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2024-03-04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48-49内容。

  教材分析:

  “面积的变化”是结合比例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先让学生猜测——验证出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再研究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别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2: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1.故事:租金扩大5倍,租地按3:1放大,引思:谁更划算?

  (学生可能说出错误的理由,也可能说不出错误的理由,对此,教师都不作判断。)

  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看看面积的比与长度比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

  二、提供题材,引导探究。

  1.出示:下图的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得到的。(图见课本第48页)

  2.引导分步操作

  (1)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2)写一写:对应边长的比。

  (3)估一估:它们的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生1:3:1生2:6:1生3:9:1生4:32:1

  (4)验一验:究竟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

  算一算:分别算出大小长方形的面积再比较(如果有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要引导(3×3)×(1×3)=(1×3)×32 =3×9;

  画一画:直接在大长方形中画出来。

  (5)说一说: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9: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9倍。

  3.设疑——猜测——验证

  (1)师:把题中的小长方形按4:1比例放大,得到的大长方形的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又是多少呢?请先猜一猜,再通过算一算进行验证。

  (2)小组合作:任意画一个长方形,任选一个比放大,算一算,放大前与放大后的面积比是几比几

  (3)提升

  师: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长度比是n:1,那么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呢?

  生: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是长度比的平方,即n2:1;也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小长方形面积的n2倍。

  师:单凭一、两个例子验证猜想是正确的,可能为时过早,我们还需要用一般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算一算,下图中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多少?

  引导生请字母帮忙进行验证,也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明。

  5.回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怎样发现的?

  三、大胆推想,细心验证

  师:如果阿凡提的地不是长方形的呢?你我们的结论就不一定成立了,怎么办?

  生讨论:要找一些其它图形,按照研究长方形的面积变化方法,继续研究。

  1.研究其它图形长度比与面积比的关系

  (1)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以及它们放大后的图形”(见课本第48页中的3组图)。

  (2)分组测量——计算——填表。(表见课本第49页)

  小组里分工分别测量正方形的边长、三角形的底和高、圆的半径,并写出相应的比。

  (3)交流发现。

  观察那个表格,同组之间充分交流发现。你能说说为什么放大后的面积是放大前面积的n2倍吗?联系边的放大,与乘法结合律联系起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归纳

  师: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合起来说一说吗?

  生: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图形与小图形的面积比是长度比的平方板书:面积比=长度比2,即n2: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2倍。

  四、分层作业,内化规律。

  1.运用规律写答案。

  (1)把一个长方形的长扩大5倍,宽也扩大5倍,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缩小3倍,面积缩小()倍。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4倍,高也扩大4倍,面积扩大()倍。

  (4)有一个圆,现在的半径是原来的10倍,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

  2.解决问题

  (1)一面五星红旗,将它按照1:30的比缩小后,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这面五星红旗的实际大小是多少?

  (学生交流算法)

  (2)一个面积是314平方厘米的圆,按照2:1的比扩大后,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在比例尺为1:1000池塘图上面积5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多少?

  六、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回顾:我们是怎样研究面积的变化的?从中发现了什么?

  在解题中发现问题,从研究长方形面积的变化入手,通过猜测——验证——归类的方法,找到面积变化的规律。

  2.拓展

  (1)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从我们研究所得的结论中,你还能作出哪些大胆的猜测?

  把一个立体图形按n:1放大,得到的大立体图形与小立体图形的体积比是长度比的立方,即n3:1,也就是大图形的面积是小图形面积的n3倍。

  3.研究

  同学们,探索规律可以通过猜想,收集具体例子的数据,认真观察,比较,找出共同特点,归纳出其中蕴藏的规律。这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立体图形按比例放大后体积变化有没有规律,大家在课后也可以举例子,找数据,对照比较去研究,可能会有惊喜的发现。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对应边的比面积的比

  3︰1 9︰1

  4︰1 16︰1

  n︰l n2︰1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1、 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4、小组动手操作,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3

  第三单元比例

  第七课时面积的变化总第29课时

  教学内容: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联系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自主探究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1)、先量出书上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2)、先估计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扩大和缩小一定的`倍数后,面积的变化规律是长宽扩大(0或缩小)的倍数的平方。

  (3)、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5厘米和2厘米,它们分别扩大2倍后。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扩大2倍后,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把经验进一步扩展。

  列表来证明。

  如果把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会有什么变化?把三角形的底和高呢?圆的半径呢?

  通过测量每个图形放大前后的有关数据并写出相应的比,计算每个图形的放大前后的面积是比,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交流,得出结论: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应该是n的平方比1。

  合作探究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53页平面图,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图中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你能用刚才发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交流完成情况。

  选择一些建筑物,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总结: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先测量计算出某建筑或设施的相关图上距离,如长方形的长与宽,、圆的半径再计算出图上面积。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计算出该建筑物或设施的实际占地面积;也可以先根据图上距离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再计算出实际面积。

  当堂达标。

  选择一处建筑或一处设施,确定适当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

  通过比较,确定比较合适的方法,全班推广。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52—53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接着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面积变化规律。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

  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想办法验证

  学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回答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

  正方形:3︰1三角形:2︰1圆:4︰1

  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

  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四、活动小结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学生交流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能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4个相同的正方体和2个相同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寻找规律

  (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A、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呢?

  B、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可能的发现: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表格。

  A、谈话: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如果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拼一拼。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12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2

  B、学生操作完后汇报。

  C、谈话:可能个别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可能的发现:

  (1)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2)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正方形面的面积=(正方体个数-1)×2

  D、验证规律。

  (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出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

  A、提问: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

  B、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C、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提问:在这拼成的三个大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发现: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D、验证: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下面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提问:“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少)

  学生操作并找出不同的包装方法。

  说明最节省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知道了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并且每拼一次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难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四、全课小结

  教师活动

  新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 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  活动一:

  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教师演示,提出问题: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

  活动二:

  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演示操作,提出问题: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引导完成填表,组织交流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

  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分组拼一拼,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开展一个拼装小方块的实践活动把10小方块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

  通过这课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将数学和生活仅仅的连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设学生行为引发思考

  (一)、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说一说,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猜想,操作探究,交流讨论,验证发现。

  学生可能的发现: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2、拼一次少两个面。

  3、拼得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

  (二)、学生可能发现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B、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C、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学生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3、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

  活动一的规律:

  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

  2、拼一次少两个面。

  3、拼得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

  活动二的规律:

  1、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大,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小。

  2、减少的面的面积越小,剩下的面的面积越大

  活动三的规律: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活动四的结果说明: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容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拼一拼、算一算,发现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体形后的体积是原来小正方体或长方体的体积之和,体积没有变化,而拼成的新体形的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规律是比原来单个的总面积减少了,重叠一次减少两个面。

  一、能做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个长方体形状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 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能做到层层递进,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我马上安排了一个小练习:应用规律,让学生对这个刚发现的新规律深刻地烙在脑中。之后才进行长方体拼长方体的延伸学习,这样就使得难点突破得更快了,也为下面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在学了长方体的拼接之后我又给学生出示了更第二次练习,这样让学生将刚学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包装物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形成能力。

  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实践等、初步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后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1,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1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

  (2)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4)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的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的面积比是1:n。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算一算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看看是不是符合上面发现的规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

  五、小结: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了什么方法?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长:3:1宽:3:1

  正方形3:1三角形2:1圆4:1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放大后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1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比是1:n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8—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结合具体的实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增强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孕生问题

  1、激趣

  课前:师:同学们,今天朱老师要来帮你们上一节数学课。上课之前,老师有些问题想了解下。再过一个多月,你们的小学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问下自己,你们喜欢数学课吗?为什么喜欢数学?(数学课,有趣,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确实,学好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生活问题,让我们在生活中不“吃亏”。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一个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地主与农民”的有趣故事(出示地主农民图片),到了年底,黑心的地主想多收租金,就对农民说:我租给你的地租金要涨5倍,否则我就不租给你了。农民听后,没有马上答应地主,眼睛一转,心中一算,只要租给我的地按3:1的比放大。

  地主心想:这样我还能赚一些呢。

  农民一副镇定的样子,心想:我还能多种一些庄稼呢。

  那究竟谁赚了呢?谁来猜一猜?(指名猜一猜)到底是谁赚了呢?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大小3:1)

  师:我们就通过这两个长方形来开启我们的学习和探索之旅。

  师: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得到的。

  师:要想知道是按怎样的比放大的?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量一量,算一算,再比一比。(学生动手测量)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确实,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的。也就是这两个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3:1),(板书)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指名说一说)

  生:我还想知道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多少?(板书)

  师:同学们很善于提出问题,面积的比还会是3:1吗?怎么办?

  生:算一算,再比较

  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算一算,再比一比,独立完成。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的得到的?

  生:算一算,比一比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师做适当解释

  3、揭示课题。

  师:是啊,把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究竟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大胆猜测,探索实践

  1、猜测规律。

  师:从这个数据上看,你能隐约感觉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和对应边的比是怎么变化的吗?学生猜测。

  生: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对应边的比的平方。

  师:一个例子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怎么办?

  生:可以举例验证。

  师:自己画一个长方形,再按不同的比进行放大,一起来看活动二。

  出示活动二活动要求

  (1)任意画一个长方形,标注好它的长和宽(取整理米数)

  (2)选择一个比将长方形进行放大并画出来,并将数据填入表格。

  (3)填好后,同桌互相说说发现

  3、交流汇报。

  同桌之间先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

  师:下面我们来收集数据。

  指名交流,三位左右(不一样)

  师:下面还有很多数据,哪位同学再来简单说说你的数据。

  师:像这样,说的完吗?

  生:说不完(板书省略号)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字母

  师:那表示表示呢?

  生:放大后与放大前对应边的比是n:1,那么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1。(2到3人)

  师:同学们能有意识的用字母式将我们的规律表示出来,真不错,概括能力真好。这个小小的字母式子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表达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说到这儿,你们发现我们的规律是(生说是正确的)

  4.继续拓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重点说)按一定的比放大,得到了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变化规律。此时,你会想到什么问题?(缩小,接你的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或者如果放大的图形是其它图形,还有上面的这个规律吗?)

  说不出引导:平面图形中除了长方形还有(),现在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师:回忆一下,除了长方形,我们还认识了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如果把它们也按不同的比进行放大,那它们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变化规律还是这样吗?怎么办?

  生:举个例子算一算。

  师:好,我们就听这位同学的。请看活动三的要求。

  出示活动三的要求

  1、小组四人分工,每人任意画一个不同的图形(边长取整理米数)

  2、选择一个比将所画图形进行放大并画出来,并将数据填入表格。

  3、填好后互相交流你们的发现。

  我的发现:

  (学生研究活动,老师巡视)

  4、组织交流。

  收集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师:联系刚才大家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把一个图形按n: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1。(请2到3位同学叙述)齐读

  三.小结规律,巩固练习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不同的例子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把一个图形按不同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与对应边的比的关系。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说地主和农民谁赚了吗?

  指名回答

  生:土地是按3:1放大的,面积比就是9:1、相应的租金其实可以涨9倍,而地主只涨了5倍,农民赚了,地主亏了。

  师:不明就里的`地主,还在沾沾自喜呢。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同学们,加油吧。

  师:老师想检验下你们的学习成果,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习题:

  填一填(指名回答)

  1、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按6: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

  2、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81:1,则它的底和高都是按()的比放大的

  辨一辩(一起回答)

  1、一个正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25:1,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按25:1放大的()

  2、一个圆的半径按a: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a:1()

  四、回顾总结,启发新思

  师: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整个探索过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新知的?

  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做出猜想,接着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就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平面图形面积变化的规律,你还能想到什么新的问题?

  生:体积的变化,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图形按a:b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

  a:b

  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其实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又重新发现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训返往复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善思、多想,做出大胆的猜想,然后做出细致的研究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板书:面积的变化

  对应边的比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

  3:19:1

  4:116:1

  7:149:1

  8:164:1

  ...........

  n:1n:1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基础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现有的老教材中,没有安排“表面积的变化”的例题教学,课后练习安排也甚少。但是,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在生活中相当实用,因此增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解决物品的包装问题。

  2.学情分析: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本节课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并发现多个相同正方体、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通过解决物品包装设计问题,进一步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方法与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4.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感受学习愉悦,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互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运用发现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解决措施: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若干个正方体的学具和若干个长方体的物品。

  信息技术应用:

  多媒体课件

  依据的理论: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

  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究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动手操作,仔细观察

  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有什么变化?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B、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板书:每重叠1次减少2个面)

  C、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的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二)探究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仔细观察发现,完成表格填写

  将3个、4个、5个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拼成后的'长方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又各有什么变化?(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关注4个有2种拼法)

  2.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结合表格,探讨规律

  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实物图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重叠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

  3 【进行分层弹性要求,在完成表格时可以直接“展开想象”,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出示例题:想一想,将两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2.小组合作:讨论包装方法。

  3.交流讨论:用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选择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为什么?

  (交流时课件呈现三种不同的拼法,比较各种方法的表面积)估计学生可能的发现:

  A、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

  B、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C、包装后表面积最小的那一种方法所用的包装纸最省。(板书:重叠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

  4.师生共同总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

  【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重叠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计算验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三、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减少了,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再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设计包装:将三盒巧克力(买二送一)用纸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

  1.分组讨论

  2.全班交流:估计可能只讲出有3种常见的包装方法,其中的有一种包装方法用纸最省。

  3.多媒体呈现:第二种用纸最省的包装方法,两盒横着上下拼,另一盒竖着拼在一起(数据特殊)。

  4.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为什么这两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5.师生共同总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所用的包装纸最省。在设计包装时要考虑把最大的面重叠起来,就一定要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和数据。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化知识,整合延伸

  1.判断:

  (1)2个棱长都是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减少了25平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的木料,横截成3个小长方体后,增加了4个面。

  2.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拼法?每种拼法各减少了几个面?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

  【旨在帮助学生辨别理解、深化知识,拓展视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感悟到相同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体验收获,激励评价

  这节课我们通过拼一拼,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有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木块,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有锯成4条,每条又锯成5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使学生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的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 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师:在平时的超市中,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物体叠放在一起,如:盒装的餐巾纸,你们看到是怎么叠放的呢? 学生回答 问:那除了这样放法以外,还可以怎么叠放呢?

  2. 师:为什么在超市中采用了第一种的叠放方法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的。

  3. 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

  二、新课探究

  1. 探究一

  怎样包装最省 探究书本上的第3题

  ⑴ 出示:将两盒巧克力(如下图)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接缝处忽略不计) 师:将两盒巧克力包成一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呢? (3种)

  师:哪三种?

  师:要比较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就是比较这三个拼成长方体的什么? (表面积)

  师: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

  ⑵ 计算、验证 师:就请大家一起通过研究三种不同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来探究是哪一种的包装方法最省材料。

  ⑶ 学生笔练,汇报交流

  表面积: (3×2+1×2×2+1×2×3)×2 =(6+4+6)×2 =32(平方分米)

  表面积:(3×2×2+1×2+3×2×1)×2 =(12+2+6)×2 =40(平方分米)

  表面积:(3×1+2×2×1+2×2×3)×2 =(3+4+12)×2 =38(平方分米) (4)分析成因

  师: 为什么第一种摆放包装纸最省?

  师:有的同学并没有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一看就知道第一种方法包装纸最省,你知道为什么吗?

  (5)小结:把面积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包装就能使包装纸最省。

  2. 探究二

  三个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时的表面积变化情况

  ⑴ 将三盒这样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接缝处忽略不计) (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把面积大的面重叠起来,这样包装纸最省。)

  ⑵ 师:你能算出最省的那种包装方法需要多少包装纸吗? 表面积=3×2×2+2×1×6+3×1×6 =42(平方分米)

  ⑶ (如学生没有发现第4种方法就直接介绍) 师:小巧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包装方法,你能看懂吗? 把其中的两盒上下重叠在一起,另一盒竖着拼在一起。

  师:这种包装方法是不是最省材料的方法呢?

  学生猜测。计算验证

  表面积=(2+1)×3×2+3×2×2+(2+1)×2×2 =42(平方分米)

  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包装盒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叠放方法呢?(突出1、数据的一致,2、重叠面的面积相等)

  ⑷ 小结:通过刚才的动手实践,我发现要使包装纸最省,只有将面积最大的面重叠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尽量“减少”面积最大的面,使面积最大的面重叠在一起。

  三、课内练习

  1. 练习一 将两个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的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拼成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 (5×3+ 5×2 + 2×3)×2 ×2 - 2×3×2 =31 ×2 ×2 - 12 =112(平方厘米)

  答: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112平方厘米

  拼成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 (5×3+ 5×2 + 2×3)×2 ×2 - 5×3×2 =31 ×2 ×2 - 30 =94(平方厘米)

  答: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94平方厘米 师:怎样拼才能使拼成图形的表面积最大? 怎样拼才能使拼成图形的表面积最小?

  2. 练习二 一种盒子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6厘米,将三个这样的盒子用包装纸包装,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1)仔细审题,说说问题要求什么?

  (2)三个这样的盒子拼在一起,有机种拼法?哪种最节约包装纸?

  (3)学生小组合作比较不同方法得到结果。

  3、练习三 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怎样切割,成为两个长方体,使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最大? 表面积之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要使切割成的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最小,该如何切割?表面积最小又是多少?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时有多种拼法。把面积最大的两个面拼在一起,就可以使拼成立体的表面积最小,将面积最小的两个面拼在一起,就可以使拼成立体的表面积最大。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32页第3题、第33页B级 教学反思:此节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种可能性,难度加大,须详细具体的分析讲解,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方能取得效果。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1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第53页 “表面积的变化”。

  2、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3)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4)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学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动手操作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学会利用学具进行学习掌握了多层次的观察对比的方法。

  四、总体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设计包装盒的情境,先带着学生走进商场,观察常见的包装盒,再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 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新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这个环节我共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学生完成表格时,由于表格是2、3、4、5个正方体及省略号,所以学生摆了由2、3、4、5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情况后,就急于表现,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号,其实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将上下面相拼包装、将左右面相拼包装、将前后面相拼包装,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这个环节的“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接着,又通过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并计算所拼图形的表面积后有什么发现?得出不管怎么拼,都是减少了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四)、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做,会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总之,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发挥科学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良好智力结构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是我就教学设计所作的简单说明,望在座各位给予指导,谢谢!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36、37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加空间观念,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长宽高分别为5cm,4cm,3cm的长方体,10包面巾纸(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感受变化,导入新课

  1、生活情境:师随手碰翻乱放在讲台上的一堆作业本、

  师:哎呀,现在可是一团乱啊!整个讲台都被本子占去了,谁来帮老师整理整理?

  指名一生上前整理、

  提问:现在感觉怎样?为什么要这样整理?

  谈话:是啊,这样一整理,讲台上可宽敞多了、

  追问:刚才他是怎样整理的?当两本书重叠在一起时,哪里消失了?(书与书的底面重叠在一起,就减少了一部分表面积)

  2、设疑并揭示课题:这种情况是不是也发生在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上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表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以故意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为切入点,让学生感知物体“表面积变化”的实际存在及意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引入到了活动探究的场景、】

  二、提炼变化,发现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两个正方体,它们的棱长都是1cm,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表面积呢?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学生独立操作后反馈拼法、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两种拼法,体积各是多少?拼成后体积有没有变化?

  追问:如果把3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4、追问:那什么变了?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

  5、出示表格并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了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体积没有发生变化,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事物中蕴含的数学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

  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大家看,(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出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

  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1.请大家拿出一个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两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一共是多少?表面积呢?

  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3.组织大家讨论。

  4.交流讨论的想法。

  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会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变呢?让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6.请大家看一看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看到了什么?(每个面上都贴了一颗五角星)你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两个这样的正方体一共要贴几颗五角星?把这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你还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比原来减少了几个?为什么会减少两个?那两个面哪儿去了?摸一摸相拼的面,拼起来以后,再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还能摸到刚才的面吗?相拼的面到了长方体内,不在表面上,所以不能算在表面积里了,那么表面积就会减少。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

  7.小结:(电脑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8.那么用三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大家在小组里拼一拼、看一看、并说一说。如果用四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呢?

  9.请小组的同学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把下表填写完整。

  当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6 10

  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2 4 6

  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

  10.小结: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减少的面的面积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关系式:(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的正方体面的个数。那么你们能运用这样的关系很快说出20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得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比原来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

  11.小结:同学们在刚才的探索中已经发现了把若干正方体拼成一排后,表面积的变化,在探索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变化的现象,更要善于总结变化的规律,这样我们可以体会更多学习的乐趣,你们说是吗?

  四、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

  1.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长方体。用长方体拼一拼,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愿意动手试一试吗?

  2.拿出一个长方体,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3.小组的同学依据长宽高的长度算一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4.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两个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合起来是多少呢?如果将它们拼在一起,表面积会变吗?怎样变化?减少多少呢?

  5.讨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不同的拼法,小组的同学互相指一指,减少的是哪些面。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

  6.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关系呢?(电脑显示:把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多,把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少)。

  7.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纸,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铅笔,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8.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的方便,是的,包装是一门学问,有时在包装时为了美观,为了吸引顾客,不惜花费大量的材料;而更多的时候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材料的损耗,会选择一种比较省材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包装,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一些物品做包装。你们愿意吗?

  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老师这儿有些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香皂、火柴盒等)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策划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方案确定好以后,用提供的包装纸包装起来,最后我们评选出最佳的包装作品,好吗?

  六、作品展示,总结收获,并补充完整课题:

  通过这堂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装的学问,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那样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数学的乐趣!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02-23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07-29

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05-06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06-01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06-01

面积教学设计04-07

面积的教学设计07-02

《面积》的教学设计06-05

面积的教学设计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