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2022-05-15 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讨论分析: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

  2、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3、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2、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

  3、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

  4、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2、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

  3、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讨论蚁蚕的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干毛笔、纸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一块丝绸,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2、那你们知道知道织丝绸的丝是怎么来的吗?

  3、蚕是怎样一种小动物,它又是怎样吐丝的?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养蚕,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乐趣。

  二、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1、关于养蚕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谁养过蚕?能告诉大家养蚕要注意什么吗?没养过蚕的同学也可以说说,你准备养蚕了,你将要做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5、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三、观察蚕卵

  1、要养蚕首先要了解蚕卵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蚕卵长什么样的?

  2、下面我们来观察蚕卵(出示蚕卵并分发给各组)。

  3、小组观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把你看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用尺子量一量蚕卵有多长?

  4、汇报: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5、关于蚕卵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6、师生讨论解决办法。

  四、观察蚁蚕

  1、蚕宝宝出世了,你们看刚出壳的蚕像什么(将刚出生的蚁蚕分发给学生)?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2、学生给刚出生的蚕宝宝起名字。

  3、告诉学生刚出生的蚕的名字,让学生比较一下自己取的名字和大人们取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4、仔细观察蚁蚕,用尺子测量它的长度并做记录(可以写,也可以画下来)。

  5、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6、指导学生做好第一篇养蚕日记

  7、面对可爱的蚁蚕宝宝,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五、情感教育

  教育学生要爱护蚕宝宝,珍爱小生命。

  板书设计:

  1、我们来养蚕

  蚕的一生:蚕卵—蚁蚕-蚕-蚕蛹-蚕鹅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红黄绿,体会色彩美。

  2、可以在教学中找着与其相应的色彩,加强对色彩的认知。

  教学要点:认知红黄绿,体会色彩美

  教学难点:能找着相应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出教学幼儿教师展示3张大圆,提问是啥色彩?要点认知红黄绿三种色彩。

  二、找寻对应的色彩,加强对色彩的的认知

  1、游戏“小圆孩子找母亲”。

  先请孩子说一说身上小圆的色彩,接着依照幼儿教师展示的大圆色彩依照幼儿教师口令如:“红色小圆孩子学小兔子跳到母亲周围”,“蓝色孩子学小鸟飞到母亲周围”等,加强对色彩的认知。

  2、游戏“大灰狼来了”

  (1)、(先在地面上铺好与孩子人数相等的杂志,杂志上各自画着三种色彩的大圈圈),小圆孩子听Music在场所四周漫步,Music一停大灰狼就来啦,小圆孩子得立刻找着一個家躲起来,不然就要被大灰狼捉住啦。(孩子游戏两边)

  (2)、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启发小圆孩子找对应色彩的大圆母亲。

  小圆孩子等Music一停得找着与自个儿色彩一样的家躲起来,不然還是要被大灰狼捉住。(孩子游戏两边)

  三、大灰狼被撵走啦,孩子听Music跳舞庆贺完结。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8-2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和要求。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勾画圈点生字、难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关于科学的意义、科学飞跃发展的形势、对青少年殷切期望的语句,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序言的特点和要求,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清科学发展的形势,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难点

  能正确看待科学的发展和懂得合理利用科技资源。

  教学突破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却很丰富深刻,如揭示了科学的意义,反映了科学飞跃发展的形势,指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提出了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等等,老师应引导学生就上述内容勾画出一些重要语句,加以体会,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作者的有关资料,写作背景材料,找准词句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准备好字典等工具书,为自读课文作好准备。

  2.收集有关古今科技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师指导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2.初读扫障,再读感知。

  3.拓展探究,加深对科学意义的认识。

  学生活动

  1.展示自我成就,感受作者风采。

  2.反复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畅所欲言,认识科学对人类的重大影响,激发爱科学的热情。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约分钟)

  二、初读扫障,再读感知(约分钟)

  三、拓展探究(约分钟)

  本课总结

  本文说明了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高度评价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的特点和价值,并对青少年提出了“以建设国家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长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新发明,作出新成就”的殷切的希望。学习本文,我们要了解序言的内容、特点和要求,还要养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懂得“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伟大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2、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

  3、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学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纸可以做成书本,木头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属可以制造成轮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点评:从生活中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学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

  (1)识别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区别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些常见物品(P42)分别是由哪几种材料做成的?分别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选用这种材料?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质疑,确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和还想进一步知道的问题。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点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常见材料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讨论研究:身边的一些物品(以球鞋为例)分别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点评: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汇报。

  1、全班汇报:常见材料的分类、分类标准及相互关系。

  2、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

  3、全班汇报:球鞋由几种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们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做这些物品?

  4、选择一件由两种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说说分别是什么材料?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

  (点评: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注重了学生的充分展示,有效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五、点拨总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点拨:根据材料的来源将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种材料做成,是因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点评:让学生课堂总结,巩固了课堂所学。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谈话:除了一些常见材料 外,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新型材料。你们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学生交流)

  2、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资料供学生阅读、研究。

  3、提问:关于材料,你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点评:通过有效拓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整课教学案,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能有效指导教学。)

  板书设计:

  1、常见材料天然材料

  按材料的来源分类

  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九篇05-11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6篇05-11

【必备】科学教案模板汇编6篇05-13

【实用】科学教案模板集合九篇05-07

【精品】科学教案模板集合5篇05-06

有关科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05-10

【必备】科学教案合集六篇05-12

【必备】科学教案汇编五篇05-12

【必备】科学教案范文5篇05-01

【必备】科学教案汇总6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