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2024-09-25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

  1、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

  1、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

  2、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1、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2、两地《茉莉花》的异曲同唱,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

  学生活动

  1、与教师合作表演号子,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学唱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

  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播放课前音乐宋祖英的《望月》。

  2.对比欣赏《神农溪纤夫号子》

  提问:这首作品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其中有哪些演唱形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与我们课前播放的.音乐有什么差别?

  回答:劳作场面,源于生活;领唱、齐唱,表现劳动者齐心协力的劳动场面;前者有音乐伴奏而后者是清唱,原汁原味。

  3.小结:教师总结刚才的问题导入课题汉族民歌。

  a,民歌的定义

  b,同学们喜欢吗?美在哪?(教师简单介绍民歌的艺术特征)

  学生听赏两首音乐作品,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播放一首抒情委婉的歌曲,意在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通过一首号子激情引趣,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表现了本课内容。

  新课——民歌体裁

  (一)号子

  1.导入:直接介绍我国汉族民歌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早期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如何协调步伐,提高劳动效率的呢?”

  通过描述提示学生思考由来——劳动。

  引出劳动号子

  展示号子的定义

  2.介绍常德号子《打硪歌》

  欣赏并思考

  提问:

  ⑴通过音乐,号子都用在哪一类劳动场面上?(重体力活)

  ⑵这样的音乐作品有怎样的特点?(歌词、曲调、节奏等)回答: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粗犷有力、节奏规整等。

  ⑶有那些演唱形式?回答:领唱、齐唱等,教师板书总结:一领众合

  3.教师小结号子的特点

  4.体验互动:

  ⑴提问:在练习之前,你们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喊号子?

  回答:有力的、大声的、整齐的等。

  ⑵教师带学生们练习一下,然后带学生一起体验号子“一领众合”的特点。

  5.赏析《澧水船夫号子》

  (二)山歌

  1.进入第二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山歌

  ⑴提问:山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顾名思义从名称上体现在哪些地方演唱的歌曲?

  回答:山上、田野等地区

  ⑵提问:请你们想想如果在山上劳动时看见对面山上有一个朋友,你想喊他,应该怎样喊呀?

  回答:大声的、气沉丹田地用力

  ⑶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示范给学生听,怎样吆喝。

  2.展示图片,

  边讲解南北民歌风格差异,介绍不同的地方风情。

  同一主题,不同风格

  a.欣赏云南山歌《小河淌水》

  b.听赏陕北山歌《赶牲灵》

  ⑴提问:歌曲曲调有什么样的特点?(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节拍等)演唱者的音色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

  回答:爽朗、悠扬、节奏自由;音色高亢嘹亮;对唱、领唱、合唱等。

  3.教师小结山歌特点

  有兴趣的聆听音乐,交流思考,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号子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主动理解、思考问题。

  学生模仿教师去吆喝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并思考、交流,自主的挖掘答案。

  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号子的具体特点,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饶有兴趣的主动有节奏的喊口号,再加上教师的带领,号子节奏规整、铿锵有力的特点显而易见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山歌需要怎样的曲调

  教师的示范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亲身体会。

  小调

  (三)小调

  1.进入第三种民歌体裁的介绍:小调

  2.同学们现在最喜爱的是流行音乐,那么在过去的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事情,老百姓中也有他们喜爱的当时的流行音乐,这就是——小调。

  3.提问:那么大家猜猜看小调应该在哪些地方流行的呢?它应该是人们什么样的劳动过程中所演唱的呢?

  回答:城乡、小镇,做一些轻体力活的劳动等。

  4.欣赏一段宋祖英鸟巢音乐会中的《茉莉花》

  ⑴提问:这部作品的音乐来源取自于一首民歌,另外能猜出这部作品是哪个地区的民歌吗?

  回答:《茉莉花》,苏州民歌

  ⑵下面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茉莉花》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小调的特点是怎样的?从歌词中你能听出歌曲的内容吗?

  回答:细腻、委婉、关于爱情的故事

  5.欣赏各地《茉莉花》联唱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江苏的和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师范唱两首不同民歌片段。

  教师介绍民歌由于口头传唱,所以流传到了各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下面我们去欣赏一下。请同学们思考各地茉莉花有什么不同特点?

  6.师生共同小结小调特点

  7.赏析《无锡景》

  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跟着老师一起哼唱。

  学生先分组学唱不同地域的《茉莉花》,然后再一起合起来唱。

  小调的概念和特点大部分学生比较陌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小调的特点。

  同学们很踊跃地七嘴八舌的讲出很多特点,有的学生能根据曲调小声哼唱,学生能自主的了解体会作品特点

  学生比较熟悉江苏和中国民歌的《茉莉花》,对其他的《茉莉花》比较陌生,因此非常喜欢。通过欣赏联唱体会各地不同的小调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总结问题。

  总结反馈

  1.教学反馈: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听辨几首民歌,请你判断它属于民歌哪一种体裁?

  2.教师通过一个表格进行最后的总结。

  学生听辨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练习。

  通过最后的听辨练习和表格练习,引导学生自主独立的回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避免死记硬背的记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记忆。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江浙地方风格的汉族民歌。本课是以唱歌教学为主的综合课,我想通过学唱这首具有童趣的歌曲,让孩子们了解基本的声乐表现技巧,能用连贯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来表现优美抒情的歌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二年级学生自律性差、好动的特点,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的民族乐器——箫。

  2.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箫》。

  3.给歌曲加伴奏,并加入动作更好的表现歌曲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首民歌的重点是:

  学唱歌曲,掌握并表现歌曲的强弱

  难点是:

  引导学生较准确地用强弱对比,来表现歌曲中的跳跃和连贯。

  四、教学过程

  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把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各位老师:

  本节课教学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一)先向学生出示“萧”的实物或挂图。然后放一首萧吹奏的小曲给学生听。让学生再聆听中熟悉旋律,让学生在模仿吹萧的过程中把歌曲旋律熟记于心。

  (二)学唱歌曲

  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了歌曲旋律,并且本教材前面已经分阶段认识了各种音符,所以这个时候让学生进行了识唱音符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个很好的机会,但是老师一定要注意尺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反之就会给学生出难题,让他们对试唱简谱产生畏惧情绪。所以让学生唱他们认为很简单的单音,循序渐进的试唱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唱谱活动。

  (三)我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萧》来。通过讲故事能更好的抓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聆听老师范唱,读歌词,让学生记住歌曲的结构。帮助他们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如:演唱歌曲时要求声音既要明亮、甜美,突出民歌的风格,又要连贯、抒情,体现旋律的特点。第一二句要求学生表现出爷爷送给宝宝萧时的亲切感来,三四句是吹箫的方法,第五句叙述性的乐句,最后两句要表现宝宝学会以后的高兴心情。

  (四)在唱的过程中,对一些学生很容易混淆的乐句,要在范唱时着重强调。并把歌曲里面的跳跃部分和连贯部分让学生能完全掌握。

  (五)歌曲感情的处理

  歌曲唱熟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歌曲情景,让学生加入动作,加入表演使歌曲更丰富,也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最后,学生学会歌曲后会有强烈的表现欲,我们老师应该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师生合作,也可以自我表演,总之让学生有一个表演的舞台。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若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

  不同体裁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感受汉族民歌的音乐魅力。

  上课之前,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几首歌曲,通过欣赏,同学们来告诉老师,在你所听到的歌曲中,那些歌曲属于民歌?

  好的,同学们都很聪明,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民歌就更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搏斗和各种劳动中会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呼喊声,这就是最原始的歌唱,也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由此可见,民歌产生于人们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当中,也可以说民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它受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什么是民歌?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他是相对于专业创作而言的歌曲。

  民歌的分类:

  按照艺术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汉族民歌分为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大家来仔细看一下,三种题材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来源于劳动或生活中。但由于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号子。

  一、 号子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属于船渔号子。

  他们都生动的反映了船夫们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工们由于劳动工作的.多样性,水路和气候环境的多变性,他们在水上谋生,不仅要像其他劳动者客服各种艰难险阻,而且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真正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一段:旋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象征船夫们由远到近的情境。

  第二段:气势比较宏大,节奏比较激烈,象征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境。

  第三段:旋律比较舒展,最后有强到弱,由大到小,象征船夫们战胜惊涛骇

  浪后的自信、自豪的心情和逐渐远去的情境。

  定义:

  劳动歌的一种。又称吆号子。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号子是历史最久的一种歌谣。中国古籍中有关于“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

  分类:

  号子的种类繁多,几乎生活中的每一处劳动都可以产生号子,如:搬运号子、装卸号子、打渔号子、榨油号子、推拉号子、打夯号子、行水号子、打蓝号子等等。所以它是数不甚数,最终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为四大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和船渔号子四大类

  演唱形式:号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

  音乐特点:

  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取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二、山歌

  欣赏:《赶牲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风味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又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细腻,质朴而风趣,语言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他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早日归来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

  《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定义:

  民歌的一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野和牧场劳动时自娱自乐、即兴演唱的歌曲。

  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也有的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领唱和合唱

  音乐特点:

  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

  二、 小调

  欣赏:《无锡景》

  在江西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们面对万顷碧波,休息品茶,一位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无锡景》,优美的歌声为游客们助长了兴趣,也为迷人的太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一首单乐曲反复分节歌,每段四句,表现出江浙一带情切、温柔的语调。

  定义:

  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她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中。

  音乐特点:

  歌词比较固定,旋律比较优美流畅,节奏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音乐特点: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

  本节课,我们鉴赏了汉族民歌三种不同体裁的歌曲,下面让我们来三种不同题材的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小结民歌的体裁特点:

  师生互动:

  1、 欣赏《众人划将开大船》后,教师领唱,学生配合,感受

  号子的音乐特点。

  2、 欣赏《军民大生产》后,自创“拔河号子”。

  课堂小结:

  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她夺目的光彩!

  • 相关推荐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05-09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精选13篇)10-10

江苏民歌《茉莉花》教学设计(通用6篇)10-18

《中国民歌欣赏》获奖优秀教案设计02-27

北朝民歌《木兰诗 》11-02

民歌篇教案范文07-05

外国民歌教案06-27

《听民歌》阅读答案11-14

江南(汉乐府民歌)赏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