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血有肉表达》教学设计

2022-06-21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血有肉表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两段话,知道什么是有血有肉的表达。

  2、学习使用“添枝加叶法”“想象延伸法”“感官参与法”,使习作有血有肉。

  3、利用评价量表提高评改效率,增强习作效果。

  4、增强学生喜欢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使用“添枝加叶法”“想象延伸法”“感官参与法”,使习作有血有肉。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有选择地积累歌词以及描写音乐的词语。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喜欢音乐吗?我就知道!咱们来玩个游戏——“猜歌名”。

  《父亲》《我的未来不是梦》《左手右手》《稻香》《最初的梦想》《蜗牛》……

  2、音乐留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不管你什么年龄,无论你走到哪儿,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心,引起你久久的怀恋。什么歌曲最让你念念不忘,让你回忆起一些发生过的事情?

  3、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思考这个问题,然后把它写下来。现在就拿出你课前所写,咱们来说一说你和一首歌的故事。

  4、认真倾听的同学都能发现,这几位同学讲述的事情都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写一件事就需要这六大要素,这样,一篇文章才能完整。不过,有个框架有了筋骨还不够,咱们还要让它变得有血有肉!板书课题:有血有肉的表达。

  二、例文引入,习得方法

  1、什么是有血有肉呢?有血有肉就是写具体。是啊,所谓具体,词典上解释为:“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

  2、出示两段文字,进行对比。咱们来对比这两段话,你就能清晰知道什么样的段落是有血有肉了。

  (1)那天下午,我到新华书店,许多有趣的新书吸引了我,我专心致志地看起来。后来,书店里响起了《回家》的音乐,我恋恋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回家了。

  (2)那天下午,我到新华书店,许多有趣的新书吸引了我,我专心致志地看起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忽然,耳边响起了低回婉转的`音乐声。我听出来了,是萨克斯演奏的《回家》。那熟悉的旋律,如一阵阵清风吹入我的耳际,像是妈妈在我耳旁低语:“回家吧,亲爱的孩子,该回家了。”向窗外一望,天已经黑了,路灯都亮了。书店的人都静静地合上书,收拾提包,走向楼梯。哦,我得回家了,不然家里人要着急了!我和着《回家》的音调,把书插回书架往外走。悠扬的乐曲一直把我送到大街上。

  3、谁来说说哪一段话写得有血有肉?找出文中的词句来说明。

  预设:第二段比较好。他把经过写得很具体。

  你觉得第二个段落好在哪儿?

  预设:第二段比较好。它里面有一些形容词,如“低回婉转”“悠扬”。还有一些动作描写。

  哦!句子里面添加了一些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我们平时是不是也做过这样的练习呢?扩写句子,就是这样的。所以,想要有血有肉的表达可以用上这个好方法——“添枝加叶法”。

  预设:第二段里面有听到歌之后的想象。如“那熟悉的旋律,如一阵阵清风吹入我的耳际,像是妈妈在我耳旁低语:‘回家吧,亲爱的孩子,该回家了。’”

  这儿用上了比喻,同时也有他的想象。这不禁让我想起,课文《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动听的旋律时也用上了联想和想象。

  所以啊!“想象延伸法”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预设:“忽然,耳边响起了低回婉转的音乐声。我听出来了,是萨克斯演奏的《回家》。”这是他听到的。

  预设:第二段里面还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即心理活动。如“哦,我得回家了,不然家里人要着急了!”

  预设:第二段里面还有环境描写。如“向窗外一望,天已经黑了,路灯都亮了。书店的人都静静地合上书,收拾提包,走向楼梯。”所以,这段话里面不仅写出了他听到的,还写出了他看到的。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不仅有作者听到的,想到的,还有他看到的!这种多角度的描写,老师把它总结成一个方法:感官参与法。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用上你的感觉器官哦!

  4、教师提炼方法:添枝加叶法、想象延伸法、感官参与法

  三、迁移应用,巧用量表

  1、学习了这习作的三大法宝?何不用一用它呢?现在就拿起你的笔来,让你与一首歌的故事变得有血有肉吧!记得写出自己对音乐的感觉!

  2、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使用评价量表,点评一位学生的片段习作。

  4、学生使用评价量表,同桌互评。

  5、指名上台点评同桌作品。

  在路上

  一堂公开课结束了,然而我并不觉得轻松,这是以往未有的感觉。一堂习作指导课最看重的就是学生当堂习作的成果,然而20分钟过去了,学生还未能完成。课堂未有成效,问题出在哪?回顾整堂课——

  我以音乐激趣导入,明确歌词质量良莠不齐,应当树立分辨意识。同时,以"猜歌名"引出话题,说说自己与一首歌的故事。学生在课前基本上是能根据记事六要素来说和写。其后,引入两段例文进行对比,明确哪段话写得有血有肉,再让学生来说第二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表达有血有肉,我总结提炼出三种习作方法:添枝加叶法,想象延伸法,感官参与法。在这环节中,发言学生不多,他们对语句的敏感度也不够,对于老师提炼的方法仅限于表层理论知识的理解,大部分人都无法深度理解并应用。反思这一环节,教师在指导和提炼方法方面也存在问题,一堂课让学生掌握有血有肉表达的三种方法,泛而不精,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某种技能和方法。习作指导也应该有所侧重,而非每堂课都面面俱到。我想这是学生习作没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反思过后,我想如果本次习作教学能重点突出"想象延伸法",指导学生迁移应用,就用这方法来扩展"我和一首歌的故事"经过,对于学生来说,或许会更有目的性,可操作性更强。

  其次,我也应该自我检讨自己之前的习作指导课,由于指导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写段的概念模糊,纵观学生写作过程,发现许多孩子并非写段,而在写篇,那么时间也固然会不够了。回忆以往的教学,我在习作指导方面所花时间也确实不多,较少当堂指导当堂训练,学生也就没有了课堂习作的应变能力。

  而最为可惜的是本堂课未能让学生展开互评机制。一直以来,我觉得习作指导的一大缺陷就在于评价环节,有的老师或草草收尾,或为了评价环节而评价,在这一环节所花费的时间不多。然而,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点评是对学生习作的一个实践引领,习作从学生中来,更贴近他们的思维,因此,点评这样的习作也就更有指向性。课堂中教师能点评的学生习作数量是有限的,为了让一堂课更高效,我引入了评价量表,希望学生能够借助评价量表,当场互评,当场修改。当然,这样的设想在本堂课未能完成,只能留于课下。而我在点评两篇习作时,点评方式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如何有效点评学生的习作也是教师必须关注的一大问题。点评得好,学生能有所启发,能起激励作用,能发现习作中的问题。点评得不好,泛泛而谈,那么评价环节的设置如同虚设。说到底,这和教师自身语文知识素养有很大关系。学生在习作中遇到困难,一写作文就犯难。我们是否想过,教师在引导和评价方面有没有做到位了,孩子的习作难是否和教师的指导欠缺有关系。

  孩子在学习的途中,教师也应该是在一样前行的路上。习作是孩子学习上的一大拦路虎,而指导学生习作何尝不是让我们犯难的一大问题呢?两者皆应同学习,共进步。

【《有血有肉表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血有肉”地活着作文08-21

理解与表达教学设计08-20

立体物象的表达教学设计01-22

品读感悟表达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7

用色彩表达情感教学设计01-24

《表达我心中的英雄》的教学设计08-24

语言运用及表达 教案教学设计12-06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设计12-16

《想像表达训练》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