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教学设计

2023-04-17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面积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规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图形卡纸、用来拼摆的小圆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白纸。

  一、认识面积。

  1、师:假如老师今天要在班里举行一个涂色比赛,看谁能在相同的时间内最快涂完一张纸?(出示:)你会选择哪一张纸来涂?(小的那张。)

  师:为什么?(因为它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赢……)你们所说的大小指的是哪啊?(学生会指出是纸的面)

  师:大家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这张纸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应该选择面小的这张纸,是吗?(是)

  2、师:这是这张纸的面,那其它物体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数学书的封面、桌子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师:刚才我们摸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数学书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较,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桌子面大,书的面小)

  师:同学们这种通过观察直接比较出物体表面大小的方法叫观察法。再来比较一下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3、出示4个封闭图形、1个不是封闭图形。

  师:哪个图形和其他图形不一样?

  师:那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那么它们又有大小吗?(有)

  师:(板书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西瓜表面的大小就是西瓜的面积;你能像老师一样再来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积吗?(生说)

  二、认识面积单位。

  1、(教师出示3张彩纸,红色、黄色、蓝色)

  师:小组里任选选择其中的两张彩纸,比比谁大谁小,要求:不能改变彩纸的形状。(小组活动)

  (1、选红色和黄色:叠在一起,师可以顺势评价,在数学里叫重叠法。

  2、选黄色和绿色: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用观察法。

  3、选绿色和红色:重叠但还是比不出谁大谁小。)

  师:到底谁大谁小?你来猜猜看。(生随意猜)

  师:红色和黄色比,红色大;黄色和绿色比,绿色大;绿色和红色比,不知道谁大谁小?那怎么办呢?

  2、师:我们用手里的数学学具来帮助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生活动并汇报)

  师:有的用,有的用,你更支持哪一种摆法呢?

  师: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这张纸的面积;这些小○的面积只能说大约是这张纸的面积。

  3、(一个正方形由9个大正方形组成,另一个正方形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

  师:哪个面积大?(生猜,然后出示图片)

  师:为什么9格的图形比16格的要大?

  师: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的单位。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4、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是多大?(先和老师找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用你的尺量一量这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1厘米)

  (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生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师: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分米是多大?

  师: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

  用你的尺量量,验证一下。

  师:你能不能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生一起比划)

  师:用你手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你觉得1平方米是边长多大的正方形?(1米)

  师:你先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生比划)小组里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比划一下1平方米。

  5、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师: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这就是1平方米的面积,大家猜猜,这里面能放几本数学书呢?来,验证一下。(学生出来放书示范)

  三、巩固认知,应用新知。

  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室该用()作单位。橡皮该用()作单位。

  笔盒该用()作单位。黑板该用()作单位。

  四、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师:把你的收获带回家,找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面积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一分数一数”,“移一移数一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算一算”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高估计能力。

  2、培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课前采集好一片树叶,剪刀。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移一移数一数”中的图形两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谈话: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我们学过哪些?你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谈话: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或一些平面图形并不是我们学过的图形(出示“分一分,数一数”的例图)像这些我们怎么计算呢?(揭示课题:面积是多少)

  二、探索合作,得出方法

  1、分一分、数一数

  (1)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准确地知道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2)学生同桌交流。

  (3)在班内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分法。

  (4)提问:你觉得哪种分法比较方便?

  小结:把稍复杂的图形通过分一分,再数一数的方法来计算面积,更简单、准确。

  二、移一移数一数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如下:

  提问:你会数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数一数图形的面积。

  在学生数的过程中,揭示新的矛盾:图中有些部分不是整格怎么办?

  (2)4人小组讨论。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新的方法,适合进行点拨,进行平移。

  展示学生探索出的不同的平移方法:

  方法1:把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

  方法2:把右边的两个三角形向左平移。

  提问:在平移的过程中,形状发生了变化,那么面积变了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面积不变,因为从整个操作过程中看出纸的大小没有多出来,也没有少。小结:在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平移来算面积,非常简洁,平移前后的图形,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

  三、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整体感知平面图)

  提问:图中有的部分不是整格,但也不正好是半格。该怎么办呢?

  提出: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面积的方法。

  (3)交流:估计学生有以下两种做法:

  1、整格的不满整格的一起数,数出多少格面积就是多少。

  2、把整格和不满整格涂上不同的颜色,分类进行计数。

  讨论:哪种方法更好?

  引导得出:在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分类进行计数,计算起来更加清楚,方便。

  (4)小组讨论: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样计算面积的方法是否合理呢?

  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答案基本一致,也使学生明确: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最后得到的是近似的结果,是合理的。

  (5)独立计算银杏树叶的面积。

  四、估一估算一算

  请学生拿出课前采集到的树叶。

  4人小组活动:

  (1)估计树叶的面积,并交流估计的方法。

  (2)把树叶描在方格纸上,再算出他们的面积。

  比较:计算出的结果和估算出的结果一样吗?

  (3)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先估再算。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这些方法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第10—11页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面积的'意义,以及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含有整格、半格的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一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用估计和数方格的方法计算稍复杂的图形或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可以通过平移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熟悉的图形计算出面积,从而为下一单元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作些铺垫。在活动中,教材结合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与小组成员开展交流,表达并完善自己的想法。

面积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0—132页的例1—例3,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好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教师: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平方厘米。

  2、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练习三十的第1题(提醒学生先看清楚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还是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然后再做)。

  2、练习三十的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三十的第4题。

  第一、二问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问要求学生说出思路,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六、板书设计 :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例3:(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面积的教学设计4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组合图形的面积(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通过动手拼图,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及特点。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先说说基本图形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用这些基本图形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并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二、探索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1、出示计算客厅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说说这个图形的特点。

  2、小组探索

  一般学生会运用分割的方法,将一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需要与学生讨论怎样进行合理的分割,让学生懂得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就是失败的。

  讨论添补的方法。讨论: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练一练:

  第1题:分三个层次练习,第一层请学生任意分割,只要分割成已学的图形,即达到解题要求。第二层请学生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第三层适当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得合理,能计算分割后的面积。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

  第3题:

  此题分两个层次开展练习:第一个层次是油漆教室门的一面,共需要油漆多少面积。第二层次是油漆教室门的两面,共需要多少油漆。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图形1分割法添补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成长的脚印(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创设情境

  2、估计小华不同年龄的两个脚印的面积

  小组讨论,交流估计的方法。

  3、讨论:把图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形,并围一围,再量出需要的数据进行计算。

  二、练一练

  第1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习和巩固,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地估计,然后开展交流,最后请同学归纳估计的基本方法。

  三、实践活动

  小组内开展活动,自己选择材料、确定任务、分工合作。

  尝试与猜想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鸡兔同笼问题(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呈现鸡兔同笼问题。组织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活动

  2、交流方法

  3、小结

  二、做一做

  独立完成第1-3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第4题的答案有多种,启发学生找出不同的答案。

  讨论第4题与前3题所给条件的不同,从而让学生知道哪些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哪些题是有多种答案的。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

  方法1方法2方法3方法4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点阵中的规律(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一些规律。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一些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发现

  1、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提供的图形的基本形状。

  2、指导学生观察前后图形点的个数是如何增加的。

  3、指导学生观察前后的算式。

  4、小结:发现的规律

  二、试一试:

  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发现的规律。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三)(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复习组合图形面积

  主要知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和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

  归纳基本的解题思路:举例说明“分割”、“添补”法的适用对象。

  二、整理复习分数加减法

  主要知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与实际应用,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归纳基本的计算方法。

  三、练一练: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3-6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进行分析解答。

面积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两次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通过讨论、猜测、验证,理解对圆的认识;通过画圆,知道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通过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通过应用,使学校数学向生活数学延伸,升华对圆的认识。

  2.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现数学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3.通过介绍圆,培养主动建构的能力;通过学生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彩色纸剪一个平面图形、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一张方格纸

  教师:圆规、直尺、一个圆、一根长绳、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圆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通过举例、欣赏、想象基础上的两次剪圆、套圈基础上的探究活动,实现对生活数学的提炼和向学校数学的过渡;通过用圆形物体画圆、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实现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精密结合;通过设计汽车轮胎、测量实物圆的直径、利用圆设计图案,实现学校数学的提升和向生活数学的延伸。

  学生对生活中的圆是认识的,对数学中的'圆也是有一定基础的。通过两次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通过讨论、猜测、验证,理解对圆的认识;通过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通过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通过应用,升华对圆的认识。

  教学预设活动:

  一、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板书圆。你见过圆吗?在哪里见过?

  师:放课件,欣赏生活中的圆。

  师:请你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一下圆的形状.

  师:直接剪出你印象中的圆。

  师:剪下来的图形跟你印象中的圆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师:怎样才能剪出你印象中的圆呢?在刚才的基础上剪一剪。

  师:通过剪圆,你觉得圆与带来的平面图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二、探究,理解对圆的认识

  师:我有一件礼物,谁先抢到就送给谁,你认为现在这种排列合理吗?为什么?怎么排队最合理?我应该站在哪儿?你怎么跑?哪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最远?

  师:我们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在这个圆中表示出来,分别怎么表示?分别叫什么?

  师:直径真的是最长的吗?怎么验证呢?

  师:请你猜想一下,圆会有哪些特征?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

  师:你能验证这些猜想吗?请你试一试。如果一个人验证有困难可以找人合作。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补充吗?在验证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吗?

  三、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

  师:我们知道要剪圆先要画圆,你以前画过圆吗?你是怎么画的?

  师:如果想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借助什么来画会比较方便?你会画吗?

  师:谁愿意展示你是怎么画圆的?先说再画。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若想改变圆的大小,我们可以怎么做?半径的作用是?

  师:若想改变圆的位置,我们可以怎么做?圆心的作用是?

  师:你还知道其他画圆的方法吗?

  师:我想到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谁愿意示范?用这种方法画圆要注意什么?

  四、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圆进行了研究,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整理一下你的学习收获。睁开眼睛,你能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吗?

  五、应用,升华对圆的认识

  师:如果你是汽车设计师,会把车轮设计成什么形状?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不设计成其它形状呢?

  师:其实利用圆还可以设计出非常美的图案,欣赏用圆设计的图案。

  师:你能利用圆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吗?

面积的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3页第2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复习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转化思想,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已学的多边形面积并加以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解析:本学期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理解推导的过程,对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了这些,学生今后即使忘记某个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自行推导得出。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转化思想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李爷爷有一块地,种了三种蔬菜,是哪三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信息与问题。

  信息:种茄子的是一块三角形的地,底长15m,高是32m;种黄瓜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底长25m,高是32m;种西红柿的是一块梯形的地,上底是15m,下底是23m,高是32m。

  问题:茄子、西红柿和黄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这块地共有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复习方法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15×32÷2

  =240(平方米)

  思考: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呢?

  (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请同学拼一拼,明白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5×32

  =800(平方米)

  思考: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而不是“底×斜边”呢?

  (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减下三角形,就可以拼得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一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另一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3.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15+23)×32÷2

  =608(平方米)

  思考:有谁能说一说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来的?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李爷爷菜地的总面积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汇报。

  方法一:总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240+800+608

  =1648(平方米)

  方法二:三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梯形,上底是(25+23)米,下底是(15+25+15)米,高是32米。

  总面积=[(25+23)+(15+25+15)]×32÷2

  =1648(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呈现简单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和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既巩固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又发展了学生迁移、转化的方法和思想。带着问题动手操作,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进一步唤起对旧知的回忆。用不同的方法求菜地的总面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指名说清计算过程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既可分段列式,也可以综合列式。

  3.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9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2)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评价。

  4.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第10题。

  (1)题目给出什么条件,要求什么?

  (条件:小方格的边长为1cm。要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后,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第7题与第8题属于基础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巩固平行四边形及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进一步熟练面积计算公式;第9题的难度有所加大,体现运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开放性,既可通过“割”的方式,也可通过“补”的方式来计算,方法三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三角形的高,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第10题更为灵活开放,学生先确定方法,再找出相应的长度计算,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思考方法,优化认知,形成共识。

  四、全课总结

  这堂课你巩固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将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回顾,既加深印象,又将复习中获得的新知表达出来,让同学们共享,使其对知识的认知再次得到提升。

面积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其初步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课件、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模式:“我能行”四步教学法。(详见文后注)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老师吗?你想知道关于我的什么情况?

  预设:老师的年龄是多少?教几年级?

  师:我不能直接告诉你,那你们知道你父母的年龄吗?我可以让你们猜猜?为什么这样猜?

  生:我的妈妈是(38)岁,年龄差不会有太多的变化,所以许老师的年龄应该是(30)岁。

  师:想得真好,许老师就是(30)岁。

  师:你们想想,我是怎样把我的年龄告诉你们的,我是把一个不熟悉的许老师,转化成一个熟悉的许老师,看来“转化”是非常有趣的。“转化”不单在生活中应用,在数学课堂上也一样可以应用。 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数学“转化”思想来学习本节课。

  一、情境导入,确定目标

  师:1.在数学课堂上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

  预设:应用题三步转化成两步,再转化成一步;求未知数X,开始给出的式子比较复杂,然后一步一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

  看来,“转化”是一位非常高深的、不见踪影的高人,在背后帮助着我们。

  2.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图形(不规则图形,)怎样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生:演示方法。

  3.师:为什么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预设:学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而且能够拼成长方形。

  这个方法真好,开始的那个图形,不能一下子求出它的面积,但是我们通过“转化”,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4.刚才的图形“转化”过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5.请同学们看这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怎样求呢?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我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我会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就是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声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学习目标,知道通过本节课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等。

  二、互动展示,生成问题

  师:1.你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与什么有关?

  预设:长方形、正方形、底、高、夹角、相邻的边等。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们都有关系吗?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来试着“转化”求它的面积。

  3.请带着问题自学。(课件)

  4.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转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问题有利睛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知识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启发思路,引导归纳

  师:1.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发现?你们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吗?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

  3.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你是怎样推导的?说一下你的操作过程。

  5.剪下来这多余的,这条线是不是随便画的一条线?这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

  6.为什么要剪下来,要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长方形)

  7.这个平行四边形与剪拼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板书)

  8.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原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宽呢?

  9.我们学习过用字母来表示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P81自学用字母怎样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S=ah)

  【设计意图】在生成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把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整理汇报交流;较难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

  四、练习检测,拓展链接

  1.练习检测卡一题。

  2.课件:判断、选择题、口答列式。

  3.练习检测卡二、三题。

  4.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好吗?

  拓展练习(作业):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把你的做法和想法画出来,看谁想得方法好,想得方法多。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所学新知之后进行练习检测,先进行新知巩固性练习,再进行有坡度的、形式多样的变式和发展性练习,发现问题及进进行矫正和发展性练习,在练习中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板书设计:

  (注:“我能行四步教学法”是我校开展的优质课教改实验项目之一,这种教学模式注意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密合作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具体流程为“情境导入,确定目标――互动展示,生成问题――启发思路,引导归纳――练习检测,拓展链接”。)

面积的教学设计8

  一、引入新课:

  1、引入。

  师:在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课后每人用纸板做一个圆柱体,你们带来了吗?这就是我们昨天刚刚认识的新的几何体朋友——圆柱,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位几何新朋友?(★生答时要利用手中的道具)

  2、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罐头厂要制作一批圆柱形罐头盒,底面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想请你帮设计部算一算,制作这样一个罐头盒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师:“要求制作这样的一个罐头盒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实际上,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求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师:以前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你能说说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和周围的同学研究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师:谁能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什么加什么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生: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师:【课件演示这一过程】“你能用一个等式来概括这句话吗?”

  师贴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也就是说,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侧面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难点。(板书:侧面积)

  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圆柱体,小组研究一下——圆柱的侧面积该怎么求?

  学生分组探究。

  ②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做法和结果?要到前面来,边汇报边演示你们的推导过程。

  ③、【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师解说。

  (贴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强化:“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学习例1。【课件出示】

  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板演者讲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底面周长和高。)可是有时候底面周长没有直接给出,我们可以根据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出圆柱的底面周长。

  4、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请同学们看屏幕——有这样几个圆柱体,你会求它们的侧面积吗?只列式,不计算。

  【课件出示】

  5、学习例2。

  师出示手中的教具:这是老师用纸板制作的圆柱体。(高15厘米,底面半径15厘米)现在,老师想考考你:要制作这样一个圆柱体,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①弄清几个面:要求“制作这样一个圆柱体,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圆柱的.什么?老师手中这个圆柱体一共有几个面?三个什么面?

  【课件出示例2图】

  ②独立试算:(一个板演,全班齐练。)

  ③指名讲解题思路。

  ④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侧面积和底面积,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就是要求出这几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⑤扩展:

  a.刚才这道题是“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如果是“已知底面直径和高”,该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课件出示例2改后的题】

  b.师:如果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又该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

  【课件出示例2改后的题】

  学生口算。

  ★师:如果“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你会求这个圆柱的高吗?”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d.指名说解题思路。

  三、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①请同学们认真的默读题,想想:题目让我们求什么?应该怎么求呢?

  ②强调“没盖”,“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③独立计算。

  ④板演者讲解题思路。(讲清每步算的是什么)

  ⑤了解“进一法”。

  ★强调:“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⑥举一反三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带来了几种不同物体的图片,它们都有一个部分是圆柱。怎样求它们的表面积呢?

  【课件出示】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某些圆柱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计算。

  四、巩固练习。

  1、一顶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2、砌一个圆柱形的水池,底面直径2.5米,深3米。在水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回到引入题。

  【课件出示】罐头厂要制作一批圆柱形罐头盒,底面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现在请你帮设计部算一算制作这样一个罐头盒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如果要制作200个呢?制作1000个呢?

  想一想:工人师傅在制作它时就按照我们刚才求出的数据准备料,行吗?为什么?

  师:如果给罐头盒贴一圈商标纸,你能算出每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五、实践应用。

  师:拿出自己制作的圆柱体,老师看看,谁的做的漂亮?(选出可以欣赏的。)

  “现在你能算出自己包装的圆柱体各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彩纸吗?请同学们课后测量出你所需要的数据,然后算出来。”

  六、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面积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小黑板出示推导图形及公式)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板书:转化)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板书:等积)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面积的教学设计10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电子白板的操作、探究、对边、交流,经历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电子白板课件、平行四边形模型、剪刀、初步探究学习卡

  一、课前引入、渗透转化。

  1、课前通过同学们的谈话,轻松引入主题。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七巧板吗?

  2、播放制作七巧板的视频。

  3、出示一组图形,学生观察,数方格算出面积。拉开幕布,学生们看到露出一点点的图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都跃跃欲试,学生动手逐个拖拽出想拖里面的美丽图案。在学时汇报平移的方法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拖动图片平移的功能,直接在屏幕上操作演示,感知割补、平移,转化等学习方法。导出视频,拖动、平移等功能。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电子白板导出两个花坛,比一比,哪个大?

  2、揭示课题。学生比一比,猜想这两个花坛的面积大小。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导出两个花坛的课件。

  三、对手操作,探究方法。

  1、利用数方格,初步探究

  2、出示“初步探究学习卡”同桌交流一下填法,汇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是学生熟悉的、直观计量面积的方法。同时呈现这两个图形,暗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导出“初步探究学习卡”

  四、白板演示,验证猜想。

  1、探索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图形。

  2、观察拼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在班内交流操作,重点演示两种转发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那么面积公式就是s=ah利用白板的拖动功能,根据学生反馈的转发方式,随机演示。白板演示、突出拖动、旋转等功能。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例1

  2、课件出示十九第1、2题。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通过练习加深面积公式的理解应用。导出课件

  六、课堂小结,反思回顾。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面积的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75页。

  【设计理念】

  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学习此部分知识,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在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优化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在经历自主高效的实验,学生无论从自学能力,还是课堂的积极探索都有了喜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加促使老师要以学定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本节课要探究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时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但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可能在解决此问题的策略——即数学的转化的思想上没有充分地认识,另外学生在理解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没有优化方法的意识,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但我相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学习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地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几种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我相信:我们五x班全班同学都能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你们喜欢数学吗?想不想把数学学得verygood非常棒!老师告诉你学好数学的小诀窍:认真听,用心想,积极说。能不能做到这三点?让我们带着自信走进课堂!

  【设计意图】简单的几句话,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九个字书写在黑板上以提示学生。

  一、课题导入。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来欣赏一下。

  (多媒体出示小鱼图、火箭、房屋平面设计图、中队队旗等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一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小鱼图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引导学生说出每幅图是怎样组成的。你们还记得它们的面积公式吗?

  2.教师小结:上面的每个图形都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成的,像这样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开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展示目标,师生共同解读目标。(关键词:理解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关键词。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确立所要达成的目标。

  三、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买多少平方米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出示课件)客厅平面图。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导学提纲:阅读教材第75页,思考下列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们的面积?

  (2)请你估一估小华家至少买多少平米的地板?试说出你的理由?

  (3)计算地板面积,你还有哪些办法?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说明~

  (4)你能举例说一说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吗?

  3.学生先自学然后组内交流。

  (教师预设):

  A.学生可能转化的图形有:

  B.学生可能会运用多种方法求出客厅的面积,但是不清楚解决此问题的策略——即转化的数学思想。

  4.教师深入到小组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5.学生在学习单的正面尝试解答,老师巡视,让学生把不同的转化方法展示到黑板上。

  四、展示汇报:

  1.各组按展示到黑板上的转化方法做汇报,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

  【设计意图】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最重要的一步是运用转化思想把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几个基本图形。把转化的过程和计算的过程分解开来进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思维真正的动起来。上黑板贴出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也许学生表达的不完整,但毕竟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所以应该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渗透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计算面积。

  学生分组用一种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最后全班订正。(在学习单背面完成)

  教师预设点拨:观察上面的几种方法,你认为哪些方法更简单一些?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预设点拨:

  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我们都用到转化思想。今天我们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又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看来数学的转化的思想很重要。

  【设计意图】在经历了分割图形或添补图形的思考过程,并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以后,再动手计算,给学生提供了再一次选择解决方法的机会,比较出几种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五、达标检测:

  1.(基本题)下面的各个图形可以转化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教材76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自己先思考如何把这个图片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是分还是补?分怎么分?补如何补?

  2.(必做题)试试: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每小格长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用割补的方法把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对转化的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3.如图,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4.(必做题)如图,有一面墙,粉刷这面墙每平方米需要0.15千克涂料,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涂料?(教材76页练一练第二题)

  六、拓展延伸

  1.下图是由两个正方形组成,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米)

  2.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中队队旗,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量一量、算一算中队队旗的面积。

  七、学教反思

  1.学习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给自己评价一下!

面积的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9~71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是一个什么图形呀?

  生: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生: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马儿的困惑”这一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例2。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

  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

  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

  教师继续对学困生加强巡视,如果还有问题的学生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环形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9页“做一做”第2小题。

  2、判断题

  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

  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0页练习十六第2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

  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面积的教学设计13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原有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进而感受学数学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二、教材分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他们实现个体意义上的数学"再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拼、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策略设计

  我在导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并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与经验,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进行验证--实践应用"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

  一、汇报预习的成果

  (预习单)1、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吗?它们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对于梯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3、利用你手中的梯形,动手折折、剪剪、拼拼,你还能发现什么?

  4、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前三个:

  生1:我发现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

  生2:我发现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善于观察,勇于实践,大家才会有如此丰富的发现。这节课,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

  (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引导自由操作,有利于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激活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为随后有目的的尝试、实验和验证作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

  二、"假设--实验--验证",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师:汇报预习单第4个问题。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初步设想。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倾听,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生6: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样,通过剪拼,将梯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然后再来推导?

  生7:可不可以像三角形那样,先合拼成一个大平行四边形,然后来推导?

  生8:看看梯形的面积与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等有什么联系,根据它们间的联系进行推导。

  设计意图

  交流对问题的初步设想,是准确把握学生已有数学现实的关键,也是实现"再创造"的开始。这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随后的"再创造"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环节

  三、应用知识,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想不想马上动手试试?

  (学生独立或合作尝试转化。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听取意见,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作必要的提示和启发)

  教学环节四

  设计意图

  对数学材料实现"再创造",这不仅需要学生的独立思维,同时也需要组员间的相互启发以及教师的及时点拨与引导。也是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尝试"及教师的"个别指导"的意义。

  四、汇报展示

  师:不少同学已经成功地对自己的假设进行了验证,请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生1:我们组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见图1)。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即"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能设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就请你借助手中的学具再次完成这一转化与推导过程,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及时交流,展示他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了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

  教学环节

  五、在实践应用中拓展、延续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师:(出示例题)请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梯形的面积。

  (出示基本练习)测量数据,并计算出这些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学生自由测量、计算并交流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即时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及方法。

  六、作业设计

  师:学校决定在操场东侧宽10米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一些形状各异的梯形花坛。如果请你来设计,你觉得怎样设计比较合理?画出设计图,并预算出每一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进行构思、设计,并就占地面积进行计算与交流)

  实践性练习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热情,并为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七、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转化

  S梯形=(a+b)×h÷2(学生的方法展示)

  八、预设效果

  本堂课就学生来说的会在一次次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九、课外知识的准备

  了解多种转化的方法。

面积的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小测验:

  1、一个圆的直径是6厘米,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31.4米,这个喷水池的直径是()米,半径是()米。

  二、问题引入

  1、师:出示图片,小明家门前有一块直径为20米的圆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8元。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生:尝试说出一个数学问题。(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

  3、师:要想求出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需要先求出圆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1)

  三、探索新知

  (一)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1、我们一起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分别把圆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得近似长方形。

  (2)把圆128等分后,说明分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就越像长方形。

  3、在图形的拼凑与转化中,同时观察与思考以下问题。

  a、拼凑中,圆在转化成什么图形?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c、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教师一边引导学生一起回到,一边板书以下填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r2)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 πr2

  5、学生齐读公式

  S= πr2

  教师强调r2= r × r(表示2个r相乘)

  (三)应用公式

  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思考:

  1、本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2、要求圆的面积,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把r=4代入计算。分组合作交流计算,

  3、指名学生汇报结果,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小结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可直接代入计算。

  例

  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2、要求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应先求出什么?先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能直接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吗?不能,应先求出圆的半径。分组合作,完成计算,并汇报计算过程与结果。

  4、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强调书写格式。并小结本题的关键是先要求出圆的面积,是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四)知识应用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已知什么,求什么?首先要求出什么?分组合作解决,并汇报结果。

  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让学生说出本题属于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

  2、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思考要求花坛的面积,应先求什么?怎么求解呢?分组合作交流完成本题。

  3、视情况作适当的提示,展示解答过程。说出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圆面积公式后,展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齐答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题~第4题。

面积的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教材45—46页“摆一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通过1cm的小正方形测量三个不同长方形的面积,推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难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思路:

  情景引入—师生互动探新—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评价。

  教学过程:

  一、 情景设疑、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非常高兴今天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请来了两位客人。是谁呢?是两只可爱的小老虎,一只叫淘淘,另一只叫乐乐,他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争了起来,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淘淘说:“我的家可漂亮了,面积很大”,乐乐说“你瞎说,我的家面积比你的大”他俩谁也说服不了谁?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互相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创意,那有没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很快得出答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种计算面积的新方法来帮助淘淘和乐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1、估一估:课件出示P45 “估一估”。

  引导学生看书45页,让学生说一说用哪个面积单位表示这几个图形比较合适。

  请学生估计一下它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估一估这些长方形的`面积,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估算能力)

  师: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怎样知道这三个长方形的准确面积是多少cm2呢?你们每个学习小组也有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能知道他们的面积吗?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学习小组可以一起讨论。

  2、摆一摆:

  (1)按组分任务:(一、二组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把摆放小正方形数据填入相应的记录表中。

  (2)明确操作要求(课件出示)

  (3)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

  生: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摆满后再数一数,正好用了10个1平方厘米,所以它的面积是10平放厘米。

  生:我们也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的,先横着摆,可以摆5个,再竖着摆可以摆2个,所以一共是5×2个,也就是10平方厘米。

  师: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呢?老师也在电脑上摆一摆,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再比一比。

  4)课件演示: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加深理解公式的含义。

  比较方法,交流反馈:通过比较,大家都觉得用计算的方法要简便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方法进行对比,感受其优劣,体验到计算比直接测量更方便,为进一步探究面积计算方法创造条件)

  5)课件演示:师生共同填写书中表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填写记录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了广阔的时空。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实验过程,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

  3、量一量:

  (1)用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长乘宽算出面积。

  (2)分组量出45页三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面积,反馈交流,验证结果。

  4、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学到的新知识去帮助淘淘和乐乐解决他们的问题吧。

  (二)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课件出示46页试一试。

  师: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板书课题:正方形的面积)先用1cm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每位同学独立试一试,小组交流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

  师:这是一个正方形,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它的面积也适用“长×宽”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说比较合适呢?

  4、强调并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先前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灵活运用,巩固内化

  (一)森林公园----闯关

  师:同学们,淘淘和乐乐很感谢你们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邀请我们到森林公园去玩闯关游戏,闯关成功不仅有丰厚的奖品,还能获得森林公园的免费门票,想挑战吗?

  (二)课件出示:

  1、第一关

  计算下面花圃的占地面积。(边长15米)

  2、第二关

  我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大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第三关

  这张桌子的面积是90平方分米,宽是6分米,长是多少?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新颖的闯关游戏,设计有层次、有新意、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知识、内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老师认为同学们这节课学的很棒!能评价一下吗?(启发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自评、互评)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只要勤动手,勤思考,一定会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2、挑战自己我快乐(拓展题)

  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实验、去思考、去解答。

  (设计意图: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面积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面积》教学设计03-25

面积教学设计04-07

面积教学设计04-25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04-11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06-21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2-0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4-03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02-23

认识面积教学设计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