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022-07-22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景,初识列举策略。

  师:同学们,先解决一个小问题好吗?

  在淘宝网上看中一对固城湖螃蟹,价格是100元。我口袋里有两张50元,五张20元,两张10元的纸币。怎样付100元钱?

  生:两张50元……

  师:可以。能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生:2张50元、5张20元、一张50元两张20元1张10元、4张20元两张10元。

  师: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这些方法都罗列出来,就是“列举”(板书),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列举的方法解决一些新的问题。

  二、引导自主探究,体验列举策略。

  1、出示p63页例1场景图,指名学生读题。

  2、师:“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你是怎么理解的?

  (就是围成的长方形周长是18米)

  那你们会围吗?

  下面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要求:

  (1)确定研究方法,合理分工。

  (2)团结协作、积极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材料袋提供的小棒围一围,也可以用笔画一画。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重点关注不同的研究方法。

  4、全班汇报:选择遗漏、无序和有序的方法重点交流。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摆小棒、画图、填表等。)

  适时引导:能具体说说是怎么围的吗?(生: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就是18米,长与宽的和应该是9米,所以我画长是5米,宽是4米。)

  组织学生对各组列举的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明确列举的共性特点。

  让学生说一说,师相机板书: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5、指名学生按顺序完成表格。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6、小结:有顺序有条理的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选用哪种围法?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面积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会运用一一列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2改编场景图,指名学生读题。

  师:理解“最少送一个,最多送3个”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是指可以送一个,可以送两个,也可以送三个。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运用刚才列举的方法,你打算先考虑做几个?接下去呢?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答案。

  3、学生汇报,展示各种不同的列举方法。

  只送1个:欢、迎、妮有3种

  送2个:欢迎、欢妮、迎妮有3种

  送3个:欢迎妮有1种

  共七种

  追问:如果只送一个,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能具体说说是哪3种方法吗?如果送两个、三个呢?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逐步出示表格

  制作种类只送1个送2个送3个

  福娃欢欢

  福娃迎迎

  福娃妮妮

  你会在表格中用打“√”的方法表示制作的种类吗?

  4、比较反思,感悟策略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王大叔围羊圈和送福娃礼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想一想,我们都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将解决问题的所有答案都列举出来就是“一一列举”(补充板书)

  师:例1和例2在列举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要按一定顺序列举,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当情况比较复杂时要先分类,再列举。列举时可以列表,也可以用文字或符号、字母等来表示。总之要把每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要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让人一看就明白。

  四、拓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出示“练一练”。

  师:理解“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的意思吗?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列举出所有答案,让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列举的思考过程。

  2、出示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解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3、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全课。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2

  一、课题提出

  1、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我国小学数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作为重要作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当重视解决问题的作用与价值。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教材内容转变最大的部分,无论是学习目标、内容体系、编排与呈现、教学模式还是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由于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应用题在新课程中的功能性转变,在解决问题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重新认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价值,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3、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为抓手,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并进而形成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解决问题学XX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布鲁纳语),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⒈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⒊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⒋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并不断探索下去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问题解决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1、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2、解题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4、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1、研究“课标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1)各年级教师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各年级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标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不同阶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动作、表情、写字、言语等表现,询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特点。

  2、设计符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探索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思考各个信息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3、对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原则

  1、前瞻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努力反映新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对公民的科学知识的需求,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从而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

  必须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把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工作的指导。

  3、创新性原则

  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和当前“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做中学”等教学改革的总趋向,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性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新颖的教学策略。

  七、研究方法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基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范例,是一种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经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的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

  八、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2月)

  1、制定方案,分层次落实课题

  课题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

  2、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要加强领导和计划管理,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争取早出、多出成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2月)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学习是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措施,实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正确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实验就陷入盲目的实践活动,研究就将遇到挫折。

  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研究工作计划;建立研究活动日(每周半天),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

  3、切实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重视和上好每节有后劲儿的实验课。

  实验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实验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的规律。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地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应分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5、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我们构建的实验教学目标和研究理念,实验教学的评估应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成绩”测试评价,做到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搞好总结、定期组织鉴定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

  在课题鉴定验收时,要以实验目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为依据,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九、研究的子课题

  在总的课题下,实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阶段,可选择采用更为具体的子课题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题目,选题时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题目要“小”、要“近”(贴近本地本校本人实际),内容要实(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实际),视角要“新”(研究的视点要新,要比原有教学超前。

  十、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

  2、解决问题策略汇编。

  3、教师经验总结、论文。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2.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

  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例11是知道3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求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引起重视。重点集中在解题方法的探讨上,教材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提示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并且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参与完成。“做一做”也是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和例11不同的是,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和例11一样,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困难,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在例题和“做一做”的教学中,重点都要落到解题方法的分析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连除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认识连除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0.18÷95.2÷0.26.9÷0.31÷0。5

  7.2÷0。728。25÷0.50。35÷0。57.4÷0.1

  二、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索

  (出示例11)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同学们,你们见过奶牛吗?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她正在和爸爸一起挤牛奶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图),从图中,大家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尝试分析数量关系。

  2、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4、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5、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

  方法二: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

  方法三:220.5÷(3×7)=10.5(千克)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6、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四、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做一做。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根据小明的提示列式计算。

  (因为付钱时,一种情况付到角,另一种情况付到分,由于本题的单价是2.50元,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本题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3)提问:每一步在求什么?乘除混合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4)探索一题多解。根据小红的提示,也可以先算出平均每人用了多少吨?再算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2、一只蜻蜓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3、用一部收割机收大豆,5天可以收割20.5公顷,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收割多少公顷?62.4公顷大豆需要多少天才能收完?

  4、小结:一般情况下,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通常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五、教学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问题跟老师或同学交流?

  2、出一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题考考同桌。

  六、作业设计:练习六1-5题。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学会根据相关问题选择恰当信息,进一步感悟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前看视频: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感受什么是方阵)

  课前谈话:今天我第一次来到你们学校上课,你们认识我吗?那你从哪些方面了解我呢?这些信息对了解我有帮助吗?

  一、教学流程:

  (一)、课上谈话,获取信息: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什么?(水笔),想作为奖品给上课表现好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奖品啊?但是,想得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表现要好。

  大屏幕显示得到奖品的途径:

  1、看要看仔细:仔细寻找数学信息。

  2、说要说清楚:上课大胆发言,说出你的想法;

  3、听要听明白: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现在的问题是:购买这些水笔得花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信息:(贴纸)

  ①、每支水笔多少钱?(2元),

  ②、买了多少盒?(3盒)

  ③、每盒多少支?(10支)

  (二)、根据信息,解决问题

  A、你能帮我算一算,得花多少钱吗?

  B、独立完成,和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C、汇报,板书

  预设:方法一:2×10×3方法二3×10×2

  比较两种方法,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和同桌再次交流方法,给今天的课题取名(连乘解决问题)

  总结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先求的问题也就不同。

  (三)、收集信息,解决交流:

  解决:方阵中的数学问题。(多媒体)

  1、理解:方阵,行,列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相互说出解决方法

  3、汇报、交流:解决思路

  4、小结

  (四)、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解决立方体中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立方体组成的?

  2、提供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解决春游中的数学问题:每组8人,有4组,每组分发面包16只,矿泉水1瓶,垃圾袋1只,苹果3个,每瓶矿泉水2元,面包3元一只,请问老师要准备多少瓶矿泉水?

  3、提供隐含条件的数学问题:

  A、分水实验小学第二届数学手抄报“评比活动开始了,(链接:桐庐县分水实验小学网站教导处通知)要求是:三至五年级,每班上交3副,请问按要求,我们学校应上交多少副?(你还要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B、解决上下班中的数学问题:徐老师家到学校约3千米,我一周上下班一共要行多少米?

  小结:解决问题还得看具体情况,如这里的班级数,具体到一所学校就有所区别,需要选择合理信息才能正确解答。

  (五)总结提升,把握关键

  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研究什么数学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关键要抓住什么?

  小结: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2、练习一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看、说、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指导观察并说一说: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37(台)

  4、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复习铺垫。

  1. 谈话导入:大家刚参加完学校的大课间检查,三年1班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2. 复习迁移:

  我们班在大课间中分组活动,每组5个同学,分了9组,共有多少个同学参与?怎么算?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⑴ 创造情景,

  师: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训练,体育老师打算按图这样安排,同学们算算要多少人?提出问题“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⑵ 让学生独立收集数学信息。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信息:a:每行有10人 ,有8行。

  b:每列有8人,有10列。

  C: 3个方阵

  小结:我们都是观察同样一个方阵,可以从这样一行一行来看,知道了每行有10人,有这样的8行。也可以这样一列一列来看,知道了每列有8人,有这样的10列。

  ⑶ 整理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1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应该怎样思考?请同位同学互相说一说。

  我们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2个数学信息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有多少人?

  这是一行一行的观察,我们还可以一列一列的看能不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每列有8人,有10列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你该怎样想呢?

  不管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还可以写成综合算式。

  2、探寻其他解决问题策略。

  不同的策略:1.先求:3个方阵的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列一共有多少人,再求10列一共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4.先求:一共有多少列,再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例1的小结: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结果却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P.99做一做

  ⑴ 出示题目。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全班反馈: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求1盒有多少个,再求8盒一共有多少个。

  2、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⑴ 出示题目:P.101⑴

  ⑵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⑶ 分小组交流。每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 全班反馈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3、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⑴ 出示题目。P.102⑷

  ⑵ 让学生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给出三个算式,由学生选择出正确算式并表述出解决问题 的思路,重点理解“来回”的含义。

  四、全课小结: 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练习:第一步,先请同学了解一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一个星期在校几天?如果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同学们在学校待多少分钟?合多少小时?第二步,根据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你有什么感想?记录下来。第三层次是学生在生活中现实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题又是一道开放题,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2、3、5、6题

  教学反思:

  1、 收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数学思考。

  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其题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呈现现实的生活场景。这一节课的例1既是一幅情境图,又是一道应用题。例1的图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操表演的情境图。小精灵明明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这一步要求学生仔细地看,充分的讲,观察同一个方阵既可以横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行有10人,有8行”,又可以竖着看找到的信息有“每列有8人,有10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收集和整理信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考。

  2、 分析数量关系,构思解决问题的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要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我们用不同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有8行”这两个信息就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还能抓住“每列有8人,有10列”这两个信息也可以先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分析数量之间的不同组合的关系,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如:抓住“每行有10人,3个方阵”这两个信息可以先求出3个方阵一大行一共有多少人,再求8行一共有多少人。这里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所不同了。

  3、 正确选择算法,独立解决问题。

  根据解题思路仔细准确地选择相关的条件,正确的选择算法。

  这节课我觉得我可能是急进了点,应该先让学生先从“行”去观察进行列式计算,让后进生理解后再进行“列”的观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可能这样会更好些。而且因为这样导致学生的练习还不够充分。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三P103第10题、P105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

  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平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平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再求:平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综合算式:60÷(5×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明,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扇。

  ①平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3×8

  ②平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168÷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68÷3÷8

  2、(课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家长、同学们准备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习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习“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他们这个组用到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说既简练又条理,再说一说,看哪个组能说既简练又条理?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看到“每个方阵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1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就能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我们都是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P35练习六第7—10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5第6、7题

  (1)P35第6题

  问:“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最多”?

  理解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吃完蛋糕,我们还要吃点水果,果农民正在运葡萄,请你们帮忙算一算,需要几个纸箱?

  (2)P35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结果的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对比第6、7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判断下面各题如何处理结果?

  (1)有110米的布,做儿童套装,每套用布2.3米,能做多少套?

  (2)有110吨的煤,用载重2.3吨的小车运,需运多少车?

  3、问:你们还发现生活中哪些问题也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呢?

  教师可请学生将搜集的问题进行汇报。

  二、指导练习

  1、解决下列问题

  (1)一筒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冲完这筒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P35第9题)

  提醒学生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学生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这种情况是学生第一次经历。因此,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或提示,避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走过多的弯路。

  (2)电信局为新建小区的680户居民安装宽带网,工人平均每周安装70条,电信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安装完?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再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指名演板,集体订正。

  2、P35第8题

  如何处理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说出理由,在交流中,自己发现不足校正。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P35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不同方法

  4、小结,请学生说说感受。

  三、课堂练习:P35第9题。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P36-37

  教学目的: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习七第1题,做完后再说一说计算法则。

  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取商的近似值应注意什么?

  取商的近似值时要看清题目要求,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就除到后面一位,再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完成练习七第2题。

  4、计算除法时,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

  5、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总结

  注:教师留心学困生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可根据本班情况,配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训练。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引入新课(5分)

  1、 我是小小神算手:

  40×6= 30×3=

  20×5= 50×6=

  31×20= 58×10 =

  20×40= 24×20=

  280+120= 270+320=

  2、我最棒:

  (1) 同学们去春游,已经开走了7辆车,每辆车可坐40个同学,已经走了多少人?

  (2) 剩下的同学还要坐满3辆车,每辆车也可坐40个同学,还剩下多少人还没有走?

  (3) 已经走了280人,还剩下120人没有走,一共有多少人?

  3、引入新课: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一一展示完后)问:美不美?(美)这几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呀?(春天)在这么美的春景里,你最想干什么呢?(春游)今天,有一位老师,也带着她的学生去春游了,在春游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他们解决呀?(愿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5分)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这是他们在春游是发现的许多问题之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探索算法

  a、针对题中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先大胆尝试,独立思考,尝试自主探索解法,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

  b、再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与必要的指导。

  (3)全班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教师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自己提供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b、再请下面学生口述自己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

  通过对比这两种算法得出,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对,我们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5)用心回顾: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22页例3补充完整。

  2、 基本练习:

  两种苹果分别有38箱,29箱。每箱苹果都能卖10元钱。两种苹果共卖多少元?

  可以,指名上小黑板做,并讲解算法和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8分)

  做“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填。请在括号里填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去参观美术展览,每班都是50人,已经进去了5个班,还有2个班没有进去,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

  50×5=250(人)……( )

  50×2=100(人) ……( )

  250+100=350(人)……(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方法二:

  5+2=7(个) …… ( )

  50 ×7=350(人) ……(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第二关:我会做

  小红上午写了12行毛笔字,下午写了13行毛笔字,每行都是10个字,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第三关:我会用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3页“课堂活动”题目

  四、归纳总结(2分)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再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希望同学们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要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做到:1、理解题意2、理清思路3、正确解答 4、仔细检查。

  五、课堂检测(作业)(10分)

  1、新学期开学了,老师

  给每个同学发了6个大作业本,4个小组作业本,全班50个同学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幼儿园要买男童装20套,女童装30套。每套童装都是60元,买这些童装共要多少元?

  3、同学们给四川小朋友捐书,平均每人捐10本,三(1)有50人,三(2)班有48人,这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40×7=280(本) 7+3=10(辆)

  40×3=120(本) 40×10=400(人)

  280+120=400(本)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研究报告单、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小朋友们正在观赏花卉种植区,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每个花架4层,2个花架一共摆了96盆花。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利用情境,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把一些信息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吗?

  请学生们独立思考,把你的方法写在研究报告单上,写完后跟小组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整理信息,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汇报交流,归纳方法

  展示交流整理信息的各种形式。根据学生生成合理安排交流顺序,组织学生思考评价。

  (1)派代表上台展示算法,并用学具进行演示。代表先说算式,师板书,再讲思路。边说思路边用笔在图片上划一划。

  (2)提问:谁听懂了他的意思?他的这种方法是先算的什么?你能上来指着图说一说吗?

  (3)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吗?学生汇报,师同时板书:

  ①4×2=8(层)

  ②96÷4=24(盆)

  ③96÷2=48(盆)

  96÷8=12(盆)

  24÷2=12(盆)

  48÷4=12(盆)

  (4)刚才,我看见有人是这样写的:96÷(4×2)=12(盆),可以吗?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还可以怎样列综合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3.比较提升。

  (1)小结: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我们得出了这样3种方法。(课件出示3种方法)。

  (2)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预设:答案相同,都用除法计算(揭题)

  不同点预设:方法不一样。方法怎么不一样?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评价: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像这样要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可多了。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逆向求和》教学设计11-02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01-20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31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02-06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4-11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7-08

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7-21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范文02-0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