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2022-07-15 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

  1、 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2、杨修的“真知——”可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看出来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Ppt出示:破解门中“活”、破解一合酥、破解“鸡肋”口令、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破译操试子才干、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师: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能,还料事如神。所以后人有诗赞曰:

  Ppt出示: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3、真知?真不知!

  师: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是啊,“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可真算曹操的知己。然而曹操却对这位知己动以杀心,最终杀掉了他,徒留后人很多感慨。如此说来,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

  生答:不知

  师:何以见得?

  1、明确:“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对于杨修的多次犯忌,曹操有怎样的心理反应?请看屏幕:

  Ppt出示:

  杨修的表现曹操的反应

  破解门中“活”——心甚忌之。

  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愈恶之。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所做的事情引起了曹操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矛盾冲突逐步激化,致使曹操最终借军法斩了杨修。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2、而此时,死神也悄悄地向他走来,34岁的杨修,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杨修的悲剧,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悲剧。那么,杨修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解读杨修的性格呢?

  Ppt出示: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师:请同学们圈点出那些能表现杨修性格的词语,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杨修的性格,一会一起分享。

  明确:“便、竟、径、指而叹”

  (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启发。)。

  师:刚才的品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而文中的曹操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简洁的语言点评一下。

  生点评: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3、探究杨修之死因

  师:小说中的曹操被固化为一个奸雄,其实,在历史上,睿智的曹操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师:那么,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屏幕:

  Ppt出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品人录》

  师: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如赞同,请从课文或小说中找出依据;如不赞同,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学会思索)

  四、结束语: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沉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也思索了很多,常情不能自已,于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智慧之心,焉能度他人之腹;锋芒太露,怎能避他人之妒。聪明一时,反误了卿卿性命;韬光养晦,或许能颐养天年。斯人已逝,后辈扼腕需谨记,人可聪明,但恃才逞能不可取,三思后行,惟谦虚谨慎大智慧。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

  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④丕如其言

  ⑤植然其言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

  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②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

  ③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

  ④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4、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曹操身边的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言什么?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

  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

  (二)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在分析中得出结论,在结论上提出质疑,在质疑中深究文本,最后走出文本,反思感悟人生。下面,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此设计从视觉、听觉方面多维度刺激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环节二、此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意,然后聚焦情节,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教给学生内容概括这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为后文对杨修死因的探讨提供一个平台。随着杨修的有才和曹操忌才心理的挖掘,我们初探出了第一个死因,但这是唯一的吗?随着质疑,我们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三、咬文嚼字,再探死因。此环节以方法为指导,以“品读、演读”学生活动为载体,品读重点拨,请看视频;演读重学生体验,请看视频。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准确把握、推敲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的去分析曹操的性格,随着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阴险狡诈性格的得出,我们探出了杨修的又一死因,还有奇谭的原因吗?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我们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环节四、质疑探究,众说死因。此环节通过老师出示名人看法,激发学生思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请看视频,增强了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的能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请看视频,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学名著的丰富底蕴,激发他们有读一篇文章而去的一本书的兴趣。

  环节五、反思感悟,智慧人生。此环节通过学生谈人生启示,请看视频,达到了读文本悟人生的目的,提高了他们的心智。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积累提升。意在夯实基础,通过写作提高认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效果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思辨的课堂。

  死因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不断地在结论中去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辨。

  二、厚实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资料,厚实了语文教学。

  三、收获的课堂。

  一方面学生夯实了以往小说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了启示,让课堂充满了智慧和营养。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缺憾的课堂。在解读文本时,我考虑到所任教学生对名著阅读积累不足,而无法站在整部著作高度上进行全面的解读,我们只是读出了罗贯中眼中的杨修死因,而没有站在曹操识才、爱才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创设有效、科学而富于张力的活动,大胆的去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多元个性的解读文本,要在充分挖掘文本价值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当年袁绍手下陈琳曾写过一篇檄文,将曹操及其祖上全都骂了一遍,曹操后来破袁,非但没有杀陈琳,而且还令其为幕僚,就是看中陈琳的才气。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位有才之士,有诗为评: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便是杨修,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探寻一起爱才之士为何杀掉有才之士。

  (二)初步感知

  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在讲解课文之前,学生自由浏览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在解决生字词之后,我会设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小说讲了哪些事。旨在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默读的方式,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进而梳理文章内容,以此达到感知文本内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内容,以更好地理清小说的思路,揭示小说的矛盾,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特征。因此,在研读部分,我先会采用提问的方式:通过刚才对内容的把握请抓住他们各自的表现,品析曹操和杨修二人的性格特征。(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文杨修死因的分析做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对此精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杨修的死因。

  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适当进行点拨,并在回答结束之后进行相应总结和点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寻杨修死因的本质:难道仅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原因吗?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杨修的死因,以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找出文中描写曹操和杨修的语句,结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的《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对待狂士祢衡的故事,仔细品味。

  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易中天曾经说过“祢衡之死是在于他不了解人,而杨修之死,是因为他他了解人了。并且这两人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祢衡则是不知彼,亦不知己,祸从口出。因此,我们做人要谦逊有礼,不能太过于张扬,锋芒毕露必会成为众矢之的。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我会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并在大屏幕上补充相关资料。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去之后找一找《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篇章,读一读,试说一说你喜欢的三国人物,通过典型的事件,试分析你喜欢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下节课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

  ②“改修花园”;

  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

  ②“簏中物”;

  ③“斩吏出门”;

  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

  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则是插叙。

  3、请找出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见目标1、2、3

  教学难点:见目标2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2.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深入阅读

  1.找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

  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1.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列内容板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1)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的?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五.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①我眼中的曹操 ②曹操——奸人也?英雄也? ③ 一代枭雄曹操

  ④读《三国》看曹操

  ⑤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杨修之死

  ——评曹操的用人原则

  六.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杨修:恃才放旷

  2.分酥 恶 曹操:阴险虚伪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狡诈奸猾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并由浅及深设置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循循诱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导入部分,既吸引学生,又能很快将对方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7

  一.导入

  假如有人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哪一朝、哪一代最为人们所熟知?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既不是巍巍大汉,也不是赫赫盛唐,而是本应该鲜为人知的一个小小的时间段——三国。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历时不过70余年,其中既无曹操在《短歌行》中所期盼的“天下归心”的局面,更无王粲在《七哀诗》中所向往的“文景之治”;所有的只是战火纷飞,龙蛇混杂,纷纷攘攘的一片。

  相信罗贯中先生从来没有想过:他写下的这一本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二、入题

  1、《三国演义》及作者介绍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

  3、杨修介绍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三、研读课文

  问1:杨修因什么而死?“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分析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从而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并且重点分析杨修参与家族统治的纷争导致的最终的结果。)

  曹操:阴险残忍、机变狡诈、虚伪、善于权术,自私自利、残暴、率性、不安、多疑

  杨修:恃才放旷、毫无心机、疏放不羁、张扬个性

  问2: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在于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后人诗曰: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它是“三分实,七分虚”,作者站在“拥刘反曹”的立场上赋予了杨修更多的正义之气,给了曹操更多的反面的评价。事实上,对杨修之死,《三国志》记载:“太祖既虑终始有变,以杨修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可见,主要的缘由还是因为杨修参与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鸡肋”事件只是他杀杨修的一个借口而已。

  然而我们知道,杨修的性格应该说是造成他死亡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那么,我们从杨修身上又得到了怎样的认识呢?请从为人处事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五、作业

  1、历史上的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2、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3.观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教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队伍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分析学生

  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问题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讲故事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等。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让他们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从而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简单了解《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人物,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讨总结,最后有小组代表归纳出来。

  3、总结归纳:总结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特点。

  4、写作训练: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写一篇小评论。

  简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杨修之死》 教者 钱恒峰

  学校 锅炉中学 年级 八年二班

  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践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教师

  由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进行人物连线导入新课 在进行思考后进行连线,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新课分析

  1、围绕曹、扬二人的矛盾冲突选文将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 思考、准备复述。

  2、请将不理解的或看不懂的地方(字、词、句)找出来 学生动笔、动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名学生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个字)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讨论杨修之死的必然性 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5、撇开作者的看法,你认为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嫉妒,还是严肃军纪,或其他原因。 各抒己见。

  6、讨论本文的记叙顺序 讨论后回答

  总结

  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了曹、扬二人的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人物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07-08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06-03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07-30

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11-20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2-07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篇07-16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11-11

有关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07-19

关于杨修之死教学设计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