由衷的钦佩。你选择了大山,选择了孩子,那你必须面对生活中种种现实的压力,你要挺住!你在自己本可以开花的年龄却成了孩子们的泥土,给予他们盛开的机会。我祝你一帆风顺。

  示例2:你好!希望你在那儿幸福快乐,做这群孩子们的大树,应该已经很幸福了吧。但也希望你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刘德华”,让孩子们再为你高兴吧!祝福你,祝愿你和孩子们都找到自己的太阳。

阅读练习题9

  好望角/连俊超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⑨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问题补充:

  3.阅读全文后,围绕“好望角”,在方框中补全对故事内容的概括。(4分)

  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15.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4分)

  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动作描写)

  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心理描写)

  16.结合全文,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4分)

  17.每个人在追逐“好望角”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4分)

阅读练习题10

  沂蒙咏叹

  赵统斌

  沂蒙山,这座鲁东南最庞大的山系,隆起在我心空已经很多年了。起初,有关它的影视资料和传说,给我的感觉,不是丰赡和雄伟,苍茫和舒扬,而是贫瘠和荒凉,沉重和压抑。板垣军团、大青山突围战、摩天岭、孟良岗这些词汇所涵盖的内容,使这座大山在若干时段内一直承受着血与火的洗礼。山民们也在这种洗礼中,从固有的木讷和善良生发出不尽的勇气和激情。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赋予,山与人,也都在这硬性的接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执着而坚毅的秉性。

  真正走进沂蒙,投入大山的怀抱,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当红叶盖头般蒙上山顶,我第一次来到沂蒙山,那是一个落叶缤纷的深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三十几年前,我就会背诵这首古诗,但一直在想象中设置情景,今天终于对应上了,可苍浑俊秀的沂蒙山却亦真亦幻起来。这时,就有一首再熟悉不过的民歌飘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这首传唱了整整七十年的《沂蒙山小调》,明快悠扬,柔美甜脆,就像一阵山风,令人清爽;又像一股山泉,令人润泽;还像一杯老酒,令人沉醉。

  听着这样的歌,踏着松软的针叶,望着雨后的蓝天白云,在红、黄、绿织就的彩色山林里穿过,倏忽间,一座碎石砌成的小院出现在眼前。噢,白石屋村到了。往远处看,十几座大致相同的院落散排在这三面环山的簸箕里。《沂蒙山小调》就诞生在这个小山村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这首民歌。于是,这一山石林立、树木蓊郁的僻静之所,便到处飘散着《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和地下印刷所刚刚出炉的《大众日报》的清新墨香。在那个时期,这里可算得上世外桃源了。而今斯人已去,一块巨石上镌刻着阮若珊于1999年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沂蒙山也因这曲小调,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地望,成为响遍山东乃至全国的品牌。

  小院的主人正在摘柿子。柿子就像红灯笼一样,挂满一树又一树。夕晖中的剪影,如诗如画。树下排列的条筐里,装载的除了丰收的喜悦,还有美好的憧憬。一个柿子下口,青涩和香甜,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当黄色的连翘点缀上山腰绿色的裙裾,我又一次来到沂蒙山,那是一个风飞花舞的仲春。

  尽管春风春雨在悄悄地改变着大山的容颜,但这毕竟不是一个千崖飞瀑、万壑争鸣的季节,山间便显得有些空寂。但当西山石壁上那张硕大无比且惟妙惟肖的中国地图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来自心灵的震撼,又一次使我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竟无一言。不管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天成,还是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似乎都不重要。热爱亲人,热爱家乡,并由之热爱祖国,是一种血脉贯注的情愫,是谁人都无法消解的情结。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如果说《沂蒙山小调》是对沂蒙山自然的咏叹,那么,《红嫂》中的唱段则是对沂蒙山人文的咏叹了。只不过《红嫂》让我想起了《南征北战》、《沂蒙颂》等,这里的人文融入了太多阶级和党派的成分,加进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不然,红嫂的原型明德英明明是在1941年用乳汁救了一位抗日小战士,为什么改为1947年救了一位解放军呢?这样为一时之需而扭曲事实的做法,会被历史的长河淘洗成什么样子,是不言自明的。倒是最近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沂蒙》,更给人些历史的真实感。

  此类话题,自然是沉重的,也是不识趣的。

  那就走一走八华里的原木栈道,去与先贤对对话吧。

  鬼谷子王禅是在山上修行过的,岭巅,溪旁,树丛,草甸,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遗存和传说。行走间,松边一块突兀的巨石上,现出一个砚台样的水池,这就是孙膑砚了。孙膑与庞涓跟鬼谷子学习兵书的云蒙山,到底是不是这里,那是历史学家考辨的任务。可《孙膑兵法》的竹简却是在这山下出土的,由此追寻临沂的先贤,这里竟是一片充满灵性的热土。当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一一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能不感到惊诧吗?

  走完山岭上的栈道,来到翠云观,一株千年何首乌令人生慨,经历几多风霜雪雨,依然满头秀发,茂密的叶子,青翠欲滴。它没有人类的欲望,没有人类的争斗,没有人类无端生发的那些所谓奇思妙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它只是自由自在地生存着,什么也不想。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生活得简单一些呢?就像这株何首乌。

  我的沂蒙咏叹

  蒙山沂水寄情长,小调一曲传四方。风物粲然飞入眼,心清虑淡好挥桨。

  19.简要说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20.纵观全文,作者写《沂蒙山小调》有什么用意?(4分)

  2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归纳作者咏叹沂蒙的内容。(4分)

  2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生存理念?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

  19.(4分)沂蒙山和沂蒙人执着而坚定的性格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历史的血与火的洗礼,这其中还有人为强加的种种政治因素,(2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一些影视资料和传说失实的宣传的批评。(2分)。

  20.(4分)(1)借《沂蒙山小调》展示了沂蒙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便于抒发作者由衷的向往之情。(2分)(2)《沂蒙山小调》是沂蒙山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成了沂蒙的象征,借此咏叹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更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2分)

  21.(4分)苍浑、俊秀、清新的自然风光;贯注在沂蒙人血脉中的爱家、爱国朴实的人文精神;孕育了古圣先贤的源远流长的丰厚的文化底蕴。(答出3点得满分,缺少1点扣1分。)

  22.(6分)(1)追求活得真实自然。真实自然的才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像《沂蒙小调》一样凭真实自然,才能传唱天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3分)

  (2)追求活得简单自由。像文章中写到的千年何首乌一样,没有欲望,没有争斗,没有无端生发的奇思妙想,简单自由地生存,方能历千年而不衰。(3分)

阅读练习题11

  山间小路

  龙应台

  ⑴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⑵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栻、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⑶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⑷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栻会面。他要和张栻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⑸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⑹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的命运,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⑺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叮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朗朗,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⑻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⑼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

  ⑽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顺治的“卧碑”:“为学当尊敬先生……勿妄行辨难……军民一切利弊,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⑾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雅儒,思有以振起”,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个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⑿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20、文章开头一段不直接写长沙的“一条山中小径”,却写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21、对于岳麓书院的“兴”与“衰”,作者有什么样的观点?(6分)

  22、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

  23、结合全文,说说结尾“最深邃的起点”指的是什么。(4分)

阅读练习题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已经客满的大巴车打了个饱嗝儿,停了一下,又上来两个青年男人,一个甩着手,一个夹着公文包。“公文包”的脚后跟还在车门外边,客车就又开动了。

  甩手青年坐在门口的马扎上,“公文包”顺手将公文包放在行李架上就直奔车后座去了,那样子好像他买了对号入座的票,最后一排正有一个空位子热情地等着他的屁股呢。事实上他奔的不是座位,而是座位上的人,最后排靠左的那个胖男人正在熟睡中,“公文包”的手灵巧地伸进胖男人的上衣衣兜里,夹出一把单据名片之类的东西,显然这类东西不是“公文包”想要的,就又放回原处,然后揪住了胖男人的衣领,甩给他左右两个嘴巴。

  胖男人抹了一把脸,把拳头捏得咯咯响,只一下就反剪了“公文包”鸡爪子一样的手,然后拨打110,将贼人绳之以法。

  事实上没有,胖男人只是活动活动肩膀,整理一下衣服,继续睡去了,发生了什么全当梦一场。

  “公文包”又瞄准了一个打瞌睡的小伙子,小伙子的手机在牛仔裤的裤兜里,清楚地凸现着它的形状,“公文包”细长的手指在这个形状外游弋了一阵子,牛仔裤绷得太紧,硬拽怕是要惊醒梦中人了。

  原来这个小伙子在假寐,他一把就抓住“公文包”的手,像扔抹布一样地将他扔出车外。

  事实上没有,小伙子的确在假装睡觉,他也抓住了“公文包”那只游弋的手,不过他悄悄地给放了。“公文包”感觉到这只手的力量,小伙子真跟自己斗等于缚鸡。对这样的主儿还是离远一点。

  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一个女式皮包上,皮包被抱在女孩的怀里,由于女孩也在打瞌睡,抱包的胳膊有些松弛,但拉链的开端在女孩的胳膊下压着。“公文包”变戏法儿似的手里多出一个贼亮亮的刀片!他用食指和中指夹着,修长而白皙的手指看上去那么优美。

  “叔叔,你的手真好。”

  女孩旁边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打破了车里黑夜一般的寂静。自从这两个人上车,大胡子司机和女售票员的说笑就戛然而止,女售票员将马扎腾给甩手青年,自己坐在大胡子身后一个袋子上,将肥硕的屁股伸给所有的乘客,然后一丝不苟盯着前方,天塌地陷与她无关了。

  “叔叔,”男孩又开始说话了,“你的手指这么长,钢琴一定弹得很棒,老师一定很喜欢你,老师也喜欢我,只是我的手还小,够不到八度。”

  男孩的一番话使那个贼亮亮的刀片离开了了女孩的包,被握在有着细长手指的手里。手的主人随着车身的颠簸,身子斜歪了一下。那个甩手青年递过来一只马扎。“公文包”坐下。额头上亮亮的,是汗。

  “叔叔,我才考钢琴二级,我要是有你这么长的手就可以多考,至少四级,叔叔,今天你也去考试吗?考几级啊?”

  “公文包”看了一眼男孩,男孩也看着他,期待着他的回答。

  “叔叔的确弹过钢琴,‘六一’的时候还上台演出过,这双手曾将钢琴七级的曲子弹得流水一般,不过那是十三年以前的事情。我的钢琴老师说我是他教的学生当中资质最好的,手指上的天分最高。父母也希望我将来是最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可是后来父母离婚了。虽然他们争着要我,可是我谁也不跟,我离家出走,流浪街头,就被一个团伙看上了这双手。从此这双手在滚烫的肥皂水里接受另外一种训练。看见门口那个人了吗,看见大胡子了吗,看见大屁股了吗,就是司机和卖票的,都是一伙的。我只是干活,等着分成的人不止这仨呢。小弟弟,这双手如果不给他们干活,回去就得少一截指头,这辈子就别想弹琴了。”

  “公文包”想用手去抚摸一下男孩的头,告诉他这一切。

  事实上他没有。他只是将那双手攥紧了,躲开男孩期待的目光,也回避门口那人刀剜一样的目光,他知道自己已经被乘客的目光包围。

  男孩等不到回答就只好盯着那双手,盯着盯着,就见一只红色的小虫子从指缝里探头探脑地钻出来,接着第二只,第三只。

  “叔叔,”男孩说,“你的手,流血了。”

  “公文包”用另一只没有流血的手轻轻抚摸了一下男孩的头,在大巴车再次打了饱嗝儿停下的时候,“公文包”夹着他的公文包和甩手青年就下车了。

  1.本文故事情节简单,但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下人物的性格特征。

  胖男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伙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⒄段写“公文包”发现了三种目光同时盯着自己,他清楚这些 “目光”的内涵各有不同,请为这三种目光的主人配上一句描写人物心理的语句来诠释它们各自的内涵。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情节讲究有“伏”有“应”,请仔细阅读上下文,看看哪一个自然段藏有第⒂段划线句(A)的伏笔。

  第________段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小说,是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请简析文章第⒅段划线句(B)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题目“手”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通过“手”寄托了什么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发现“公文包”是个小偷?请结合你对小男孩形象的认识予以探究。

阅读练习题13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种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山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冽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它,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 在第二段中找出四个运用精美的表示动作的词,并选择一个说说用的好的理由。

  2、 父亲为什么不再带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回家栽培?

  3、“我”喜欢兰花,父亲也喜欢兰花,两种喜欢有哪些不同的方面?

  4、摘抄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阅读练习题14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破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伞阅读题目:

  1.写出这个故事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2.本文是用第 人称叙述的,记叙顺序是

  3本文重点刻画了几位乘客?这样安排人物有什么好处?

  4你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好处.(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阅读练习题15

  他是一名肝硬化患者,久病成医、他懂得这种子病会随着病情的逐步恶化而慢慢引起许多并发症,比如胆囊炎、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为此,他总是很谨慎地对照自己的体征,判断疾病发展到哪一个阶段——他知道,这种病,几乎没有向好的方向逆转的可能。

  自从得病,母亲就让他每晚在室内的便盆小解,以防着凉。有一天,他突然闻到自己排出的液体有一股甜味——糖尿病!他条件反射般在心里惊呼。稍有文化的人都可对“糖尿病”顾名思义,何况他病倒后一直在看医学书籍。

  恐惧在瞬间急剧膨胀,牢牢攫住了他的心。他认准了自己不会判断失误,这意味着死亡向他更逼近了一步。

  他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在头晕目眩的瞬间,他本能地用手去扶桌子,只听“嘭”的一声,桌上的水杯落地生花。

  母亲闻声而至。她看见儿子的脸色不对,忙问出了什么事。

  顾不得考虑母亲的感受,他像卸债一样把心头的恐惧全盘托出。

  母亲扶他坐下,拍打他的后背安慰道,又没化验,别瞎猜。她还俯下身子闻了闻,然后说,没有甜味啊。说时其实已是五雷轰顶,因为她的嗅觉也在反馈一条叫作甜的信息。可为了安慰他,她只有欺骗自己的嗅觉,她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为了躲避儿子的目光,她借口帮他倒便盆,颤巍巍地出去了。他没有阻拦母亲,因为他根本不相信母亲的话。他已心如死灰。

  他靠在桌子上歇着。忽然听到母亲的声音从厕所里传来:“没有、没有!儿子,你没有糖尿病!”旋即看见母亲噙着泪花跑进来,欣喜若狂的神情不像在撒谎。

  仿佛一针强心剂注入他的体内,他的思维死而复生:“真的?你怎么知道?”

  “真的!”母亲果断地伸出她的一根手指:“我尝过了,不甜!”

  他惊呆了。那根湿湿的食指,在母亲的右手上骄傲地挺立着,它被便盆浸过,被母亲吮过,亮闪闪的像一根活命的仙草。

  “妈,你不嫌我脏吗?”他已泪流满面。

  母亲坚决地摇摇头。

  “为什么?”

  “傻孩子,你是我生的呀!”

  后来,他从医生那里咨询到,那次让人紧张的甜味,是因为他前一天打了氨基酸,是体内代谢不畅引起的。这个结果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思考,而母亲那句“你是我生的,”却让他咀嚼再三,荡气回肠。

  1. 本文开篇即写他“久病成医”谨慎地对照自己的体征,判断疾病发展到哪一个阶段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依据下面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照顾生病的儿子无微不至; ; (2)轻柔的动作; ;

  (3)宽慰的语言; ;(4)爱的升华之处的神态; ;

  3. 是什么使他“仿佛一针强心剂注入体内,思维死而复生?”

  4. 画线语句是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结尾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6. 母爱是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请你用最简练的语言谱写一个母爱小插曲。

【阅读练习题】相关文章:

《南辕北辙》阅读练习题及阅读答案06-16

《宋史》阅读练习题06-15

阅读理解练习题06-16

《秋景》的阅读练习题06-15

《窗外》的阅读练习题06-15

信任阅读练习题06-14

阅读题的练习题06-15

诚信的阅读练习题06-15

《公输》的阅读练习题06-15

天使阅读练习题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