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学》文言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学》文言文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来,读
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
为之:难→→易。 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 富者
《为学》教学反思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亮点:
一、文章的导入的设计比较新颖,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参与。
二、以小故事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故事,得出启示。
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不足:(主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解题。
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的解读。
二、重点词语的解读。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课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
总体反思与改进:
一、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
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纲考点的落实依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
四、 由于本人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
《为学》文言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学:①学习②学问资:天资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学问
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恃:凭借,依靠越:到了
之:①的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③前往,到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去:距离顾:难道是故:因此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布置作业』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为学》文言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12个生字,了解“为、迄、之、恃、犹、去、顾、限”在句子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
能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然段。
思品目标
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1、3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和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学问学好?(根据学生发言导)
2.有这样一个人认为学习做事能不能成功,与自己是否聪明无关,那么他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 8 为学
3.“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是教育我们要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
⑴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读四声)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有惭色。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⑵读准句子中的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贫者/语于/富者曰(读四声)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自己练习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5.课文我们基本会读了,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逮和怠要从字义上区分。可以扩展几个字。
提起笔来把字组成词语写一遍。
三、作业。
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给时间自学
二、交流自己学习所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容易之分吗?用心做这件事,那么难事也就变成容易的事情了;不用心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成难事了。人们做学问,求学有难易之分吗?认真地学,刻苦钻研,那么就是再难的也会变成容易的;不学,或是马虎地学,即便是再容易地也会变得困难起来。
2.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 师说不为 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四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纠错。
2.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意思。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没有实际意义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代词指知识或者学问。
圣人之(的)道,卒于鲁也传之代词。
把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说一说。
3.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的呢?(对比和举事例)
4.谁来把作者的意思读出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你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
谁来总结一下,你学过“之”的多少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归纳)
子何恃而往?(凭着,依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还)
3.贫者和富者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谈理解。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
结果也不一样。
(3)有语气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三、贫者为什么能够到达南海,而富者不可以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蜀之鄙有二僧,他们都有什么不一样呢?条件不同,怎么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决心不同: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结果不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在师问生答中就练习了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的)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 之:用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副词。反而,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至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
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3.最后作者作出了什么总结?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限:限制,限定。
4.把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读出来。
三、读全文,说说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1段提出了作者的观点,点出了题旨。
第2、3自然段运用对比或者举事例的方法论证作者的观点。
第4自然段照应了二三段,同时又总结了全文。
四、课堂练习。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带点的词。
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至,到)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做)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子何恃而往?(依靠,依赖)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副词。还,仍然)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距离)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限制,限定)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他的子侄们什么道理?
五、作业。
继续练习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为学》文言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7.造父学御文言文
8.《乡愁》导学设计
9.乡愁导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