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1 10:54: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即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6、7、8、9题)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中第6~9题是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其中第6题是求两数和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是属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第8题则适合用方程解,第7题是在第8题的基础上可以两种方法结合,先列方程求出下半年的产量,再列算式求全年的产量,这些实际问题是属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第9题有关获奖作品的表格填写是对三种类型分数应用题综合应用的实际问题,其中的第(1)题要先根据第三栏的信息求出获奖作品总数48件(即计算单位1的量),再求一等奖、二等奖的作品数(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2)题可以用获奖作品件数除以作品总数(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有助进一步认识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三种分数应用题的有一定的掌握。但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容易出现判断错“单位1的量”的问题,特别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种类型更容易出现混淆,缺乏对具体情境中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关系及单位“1”的分析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弄清三种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三种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通过练习学会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改编、解答、比较、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练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三种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进一步巩固解题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流程与思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梳理知识

  谈话导入:前阶段我们学习了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抓住含有分率的句子,找准单位“1”)

  板书课题,公布目标。

  1、出示投影,找出单位“1”,并补充数量之间的关系。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 )为单位“1”。关系式: ×45=

  (2)一堆沙子,运走了35,( )为单位“1”。关系式: ×35=

  (3)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18,( )为单位“1”。关系式: × =

  2、(板书)选择条件回答问题,下列算式及方程求的是什么?

  条件:男生15人,女生30人,男是女的12。算式:(1)15÷30(2)30×12(3)x×12=15

  指名回答,要求说出问题及单位1,并板书问题。

  问题:

  a、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b、求女生的12是多少?

  c、求女生有多少?

  3、提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过渡语:为了进一步理解每种类型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的生活问题。

  二、对比练习、探索本质

  1、投影出示题目。

  题目设计:从下面条件中选择两个条件,并按要求提出问题来编写应用题。

  A、学校有20个足球

  B、学校有25个篮球

  C、篮球个数比足球多14

  D、足球比篮球少15

  (1)编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2)编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3)编写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哪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在练习本用“字母+问题”形式编写题目。

  3、小组汇报结果,并订正,教师以“字母+问题”形式板书归纳出三组应用题。

  通过集体交流编题,让学生体会到三种类型的问题结构不一样。第一次编题时(求分率问题)必须已知两个实际数量,并且它们是相比较的,也就是“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在第二次编题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必须有单位1的量及分率,而在第三次编题时单位1的量是未知。

  4、让学生对所编写的问题,列出算式或方程(不要求计算),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5、小组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集体交流,归纳出三种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上的异同点“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用什么方法解答。第一种,求分率用除法;第二种知道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第三种知道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或方程。

  6、练习: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6、8题

  第6题:

  第8题: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200km,东西相距是南北的5255 、南北相距多少千米?

  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并在练习本上解答,最后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发展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一:

  题目: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正确解题方法。

  果园有40棵苹果树,_________,梨树有多少棵?

  ①苹果树比梨树多14( ) ②苹果树是梨树的14( )

  ③梨树是苹果树的14( ) ④梨树比苹果树多14( )

  a、40×14 b、40×(1+14) c、设梨树x棵。x×(1+14)=40 d、设梨树x棵。x×14=4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再小组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2、课件出示练习二:

  题目: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比一个篮球价钱少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同位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讲评。

  (2)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3、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7题

  第7题:某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8万台,是下半年产量是的45 、这个电视机去年全年的产量是多少万台?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同位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讲评。

  4、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9题。

  第9题:

  先让学生审题说说表格中的数学信息,引导找出获奖作品总数是单位“1”的量,并且在填写表格时要先计算出来。

  由学生独立思考填表计算后,再同学之间互相检查,说一说各自的思维方法和结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说说解决分数应用题应当注意哪些地方?(找出单位1的量以及分析数量与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13、14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的对比

  男生15人,女生30人,男是女的12。 A、学校有20个足球 B、学校有25个篮球

  (1)15÷30 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C、篮球个数比足球多14 D、足球比篮球少15

  (2)30×12 求女生的12是多少人? 1、A+B 问题:(略) 2、A+C(B+D) 问题:(略)

  (3)x×12=15 求女生有多少人? 3、A+D(B+C) 问题:(略)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其实是对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的对比和提高,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教学上的处理,主要突出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内在联系的掌握及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思维的训练,创设一种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连接流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学生通过观察、改编、解答、比较、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数应用题的对比练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结合练习内容设计,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到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情跟踪和对策

  课堂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尽管对三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有了一定认知,但在分析数量与分率之间对应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在从实际情境中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较为模糊。今后在解决这样问题,教学设计中可增加两种量比较相应的练习以及如何分析比较两种量的方法传授,如利用线段图加强数量之间的分析,相信这样的练习及学法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情境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算不错,但上面提到学生对两种数量的比较关系及具体情境中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对应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值得重视、并加强练习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学的质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实际问题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业纸上的苹果图:

  要求学生将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写出一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两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将苹果总数的涂成红色,苹果总数涂成绿色。

  2.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1”是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课件出示例2,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交流:说一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其中是女生,是男生”吗?

  (4)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5)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①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因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要把12平均分成三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并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思路去求男生的人数。

  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求男生人数的其他方法,并让学生选取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预设:

  方法1:将解答的结果和画出的示意图一一对应。

  方法2: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相加,4+8=12,解答正确。

  ……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在创设现实情境后,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画出示意图,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9题。

  借助操作和直观图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应用分数的含义解决问题,通过提供直观图,方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激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4、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有条例的表达能力,唤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背诵有关节约的名言

  二、积累名言警句

  1、自读、读准字音,试着画出停顿。

  2、领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熟读、能够明白大体的意思。

  4、熟练背诵

  三、完成阅读

  1、导入、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全人类的母亲,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它美丽可爱,却有那样容易破碎。我们下面要阅读的是一位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所写的《地球颂》。

  2、根据阅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自读,便读变画圈。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试着用“地球有很多的优点为开头,以正因为地球由这些优点,它才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为结尾说一段话,中间的语句要连贯,条理要清晰。

  四、指导学生读短文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交际欲望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受灾面积2578万公顷,受灾人口2、3亿,死亡人数3656人 。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幸福美满的家庭 妻离子散,有的甚至无家可归,到处流浪,造成这次灾害的直接原因就是乱砍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这节课我们就讨论一下怎样保护环境。

  二、讨论当地实际环境

  根据平时的实际观察,讨论本地区、本居民区或本校再环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如,本地区,高楼林立,没有树木和草地,沙尘暴天气等;街上,乱到污物。车辆废气排放严重,乱砍乱伐,白色污染等;学校。乱丢垃圾、浪费纸张,不节约用水、破坏花草树木;家庭,使用含磷的洗衣粉,装修房屋,废弃电池、食品包装等。

  三、小组交流

  1、每人发表对环境保护的看法、想法及打算。

  2、针对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讨论研究几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所制定的措施。

  2、其他小组针对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修改

  3、通过讨论制定几条全班同学力所能及的措施。

  如,捡白色垃圾,收集废弃电池、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进行宣传活动。

  课外作业

  向你的家人、朋友介绍环保的重要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1.课件演示: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 .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 .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后而进行的综合练习,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按比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份数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在教材一般用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的检测评价功能,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激励功能,因为练习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是要注意发挥练习的思维训练功能。思维训练离不开数学的学习,而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训练,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笑笑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3

  问:你能变换一种说法吗?

  问:如果笑笑继续读,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

  回顾前面的比、分数之间的关系

  2、看图说话

  盐:

  水:

  问:通过线段图你读出什么信息?

  现要调制这样的盐水140克,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

  独立思考

  归纳:这是一个基本的把两个量的和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应用题,即和比分配

  和比分配

  140÷(1+6)

  一份的量

  3、用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宽、高的比是3:2:1的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小组讨论

  120÷4×(3+2+1)

  和

  一份的量

  4、两地相距48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是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甲、乙两辆车的速度比是9:7.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独立思考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问题:

  1、比较2、3题有什么共同点?

  2、第1题为什么不用这样做?

  归纳:它们都是典型的和比分配应用题

  5、小明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5,语文、数学成绩的.比是3:2。小明语文、数学的成绩分别是多少?

  问题:谁有想法了?

  95×2÷(3+2)

  和

  一份的量

  问题:1、这和3、4有什么区别?

  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有关比的应用题都是这样的

  6、一块长方形的地,长比宽多24米,长与宽的比是5:3,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独立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

  差比分配

  24÷(5-3)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数

  一份的量

  归纳:典型的差比分配应用题

  对应量除以对应的份数就是一份的量

  7、五、六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五年级植树120棵,五、六年级植树的棵树比是2:3.六年级植树多少棵?

  问题:这和前面的应用题有没有区别?

  (已知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部分比

  120÷2

  一份的量×3

  3份的量

  问题:谁有不同的想法?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回顾:1、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方法?

  (先求一份的量,再求几份量)

  2、今天讲的应用题你认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你有什么收获?

  挑战自己:

  笑笑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3.如果笑笑再读12页,这时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2.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提示:抓住不变量

  板书设计

  和比分配差比分配部分比

  140÷(1+6)

  一份的量

  120÷4×(3+2+1)

  和

  一份的量24÷(5-3)120÷2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一份的量×3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95×2÷(3+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题

  教学目标: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 投影出示例9。

  2. 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 填空。

  (2)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 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教材第145页期末复习第13—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学过的应用题及其结构,加深理解对这些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比较熟练地分析推理并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的应用题的特点,更加熟练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确定要先算的中间问题,进一步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解答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

  二、复习三步计算应用题

  1.整理思路。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三步计算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解答时可按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

  2.做期末复习第13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小结:这两题都是求两商之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而第(2)题有一重复条件,所以也可以两步计算列式解答。

  3.做期末复习第14题。学生读题,比较: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1)题根据问题可以怎样想?根据条件又可以怎样想

  第(2)题可以怎样想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小结:这两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但第(1)题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第(2)题的互换,所以解题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中间问题:即6天装配电脑的台数要先求出来。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道题。

  山边林场栽槐树和杉树各12行,槐树每行24棵,杉树每行30棵。栽的槐树和杉树一共多少棵

  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怎样解答?(板书综合算式)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第二种方法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两种方法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来分析

  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来想能求什么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来想需要什么条件,确定每一步算什么。在列式时,要根据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尽考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在本学期学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里,如果有一个条件是两个数量共同的条件,也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

  五、课堂作业

  1.期末复习第15题。要求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2.期末复习第16题。要求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科书第100页例1及相应的内容。

  学情分析:

  1、在本单元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是要理解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对单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要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单位“1”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难点:从分母和分子的意义这一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小棒。

  教学过程:

  师:你想到的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平均分、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的意义。师选择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多个”

  (1)、用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的例1右侧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现在你又想到了哪个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3)、师:涂色部分是四个正方形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六个苹果,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观察图后集体交流(一共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有2个苹果)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吗?(说清楚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3、回顾建模。

  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总

  结: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

  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均匀地分”。

  (1)提出要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

  请你也来平均分一分,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拿出答题纸,分一分。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对比提升。

  课件出示所有的分法,追问:“都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预设: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2、“创新地画”。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因为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哪儿不同?

  预设:总数不同,每份数也不同。

  四、闯关游戏,加深理解。

  第一关:“准确地拿”。

  第二关:“独具慧眼”。

  五、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1、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师给与评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具体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重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设计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如图,公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AB于A,CB⊥AB于B,已知DA=15km,CB=10km,现在要在公路AB上建一车站E,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2、如图,用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进行折纸,已知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想一想,此时EC有多长?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4.如图,将一个边长分别为4、8的矩形形纸片ABCD折叠,使C点与A点重合,则EF的长是多少?

  5、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折痕为AE,且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以B点为原点,BC为x轴,B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点F和点E坐标。

  6、边长为8和4的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上,若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B落在第四象限B1处,设B1C交x轴于点D,求(1)三角形ADC的面积,(2)点B1的坐标,(3)AB1所在的直线解析式.

  知识点3: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间接给出三边的长度或比例关系

  1.(1).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12cm,一边长为3cm,其他两边之差为1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2).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

  (3)在ABC中,a:b:c=1:1:,那么ABC的确切形状是_____________。

  2.如图,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4,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中,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且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3.一位同学向西南走40米后,又走了50米,再走30米回到原地。问这位同学又走了50米后向哪个方向走了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本班学生能力的差距,本想着通过学生帮带活动,使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但在学生合作交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用时间短,而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转接的快,未给学困生充分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评生,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 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 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 提问: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解这个比例。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 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 ,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 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 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 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4、 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是用比例解答的,不同的是例1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例2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等式。但它们都是方程。) 你能从例1、例2的解答中找出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知识应用:(出示课件做一做)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某种型号的钢滚球,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球,共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

  四、作业: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2、结束语: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要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或是一根旗杆的高度,都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不好?

  教学内容: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7-28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家庭消费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xx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

  你能给大家说说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

  根据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出问题:

  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你准备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为什么?

  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6、如果20xx年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旅游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0%,两项支出一共是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评价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xx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7试一试第2题

  2、九五折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班内交流

  解:设这本书的原价是X元。

  X-95%X=6

  5%X=6

  X=120

  四、练一练

  教科书P28练一练第2题

  “增产了两成”是什么意思?

  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去年的产量是X吨。

  X+20%X=36000

  120%X=36000

  X=30000

  2、教科书P28练一练第4题

  3、教科书P28练一练第5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有关生活中百分数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各项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与生活的关系。从数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生己有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对于解答这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百分数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会节俭。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2)李明和黄华合办了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题目:幼儿园大班30个人,小班20个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样分比较合理?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实际应用。

  (1)六年级三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要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和爱吃梨的同学的人数比是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各买多少千克?

  (2)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成一种混凝土。配制4吨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及分数的加减乘除预算及混合运算。

  2、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重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合理性进行判断。

  5、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7、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小黑板:一部分加减乘除计算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是怎样算的,交流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这部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基础,结合具体的例子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说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整理,课上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类型,最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补充练习:

  31.50+160÷40(58+370)÷(64-45)

  32.120-144÷18+35

  33.347+45×2-4160÷52

  34(58+37)÷(64-9×5)

  35.95÷(64-45)

  36.178-145÷5×6+42420+580-64×21÷28

  3、出示课本第4题:鼓励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于可以直接利用运算意义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本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如: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可以用找单位“1”的方法来分析)

  4、出示第6题:鼓励学生回顾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和比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计算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比的应用。教材只回顾了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完全能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不需要背诵所谓的解体过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计算

  236+641-0.25312÷35.01-1.81.63+2.31.25×8

  38÷43.75÷0.250.72÷0.61/6+3/818×2/316/9÷2/3

  师:由于在计算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认为易错的一道题,在练习本上完成,并相互交流。明确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也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分数和小数中有扩展。

  2、做54页2题本题让生先说运算顺序在计算,集体订正。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一批货物,驾车单独运4小时运完,一车单独运5小时运完。两车合运,2小时后,余下的由乙车运,还需多少时间可以运完?

  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54千米,比乙车速度慢10%。经过3时,两车行了全程的75%。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有一种衣服现售价是3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15%。现在比原来定价少多少元?

  4、粮店运进一批豆油。第一天卖出240千克,第二天卖出320千克,还剩总数的4/9。这批豆油有多少千克?

  5、某服装厂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40%,下半月生产服装1800套,正好完成全月计划。下半月比上半月多生产多少套?

  6、做55页3、4、5、6、题:要求:(1)读懂题意(2)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3)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4)对答案进行检验

  7、做56页7—10题,小组讨论方法并交流

  8、做57页11、13、1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出示小黑板。

  9、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

  1、展示自己的错误及改正措施

  学生1学生2……

  2、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五、教学反思: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材在引领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时,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注重在计算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回顾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29

比应用教学设计04-04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1-20

比的应用的教学设计07-05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7-2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参考06-12

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06-12

《比的应用》的教学设计范文04-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即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6、7、8、9题)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中第6~9题是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其中第6题是求两数和的3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是属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第8题则适合用方程解,第7题是在第8题的基础上可以两种方法结合,先列方程求出下半年的产量,再列算式求全年的产量,这些实际问题是属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第9题有关获奖作品的表格填写是对三种类型分数应用题综合应用的实际问题,其中的第(1)题要先根据第三栏的信息求出获奖作品总数48件(即计算单位1的量),再求一等奖、二等奖的作品数(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2)题可以用获奖作品件数除以作品总数(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有助进一步认识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三种分数应用题的有一定的掌握。但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容易出现判断错“单位1的量”的问题,特别对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种类型更容易出现混淆,缺乏对具体情境中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关系及单位“1”的分析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弄清三种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三种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通过练习学会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改编、解答、比较、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练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三种分数应用题的题型特点,进一步巩固解题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流程与思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梳理知识

  谈话导入:前阶段我们学习了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抓住含有分率的句子,找准单位“1”)

  板书课题,公布目标。

  1、出示投影,找出单位“1”,并补充数量之间的关系。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 )为单位“1”。关系式: ×45=

  (2)一堆沙子,运走了35,( )为单位“1”。关系式: ×35=

  (3)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18,( )为单位“1”。关系式: × =

  2、(板书)选择条件回答问题,下列算式及方程求的是什么?

  条件:男生15人,女生30人,男是女的12。算式:(1)15÷30(2)30×12(3)x×12=15

  指名回答,要求说出问题及单位1,并板书问题。

  问题:

  a、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b、求女生的12是多少?

  c、求女生有多少?

  3、提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过渡语:为了进一步理解每种类型的特点,巩固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下面的生活问题。

  二、对比练习、探索本质

  1、投影出示题目。

  题目设计:从下面条件中选择两个条件,并按要求提出问题来编写应用题。

  A、学校有20个足球

  B、学校有25个篮球

  C、篮球个数比足球多14

  D、足球比篮球少15

  (1)编写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2)编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3)编写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哪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在练习本用“字母+问题”形式编写题目。

  3、小组汇报结果,并订正,教师以“字母+问题”形式板书归纳出三组应用题。

  通过集体交流编题,让学生体会到三种类型的问题结构不一样。第一次编题时(求分率问题)必须已知两个实际数量,并且它们是相比较的,也就是“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在第二次编题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必须有单位1的量及分率,而在第三次编题时单位1的量是未知。

  4、让学生对所编写的问题,列出算式或方程(不要求计算),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5、小组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集体交流,归纳出三种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上的异同点“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用什么方法解答。第一种,求分率用除法;第二种知道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用乘法;第三种知道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或方程。

  6、练习: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6、8题

  第6题:

  第8题: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200km,东西相距是南北的5255 、南北相距多少千米?

  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分数应用题,并在练习本上解答,最后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发展提高

  1、课件出示练习一:

  题目: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正确解题方法。

  果园有40棵苹果树,_________,梨树有多少棵?

  ①苹果树比梨树多14( ) ②苹果树是梨树的14( )

  ③梨树是苹果树的14( ) ④梨树比苹果树多14( )

  a、40×14 b、40×(1+14) c、设梨树x棵。x×(1+14)=40 d、设梨树x棵。x×14=40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再小组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2、课件出示练习二:

  题目: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比一个篮球价钱少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同位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讲评。

  (2)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3、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7题

  第7题:某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8万台,是下半年产量是的45 、这个电视机去年全年的产量是多少万台?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同位互相检查,最后集体讲评。

  4、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9题。

  第9题:

  先让学生审题说说表格中的数学信息,引导找出获奖作品总数是单位“1”的量,并且在填写表格时要先计算出来。

  由学生独立思考填表计算后,再同学之间互相检查,说一说各自的思维方法和结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说说解决分数应用题应当注意哪些地方?(找出单位1的量以及分析数量与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练习十的第13、14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的对比

  男生15人,女生30人,男是女的12。 A、学校有20个足球 B、学校有25个篮球

  (1)15÷30 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C、篮球个数比足球多14 D、足球比篮球少15

  (2)30×12 求女生的12是多少人? 1、A+B 问题:(略) 2、A+C(B+D) 问题:(略)

  (3)x×12=15 求女生有多少人? 3、A+D(B+C) 问题:(略)

  七、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其实是对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的对比和提高,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教学上的处理,主要突出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内在联系的掌握及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思维的训练,创设一种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连接流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学生通过观察、改编、解答、比较、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数应用题的对比练习,深化了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结合练习内容设计,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到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情跟踪和对策

  课堂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尽管对三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有了一定认知,但在分析数量与分率之间对应关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在从实际情境中分析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较为模糊。今后在解决这样问题,教学设计中可增加两种量比较相应的练习以及如何分析比较两种量的方法传授,如利用线段图加强数量之间的分析,相信这样的练习及学法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情境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算不错,但上面提到学生对两种数量的比较关系及具体情境中实际数量与分率的对应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值得重视、并加强练习找出解决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学的质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实际问题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来。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业纸上的苹果图:

  要求学生将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写出一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两份占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并将苹果总数的涂成红色,苹果总数涂成绿色。

  2.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1”是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课件出示例2,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交流:说一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其中是女生,是男生”吗?

  (4)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5)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①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因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要把12平均分成三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并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思路去求男生的人数。

  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求男生人数的其他方法,并让学生选取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预设:

  方法1:将解答的结果和画出的示意图一一对应。

  方法2: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相加,4+8=12,解答正确。

  ……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在创设现实情境后,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画出示意图,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9题。

  借助操作和直观图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应用分数的含义解决问题,通过提供直观图,方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形成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激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4、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有条例的表达能力,唤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背诵有关节约的名言

  二、积累名言警句

  1、自读、读准字音,试着画出停顿。

  2、领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熟读、能够明白大体的意思。

  4、熟练背诵

  三、完成阅读

  1、导入、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全人类的母亲,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它美丽可爱,却有那样容易破碎。我们下面要阅读的是一位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所写的《地球颂》。

  2、根据阅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自读,便读变画圈。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试着用“地球有很多的优点为开头,以正因为地球由这些优点,它才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为结尾说一段话,中间的语句要连贯,条理要清晰。

  四、指导学生读短文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交际欲望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受灾面积2578万公顷,受灾人口2、3亿,死亡人数3656人 。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幸福美满的家庭 妻离子散,有的甚至无家可归,到处流浪,造成这次灾害的直接原因就是乱砍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这节课我们就讨论一下怎样保护环境。

  二、讨论当地实际环境

  根据平时的实际观察,讨论本地区、本居民区或本校再环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如,本地区,高楼林立,没有树木和草地,沙尘暴天气等;街上,乱到污物。车辆废气排放严重,乱砍乱伐,白色污染等;学校。乱丢垃圾、浪费纸张,不节约用水、破坏花草树木;家庭,使用含磷的洗衣粉,装修房屋,废弃电池、食品包装等。

  三、小组交流

  1、每人发表对环境保护的看法、想法及打算。

  2、针对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讨论研究几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全班交流

  1、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所制定的措施。

  2、其他小组针对措施的可行性进行修改

  3、通过讨论制定几条全班同学力所能及的措施。

  如,捡白色垃圾,收集废弃电池、节约用水、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进行宣传活动。

  课外作业

  向你的家人、朋友介绍环保的重要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1.课件演示: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 .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 .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后而进行的综合练习,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按比分配问题有不同解法: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份数求出每一份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现在教材一般用第二种方法为主,因为学生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中,一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的检测评价功能,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要注意发挥练习课激励功能,因为练习过程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是要注意发挥练习的思维训练功能。思维训练离不开数学的学习,而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训练,在训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笑笑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3

  问:你能变换一种说法吗?

  问:如果笑笑继续读,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

  回顾前面的比、分数之间的关系

  2、看图说话

  盐:

  水:

  问:通过线段图你读出什么信息?

  现要调制这样的盐水140克,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

  独立思考

  归纳:这是一个基本的把两个量的和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应用题,即和比分配

  和比分配

  140÷(1+6)

  一份的量

  3、用1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宽、高的比是3:2:1的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小组讨论

  120÷4×(3+2+1)

  和

  一份的量

  4、两地相距48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是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甲、乙两辆车的速度比是9:7.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独立思考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问题:

  1、比较2、3题有什么共同点?

  2、第1题为什么不用这样做?

  归纳:它们都是典型的和比分配应用题

  5、小明期中考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分是95,语文、数学成绩的.比是3:2。小明语文、数学的成绩分别是多少?

  问题:谁有想法了?

  95×2÷(3+2)

  和

  一份的量

  问题:1、这和3、4有什么区别?

  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有关比的应用题都是这样的

  6、一块长方形的地,长比宽多24米,长与宽的比是5:3,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独立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

  差比分配

  24÷(5-3)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数

  一份的量

  归纳:典型的差比分配应用题

  对应量除以对应的份数就是一份的量

  7、五、六年级的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五年级植树120棵,五、六年级植树的棵树比是2:3.六年级植树多少棵?

  问题:这和前面的应用题有没有区别?

  (已知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部分比

  120÷2

  一份的量×3

  3份的量

  问题:谁有不同的想法?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120×

  (单位1是-------)

  回顾:1、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解题方法?

  (先求一份的量,再求几份量)

  2、今天讲的应用题你认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你有什么收获?

  挑战自己:

  笑笑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3.如果笑笑再读12页,这时读的页数和未读页数的比是1:2.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提示:抓住不变量

  板书设计

  和比分配差比分配部分比

  140÷(1+6)

  一份的量

  120÷4×(3+2+1)

  和

  一份的量24÷(5-3)120÷2

  长与宽的差长与宽相差的份一份的量×3

  480÷3÷(9+7)

  速度和

  一份的量

  95×2÷(3+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三第5~8题

  教学目标:1.掌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正确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操作学具,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l. 投影出示例9。

  2. 小组活动。

  (l)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议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不同的是第一题的第二个条件是第二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第二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 填空。

  (2)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发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议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 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教材第145页期末复习第13—16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学过的应用题及其结构,加深理解对这些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比较熟练地分析推理并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复习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本册教材里的应用题的特点,更加熟练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确定要先算的中间问题,进一步认识一些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解答本学期学过的应用题。

  二、复习三步计算应用题

  1.整理思路。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三步计算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解答时可按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方法来想要先求出的中间问题

  2.做期末复习第13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小结:这两题都是求两商之差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而第(2)题有一重复条件,所以也可以两步计算列式解答。

  3.做期末复习第14题。学生读题,比较: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1)题根据问题可以怎样想?根据条件又可以怎样想

  第(2)题可以怎样想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小结:这两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但第(1)题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第(2)题的互换,所以解题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中间问题:即6天装配电脑的台数要先求出来。

  请同学们看下面一道题。

  山边林场栽槐树和杉树各12行,槐树每行24棵,杉树每行30棵。栽的槐树和杉树一共多少棵

  提问: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怎样解答?(板书综合算式)这样做是怎样想的

  第二种方法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算式?(板书综合算式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两种方法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解答应用题可以用哪两种方法来分析

  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来想能求什么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来想需要什么条件,确定每一步算什么。在列式时,要根据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尽考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在本学期学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里,如果有一个条件是两个数量共同的条件,也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答。

  五、课堂作业

  1.期末复习第15题。要求先说一说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2.期末复习第16题。要求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解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科书第100页例1及相应的内容。

  学情分析:

  1、在本单元前几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基本上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是要理解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对单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要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涂一涂,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单位“1”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难点:从分母和分子的意义这一角度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小棒。

  教学过程:

  师:你想到的这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平均分、分数线、分子、分母、分数的意义。师选择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多个”

  (1)、用课件展示教材第100页的例1右侧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现在你又想到了哪个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3)、师:涂色部分是四个正方形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2.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1)课件出示六个苹果,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观察图后集体交流(一共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有2个苹果)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6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的意思吗?(说清楚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3、回顾建模。

  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总

  结: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

  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三、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均匀地分”。

  (1)提出要求: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

  请你也来平均分一分,想一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拿出答题纸,分一分。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对比提升。

  课件出示所有的分法,追问:“都是1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预设: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2、“创新地画”。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预设:因为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哪儿不同?

  预设:总数不同,每份数也不同。

  四、闯关游戏,加深理解。

  第一关:“准确地拿”。

  第二关:“独具慧眼”。

  五、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1、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师给与评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具体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重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案设计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则另一条边长是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ABC中,AB=10,AC=17,BC边上的高线AD=8,求BC的长?

  知识点2:

  利用方程求线段长

  1、如图,公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AB于A,CB⊥AB于B,已知DA=15km,CB=10km,现在要在公路AB上建一车站E,

  (1)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2)DE与CE的位置关系

  (3)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最短,E站建在离A站多少km处?

  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2、如图,用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进行折纸,已知该纸片宽AB为8cm,长BC为10cm.当折叠时,顶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AE).想一想,此时EC有多长?

  3、在矩形纸片ABCD中,AD=4cm,AB=10cm,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求DE的长。

  4.如图,将一个边长分别为4、8的矩形形纸片ABCD折叠,使C点与A点重合,则EF的长是多少?

  5、折叠矩形ABCD的一边AD,折痕为AE,且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以B点为原点,BC为x轴,BA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点F和点E坐标。

  6、边长为8和4的矩形OABC的两边分别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上,若沿对角线AC折叠后,点B落在第四象限B1处,设B1C交x轴于点D,求(1)三角形ADC的面积,(2)点B1的坐标,(3)AB1所在的直线解析式.

  知识点3: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间接给出三边的长度或比例关系

  1.(1).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12cm,一边长为3cm,其他两边之差为1cm,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_。

  (2).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

  (3)在ABC中,a:b:c=1:1:,那么ABC的确切形状是_____________。

  2.如图,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4,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中,F为DC的中点,E为BC上一点,且CE=BC,你能说明∠AFE是直角吗?

  3.一位同学向西南走40米后,又走了50米,再走30米回到原地。问这位同学又走了50米后向哪个方向走了

  二、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以上习题。

  四、课后作业卷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的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的应用与理解。本节第一课时安排了对勾股定理的观察、计算、猜想、证明及简单应用的过程;第二课时是通过例题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距,本节课安排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对上节课勾股定理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易错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生知识水平低,引入内容简短明了,花费时间短。

  二、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一:用对媒体展示搬运工搬木板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如何将木板运进门内?需要知道们的宽、高,还是其他的条件?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板书。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强调。

  活动二:解决例二梯子滑落的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书写过程,之后投影学生书写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修改解题过程。

  活动三:学生讨论总结如何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利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是什么?如何作辅助线构造这一前提条件?在数学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巩固练习,熟练新知

  通过测量旗杆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本班学生能力的差距,本想着通过学生帮带活动,使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但在学生合作交流是由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所用时间短,而在整个环节设计中转接的快,未给学困生充分的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课堂上质疑追问要起到好处,不要增加学生展示的难度,影响展示进程出现中断或偏离主题的现象。

  3.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应体现生评生,师评生,及评价的针对性和及时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 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 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 提问: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 解这个比例。 (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 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 ,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 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 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 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4、 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是用比例解答的,不同的是例1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例2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等式。但它们都是方程。) 你能从例1、例2的解答中找出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三、知识应用:(出示课件做一做)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某种型号的钢滚球,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球,共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

  四、作业: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2、结束语: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要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或是一根旗杆的高度,都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不好?

  教学内容: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7-28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家庭消费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xx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

  你能给大家说说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

  根据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出问题:

  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你准备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为什么?

  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6、如果20xx年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旅游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0%,两项支出一共是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评价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20xx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7试一试第2题

  2、九五折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班内交流

  解:设这本书的原价是X元。

  X-95%X=6

  5%X=6

  X=120

  四、练一练

  教科书P28练一练第2题

  “增产了两成”是什么意思?

  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去年的产量是X吨。

  X+20%X=36000

  120%X=36000

  X=30000

  2、教科书P28练一练第4题

  3、教科书P28练一练第5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有关生活中百分数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各项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与生活的关系。从数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生己有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对于解答这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百分数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会节俭。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2)李明和黄华合办了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题目:幼儿园大班30个人,小班20个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样分比较合理?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实际应用。

  (1)六年级三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要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和爱吃梨的同学的人数比是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各买多少千克?

  (2)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成一种混凝土。配制4吨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练习十二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飞机飞行的速度一定,飞行的时间和航程。

  (2)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变,梯形的面积和高。

  (3)一个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

  (4)如果y=3x,y和x。

  2.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的一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比例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幅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情?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指导学生思考出:

  (1)195÷5×8=312(元),先求每份报纸的单价,再求8份报纸的总价,就是李老师应付给邮局的钱。

  (2)195÷(5÷8)=312(元),先求5份报纸是8份报纸的几分之几,即195元占李老师所付钱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李老师所付的钱。

  (3)195×(8÷5)=312(元),先求出8份报纸是5份报纸的几倍,再把195元扩大相同的倍数后,结果就是李老师所付的钱。

  3.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答

  如果有学生想出用正比例方法解答,教师可以直接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这些解题方法外,我们还会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吗?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题中什么量是不变的?一定的?

  (3)题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有所订报纸份数和所付总钱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所付总钱数÷所订报纸份数=每份报纸单价,而题中的每份报纸单价一定,因此所付总钱数和所订报纸份数成正比例关系。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同步板书:

  教师:运用我们前面所学的正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准备怎样列比例式?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要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为x元,再根据所付总钱数所订份数=每份报纸单价的关系式,列式为1955=x8。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吗?把这个比例式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解答得对不对呢?你准备怎样验算?

  学生讨论验算方法,教师引导:把求出的312元代入等式,左式=1955=39,右式=3128=39,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三、课堂活动

  1.出示教科书第49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

  竹竿长(m)26…

  影子长(m)39…

  教师:在这个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它们成什么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教师出示问题:小明和小刚测量出旗杆影子长21m,请问旗杆有多高呢?根据刚才我们判断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讨论交流。

  2.小结方法

  教师:你觉得我们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时候,步骤是怎样的?(初步归纳,不求学生强记,只求理解。)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四、练习应用

  完成练习十二的5,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及分数的加减乘除预算及混合运算。

  2、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重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合理性进行判断。

  5、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

  6、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7、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交流和反思中改掉计算毛病、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小黑板:一部分加减乘除计算题。鼓励学生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是怎样算的,交流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这部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基础,结合具体的例子鼓励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整理和回顾,说说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整理,课上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各自错误,并整理出错误类型,最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和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补充练习:

  31.50+160÷40(58+370)÷(64-45)

  32.120-144÷18+35

  33.347+45×2-4160÷52

  34(58+37)÷(64-9×5)

  35.95÷(64-45)

  36.178-145÷5×6+42420+580-64×21÷28

  3、出示课本第4题:鼓励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回顾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于可以直接利用运算意义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本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如: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可以用找单位“1”的方法来分析)

  4、出示第6题:鼓励学生回顾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和比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计算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比的应用。教材只回顾了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完全能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不需要背诵所谓的解体过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计算

  236+641-0.25312÷35.01-1.81.63+2.31.25×8

  38÷43.75÷0.250.72÷0.61/6+3/818×2/316/9÷2/3

  师:由于在计算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认为易错的一道题,在练习本上完成,并相互交流。明确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也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分数和小数中有扩展。

  2、做54页2题本题让生先说运算顺序在计算,集体订正。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一批货物,驾车单独运4小时运完,一车单独运5小时运完。两车合运,2小时后,余下的由乙车运,还需多少时间可以运完?

  2、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54千米,比乙车速度慢10%。经过3时,两车行了全程的75%。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有一种衣服现售价是34元,比原来定价便宜15%。现在比原来定价少多少元?

  4、粮店运进一批豆油。第一天卖出240千克,第二天卖出320千克,还剩总数的4/9。这批豆油有多少千克?

  5、某服装厂上半月完成全月计划的40%,下半月生产服装1800套,正好完成全月计划。下半月比上半月多生产多少套?

  6、做55页3、4、5、6、题:要求:(1)读懂题意(2)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3)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4)对答案进行检验

  7、做56页7—10题,小组讨论方法并交流

  8、做57页11、13、1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出示小黑板。

  9、板书设计:

  计算与应用

  1、展示自己的错误及改正措施

  学生1学生2……

  2、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五、教学反思: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材在引领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时,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注重在计算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回顾和反思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