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2-07-20 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1.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2.2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几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②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科学探究。

  ①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②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③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懂得材料的使用情况标志着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将能够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并能通过调查身边常见的材料,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成果评价:

  (1)概念发展。

  层次①:学生不知道周围的物体是由材料做成的。

  层次②:学生知道了周围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材料种类不同。

  层次③:学生清楚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纸、布等。

  (2)探究能力。

  层次①:学生能感知身边的材料。

  层次②:学生通过调查能辨认不同物体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层次③: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征。

  教学背景: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由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物体非常熟悉,因为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而材料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虽然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但材料名称、特性、用途等未作系统的研究,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研究材料的活动中,希望他们把具体事物与词汇建立联系,并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用语言描述材料特性的能力。

  教学准备:

  ①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物品。

  ②课件(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那么什么是材料呢,举例说一说。看来同学们对材料并不陌生,那么材料在生活当中究竟有哪些应用?每种材料又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课题)

  2、调查了解身边的材料。

  (1)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身上穿的、佩戴的、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看来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判断得也很准确,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两项调查。调查一下书包里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边调查边记录,小组讨论调查哪里的物品,到老师这里取记录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调查结果展示汇报。

  (4)小组交流:材料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又有哪些应用?

  (5)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3、探究材料的特性。在我们周围,很多物品都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比如一扇门就用了木头、金属、玻璃等材料,那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呢?下面我们就任选一种材料进行研究,看一看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制作物品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小组讨论,到前面取材料。

  (2)学生活动,探究材料的特性。

  (3)汇报交流。

  4、拓展延伸。材料无处不在,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材料组成的物质世界里。

  (1)思考:如果没有材料会怎么样?

  (2)课件出示:古代材料和现代材料。

  (3)总结,提出希望。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2、 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

  3、 能够仔细,耐心观察实验现象并积极主动的与同组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并能分辨出什么物体在水中可以溶解,什么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学难点:

  知道加快物体溶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砂糖、高锰酸钾、一盆凉水、一瓶热水.

  学生用具:共分五组,每组一次性杯子5个、木棒一根、砂石、食盐、味精、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实验表一张.

  教学方法:小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等等多种方法相互协调使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引入

  (1)师出示一撮砂糖问:同学们看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我们平时用它来干什么?

  (2)现在我们就来冲一杯糖水喝,(师边说边冲)谁来尝尝?指名尝试。.师及时提示:注意不熟悉的物品我们能不能直接用口尝?为什么?

  (3)师举起杯子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糖到哪里去了?并直接板书课题。

  (4)师重复是否真的化了呢?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出来,得用实验验证一下才行。

  2 、设计实验证明

  师述:为了让同学们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有颜色的物品————高锰酸钾,来代替砂糖。师出示高锰酸钾让学生观看并解释:高锰酸钾是一种化学药品,现在跟我一起认识它(教师带领学生齐读两遍)不要看它这么小它可很神秘噢!我把它放入水中你们可要仔细观察.

  师提问: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到哪里去了?谁来说说?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师总结:我们把像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发生的现象叫溶解现象.

  3、运用知识判断

  师述: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它们能否也在水中溶解呢?老师也带来了几种物品,同学们看看有哪些?那我们应怎么来做,小组商量说出你们的方法

  集体研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做完后集体订证.

  4、实验问题引出加快物品溶解方法。

  师提问:我们刚刚在做实验时,在能溶解的物体中哪一种物体溶解的最慢?(学生回答后)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使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优胜组我们就奖他们一面小红旗。

  各小组先讨论出你们的实验方法,商量好后可以来老师这领实验材料.

  小组分别实验,实验完后总结经验。

  板书: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把你们的方法记下来.

  5、运用所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以致用: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亲人为我们操碎了心。如:我们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等 ,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呢?学了今天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为他们冲一杯牛奶来表达我们的心意,老师这里有牛奶,谁愿意上来冲一杯,不过要先说出你的方法噢。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回家可不要忘了给自己的亲人冲杯茶水或牛奶噢!再见!

  板书设计:

  糖到哪里去了

  砂糖 、高锰酸钾

  溶解现象

  水

  加热

  搅拌 可以加快溶解

  捣碎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的身体。

  ☆观察身体的哪些部分?(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触角、嘴;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用什么方法观察?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看课本插图:

  给与蜗牛相同的动物画“〇”。

  与蝗虫相同的动物画“△”。

  有疑问的动物画“?”。

  剩下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

  2.汇报交流: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3.你还知道哪些长得像蜗牛的动物和长得像蝗虫的动物?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怎么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测量蝗虫的大小。

  ☆测量什么?

  ☆怎样测量?

  3.测量并描述一只蝗虫的大小。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

  ☆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

  ☆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教学建议:

  1.江南地区蝗虫较蚱蜢少见,本课教学时完全可以用蚱蜢代替蝗虫进行教学。

  2.本课只对蜗牛和蝗虫等具体个体进行比较,不抽象出软体动物和昆虫的概念。

  3.蝗虫好动,在测量它的身长和展翅长度时,需要两个同学合作进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习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习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02-19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水与生命》教案01-24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04-13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计划03-05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通用8篇)07-28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 04-03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亲历科学》教案08-13

三年级科学上册纸教案07-23

《蜗牛》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1-19

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