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2022-12-03 10:57:22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小课题开题报告15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课题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课题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

  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研究

 负责人

  xxx

  所在单位

  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已不再重视板书。甚至上课不写一个字,只用鼠标一路点击,一堂课就结束了。久而久之,没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不再使用黑板。即使用板书,也毫无章法,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杂乱无章。学生得不到规范化书写的示范,对课堂内容无法把握,更得不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研究此课题能引起语文教师对板书的重视,使这项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板书对于教师来讲是一项基本功,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更是如此,规范、工整、美观的书写更能展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精巧的板书设计更能显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2、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优秀的板书设计必定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完成的,课堂上,随着板书的逐步呈现,教学思路、知识体系、文章结构、文章思想内容、文章美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也就更容易,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3、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与熏陶作用。语文教师长期坚持规范、工整、美观的板书,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书写,从而使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工整。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板书设计是指教师上课前制定的在黑板上书写的计划,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设计。它运用教学直观性原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精心构思,以精要、形象、醒目、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显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2、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那么,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是指语文教师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它主要包括板书布局艺术、板书书写艺术、板书构思艺术。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显示了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3、研究方向和角度。本课题从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出发,力求通过学习、讨论、实践,着重探索语文教学板书的布局艺术和构思艺术。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负责人:董贵钰)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1月底)

  1、研究初期(20x年5月-20x年6月)完成当前本校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座谈、问卷调查;贺娟维老师负责),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制作课件、座谈交流;董贵钰负责),语文板书设计案例交流(语文教师自己设计板书并附设计说明;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2、研究中期(20xx年7月-9月)板书设计艺术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板书布局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布局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康小刚老师负责)

  (2)板书构思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构思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张利老师负责)

  (3)中期汇报。准备汇报材料(前段研究工作记录资料以及汇报ppt课件;董贵钰负责)

  3、研究后期(20xx年10月-20xx年11月)参与研究教师撰写论文,参与研究教师汇报课。(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12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董贵钰负责)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预计包含以下内容: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问卷及报告、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材料、语文板书设计案例、板书设计布局研究小论文、板书设计构思技巧小论文、汇报课板书设计及说明、板书设计艺术研究论文。

小课题开题报告2

  一、开题活动简况:

  20xx年xx月xx日《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xx县xx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xx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xx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xx主持。

  第一项:

  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

  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

  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

  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题报告要点:

  (一)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

  (二)内容:

  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

  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

  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三)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例研究法,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观课议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四)组织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

  课题主持人为xx常务副校长(主管语文科研教学等),学校科研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一人为教研组长,一人为教导主任,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多个课例获省、市、区的奖项。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研究内容与负责人:xx。

小课题开题报告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教育目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和学生都在追求高分数,在数学教学中,一直偏重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完全是依赖于模仿、记忆,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小课题开题报告。久而久之,学生感到数学、是抽象、枯燥和乏味的,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近几年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大多数仍然仅仅限于教师带着问题去传授知识,而不是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教师设计问题,时刻准备迎接教师提问题的模式,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局面,缺少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然而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轻轻松松的学好数学,就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显得轻松而愉悦,学生的学习才会显得快乐而高效。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了此课题准备进行研究。

  二、国内、国外相关研究调查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据我查阅在国内外已经有所开展,在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我国陕西大学教授张熊飞创设的"诱思探究"模式,启迪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内涵深入研究、归纳、分析与整理,形成知识结构。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教育专家对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是非常重视的,同时,有了前人和专家的引领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理论依据,更坚定了我通过研究来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信心。

  三、该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理念,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学者也都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以上这些理论无疑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极其重要的,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到发展。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问题意识":古语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促进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习惯,并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最终形成新知。

  "实践研究":即行动研究,就是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矫正行为,增强实践的有效性,即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研究问题意识的培养。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六年级四班的学生。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全班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学生在课堂中不积极提问、不善于提问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2)、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二、具体措施

  ⑴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确保在后续的研究中能以较高的理论认识为起点,更好地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⑵根据课题的研究项目对实验班实施操作,构建新理念下的问题意识教学模式。

  ⑶利用多种形式,如调查问卷、公开课研讨、学生专访、主题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三、研究步骤

  在该课题的研究中,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培养,以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敢于个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根问底,使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完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通过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大胆积极提出问题、师生探讨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轨道上来。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准备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逐步进行:

  〈一〉、准备阶段: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拟订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充分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

  1、加强理论学习,寻求理论指导。

  2、运用理论进行课堂实验探索研究,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入手,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有步骤分阶段的解决学生不爱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状。

  3、师生交流,了解实验效果,改进研究方法。

  4、对实验工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

  〈三〉、总结阶段:分析研究的过程及效果,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以及成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同时整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过程性资料。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为了让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体现它的价值,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和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整理研究该课题过程中的调查问卷。

  3、整理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小课题开题报告4

  论文题目: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十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思现在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思考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通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察实施效果,同时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0xx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xx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随笔、教学叙事等;

  3.部分改进后的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成果展示;

小课题开题报告5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学生发展的需求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有这样一句真理“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关系紧密。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依据新课标、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及中外教育家的自主阅读教学观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新的教育思维为先导,力求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培养会学习、会创新、会思维、会自主教育的高素质的“完整的人”。

  二、课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

  学生要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就能为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背景。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此刻,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基础学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令人担心。

  1、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大搞“习题战”,家中父母也认为孩子只要读好语、数、外,认为“阅读”只能作为学生的一种消遣,对学习没有丝毫帮助,学校庭均未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2.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对于读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能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建构知识体系。

  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未发挥应有功能,多数学校图书室只是成为一种“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走进去阅读,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图书室的图书很少有更新和补充,这些都很难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希望改变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 课题界定:

  “阅读”即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自主阅读”《百科名片》解释为“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篇目。”我们这里谈的“自主阅读”指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真正的目的,即考虑教材与学生的因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立足语文课堂教学,通过理论研究,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论文或调查报告。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总结出适合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学生发展的阅读教学新策略。

  3、通过提高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

  实施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个案研究,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尤其是自主阅读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要求。探索提高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困惑和困难。

  2、新教学管理模式下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3、研究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需求及阅读、理解、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参与对象:竹峪镇中心学校全体学生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提出小课题的立项申请(20xx年6月)。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2、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20xx年6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是阅读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到自己的阅读教学中,理论的学习与阅读实践相结合。

  二是对自己所带班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详尽而深刻的分析,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阅读范畴、阅读能力,并根据分析所反馈的信息,找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方法。

  三是进行课堂案例研究,根据对策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阅读教学策略。

  2、做好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进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问题,撰写下一个阶段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汇总研究成果。

  2、撰写总结性的课题研究方案,接受课题研究专家的鉴定。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教学心得,展示过程性的资料。

  二、总结教学论文或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三、整理小学生阅读的篇目。

小课题开题报告6

  科学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比比皆是,也总结出许多优秀并值得推广借鉴的教学经验。学生的探究能力包括了多方面:对问题的预设能力、观察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在研究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观察力与实验能力比较受重视,有很多相关的经验与案例,分析、综合能力的研究较少,以专题形式作研究则更少。此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肯定,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也是刚起步。此前,我们开始研究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手段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研究还没有先例。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创造的,是目前认为帮助大脑记忆及促进思维发散的有效的思维训练工具,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地运用,也在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科目的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些能力获取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由于分析、综合能力不是陈述性的知识,它属于内隐的知识,发展过程与结果不容易体现,因此在小学科学研究中少有重视。但分析与综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它是逻辑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先行条件。小学科学探究要向深层次发展,探索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生就必须具备较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选题意义:

  本课题选立科学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目的是:

  1)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科学思维得到发展。

  2)探索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3)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老师获得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

  5)促使科学教学方法多元化。

  3、学术思想及立论根据:

  依据有效教学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科学课堂是一个放飞梦想的天堂,科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的过程。使用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经常要运用分析能力来解读数据,作比较,运用综合能力来找规律,下定义。分析、综合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探究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些能力获取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可见,分析、综合能力是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掌握科学规律的必要能力,它为深一层的科学探究做准备,促进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同时在认知心理学中也认为,儿童时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逐渐具备分类、排序、思维“可逆性”等能力,可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过在操作的时候还必须借助表象、符号等信息。因此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借用图形等具体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思维加工模型,对加速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实践意义。

  4、特色与创新:

  1)寻求促进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提高与发展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2)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为小学科学教学科研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范例;

  4)引发小学科学对分析、综合能力研究的重视,掀起此项研究的热潮;

  5)促使学生科学探究向深层次发展,在探究中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5、主要参考文献:

  [1] 【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州:东教育出版社,20xx

  [3]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LindaCampbelll等著.王成全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3

小课题开题报告7

  论文题目:关于泰勒公式的应用

  课题研究意义

  在初等函数中,多项式是最简单的函数。因为多项式函数的运算只有加、减、乘三种运算。如果能将有理分式函数,特别是无理函数和初等超越函数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而误差又能满足要求,显然,这对函数性态的研究和函数值的近似计算都有重要意义。那么一个函数只有什么条件才能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呢?这个多项式函数的各项系数与这个函数有什么关系呢?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这个函数误差又怎么样呢?

  通过对数学分析的学习,我感觉到泰勒公式是微积分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函数值估测及近似计算,用多项式逼近函数,求函数的极限和定积分不等式、等式的证明等方面,泰勒公式是有用的工具。

  文献综述

  主要内容

  Taylor公式的应用

  Taylor公式在计算极限中的应用

  对于函数多项式或有理分式的极限问题的计算是十分简单的,因此,对一些较复杂的函数可以根据泰勒公式将原来较复杂的函数极限问题转化为类似多项式或有理分式的极限问题。 满足下列情况时可考虑用泰勒公式求极限:

  (1)用洛比达法则时,次数较多,且求导及化简过程较繁;

  (2)分子或分母中有无穷小的差,且此差不容易转化为等价无穷小替代形式;

  (3)所遇到的函数展开为泰勒公式不难。

  当确定了要用泰勒公式求极限时,关键是确定展开的阶数。 如果分母(或分子)是,就将分子(或分母)展开为阶麦克劳林公式。 如果分子,分母都需要展开,可分别展开到其同阶无穷小的阶数,即合并后的首个非零项的幂次的次数。

  Taylor公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有关一般不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适用于题设中函数具有二阶和二阶以上的导数,且最高阶导数的大小或上下界可知的命题。 证明思路:

  (1)写出比最高阶导数低一阶的Taylor公式;

  (2)根据所给的最高阶导数的大小或上下界对展开式进行缩放。

  有关定积分不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已知被积函数二阶和二阶以上可导,且又知最高阶导数的符号。

  证题思路:直接写出的Taylor展开式,然后根据题意对展开式进行缩放。

  有关定积分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适用于被积函数具有二阶或二阶以上连续导数的命题。

  证明思路:作辅助函数,将在所需点处进行Taylor展开对Taylor

  余项作适当处理。

  Taylor公式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利用泰勒公式求极限时,宜将函数用带佩亚诺余项的泰勒公式表示;若用于近似计算,则应将余项以拉格朗日型表达,以便于误差的估计。

  研究方法

  为了写好论文我到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网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查找相关论文的发表日期、刊名、作者,接下来要到图书馆四楼过刊室查找相关文献,到电子阅览室查找相关期刊文献。 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仔细阅读,细心分析,通过自己的耐心总结、研究,老师的指导、改正,争取做好毕业论文工作。 具体采用了数学归纳法、分析法、反证法、演绎法等方法。

  进度计划

  为了有准备有计划的做好我的论文工作,我为自己安排了一个毕业论文进度计划,我会严格按照我的进度计划,及时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工作。

小课题开题报告8

  一、选题的背景

  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需要。

  (2)适应语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3)符合本校“卓雅文化立校”的需要

  本校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山区和农村乡镇学校,条件所限,学生阅读量小,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知识不够、不广、不深,水平参差不齐。探索行之有效的“补充”方法,提升本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进而辐射带动其它县域高中,很有必要。语文课程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丰富学校“卓雅文化”内涵,将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2、内容概述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突破理论和宏观上的阐释,从相对具体的层面来探求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建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点,构建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达到“文化养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2、研究内容

  (1)调查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时存在哪些不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准确理解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利用教材、读本等资源,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把古代教育思想精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二是利用习题册、试卷、图书等资源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延伸阅读,利用网络进行辅助阅读,重视帮助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三是充分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采风,把节日文化、本地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教学行为方式和行为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堂导入艺术,问题情境创设艺术、课堂节奏调控艺术、师生相互交流艺术、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等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整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构建“生命课堂、人文课堂、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2年。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查阅并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省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成果。

  (2)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设计研究方案。

  2、初步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针对性策略和措施,进行可行性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3)学生以教材、读本等为媒介,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4)在课题教师所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实施“古诗文美读法”,教师交流课堂效果心得体会;

  (5)阶段总结,交流经验,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

  3、深入展开阶段

  (1)调整研究方案,邀请学校教科研部门或课题专家给予指导;

  (2)让更多教师参加研究,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3)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的研究内容,编写传统文化建设校本课程;

  (4)撰写中期报告,举办中期成果汇报会;

  (5)汇编论文、案例集,组织论文评选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到相关报刊发表。

  4、总结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效果;

  (2)收集整理资料,总结课题研究,完善课题理论框架,撰写研究论文和报告;

  (3)做好验收准备。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五、预计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

  (1)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

  (3)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最终研究成果

  (1)论文、案例汇编

  (2)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已完成4项研究课题,为此项课题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3)本课主研人员有省、市级骨干教师,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业务精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在校刊发表多篇涉及国学经典的随笔及论文,学术研究气氛浓厚,研究能力较强。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校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能带动课题组高效完成此任务。

  (2)经费: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非常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包括图书资料费、印刷费、调研学习费、专家报告费、竞赛费等。

  (3)设备:学校配备电脑,开通网络;学校有河北省中小学一级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自动录播室、互联网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创办的校刊、网站、广播站和电子公告屏,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

小课题开题报告9

  课题名称:提高科学错题订正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申报人:董建祥

  研究起始时间:**年**月至**年**月

  一、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在科学作业中,学生做错习题被称为错题,错题是学生学习过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每天都必将面对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错题会一再出现,学生也会一再做错,于是,在日常教学中,碰到错题时某些教师常常出现这样的态度:回避责任,迁怒于学生。特别是这种错题出现在单元测验卷、试卷中时更是怒火中烧,这些出现错题的学生同时也成为了班级成绩不理想的替罪羔羊。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忽略了对错题的分析和研究,忽视了教师在错题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生活环境在错题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笼统地把原因归咎为学习态度、作业态度、智力因素等,然后进行强化训练,甚至是机械重复的巩固练习,更有甚者以训斥代替教育、以记忆解题模式代替学生内化掌握等等。

  有效的学习应有三个方面:有效果的、有效率的、有效益的。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很多,但学生由做错变成会做乃至不会错的过程,无肄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错题订正过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梳理,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了学生条理化、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错题订正还能解决零散、疏漏等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对错题进行简单的成因分析,学生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更认真地纠正错题。老师通过错题与学生交互式的分析,也更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也增强了对本学科学习的认同,成绩自然也就有所进步。对教师而言,对知识点更为熟悉,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困惑会更加熟悉。那么也要我们老师当一位有心人,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收集和筛选,对的错题进行归类、成因分析(即诊断)后寻找对策,从而用它去诊断和辅导更多的学生,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错题:科学练习中做错的问题。本次课题中特指易上当,反复做错的一类问题。

  2、订正:对错题进行成因分析,抓住问题关键,构建解题思路,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3、有效性:有效的订正应有三个方面,有效果的、有效率的、有效益的。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很多,但学生由做错变成会做乃至不会错的过程,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升学生科学成绩。

  2、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障碍,提出解决对策,减负提质,提高科学教与学的质量。

  (二)研究的内容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错题的成因及教师采取的对策。

  ②分类学生的作业错题,针对不同情况,探究教师使用的纠错对策对学生帮助。

  ③探究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习惯对错题形成的影响。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2、行动研究法。模式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总结评价)。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xx.12——20xx.1)

  1、确定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

  2、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3、组织课题的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3——20xx.5) 按计划实施研究,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1、按单元章节记录、收集学生每日课堂练习、作业本、课外资料、单元练习检测及专题性练习中的错题,记在错题收集诊断本中。

  2、分章节及时梳理学生错题的类型(选择、填空、作图、计算等)。

  3、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将错题分类整理。

  4、诊断错误原因:概念性理解等知识性错误;解题习惯所致(不规范或粗心马虎、审题不清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能力不够等。 5、提出解决对策。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xx.5——20xx.6)

  1、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

  2、收集整理案例、随笔等相关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

  4、申请结题鉴定。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小课题开题报告10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xx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xx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广泛阅读》香港教育署 1997年第1期

  [10]《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年4月

小课题开题报告11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从我校历年来的质量分析和龙胜县20xx年数学小考质量分析来看,学生丢分的原因主要是是不认真审题。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每次数学作业或测试题,都可听到老师们埋怨学生 太粗心了 , 不认真审题 等等,学生也为自己的不认真审题表现很后悔。在期中与期末质量分析上,任课教师总结得最多的一句就是 学生太粗心太马虎,不认真审题。 可见学生的审题能力困惑着我们每位教师,也困惑着每位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养成了粗心大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责任心等不良习惯,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再做题。通过问卷调查,审题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审题习惯令人担忧。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我想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题的实施方案

  研究内容

  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方案。

  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

  具体的操作措施

  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通过问卷、谈话调查任课教师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态度、方法、能力和学生解题审题习惯。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找到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内容的不同探索出相应的有效的审题方法。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审题习惯主要包括读题习惯、解题习惯、检查习惯。加强读题训练,研究读题方法。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读题时要求做到 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数量是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题意;然后可以划出题中的关键字、词,并正确理解其含义;分析并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解决问题还需哪些条件,怎样求出这些条件等,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研究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培养。农村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

  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二阶段:20xx年11月 20xx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按照方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调查学生审题能力差的原因,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审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践与训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得与失,组织学生交流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并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最后测试成效并与探究前比较,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数学教研组。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方法的选择: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相应措施,实施强化训练,观察结果,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与查找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师生合作研究法。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训练、分析、总结等寻找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提高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我将以饱满的工作和探究热情,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究与实施,我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希望我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通过我的努力能取得圆满成功!

小课题开题报告12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本课题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理论上开展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国外发达国家在分层教学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丰富,加之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教育摆脱了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他们的分层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小班制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

  国内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的分层教学主要定位在班授课制下的实施,在分层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测练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和起始分层、中途分层、班内分层、年级内分层等多维度的分层;同时,也明确了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对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观念已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上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班授课制情况下,分层教学是解决差异教学的最好办法之一,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需要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实践层面的研究还很多。

  本课题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学案导学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即以学案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特的个性。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对如何扎实推进新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学案,运用学案导学的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广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授化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将为广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分层教学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更加具体化,充分运用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使分层教学的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关于学案导学的基础性理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教师教学理论的研究。

  研究内容

  ①分层教学:本课题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②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

  ③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蓝本,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教师主导调控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为目的、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体系。

  研究目标

  ①使学案的编写水平得到幅度提高,并能形成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特色的学案校本教材,使学案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②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法指导为主线,形成以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研究依据

  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②最近发展区理论

  ③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研究的方法和分工、步骤

  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对课堂分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层教学的切入维度,并根据学生差异,形成学案导学式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

  ③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

  课题组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组织机构;

  (2)人员分工

  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期定为2年,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深化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20xx.5 20xx.9)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启动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的初步操作方案及开题报告阶段,负责人:刘雪芹

  (2)实施阶段(20xx.9 20xx.2)①制定明确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研究任务②深入进行学案编写与应用的调查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③开展学案编写与应用的经验交流活动。

  (3)深化阶段(20xx.3 20xx.9)①及时修改、完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实践,扩研究成果②完善本学科的导学学案校本教材③撰写科研论文,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

  (4)总结评价阶段

  研究能力:

  (3)日常工作中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课题中期成果

  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阶段性理论讲座、调查报告、教学案集锦、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论文、教学思、教学效果。

  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教学案集、优秀课例光盘、科研论文等。

小课题开题报告13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XXXX年10月-XXXX年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XXXX年1月-XXXX年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XXXX年1月-XX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8)。

  2杨心岳。生活中的生物学[J].《生物学通报》,1999年第12期。3吴昊,张赣道。生活垃圾生物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环保产业》,20xx年第8期。

  4徐丽,练成燕。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发展机制[J].《上海节能》,20xx年第7期。

  5李津军。生物工程技术与我们的生活[J].《科技潮》,1999年第9期。

  6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9)。

  7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张诗华。加压与常压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对比[J].《中国给水排水》,20xx年第15期。

  9陆艳阳。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8期。

  10曾繁荣。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绘图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1冯庆婷,全刚。新课改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2黄建书。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2期。

  13苏霍姆利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14王荐。生物学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xx年。

  15胡姣娥。让初中生物教学更加生活化[J].中小学教育论坛,20xx(3)。

  16黄建书。《生物探究教学论著》(第一版)[M].苏州大学出版社,20xx(1)。

  1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东方出版社。

  18张大钧。《教师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

  19肖国琴。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一期。

  20赵占良。生物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例谈[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二期。

小课题开题报告1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属于山区范围的普通中学,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由于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出来的学生基础非常差,特别是化学科。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基础显得略差,而且性格比较内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功奠基。以人为本、助人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其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处在这一阶段的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的班级授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即所谓的学科方面的学困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困生,根据学科特点,导致学习困难的因素可能更多在于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上,即学习策略水平的差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高效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因此,开展化学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并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化学学困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本课题组织化学教师参与实践研究,必然会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及教学模式理论等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本课题将结合新课程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构建出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为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3)本课题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有效教学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实践意义:

  (1)本课题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转化化学学困生教学模式的探究,构建各种针对本校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并在同类学校的化学教学中予以推广。

  (2)本课题在探究中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特别关注学困生对过程方法的自主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本课题的开展将促进教师更有效的开展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升华,将培养一批科研型的优秀化学教师。

  (4)本课题成功开展对同类学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措施。使学困生充满自信,自觉加入到化学课堂中来,教学中,让他们从情感上愿意、心理上渴望、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生活经历,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充满自信,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化学课堂参与度,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使整个班级达到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共同奋进的良好效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转化学困生研究很多,但很少涉及针对山区中学和本校特色的教学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2)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新课程理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构建有英德市第二中学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

  六、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让化学学困生专心学习,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有力保障。怎样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端正他们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好的学生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重点。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老师可以很好的培优,但对扶差却没能真正的做到爱心,细心、耐心,诚心的统一,培优与转差两者很难兼顾。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七、本课题采用的科研手段: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贯穿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发展动态以及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教学状况和化学学困生学习的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调查、总结、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策略、取得的新经验;调查教学研究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确立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法: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教学模式构建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5、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定期进行课题阶段性小结,运用该方法能很好的将教师在研究实践中的认识、领悟等经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用于后期成果的整理及结题鉴定阶段。

  八、本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按照研究进程,涉及化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创设学习环境,转化策略问题等,本课题把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为:1、山区中学学困生形成原因调查;2、学校,教师创设教学环境,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积极性,课堂参与度等;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困生会学,乐学,爱学,好学,从而达到理想转化。

  第二步:研究问题的顺序

  按研究进程,先进行现状调研,在高中各年级进行学情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意见和建议,合理组织教学实践,创设教学环境,寻求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的研究。

  第三步:研究问题的细化

  课题内容具体细化为以下几点:1、开学初进行学情问卷调查,对化学教与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使老师更好了解学生,从而改进教学,;2、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如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本人对化学学习的态度等因素;3、化学学困生在听课、作业,还有师生有效交流,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查;4、在这些调查基础上,通过老师教学实践,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具体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策略,有效把学困生的学习态度纠正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信心,争取达到更大的进步。5、怎样合理进行分层教学,既兼顾学困生的教学,又能对优等生进行培优,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使差生转优,优生更优。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

  1.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

  2.拟订课题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3.合理分配每个参研人员的研究任务。任务要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

  4.定期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了解研究情况,加强研究指导。

  5.不定期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对课题的管理,督促参研人员按时完成研究任务。

  6.及时收集能够反映课题成果的主要资料和过程性材料,资料整理要规范。

  7.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对前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布置下阶段工作。

  8.按时上报科研成果评选材料。

  9.加强与市教研室、同类学校的联系。

  课题组各个成员:XXX、XXX、XXX、XXX

  1、XXX、XXX、XXX、XXX老师负责完成课题组分配的研究任务,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

  2.XXX老师负责随时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并进行阶段小结。

  3、XXX老师负责最后阶段课题资料收集与整理。

  十、预期研究成果:

小课题开题报告15

  选题意义:

  一、创造力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创造力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培养创造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在于教育。现在社会所缺少的是创新性人才,而创造力的培养要靠教育,而且要从小培养起。因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显得格外重要。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的。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树立创新意识;不仅如此,创造力的养成更应该贯彻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特别要贯彻于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意义我国20xx年颁布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美国的空军阿诺德将军曾说过:“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笔者对一些资料文献的收集阅读发现:对于幼儿创造力的研究非常多,很多专家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岳慧兰老师在《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中从对幼儿教师的调查中研究幼儿创造力。她从对幼儿创造力认识水平与培养方式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指出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现状研究

  面对现存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已倡导多时,素质教育延伸出的全面教育,要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音乐属于审美素质的一个领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音乐素养,而不是要教育出、创造出一个音乐家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方式,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进行早期的音乐启蒙,通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现今的幼儿园中,基本能实施五大领域的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活动也越来越重视。

  王媛媛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中对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如下问题: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兴趣和创造里培养;系统性有余,灵活性不足;课堂模式程式化、忽视幼儿主题性发展,教学方式较单一。

  董霞的《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指出: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对音乐的特殊性及音乐教育特点认识不足……不注重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方面的独特作用。

  由此可见,目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问题。这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努力。

  三、有关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李素萍(20xx年)在《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中提出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增强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指出要借鉴国内外六只能够音乐创新教学的先进经验。王子婴(20xx)在《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中提出以下观点: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环境。

  董霞(20xx)在《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写道: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快乐的学习音乐,利用多种音乐元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在节奏感的训练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歌唱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已有一些,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些许问题,笔者计划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能有所帮助。

  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论述:

  一、理论价值现阶段,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幼儿睡觉时喜欢听摇篮曲,听着妈妈哼的摇篮曲幼儿就会特别有安全感。幼儿也喜欢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音乐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有研究发现,胎儿时期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幼儿,在出生之后,在听到同样的音乐之后,就会显得特别安静。

  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一种培养儿童各方面技能的途径,不仅仅是要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更不是把幼儿培养成音乐家。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贯穿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

  当前有关于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研究有一些,笔者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际研究有所帮助。

  二、实际价值0--6、7岁的幼儿,特别是3--6、7岁的幼儿一般都处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任务就成了幼儿教育活动的目标之一。

  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有了理论支撑的实践才更科学,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希望能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做出一些贡献。

  写作过程中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一、研究方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研究》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

  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本选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现有的有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研究。对现有的有关文章进行梳理总结;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策略。

  2.案例分析法--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幼儿的所特有的发展规律:幼儿的活动具有随意性,不受成人的任意摆布。对于学前教育研究来说,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很常见而且有用的研究方法。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会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来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

  3.观察法--在实习期间,我对无锡正兴幼儿园的音乐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以此来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二、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图书馆和实地收集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写作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

  2.国外对此问题的论述情况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观察法

  二、创造力的培养寓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之中

  (一)创造力培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创造力的含义

  2.创造力培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3.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因素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创造活动

  1.教师改变观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树立幼儿的创造意识

  3.给予幼儿创造空间,实施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4.肯定幼儿的创造行为

  (二)创设一定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1.提供充足的音乐材料

  2.给幼儿充分的表现机会

  (三)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创造力,要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计划进度安排及其内容(参考文献目录):

  12月--1月收集资料阶段

  1月--2月分析资料阶段

  2月--3月开题报告形成阶段

  3月--4月论文写作阶段

  4月--6月论文修改及形成阶段

  参考文献目录:

  1.杨帆:新教育理念下的现代幼儿音乐教育[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林文全文数据库,20xx(01).

  2.云瑞芳:儿童版画教学与儿童创造力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3.李素萍: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xx.

  4.漆玲玲: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xx.

  5.王晓霞:论音乐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黄河之声,20xx(20).

  6.张建萍: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D],河北大学,20xx.

  7.董霞: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5).

  8.见福增:中国幼儿音乐教育问题与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3).

  9.郑玉香: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xx(05).

  10.伍荣生:浅谈音乐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3).

  11.王媛媛: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2.张洁: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音乐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xx.

  13.王巧玲: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xx(12).

  14.崔学荣:音乐教育创新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xx(11)

  15.冯振琦:谈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共性[J],艺术教育,20xx(01)

  16.梁玉春,张丽娜:加强情境创设,培养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0)

  17.尹爱青,李力红:音乐教育主体性目标体系设计--创造性部分[J]中国音乐教育,20xx(03)

  18.廖施聪: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众文艺,20xx(17)

  19.史铎: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

  20.杨喜丽:刍议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09)

  21.岳慧兰: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xx(03)

  22.许婕:论音乐教育中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12)

  23.陈新晖:论创新型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xx

  24.刘冠华:创造力的可教育性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2)

  25.齐璐: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的结构、发展特点与类型[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2)

  26.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xx(09)

《小课题开题报告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课题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小课题开题报告11-04

小课题开题报告12-09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6-03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06-28

小课题数学开题报告06-28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06-28

市级小课题开题报告11-29

小学音乐小课题开题报告11-09

初中地理小课题开题报告11-04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课题开题报告15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课题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课题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

  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研究

 负责人

  xxx

  所在单位

  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已不再重视板书。甚至上课不写一个字,只用鼠标一路点击,一堂课就结束了。久而久之,没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不再使用黑板。即使用板书,也毫无章法,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杂乱无章。学生得不到规范化书写的示范,对课堂内容无法把握,更得不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研究此课题能引起语文教师对板书的重视,使这项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板书对于教师来讲是一项基本功,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更是如此,规范、工整、美观的书写更能展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精巧的板书设计更能显示语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2、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优秀的板书设计必定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完成的,课堂上,随着板书的逐步呈现,教学思路、知识体系、文章结构、文章思想内容、文章美点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也就更容易,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3、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与熏陶作用。语文教师长期坚持规范、工整、美观的板书,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书写,从而使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工整。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板书设计是指教师上课前制定的在黑板上书写的计划,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设计。它运用教学直观性原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精心构思,以精要、形象、醒目、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显示在黑板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2、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那么,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是指语文教师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它主要包括板书布局艺术、板书书写艺术、板书构思艺术。语文教师板书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显示了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3、研究方向和角度。本课题从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出发,力求通过学习、讨论、实践,着重探索语文教学板书的布局艺术和构思艺术。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开题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选择课题,申请立项,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负责人:董贵钰)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1月底)

  1、研究初期(20x年5月-20x年6月)完成当前本校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座谈、问卷调查;贺娟维老师负责),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制作课件、座谈交流;董贵钰负责),语文板书设计案例交流(语文教师自己设计板书并附设计说明;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2、研究中期(20xx年7月-9月)板书设计艺术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板书布局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布局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康小刚老师负责)

  (2)板书构思艺术探索。参与研究教师认真研究板书的构思艺术,写出小论文,并附自己板书设计案例和设计说明。(张利老师负责)

  (3)中期汇报。准备汇报材料(前段研究工作记录资料以及汇报ppt课件;董贵钰负责)

  3、研究后期(20xx年10月-20xx年11月)参与研究教师撰写论文,参与研究教师汇报课。(参与教师均完成此任务)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12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董贵钰负责)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预计包含以下内容:语文教师板书设计水平及现状调查问卷及报告、语文板书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材料、语文板书设计案例、板书设计布局研究小论文、板书设计构思技巧小论文、汇报课板书设计及说明、板书设计艺术研究论文。

小课题开题报告2

  一、开题活动简况:

  20xx年xx月xx日《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xx县xx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xx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xx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xx主持。

  第一项:

  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

  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

  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

  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题报告要点:

  (一)题目: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

  (二)内容:

  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

  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的创设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

  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情景教学,研究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

  6、正确评价“教”与“学”。通过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改进教师的教学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教学和学习历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关注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等。

  (三)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其次采用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课例研究法,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观课议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经验总结法: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四)组织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

  课题主持人为xx常务副校长(主管语文科研教学等),学校科研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一人为教研组长,一人为教导主任,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多个课例获省、市、区的奖项。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在学校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有着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富有开拓精神,均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研究内容与负责人:xx。

小课题开题报告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教育目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和学生都在追求高分数,在数学教学中,一直偏重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完全是依赖于模仿、记忆,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小课题开题报告。久而久之,学生感到数学、是抽象、枯燥和乏味的,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近几年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大多数仍然仅仅限于教师带着问题去传授知识,而不是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教师设计问题,时刻准备迎接教师提问题的模式,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局面,缺少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然而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轻轻松松的学好数学,就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显得轻松而愉悦,学生的学习才会显得快乐而高效。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了此课题准备进行研究。

  二、国内、国外相关研究调查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据我查阅在国内外已经有所开展,在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我国陕西大学教授张熊飞创设的"诱思探究"模式,启迪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内涵深入研究、归纳、分析与整理,形成知识结构。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教育专家对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是非常重视的,同时,有了前人和专家的引领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理论依据,更坚定了我通过研究来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信心。

  三、该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理念,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学者也都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以上这些理论无疑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极其重要的,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到发展。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问题意识":古语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促进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习惯,并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最终形成新知。

  "实践研究":即行动研究,就是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矫正行为,增强实践的有效性,即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研究问题意识的培养。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六年级四班的学生。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全班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学生在课堂中不积极提问、不善于提问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2)、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二、具体措施

  ⑴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确保在后续的研究中能以较高的理论认识为起点,更好地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⑵根据课题的研究项目对实验班实施操作,构建新理念下的问题意识教学模式。

  ⑶利用多种形式,如调查问卷、公开课研讨、学生专访、主题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三、研究步骤

  在该课题的研究中,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培养,以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敢于个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根问底,使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完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通过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大胆积极提出问题、师生探讨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轨道上来。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准备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逐步进行:

  〈一〉、准备阶段: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拟订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充分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

  1、加强理论学习,寻求理论指导。

  2、运用理论进行课堂实验探索研究,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入手,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有步骤分阶段的解决学生不爱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状。

  3、师生交流,了解实验效果,改进研究方法。

  4、对实验工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

  〈三〉、总结阶段:分析研究的过程及效果,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以及成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同时整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过程性资料。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为了让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体现它的价值,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和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整理研究该课题过程中的调查问卷。

  3、整理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小课题开题报告4

  论文题目: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十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思现在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思考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通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察实施效果,同时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0xx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xx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随笔、教学叙事等;

  3.部分改进后的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成果展示;

小课题开题报告5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学生发展的需求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有这样一句真理“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的确,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关系紧密。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依据新课标、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及中外教育家的自主阅读教学观等,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新的教育思维为先导,力求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培养会学习、会创新、会思维、会自主教育的高素质的“完整的人”。

  二、课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

  学生要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就能为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背景。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此刻,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基础学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令人担心。

  1、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教师看好学生的成绩,大搞“习题战”,家中父母也认为孩子只要读好语、数、外,认为“阅读”只能作为学生的一种消遣,对学习没有丝毫帮助,学校庭均未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2.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对于读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能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建构知识体系。

  3.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未发挥应有功能,多数学校图书室只是成为一种“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走进去阅读,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图书室的图书很少有更新和补充,这些都很难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希望改变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 课题界定:

  “阅读”即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自主阅读”《百科名片》解释为“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篇目。”我们这里谈的“自主阅读”指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真正的目的,即考虑教材与学生的因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立足语文课堂教学,通过理论研究,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论文或调查报告。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总结出适合新课程理念和农村学生发展的阅读教学新策略。

  3、通过提高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现状。

  实施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个案研究,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尤其是自主阅读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方面要求。探索提高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困惑和困难。

  2、新教学管理模式下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3、研究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需求及阅读、理解、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参与对象:竹峪镇中心学校全体学生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提出小课题的立项申请(20xx年6月)。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2、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20xx年6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是阅读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到自己的阅读教学中,理论的学习与阅读实践相结合。

  二是对自己所带班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详尽而深刻的分析,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阅读范畴、阅读能力,并根据分析所反馈的信息,找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方法。

  三是进行课堂案例研究,根据对策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阅读教学策略。

  2、做好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进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问题,撰写下一个阶段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汇总研究成果。

  2、撰写总结性的课题研究方案,接受课题研究专家的鉴定。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教学心得,展示过程性的资料。

  二、总结教学论文或教育叙事、小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三、整理小学生阅读的篇目。

小课题开题报告6

  科学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比比皆是,也总结出许多优秀并值得推广借鉴的教学经验。学生的探究能力包括了多方面:对问题的预设能力、观察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在研究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观察力与实验能力比较受重视,有很多相关的经验与案例,分析、综合能力的研究较少,以专题形式作研究则更少。此外,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肯定,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也是刚起步。此前,我们开始研究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手段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研究还没有先例。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创造的,是目前认为帮助大脑记忆及促进思维发散的有效的思维训练工具,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被广泛地运用,也在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等科目的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些能力获取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由于分析、综合能力不是陈述性的知识,它属于内隐的知识,发展过程与结果不容易体现,因此在小学科学研究中少有重视。但分析与综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它是逻辑思维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先行条件。小学科学探究要向深层次发展,探索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生就必须具备较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2、选题意义:

  本课题选立科学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研究目的是:

  1)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科学思维得到发展。

  2)探索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性。

  3)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老师获得一种便捷、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

  5)促使科学教学方法多元化。

  3、学术思想及立论根据:

  依据有效教学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科学课堂是一个放飞梦想的天堂,科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的过程。使用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经常要运用分析能力来解读数据,作比较,运用综合能力来找规律,下定义。分析、综合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探究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也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些能力获取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可见,分析、综合能力是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掌握科学规律的必要能力,它为深一层的科学探究做准备,促进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同时在认知心理学中也认为,儿童时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逐渐具备分类、排序、思维“可逆性”等能力,可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过在操作的时候还必须借助表象、符号等信息。因此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借用图形等具体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思维加工模型,对加速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实践意义。

  4、特色与创新:

  1)寻求促进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提高与发展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2)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为小学科学教学科研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范例;

  4)引发小学科学对分析、综合能力研究的重视,掀起此项研究的热潮;

  5)促使学生科学探究向深层次发展,在探究中取得创新性的成果。

  5、主要参考文献:

  [1] 【英】东尼博赞著,《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高慎英、刘良华著,有效教学论.广州:东教育出版社,20xx

  [3]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LindaCampbelll等著.王成全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3

小课题开题报告7

  论文题目:关于泰勒公式的应用

  课题研究意义

  在初等函数中,多项式是最简单的函数。因为多项式函数的运算只有加、减、乘三种运算。如果能将有理分式函数,特别是无理函数和初等超越函数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而误差又能满足要求,显然,这对函数性态的研究和函数值的近似计算都有重要意义。那么一个函数只有什么条件才能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呢?这个多项式函数的各项系数与这个函数有什么关系呢?用多项式函数近似代替这个函数误差又怎么样呢?

  通过对数学分析的学习,我感觉到泰勒公式是微积分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函数值估测及近似计算,用多项式逼近函数,求函数的极限和定积分不等式、等式的证明等方面,泰勒公式是有用的工具。

  文献综述

  主要内容

  Taylor公式的应用

  Taylor公式在计算极限中的应用

  对于函数多项式或有理分式的极限问题的计算是十分简单的,因此,对一些较复杂的函数可以根据泰勒公式将原来较复杂的函数极限问题转化为类似多项式或有理分式的极限问题。 满足下列情况时可考虑用泰勒公式求极限:

  (1)用洛比达法则时,次数较多,且求导及化简过程较繁;

  (2)分子或分母中有无穷小的差,且此差不容易转化为等价无穷小替代形式;

  (3)所遇到的函数展开为泰勒公式不难。

  当确定了要用泰勒公式求极限时,关键是确定展开的阶数。 如果分母(或分子)是,就将分子(或分母)展开为阶麦克劳林公式。 如果分子,分母都需要展开,可分别展开到其同阶无穷小的阶数,即合并后的首个非零项的幂次的次数。

  Taylor公式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有关一般不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适用于题设中函数具有二阶和二阶以上的导数,且最高阶导数的大小或上下界可知的命题。 证明思路:

  (1)写出比最高阶导数低一阶的Taylor公式;

  (2)根据所给的最高阶导数的大小或上下界对展开式进行缩放。

  有关定积分不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已知被积函数二阶和二阶以上可导,且又知最高阶导数的符号。

  证题思路:直接写出的Taylor展开式,然后根据题意对展开式进行缩放。

  有关定积分等式的证明

  针对类型:适用于被积函数具有二阶或二阶以上连续导数的命题。

  证明思路:作辅助函数,将在所需点处进行Taylor展开对Taylor

  余项作适当处理。

  Taylor公式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利用泰勒公式求极限时,宜将函数用带佩亚诺余项的泰勒公式表示;若用于近似计算,则应将余项以拉格朗日型表达,以便于误差的估计。

  研究方法

  为了写好论文我到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网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查找相关论文的发表日期、刊名、作者,接下来要到图书馆四楼过刊室查找相关文献,到电子阅览室查找相关期刊文献。 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仔细阅读,细心分析,通过自己的耐心总结、研究,老师的指导、改正,争取做好毕业论文工作。 具体采用了数学归纳法、分析法、反证法、演绎法等方法。

  进度计划

  为了有准备有计划的做好我的论文工作,我为自己安排了一个毕业论文进度计划,我会严格按照我的进度计划,及时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工作。

小课题开题报告8

  一、选题的背景

  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中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需要。

  (2)适应语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3)符合本校“卓雅文化立校”的需要

  本校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山区和农村乡镇学校,条件所限,学生阅读量小,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知识不够、不广、不深,水平参差不齐。探索行之有效的“补充”方法,提升本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进而辐射带动其它县域高中,很有必要。语文课程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丰富学校“卓雅文化”内涵,将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文化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2、内容概述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突破理论和宏观上的阐释,从相对具体的层面来探求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经典名篇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建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点,构建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达到“文化养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2、研究内容

  (1)调查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时存在哪些不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一是准确理解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利用教材、读本等资源,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把古代教育思想精华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二是利用习题册、试卷、图书等资源进行传统文化主题延伸阅读,利用网络进行辅助阅读,重视帮助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三是充分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文化采风,把节日文化、本地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教学行为方式和行为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堂导入艺术,问题情境创设艺术、课堂节奏调控艺术、师生相互交流艺术、恰当使用先进教学资源的艺术等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整合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构建“生命课堂、人文课堂、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2年。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查阅并收集文献资料,了解省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成果。

  (2)明确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设计研究方案。

  2、初步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2)召开课题研讨会,制定针对性策略和措施,进行可行性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3)学生以教材、读本等为媒介,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4)在课题教师所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实施“古诗文美读法”,教师交流课堂效果心得体会;

  (5)阶段总结,交流经验,调整计划,部署下阶段工作。

  3、深入展开阶段

  (1)调整研究方案,邀请学校教科研部门或课题专家给予指导;

  (2)让更多教师参加研究,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3)深入探讨本课题项目的研究内容,编写传统文化建设校本课程;

  (4)撰写中期报告,举办中期成果汇报会;

  (5)汇编论文、案例集,组织论文评选活动,推荐优秀作品到相关报刊发表。

  4、总结阶段

  (1)设计师生问卷,了解课题效果;

  (2)收集整理资料,总结课题研究,完善课题理论框架,撰写研究论文和报告;

  (3)做好验收准备。请上级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五、预计研究成果

  1、阶段性成果

  (1)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论文

  (3)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2、最终研究成果

  (1)论文、案例汇编

  (2)结题报告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已完成4项研究课题,为此项课题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

  (3)本课主研人员有省、市级骨干教师,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业务精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在校刊发表多篇涉及国学经典的随笔及论文,学术研究气氛浓厚,研究能力较强。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我校是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能带动课题组高效完成此任务。

  (2)经费:我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非常重视教育科研,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包括图书资料费、印刷费、调研学习费、专家报告费、竞赛费等。

  (3)设备:学校配备电脑,开通网络;学校有河北省中小学一级图书馆、多媒体教室、自动录播室、互联网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创办的校刊、网站、广播站和电子公告屏,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

小课题开题报告9

  课题名称:提高科学错题订正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申报人:董建祥

  研究起始时间:**年**月至**年**月

  一、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在科学作业中,学生做错习题被称为错题,错题是学生学习过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每天都必将面对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错题会一再出现,学生也会一再做错,于是,在日常教学中,碰到错题时某些教师常常出现这样的态度:回避责任,迁怒于学生。特别是这种错题出现在单元测验卷、试卷中时更是怒火中烧,这些出现错题的学生同时也成为了班级成绩不理想的替罪羔羊。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忽略了对错题的分析和研究,忽视了教师在错题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生活环境在错题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笼统地把原因归咎为学习态度、作业态度、智力因素等,然后进行强化训练,甚至是机械重复的巩固练习,更有甚者以训斥代替教育、以记忆解题模式代替学生内化掌握等等。

  有效的学习应有三个方面:有效果的、有效率的、有效益的。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很多,但学生由做错变成会做乃至不会错的过程,无肄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错题订正过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梳理,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了学生条理化、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错题订正还能解决零散、疏漏等问题。如果让学生自己对错题进行简单的成因分析,学生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更认真地纠正错题。老师通过错题与学生交互式的分析,也更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也增强了对本学科学习的认同,成绩自然也就有所进步。对教师而言,对知识点更为熟悉,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困惑会更加熟悉。那么也要我们老师当一位有心人,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收集和筛选,对的错题进行归类、成因分析(即诊断)后寻找对策,从而用它去诊断和辅导更多的学生,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错题:科学练习中做错的问题。本次课题中特指易上当,反复做错的一类问题。

  2、订正:对错题进行成因分析,抓住问题关键,构建解题思路,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3、有效性:有效的订正应有三个方面,有效果的、有效率的、有效益的。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很多,但学生由做错变成会做乃至不会错的过程,无疑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升学生科学成绩。

  2、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障碍,提出解决对策,减负提质,提高科学教与学的质量。

  (二)研究的内容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错题的成因及教师采取的对策。

  ②分类学生的作业错题,针对不同情况,探究教师使用的纠错对策对学生帮助。

  ③探究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习惯对错题形成的影响。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2、行动研究法。模式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总结评价)。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xx.12——20xx.1)

  1、确定研究方向,撰写研究方案。

  2、结合现状调查情况,撰写开题论证报告。

  3、组织课题的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xx.3——20xx.5) 按计划实施研究,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1、按单元章节记录、收集学生每日课堂练习、作业本、课外资料、单元练习检测及专题性练习中的错题,记在错题收集诊断本中。

  2、分章节及时梳理学生错题的类型(选择、填空、作图、计算等)。

  3、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将错题分类整理。

  4、诊断错误原因:概念性理解等知识性错误;解题习惯所致(不规范或粗心马虎、审题不清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能力不够等。 5、提出解决对策。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xx.5——20xx.6)

  1、课题资料的归纳与汇总。

  2、收集整理案例、随笔等相关资料。

  3、撰写研究报告。

  4、申请结题鉴定。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小课题开题报告10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xx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xx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广泛阅读》香港教育署 1997年第1期

  [10]《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年4月

小课题开题报告11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从我校历年来的质量分析和龙胜县20xx年数学小考质量分析来看,学生丢分的原因主要是是不认真审题。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每次数学作业或测试题,都可听到老师们埋怨学生 太粗心了 , 不认真审题 等等,学生也为自己的不认真审题表现很后悔。在期中与期末质量分析上,任课教师总结得最多的一句就是 学生太粗心太马虎,不认真审题。 可见学生的审题能力困惑着我们每位教师,也困惑着每位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养成了粗心大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没有责任心等不良习惯,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再做题。通过问卷调查,审题这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大多数学生忽略或者轻视,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间接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和恐慌。小学生由于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审题能力薄弱,审题习惯令人担忧。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我想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题的实施方案

  研究内容

  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能力培养方案。

  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

  具体的操作措施

  研究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通过问卷、谈话调查任课教师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态度、方法、能力和学生解题审题习惯。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找到审题能力弱的原因。

  针对学习内容,研究学生审题的方法。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小学数学各年级从教学内容上均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四大板块,呈螺旋式上升,其中计算和解决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内容的不同探索出相应的有效的审题方法。

  研究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审题习惯的培养审题习惯主要包括读题习惯、解题习惯、检查习惯。加强读题训练,研究读题方法。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养成指读两三遍的习惯。读题时要求做到 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指导方法,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如首先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数量是已知条件,所求问题是什么,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复述题意;然后可以划出题中的关键字、词,并正确理解其含义;分析并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解决问题还需哪些条件,怎样求出这些条件等,遇到不懂的及时作上记号,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研究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培养。农村小学生做题往往没有检查的好习惯,这就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形成一种氛围。检查是一种对于审题的最后补救。

  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二阶段:20xx年11月 20xx年7月课题实施阶段,按照方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调查学生审题能力差的原因,再与学生共同探讨审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践与训练,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得与失,组织学生交流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并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最后测试成效并与探究前比较,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推广到数学教研组。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方法的选择: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以及研究前后的变化。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班级个别审题能力特别弱的学生进行了解,制定相应措施,实施强化训练,观察结果,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与查找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师生合作研究法。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训练、分析、总结等寻找提高审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提高农村小学生审题能力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我将以饱满的工作和探究热情,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究与实施,我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出学生有效审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培养农村小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希望我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通过我的努力能取得圆满成功!

小课题开题报告12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本课题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理论上开展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国外发达国家在分层教学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丰富,加之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教育摆脱了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他们的分层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小班制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

  国内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的分层教学主要定位在班授课制下的实施,在分层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测练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和起始分层、中途分层、班内分层、年级内分层等多维度的分层;同时,也明确了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对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观念已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上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班授课制情况下,分层教学是解决差异教学的最好办法之一,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需要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实践层面的研究还很多。

  本课题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学案导学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即以学案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特的个性。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对如何扎实推进新课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学案,运用学案导学的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广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授化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将为广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分层教学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更加具体化,充分运用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使分层教学的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关于学案导学的基础性理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教师教学理论的研究。

  研究内容

  ①分层教学:本课题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②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

  ③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蓝本,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教师主导调控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为目的、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体系。

  研究目标

  ①使学案的编写水平得到幅度提高,并能形成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特色的学案校本教材,使学案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②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法指导为主线,形成以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研究依据

  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②最近发展区理论

  ③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研究的方法和分工、步骤

  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对课堂分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层教学的切入维度,并根据学生差异,形成学案导学式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

  ③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

  课题组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组织机构;

  (2)人员分工

  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期定为2年,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深化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20xx.5 20xx.9)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启动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的初步操作方案及开题报告阶段,负责人:刘雪芹

  (2)实施阶段(20xx.9 20xx.2)①制定明确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研究任务②深入进行学案编写与应用的调查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③开展学案编写与应用的经验交流活动。

  (3)深化阶段(20xx.3 20xx.9)①及时修改、完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实践,扩研究成果②完善本学科的导学学案校本教材③撰写科研论文,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

  (4)总结评价阶段

  研究能力:

  (3)日常工作中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课题中期成果

  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阶段性理论讲座、调查报告、教学案集锦、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论文、教学思、教学效果。

  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教学案集、优秀课例光盘、科研论文等。

小课题开题报告13

  我校《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已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立项编号是*****)。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学生通过加班加点,大量的机械练习、背诵等,掌握的是死的知识,至于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怎么运用,都不得而知。“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是这种现象的描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是重要原因之一。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及家长在思想上都不够重视,教学受到了一定影响。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水平,是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释放创新潜能。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拓宽了课堂的空间规模、教材的知识广度,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力图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就是针对当前的教育形势提出来的。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我们认为该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生活化教学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二)国外教育理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有些儿童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年级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运用概括性的知识去认识周围现实,而学生之所以不会运用,又是因为他们的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不是通过研究事实和现象的途径形成的,而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三)国内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物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中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开展生物生活化教学,一方面拓宽课堂的空间规模,另一方面拓展教材的知识广度。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与其他人的研究不同,我们研究的是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体育教学之间密切的渗透,有其推广价值。

  六、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探索生物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2.探索生物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3.提高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二)内容

  1.教学目标要体现生活化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教师要真正落实“生活化”的理念,首先应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从一维转向多维,即从传统的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向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目标转变。

  2.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使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因此,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获得“案例”本身,而应是掌握“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据此,教学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要体现生活化。

  3.教学方式要体现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转变。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多向交流的关系。

  七、研究对象与范围

  临沂册山中学七年级和八年级全体在校生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与主要方法

  前期工作:以文献资料法为主,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根据学生实际确定实验班级将收集整理的成功经验分别进行实验,探索最佳途径;辅以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个案研究。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收集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一)研究的措施

  1.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

  (1)“课前5分钟随谈”指在每次课前由老师指定一个学生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述与生物相关的生活小常识、趣闻、名人轶事、科学前沿等,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演讲后师生互动式的评论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还不够,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将所讲的内容摘抄或剪贴到生物记事本上,供全班同学翻阅浏览。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知道有关生物的知识会越来越多,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对生物的一些思考。(2)利用不同课堂“说”.新授课时,让学生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知识和生物学信息;探究课时,让学生领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表达个人与小组的探究原理、思维方法、操作过程、实验现象、探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全班的关注。在交流过程中,还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3)小结课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形式总结单元的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的所得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展示出来。

  2、在课余时间

  (1)营造校园浓郁的生命科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生动、鲜活的例子、多种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肖像及名言、学校的学科专栏、学科专题报告、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营造学习生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感受生命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2)把课堂从教室转移到校园

  可以从校园里的各种花草树木入手,让学生辨别植物的种类,结合季节更迭,注意培养学生采集标本并进行制作的技能。同时,利用家养动物和常见的动物进行种类的识别。结合生物实物、挂图、模型等较直观地提供生物学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一个视觉清楚的世界里。还可以进行课外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科学实验。

  (3)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原因及状况调查,对绿色工厂的参观访问,让学生提出环保设想和对策;通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环境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资源的有力宣传者和执行者;生物教学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多选择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物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交给学生一些扦插、压条、嫁接的常识,并在课外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周末和假日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因此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发现搜集、选择信息、分析归纳、设计和调整方案等,在探究中不断积累经验,挖掘发展潜能,增强创新和应变能力,利用周末开展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

  (二)本研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XXXX年10月-XXXX年12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及课题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申报与立项。

  2.第二阶段(XXXX年1月-XXXX年12月)为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施,运用科学方法、手段进行实施研究,从而为课题研究获得第一手材料。

  3.第三阶段(XXXX年1月-XXXX年6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资料,总结经验与研究成果,全面汇编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十、课题成果形式:课件、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研究人员分工

  柏玉娟: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过程,案例收集、组织教学研讨、阶段总结会议召集,结题报告等。

  组员:

  ******个案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资料搜集整理、过程记录

  ******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记录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基本经费和课题运转所需硬件投资共计:8000元

  学习资料费用约计3000元;调查问卷印刷约计500元;电脑、简单打印资料约计1000元;其他3500元。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杭州大学教育系,1977(8)。

  2杨心岳。生活中的生物学[J].《生物学通报》,1999年第12期。3吴昊,张赣道。生活垃圾生物处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环保产业》,20xx年第8期。

  4徐丽,练成燕。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清洁发展机制[J].《上海节能》,20xx年第7期。

  5李津军。生物工程技术与我们的生活[J].《科技潮》,1999年第9期。

  6吴遵民。《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9)。

  7胡适。《胡适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张诗华。加压与常压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效能对比[J].《中国给水排水》,20xx年第15期。

  9陆艳阳。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8期。

  10曾繁荣。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中绘图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1冯庆婷,全刚。新课改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170期。

  12黄建书。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2期。

  13苏霍姆利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14王荐。生物学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月刊中学版,20xx年。

  15胡姣娥。让初中生物教学更加生活化[J].中小学教育论坛,20xx(3)。

  16黄建书。《生物探究教学论著》(第一版)[M].苏州大学出版社,20xx(1)。

  17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东方出版社。

  18张大钧。《教师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

  19肖国琴。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一期。

  20赵占良。生物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例谈[J].《中学生物教学》,20xx年第二期。

小课题开题报告1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属于山区范围的普通中学,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由于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出来的学生基础非常差,特别是化学科。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基础显得略差,而且性格比较内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功奠基。以人为本、助人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其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处在这一阶段的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的班级授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即所谓的学科方面的学困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困生,根据学科特点,导致学习困难的因素可能更多在于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上,即学习策略水平的差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高效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因此,开展化学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并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化学学困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本课题组织化学教师参与实践研究,必然会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及教学模式理论等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本课题将结合新课程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构建出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为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3)本课题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有效教学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实践意义:

  (1)本课题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转化化学学困生教学模式的探究,构建各种针对本校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并在同类学校的化学教学中予以推广。

  (2)本课题在探究中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特别关注学困生对过程方法的自主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本课题的开展将促进教师更有效的开展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升华,将培养一批科研型的优秀化学教师。

  (4)本课题成功开展对同类学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措施。使学困生充满自信,自觉加入到化学课堂中来,教学中,让他们从情感上愿意、心理上渴望、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生活经历,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充满自信,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化学课堂参与度,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使整个班级达到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共同奋进的良好效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转化学困生研究很多,但很少涉及针对山区中学和本校特色的教学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2)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新课程理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构建有英德市第二中学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

  六、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让化学学困生专心学习,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有力保障。怎样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端正他们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好的学生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重点。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老师可以很好的培优,但对扶差却没能真正的做到爱心,细心、耐心,诚心的统一,培优与转差两者很难兼顾。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七、本课题采用的科研手段: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贯穿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发展动态以及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教学状况和化学学困生学习的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调查、总结、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策略、取得的新经验;调查教学研究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确立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法: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教学模式构建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5、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定期进行课题阶段性小结,运用该方法能很好的将教师在研究实践中的认识、领悟等经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用于后期成果的整理及结题鉴定阶段。

  八、本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按照研究进程,涉及化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创设学习环境,转化策略问题等,本课题把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为:1、山区中学学困生形成原因调查;2、学校,教师创设教学环境,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积极性,课堂参与度等;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困生会学,乐学,爱学,好学,从而达到理想转化。

  第二步:研究问题的顺序

  按研究进程,先进行现状调研,在高中各年级进行学情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意见和建议,合理组织教学实践,创设教学环境,寻求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的研究。

  第三步:研究问题的细化

  课题内容具体细化为以下几点:1、开学初进行学情问卷调查,对化学教与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使老师更好了解学生,从而改进教学,;2、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如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本人对化学学习的态度等因素;3、化学学困生在听课、作业,还有师生有效交流,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查;4、在这些调查基础上,通过老师教学实践,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具体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策略,有效把学困生的学习态度纠正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信心,争取达到更大的进步。5、怎样合理进行分层教学,既兼顾学困生的教学,又能对优等生进行培优,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使差生转优,优生更优。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

  1.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

  2.拟订课题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3.合理分配每个参研人员的研究任务。任务要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

  4.定期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了解研究情况,加强研究指导。

  5.不定期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对课题的管理,督促参研人员按时完成研究任务。

  6.及时收集能够反映课题成果的主要资料和过程性材料,资料整理要规范。

  7.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对前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布置下阶段工作。

  8.按时上报科研成果评选材料。

  9.加强与市教研室、同类学校的联系。

  课题组各个成员:XXX、XXX、XXX、XXX

  1、XXX、XXX、XXX、XXX老师负责完成课题组分配的研究任务,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

  2.XXX老师负责随时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并进行阶段小结。

  3、XXX老师负责最后阶段课题资料收集与整理。

  十、预期研究成果:

小课题开题报告15

  选题意义:

  一、创造力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创造力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培养创造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在于教育。现在社会所缺少的是创新性人才,而创造力的培养要靠教育,而且要从小培养起。因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显得格外重要。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早一夕的。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树立创新意识;不仅如此,创造力的养成更应该贯彻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特别要贯彻于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意义我国20xx年颁布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美国的空军阿诺德将军曾说过:“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笔者对一些资料文献的收集阅读发现:对于幼儿创造力的研究非常多,很多专家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岳慧兰老师在《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中从对幼儿教师的调查中研究幼儿创造力。她从对幼儿创造力认识水平与培养方式的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指出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现状研究

  面对现存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已倡导多时,素质教育延伸出的全面教育,要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音乐属于审美素质的一个领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音乐素养,而不是要教育出、创造出一个音乐家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方式,一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进行早期的音乐启蒙,通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现今的幼儿园中,基本能实施五大领域的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活动也越来越重视。

  王媛媛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中对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如下问题: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兴趣和创造里培养;系统性有余,灵活性不足;课堂模式程式化、忽视幼儿主题性发展,教学方式较单一。

  董霞的《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指出: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对音乐的特殊性及音乐教育特点认识不足……不注重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方面的独特作用。

  由此可见,目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问题。这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努力。

  三、有关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李素萍(20xx年)在《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中提出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增强教师自身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教学的评价体系。还指出要借鉴国内外六只能够音乐创新教学的先进经验。王子婴(20xx)在《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中提出以下观点: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环境。

  董霞(20xx)在《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中写道: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快乐的学习音乐,利用多种音乐元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在节奏感的训练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歌唱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创造力……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已有一些,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些许问题,笔者计划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能有所帮助。

  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论述:

  一、理论价值现阶段,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幼儿睡觉时喜欢听摇篮曲,听着妈妈哼的摇篮曲幼儿就会特别有安全感。幼儿也喜欢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音乐教育是从胎教开始的。有研究发现,胎儿时期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幼儿,在出生之后,在听到同样的音乐之后,就会显得特别安静。

  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一种培养儿童各方面技能的途径,不仅仅是要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更不是把幼儿培养成音乐家。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贯穿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是一种教育的新理念。

  当前有关于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研究有一些,笔者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际研究有所帮助。

  二、实际价值0--6、7岁的幼儿,特别是3--6、7岁的幼儿一般都处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任务就成了幼儿教育活动的目标之一。

  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有了理论支撑的实践才更科学,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希望能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做出一些贡献。

  写作过程中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一、研究方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研究》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等。

  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本选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现有的有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研究。对现有的有关文章进行梳理总结;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策略。

  2.案例分析法--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幼儿的所特有的发展规律:幼儿的活动具有随意性,不受成人的任意摆布。对于学前教育研究来说,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很常见而且有用的研究方法。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将会对一些案例进行分析,来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

  3.观察法--在实习期间,我对无锡正兴幼儿园的音乐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以此来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二、技术手段借助互联网、图书馆和实地收集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写作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情况

  2.国外对此问题的论述情况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观察法

  二、创造力的培养寓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之中

  (一)创造力培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创造力的含义

  2.创造力培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3.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因素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意义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创造活动

  1.教师改变观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树立幼儿的创造意识

  3.给予幼儿创造空间,实施自己的创造性想法

  4.肯定幼儿的创造行为

  (二)创设一定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1.提供充足的音乐材料

  2.给幼儿充分的表现机会

  (三)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创造力,要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计划进度安排及其内容(参考文献目录):

  12月--1月收集资料阶段

  1月--2月分析资料阶段

  2月--3月开题报告形成阶段

  3月--4月论文写作阶段

  4月--6月论文修改及形成阶段

  参考文献目录:

  1.杨帆:新教育理念下的现代幼儿音乐教育[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林文全文数据库,20xx(01).

  2.云瑞芳:儿童版画教学与儿童创造力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3.李素萍: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xx.

  4.漆玲玲: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xx.

  5.王晓霞:论音乐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黄河之声,20xx(20).

  6.张建萍: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D],河北大学,20xx.

  7.董霞: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5).

  8.见福增:中国幼儿音乐教育问题与发展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3).

  9.郑玉香: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xx(05).

  10.伍荣生:浅谈音乐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3).

  11.王媛媛: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12.张洁: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音乐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xx.

  13.王巧玲: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xx(12).

  14.崔学荣:音乐教育创新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xx(11)

  15.冯振琦:谈音乐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共性[J],艺术教育,20xx(01)

  16.梁玉春,张丽娜:加强情境创设,培养创新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0)

  17.尹爱青,李力红:音乐教育主体性目标体系设计--创造性部分[J]中国音乐教育,20xx(03)

  18.廖施聪: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众文艺,20xx(17)

  19.史铎: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

  20.杨喜丽:刍议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09)

  21.岳慧兰: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xx(03)

  22.许婕:论音乐教育中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12)

  23.陈新晖:论创新型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20xx

  24.刘冠华:创造力的可教育性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2)

  25.齐璐:3-5岁幼儿创造性人格的结构、发展特点与类型[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xx(02)

  26.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xx(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