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悟读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令人痛惜!
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令人叹服!
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二、亮点探究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探究学习: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俊杰,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为何朝谇而夕替?
探究学习: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
探究学习: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4、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探究学习:鸷是雄鹰,鸟是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的所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诸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泽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选题设计
1、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
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⑵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⑶ 《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2、从屈原的作品看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研究方法:
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应立足楚辞本身,将研究的领域拓展扩大到后世乃至今日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 相关推荐
【文言文《离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离骚 教学设计08-03
《离骚》的教学设计05-19
离骚教学设计10-30
《离骚》教学设计07-14
《离骚》教学设计10-14
离骚的精选教学设计07-11
离骚名师教学设计05-16
《离骚》教学设计与反思10-14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10-12
关于《离骚》的教学设计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