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022-11-14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 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教育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大自然。

  2. 学习本课的11个生字。

  三、教学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课件、蒲公英的实物、图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板书:蒲公英

  2、 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 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 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 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 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 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 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 (中午) (傍晚)

  绿金色的草地 绿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 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 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 指名读,评读。

  (3) 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 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 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 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 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 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 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 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 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八、总结课文、 升华情感。

  1、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九、 板书设计:

  早晨 中午 傍晚

  绿色 金色 绿色

  合张合

  蒲公英会合拢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盘古开天地。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急于展示自己的感受。又能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又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的自主、探究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盘古的伟大及他所创造的宇宙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思维、理解能力,更锻炼学生以自己的感情来指导朗读。)

  (四)作业

  练读课文。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二)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②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一些优美的词,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拓展

  ①、思考,提供思路:我想把手接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生写诗句(我想……)

  ②、将自己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展示给自己的小伙伴们看。

  (如此设计思考拓展,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感悟,通过让学生去想,感悟盘古的伟大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成性地应用语言;第二个拓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并培养了学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八、教师总结:

  中华神话故事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值得去读一读。

  九、板书设计:

  天

  盘古 开 用自己的一切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由两篇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两篇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长生果”》,《口语交际·习作一》及《回顾·拓展一》组成,选编内容都紧紧围绕阅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写出一个小女孩在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季老的访谈录,是一老一少对阅读的交流,使读者得到了读书的有益见解。

  《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以新鲜的比喻——反复地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然后说明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我的“常生果”》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

  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在阅读,然而学生读书还缺乏习惯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本组教材将其作为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读书的交流,学习和体会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基本教学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2.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名言。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们手中又有了一本本新书。书本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在进行本学期课文学习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自己的读书生活,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出示下列提示)

  你读过什么书?

  你的读书感受是什么?

  最喜欢的是哪本书?

  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知道哪些读书人的故事?

  ……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二、教学建议

  (一)《窃读记》

  当我们品读课文之时,我们会随着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一起感受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教学本课时应首先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经历,从中自己的读书体验。

  首先,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时间,而后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然后,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让学生找一找“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还应注意的是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可谓精妙传神,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以体会。并进行积累。

  再引导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都有哪些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做个书目;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启示录卡,为后面“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

  (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通俗易懂。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还可进行模拟采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接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看法。

  还可以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自己选择一个主题采访一位长辈。在班会课上进行交流。

  (三)《走遍天下书为侣》

  读罢此文,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书如友,书似家,每读一遍都像故地重游,会有新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反复地读一本喜爱的书,真像与一个朋友同船而行。

  教学前可先与学生交流,如果你自己出去施行你会带一些怎样的东西?如果只能带一样,你又会带什么呢?为学习课文作好辅垫。

  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进行自读自悟,在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圈画批注,再交流各自的体会,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一起解决。在研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来体会“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一观点,并弄清反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同时要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好词佳句的积累。

  “阅读链接”中的诗歌《神奇的书》,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交流神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结合实际谈理解和感受,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加强积累。

  (四)《我的长生果》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本文情真意切,饱含作者的真情,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广泛交流。

  教学时可按阅读提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全班交流,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读实践的。

  (五)《口语交际·习作一》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专题“我爱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辩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话题征集,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最后确定一个话题展开交流。先以小组为单位,各抒已见,相互评说。再选小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最后指导学生写下来。

  (六)《回顾··拓展一》

  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自己的所得,明确自己的不足。交流的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得。

  教师可组织学生按课内学习和课外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再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日积月累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

  在教学时,应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展示建议,分别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制作阅读记录卡;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在展示过程中不只局限于书中的几种形式,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更充分地展示学.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留心观察生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则观察日记,写出自己观察中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能主动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读读背背农谚歌谣,读读认认关于人体 器官的三行词语。

  6、 通过宽带网了解鲁班的故事,也可以通过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搜集更多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谈新发现,把有趣的说的同学听。

  2.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写具体。

  教学准备

  1.预先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2.准备实验器材,给学生提供小实验项目。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观察中的发现)

  课时目标

  1.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

  3.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不信咱们当场来试一试。

  2.出示游戏一:猜甲骨文或篆书字三个:水、旦、燕。

  游戏二、猜藏在图画中的物品。

  3.这段时间,你都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如果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讨。

  【游戏导入,一下子便将学生拉进了“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二、小组交流

  前后两方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探讨自然的奥秘。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1.我观察了夜晚的天空,认识了北斗七星……

  2.我发现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

  3.我发现只要一碰到含羞草,它就把叶子闭拢了……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在说话中渗透句法训练,了无痕迹。】

  三、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充分交流。)

  四、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现真神奇,真美妙!看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同学们,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等着你们去探索,希望你们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三课时(习作 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2.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作。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师拿着两个鸡蛋和两杯水走进教室,摆放在讲台上,什么也不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导入:教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下“看、听、说、想、写”几个字,说:“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小相机──眼睛拍下你看到的,用你的小录音机──耳朵记录下你听到的,用你聪明的脑袋瓜子想一想,用你的巧嘴说一说,用你的小手写一写。”

  二、引导观察

  1.向学生展示两个鸡蛋,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说说特征。

  2.(提起两杯看起来没两样的水,事实上也一样,就是两杯白开水。)这两杯水有什么特点?

  当学生凭眼睛看后说没什么区别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光用眼睛看看还不行,请个同学来验证一下,来尝一尝这两杯水。

  3.师将两个鸡蛋放进水杯,鸡蛋都沉在了水底。现在老师准备向一个杯子里加入盐,请同学们猜猜看,会有什么变化?

  孩子们议论,发言。

  4.教师实验:加盐。

  5.让孩子们说观察中的发现。

  小结:孩子们,你们真会动脑筋,不但看得仔细,还思考出了盐水的浮力比淡水的大。

  6.总结观察过程中孩子们用到的方法: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仔细听、用手去感觉、用舌头去尝、用脑袋去思考等等,教孩子如何观察。

  7.介绍死海的奇特现象,课件展示死海的奇特现象。

  三、指导说话

  让孩子们把实验过程说出来。

  四、指导写作

  把你们今天观察到的实验用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下来,就是一篇观察日记。(强调日记的形式。)

  五、学生动笔作文

  六、互评、批阅、讲评(重点展示优秀习作)

  七、作业设计

  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动物、植物、玩具、一种现象都行)进行观察,写一则观察日记。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宽带网)

  教学目标

  1.能主动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2.读读背背农谚歌谣,读读认认关于人体 器官的三行词语。

  3.通过宽带网了解鲁班的故事,也可以通过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搜集更多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形近字,其中有些音同,有些音近,有些音异。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别,进行扩词练习。

  拓展练习:形近字组词。

  二、读读背背

  1.导入:不同的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你只要看到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我们在《花钟》一课中,了解了鲜花开放的规律,其实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将要学的一首农谚歌谣就揭示了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中不同的生长特点,下面就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儿歌,带有音节的字拼读拼读,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4.抽小组朗读,全班交流。

  5.师生对读,齐读。看谁最先背下来。背诵比赛。

  6.拓展延伸:你能说出在十二个月中不同月份开放的花朵吗?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生长跟时间有关吗?你能试着编一编歌谣吗?新 课标 第 一网

  三、读读认认

  1.读一读这儿的三行词语,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都是指的人体 器官,这些字都带有“月”字,从而得出结论:带有“月”的字很多与人的某些器官有关。

  3.给这7个字扩词。说出你了解的带有“月”的生字,并组词。

  四、宽带网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其实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请把你课前搜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交流,并说出你资料的来源。

  2.读课文中列举的例子,读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3.小结激励: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勇于探索,

  练就了一双慧眼,也许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

  四、教学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五、教学准备:

  槐树、槐花图片。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暑假中让你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2、顺势切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槐乡看看哪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⑴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⑵划出哪些不懂的地方。

  ⑶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①试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②交流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

  (三)研读课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们读懂了什么?

  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

  2、又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3、你觉得槐乡的孩子怎么样?有哪些可爱之处?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八、总结课文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极的劳动,你会体会到劳动给人带来的快乐 。

  九、板书设计:

  4、槐乡的孩子 钩 槐米 换学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二、教学重点:

  朗读全文,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八、课堂小结: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怒力学习,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这座宝库去探索、追求吧!

  九、板书设计: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人物多

  街市热闹

  桥头趣景

  ……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7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使学生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三、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课本剧表演。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六、板书设计 我不能失信

  宋庆龄 答应 小珍

  (诚实)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8

  一、教材简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各族儿童在友爱与团结。

  五、课时安排:

  《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 《金色的草地》(2课时)

  《爬天都峰》(2课时) 《槐乡的孩子》(1课时)

  《语文园地一》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1课时 基础训练1课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发现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学生才能读出水平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2)小结;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五、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 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情感目标的落实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板书设计

  14 蜜 蜂

  听说…… 做试验 …… 确实……飞回来了

  无 法 解 释 的 本 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要求。

  1. 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发现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文稿。

  2、学生课前观察的一天花儿开放时间的资料。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 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可以得到观察小能手的称号)(板书:花)

  2、 教师播放课件:欣赏一些美丽的花。问:你知道这些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

  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 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 请学生读1、2两段。

  4、 评议。

  5、 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 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 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 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一段呢?

  (说体会,谈感想)

  3、 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

  4、 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5、 交流自己的收获。

  6、 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8、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抄写19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

  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7、 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板书设计

  湿度 温度 光照

  13 花钟 不同 开放 昆虫活动

  时间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活动。

  2、能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3、读背十二生肖。

  4、运用已经获得的`识字能力,借助基本字,认识更多的形声字。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和展示台

  一、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生自由简单汇报。

  剪、扎、编、织、绣、雕、塑、绘、刻……

  3、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可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且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1、介绍同样的传统文化的同学自由组成活动小组2——4人,确定负责人。

  2、组内交流,确定汇报方式。

  3、集体交流展示收集和了解的中化传统文化。小组代表汇报,不完整的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问。

  4、完成前面综全性学习的展示,哪个小组完成得好。

  习作

  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收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利用口语交际的方式,看到听到了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

  指名自由交流。

  2、在介绍的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抄资料,要用自己的话来讲述。

  3、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写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4、确定想写的内容后,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5、在交流和评价习作时,可以按照不同的习作内容分类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增进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并丰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6、交流之后,可以把有特色的习作集中起来,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我的发现

  1、自己把全部词语读一读。

  2、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3、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4、再读词语。

  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

  1、观察书上的图片,都是什么?(邮票)你发现这些邮票有什么特点?(动物)

  2、这些动物很有意思,你能观察出来吗?对,他们就是十二生肖。你知道,你的属相是什么吗?

  3、你知道属相是怎么来的吗?(教师或学生讲解属相来历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后来,人们就按他们到的顺序,制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并用它来给每一年命名。

  4、读一读,看谁能记下来。

  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是-一对应的。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也是如此一一对应。

  中国的生肖邮票:1980年,我国发行了申猴邮票,这是第一轮生肖邮票中的第一枚。1981年发行的酉鸡邮票,1982年发行的戌狗邮票,1983年发行的亥猪邮票,1984年发行的子鼠邮票。我国从1992年开始发行第二轮生肖邮票。

  二、读读认认

  1、自己观察学习,用以前加一加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学习,注意给它们区分和组词。

  3、开火车组词认读生字。

  课后反思: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已经布置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学生纷纷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由于一些学生的资料是同一类的,就安排了自由组合,相互补充,效果很好。紧接着又进行了习作的指导,学生还在兴头上,都能按要求写出自己想说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第四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并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这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 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怒”、“暮”等31个生字,会写、会用“艳”、“内”等

  41个生字。

  2、理解本单元的新词,着重掌握本单元课后《词语表》中的56个词语。

  3、学写观察日记,继续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难点:让学生理解观察的意义,并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12——14课时,其中:《花钟》3课时,《蜜蜂》3课时,《玩出了名堂》2课时,《找骆驼》2课时,《语文园地》3——4课时。

  五、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突出整体性、综合性,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

  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是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这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就十分注重引导。如第14课《蜜蜂》的摘抄训练:“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还有11课《秋天的雨》和13课《花钟》的朗读背诵训练:“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二是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都是这方面的引导。老师们一旦加强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就会发现很多引导机会,《花钟》课后让学生填一填表达鲜花开放的不同说法,我们就可以提议搜集描写花儿开放的优美词句,等等。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3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花钟》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蜜蜂》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玩出了名堂》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一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并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 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38个、词语49个。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积累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真观察的习惯,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背诵、积累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学习写观察日记。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

  2、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教学方法:

  一、加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

  1、话题提供习作的素材。

  2、说得有序、清楚是写得连贯、生动的前提。

  二:加强小练笔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3、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钥、匙”等12个学习课文生字新词。会写“扇、枚”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下雨时的情景的课件。

  2.激发情感,大家喜欢这秋天的雨吗?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全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11.秋天的雨。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

  1.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优美的文字。

  2. 出示课文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1) 翘舌音:扇(shàn)爽(shuǎng) 柿(shì)

  (2) 后鼻韵母:粮(liáng) 杨(yáng)

  3. 让学生说说是如何记这些生字的?

  4.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互相正音。

  三、质疑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相补充说明。

  2.读词。

  四、练习写生字

  1.学习写生字、交流写法。

  2.练习写生字。

  3.抄写词语表中的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用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指导学生如何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学生的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了解如何将句子写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今天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指导写“爽”字,读准多音字扇,和三个轻声。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小诗))看!这几句话连起来像一首美丽的小诗,谁来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指一生读&

  这首诗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请同学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秋天的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生读。

  2、反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指名学生说。

  在我们的课文中,小作者也写了自己对秋雨的印象,请同学自读全文,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4、指名读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并说说为什么?

  三、重点感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

  2、指名说。

  3、第二节中这些漂亮的词语分别给了谁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二小节,注意要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4、学习第二句

  刚才老师听见许多同学喜欢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句子1: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A(1)指名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

  (2)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树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3)生练读。(4)指名读。(5)为什么把“飘哇飘哇”读这么慢?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6)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7)读关于田野、果树、菊花仙子的句子。

  6、这么多漂亮的颜色,课文用一个成语进行了概括。它是?请找出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我们把能概括整段文字的句子叫作中心句。

  7、刚才我们随着蒙蒙秋雨,看到了银杏树、枫树、田野、果园、菊花都变得分外美丽。现在请一个同学跟配乐朗读,同学欣赏。

  8、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 ,

  ( )苹果像( ),( ),( )

  ( )像( ),( )。 同学们真能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不愧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除了好看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好闻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2、生回答。.

  师:秋天的雨藏着哪些气味?(生答)这么香甜的气味,难怪小朋友的脚会被勾住。

  3、齐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过渡:除了好闻的气味,还有好听的声音呢!它们好象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生答)

  小喜鹊,你在干什么——

  小松鼠?——

  大肚皮的小青蛙—

  松柏爷爷——

  连杨树、柳树也赶紧躲进树妈脚下。他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过渡:秋天的雨,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她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秋色,闻到了那香甜诱人的气味,还听到了充满关爱的声音。也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5、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满天的欢乐用朗读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秋雨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神奇、又充满活力的秋天,秋天的雨——(课件出示每段开头一句组成的诗)同学们真会读书。在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快乐,体验到了秋天丰收的喜悦。秋天的景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秋天的山、秋天的水、秋天的树等很多自然景色都很美,选择你喜欢的景物,仿照课文的方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颜色 气味 声音

  钥匙 丰收 欢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2.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难点:

  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自学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搜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课文大意,弄清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4.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5.理解“名堂”。教师同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谁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么?他玩出什么名堂?

  【这是一个比较干净利落的揭题设计。揭题过程既为学生的阅读扫清了一个障碍──理解了“名堂”一词的意思,又让学生紧扣文眼“玩”,有目的地走进文本。】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2)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3)小老师教生字,开火车熟悉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1.多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3.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4.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该用什么语气朗读这一自然段。(赞赏的语气)

  四、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1.练习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3.当堂展评。

  五、课后作业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文中引号的用法。

  2.细细品读课文,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3.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 听写生字词。

  2. 用自己的话说说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玩镜片的。

  二、继续读书,了解玩出的名堂

  1.教师引言:列文虎克就这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我们继续学习、研究。

  2.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发现了什么?

  (2)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

  3.交流讨论。

  (1)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2)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

  (3)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4.转换角色想象。

  组内交流: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

  5.朗读体会感情。

  6.表达感悟。

  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可多人次谈,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地点拨、肯定)

  三、欣赏玩出的名堂

  1.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2.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3.交流讨论:“小人国”指的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4.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5. 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四、交流玩中收获

  1.教师引述。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下面交流一下我们玩中的收获,好吗?

  3、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

  4 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

  【语文课堂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中主体内化、主体自悟,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五、替换朗读、理解引号

  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1.引导学生说说“小人国、居民、玩具”在课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

  2.让学生把“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和文中的“小人国、居民、玩具”进行替换,朗读。

  (通过朗读感悟用“小人国、居民、玩具”比用 “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更加生动、形象、有趣,从而让学生明白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六、教师总结

  小结: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同学们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可以交流交流。

  七、作业设计

  小练笔: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教学板书:

  15 玩出了名堂

  浪费时间

  玩耍 伟大的发现(显微镜、微生物)

  边玩边想 边想边玩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准备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大方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好品质;

  2、注重交际习惯的提示和引导: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3、学生体会到和同学交流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读读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组内交流

  1、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或收集到)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3、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名单,教师颁奖。

  2、全班交流:

  荣获“故事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王”给全班同学讲讲?

  3、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五、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

  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名人故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帮助选材,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1、小组交流:

  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

  2、小组交流: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有话可说,也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入了写作的状态,降低了学习难度。

  3、教师指导写好事件: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⑴事情发生的时间。

  ⑵事情发生的地点。

  ⑶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⑷事情的起因。

  ⑸事情的经过。

  ⑹事情的结果

  三、教师指导写好人物形象

  1、抓特征,一定要抓好肖像描写:

  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但是仅有外表描写是不够的,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自己的思想,有不同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写人物外貌时要体现出人物神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要学会画眼睛,学会抓住描写对象身上最能表现个性特征的东西进行刻画,这样,这个对象就能栩栩如在眼前。

  2、抓语言,一定要抓好对话描写:

  语言要个性化,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流露,不要人云亦云,千人一腔。

  3、抓事例,一定要抓好细节描写。

  四、学生动笔写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课时目标〗

  欣赏佳作,欣赏过程中提高写作技能,培养写作兴趣。

  〖教学流程〗

  一、经典欣赏

  1、课件展示,教师以评书方式讲给学生听:

  水浒英雄──武松(节选)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此去离县治还远。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

  “筛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

  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武松道:“怎地唤做‘三碗不过冈’?”

  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做‘三碗不过冈’。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更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好吃,少刻时便倒。”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钱,只顾筛来。”

  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武松道:“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 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

  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酒家看了道:“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的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时,你尽数筛将来。”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酒家那里肯?

  将酒来筛。武松焦燥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前后共吃了十五碗,绰了哨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道:“却不说‘三碗不过冈’!”手提哨棒便走。

  2、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二、读文猜人

  其实,我们班上也有这样的传神之作: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三、总结习作要领

  引导学生明确:

  1、写的都是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事情。

  2、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

  3、平常多积累,多读经典、名著,学习他人写法。

  四、修改习作

  五、小组互相学习

  把自己的精彩习作读给学习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2、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3、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流程〗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⑴指名读句子。

  ⑵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导入:

  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7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电教法、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②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一、激趣导入

  ①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师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②多媒体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

  ①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

  a.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b.学生自由读课文。

  ③检查自读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b.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重点探究

  ①凸现重点。

  a.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板书:海水(面)、海底、海滩、海岛)

  b.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c.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d.请给大家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指名评价。

  四、写字指导。

  指导书写学生提出的难写的字。

  五、布置作业

  ①练习朗读课文。

  ②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②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复习回顾。

  课文是围绕那句话写的?指名读。

  二、精读理解。

  1、上节课同学们都读了自己喜欢的段落,这节课要来给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第2段,你读到这段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面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1、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

  2、海水真美呀!说说为什么这么美?(学生读——)用自己的话说说。

  3、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教师指板书)风景优美的地方。

  ●第3段,说说这段话中向我们介绍了海底的哪些物产。

  1、课件出示填空:海底有()、()、()、()。

  2、这些物产有什么特点呢?再读课文。

  3、引读第3段:下面根据老师的问题,请大家一起把在海底见到的物产说一说。

  4、明确并列段式。

  课文第3段分别介绍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和鱼,可不可以把它们的次序调换一下来介绍呢?像这样把几个不分先后,主次的内容写在一起的段落就叫并列段式。

  5、说话训练:介绍海底的物产。

  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块到了西沙群岛,游览了奇妙美丽的海底世界,坐在下面的老师都没去过西沙群岛,现在我想请你把在海底所看到的向老师们介绍一下。

  (生上台说、师生评议)

  ●第4段,你为什么喜欢这段话?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底 珊瑚各种各样 海参到处都是 大龙虾样子威武 鱼多得数不清)

  教师小结: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有谁喜欢珊瑚的,请举手;有谁喜欢海参的,请举手……请把你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学生朗读体验。重点理解“蠕动”“威武”;

  重点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句式。仿说。

  ●第5段,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怎样呢?

  a.喜欢这些美丽的贝壳吗?想一想,贝壳有哪些颜色,形状到底怎样奇,怎样怪?

  b.这些贝壳真是美丽,真是奇特,让我们把它的“美”和“奇”读出来吧!

  c.有谁能把海龟的“趣”读出来?

  d.西沙群岛的海滩真是神奇有趣,让我们再回头深情地看一眼吧!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第6段,海岛上又是怎样的呢?

  a.读完后,西沙群岛的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呢?学生从“鸟的天下”“各种”“遍地”“厚厚”等词语体会到“鸟多”。谁能把鸟的多“读”出来?

  b.西沙群岛真是鸟的乐园。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能把众鸟齐鸣的场面向大家描述一下吗?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个人练说,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三、背诵课文。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②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四、小结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②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七、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8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月是故乡明”为专题进行编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组成。本组选编的内容都是描写游子们思乡怀乡的。《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

  学生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体会不会深刻,但可以通过读书来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和挚爱情怀。引导学生感受与体会作者感情表达的方式方法。在读书品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幽芳、漂泊、唯独、顿时、迷人、至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 搜集名人思念家乡的故事。

  2. 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引导学生谈谈对家乡的认识与了解,如果你热爱自己的家乡,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教学建议

  (一)《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恋和热爱。

  教学前可引导学生进行古诗交流,导入新课。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将它们进行整合教学。

  在初读时,引导学生分别理解内容,也就是要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进行交流。接着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形式可以多样。

  在诵读时,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有关思乡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可以引导说说表达思乡情感的其他方法。

  (二)《梅花魂》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前,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梅花的了解,可以说说梅花的特点,可以说作家笔下的梅花,也可以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

  教学时,第一步,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读书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第二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找出表现外祖父思恋祖国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和谈出自己的感受相结合。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后的阅读链接《故乡》可以进行拓展阅读。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积累的指导。

  (三)《桂花雨》

  当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

  教学时,初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认读生字,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快乐。细读课文,与同学进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进行适当点拨。

  品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摇花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师还应注意鼓励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抄写下来,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四)《小桥流水人家》

  捧读此文会让我们走进一个令人向往的田园村落,感受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思考。

  导入新课时,可以分别出示“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描述头脑中的形象,再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情景,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读文,交流读书所得。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口语交际·习作二》

  口语交际建议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共同特点。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出本组课文表达着同样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进而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浓浓的乡情”,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分组讨论。讨论的内容:表现形式,选择节目类型,谁来表演等,这里教师应尽量开阔学生思路,丰富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展示学生特长。

  3.列出节目表,课下准备。

  4.汇报表演。

  习作

  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写《二十年后回故乡》。

  1.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开启学生习作思路。

  2.自主想像,交流评论。引导学生自已去想像,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评说,互提意见。

  3.交流修改,相互欣赏。小组内互评习作,从中找出值得学习的地方,读一读。在交流评价之后,进行修改,并把修改过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六)《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此次交流平台,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因此交流的时候,除了联系课文,联系自己的习作,也可以联系读过的其他诗文。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得有理有据,切勿空谈。

  日积月累

  这次积累是一些表达乡思的诗句。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一读诗句,想想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大致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练习把诗句背诵下来。

  趣味语文

  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还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交流感受。再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这样的趣味语文故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9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三、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二.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三.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四、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四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

  五、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d.配乐朗读这一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四、作业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八、小结

  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快乐、幸福。大家在学习的同时,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努力上进。

  九、板书设计:

  穿戴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校 好朋友

  语言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0

  教材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抽出、欣赏、浓雾、献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鼠、飞舞、宝库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2. 学习作者抓景物特点,具体描述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媒体

  网络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自学;

  2、初步理解,总体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爬过黄山的天都峰,欣赏过它的秀丽与险峻;我们曾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

  1、看地图,介绍小兴安岭;

  2、读题,抓重点词“美丽”。

  二、指导预习

  1、出示“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指导自学。

  2、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

  (2)课文哪些自然段总写?哪些自然段是分写?

  3、预习反馈:

  (1)分段抽读课文,说说这段主要说什么?

  (2)认读识记生字词。重点分析“膝”、“临”等。

  (3)问题反馈,质疑问难。

  三、学习1、6自然段

  1、抽读首段;“你觉得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看出?”

  (1)“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树多、树绿)

  (2)导读。(夸张、惊喜)

  2、抽读、默读第6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景色 诱人”、“大花园”、“巨大宝库”等)

  (2)导读。(赞美、热爱)自读,抽读,赛读。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生字词语的书写:

  “献”字的左边的“南”字里边是两个短横,不要少一笔。

  比较记忆:“刮”——“乱” “挡” ——“档”

  2、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通过假想旅行,我们曾到过美丽的日月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受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方又是怎么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座山,名字叫“小兴安岭”,那里可美了,像个大花园。课本上称它是:“美丽的小兴安岭”。(点击打开课件主页)。

  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乘坐飞机,到东北去,继续我的假想旅行。好吗?

  要想坐上飞往小兴安岭的飞机,同学们必须先会读这些词语才能获得飞机票,你们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乘坐我们这飞往小兴安岭的航班。你们到小兴安岭去旅行,心情一定很愉快吧!那你们是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枝叶繁茂的夏天去?是在在金黄的秋天去,还是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去呢?看!小兴安岭已经张开她美丽的怀抱,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播放小兴安岭的风景图片。)

  1、欣赏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①小兴安岭非常美丽,动人;②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③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 诱人;④小兴安岭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⑤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2、小兴安岭确实景色优美、特产丰富,那么在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呢?作者是通过抓住什么景物的描写来展现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的呢?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看看吧!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读体会。

  (一)、学习“春天”一段。

  1、指名读。

  2、谁来说说作者春天来到小兴安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3、作者又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呢?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好?

  过渡:刚才,我们抓住重点词语读懂了这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谁来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景色。)

  4.小结读书方法: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

  5、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这种生机勃勃的美呢?(边读边想象画面)大家在朗读时就要注意突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

  (1)、自己体会语气来读一读。

  (2)、指名试读。

  小结过渡:听着大家的朗读,可以看出,大家好像还沉浸在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小兴安岭的其它季节也同样的美丽迷人!请同学们按照刚才“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的方法分组学习“夏、秋、冬”三个自然段

  (二)按上述方法,学生分组自学“夏、秋、冬”三自然段。随时进入讨论区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交流。

  1、学生按上述学习方法,阅读理解课文“夏天”一段。

  2、检查自学

  (1)、这一段有几句话?

  (2)、这四句话都像我们介绍了那些景物?

  (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概括本段段意。(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4、朗读训练:这么美的景物,我们来读读好吗?喜欢哪一句的就来读哪一句。

  5、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发表的见解。

  过渡:春天的芬芳、夏天的葱绿、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构成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啊!

  难怪作者欣赏完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大声感慨——

  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刚才一组有声有色的镜头,已经在我们的头脑的“银幕”上放映出来,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小兴安岭的美呢?

  朗读提示:春天,语调要轻而缓,读出“春天”给小兴安岭带来的勃勃生机,读出作者对小兴安岭美丽春天的赞美之情。夏天,描写树木部分要读得热烈;描写晨雾部分要读得深沉有力;后两句要读出美的快感。秋天是收获季节,对小兴安岭的“献出”更应该读出赞赏的激情。冬天应该注意作者句中拟人化的描写,因此应读得生动,富有情趣。

  6、学生有选择地朗读课文。

  7、指名朗读。

  四、说话训练

  小兴安岭真美啊!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第1自然段先概括写小兴安岭像“绿色的海洋”的特点,然后第2至5自然段分别具体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最后总写小兴安岭像“大花园”、“宝库”,浓笔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六、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总 “绿色的海洋”

  春: 树木、积雪、小溪、小鹿

  夏: 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 白桦、栎树、松柏、落叶、山葡 榛子

  冬: 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 富饶

  总 “大花园”、“宝库”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1

  一.单元教材文本解读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以及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

  二、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德,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提出的明确要求,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我们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会认37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掌握词语表中的4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灰雀》、《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中人物的对话。

  3、在对课文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能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

  4、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5、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讲故事时要讲得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故事时要认真。

  6、背诵好词佳句,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言,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

  7、学会通过事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2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4、学会用“因为……所以……”造句。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方法:观察法 阅读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4、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板书设计 16 找骆驼

  右边深,左边浅 左脚有点跛

  右边有一些米 驮的是蜜和米 找到了

  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 缺了一颗牙齿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3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 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 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

  1、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出

  孤帆:日边来

  晴 水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淡妆浓抹总相宜

  雨 山色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3、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谈谈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看谁记得既准确又多。

  2.同学们谈谈自己记忆的内容。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四)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指导书写“毁”字。

  2.读一读课后第一题,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二、品读课文

  1、课件展示赵州桥图片,说说赵州桥给你怎样的印象。

  2、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

  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②交流汇报,结合课件,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

  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拓展活动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提示综合性学习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八、总结课文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干给我们留下了如此雄伟的建筑,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骄傲。同学们,你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你们同样可以为后人留下你们创造的奇迹。

  教学反思

  一、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突出重点、难点,取得显著效果

  我根据《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特点,确定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第二、三节。因此,在第二节教学设计中两次运用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突出了这座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接着在理解第三节时,又运用投影片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通过一幅幅单片的放映,使学生深刻领会赵州桥栏板图案之精美。

  二、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使阅读和练习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操作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落实了教学要求。

  如我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并贯穿在教学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化,有朗读、默读等,每次读都有明确要求。如通过读文字投影片,主要使学生从语言的实践中理解“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并以同样的方法,通过文字投影片朗读第三节中有关精美图案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分号的用处。

  三、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在本课结束前,我播放《赵州桥》的录像片,以加深印象,并提示学生注意录像片中的解说词,进一步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生通过教学,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了教育与感染。

  总之,本课教学,我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对发展语言,发展认识,发展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 :

  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平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 墙报 鞠躬 打量 吩咐 摆弄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17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 小摄影师

  有礼貌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6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 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 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 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 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 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八、总结课文: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九、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 勇气

  3、爬天都峰 手脚并用 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 陡) 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关于语文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06-12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11-18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03-14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2-16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2-16

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06-16

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06-15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08-12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试卷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