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

2021-09-29 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台阶》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台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性阅读——“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以《愚公移山》为背景音乐)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再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6)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教师可以在讨论时投影出示)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教师引导。

  父亲: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三)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在台阶是三级的时候,父亲凝望别人家的台阶心情是一种渴望;但是当父亲耗尽大半生心血造起九级高台阶 的新屋时,他会想什么?

  请思考:

  1、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的结果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巩固性阅读——比较台阶,理解父亲。

  请同学比较《背影》和《台阶》在写作方面(选材和立意)的异同。

  思考:

  1、“背影”和“台阶”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两篇文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说明:此项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重点,进而在比较中巩固本单元的两篇文章的写法。教师通过比较内容、手法、语言等让学生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五)延伸性阅读——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1、由《背影》和《台阶》两篇写父亲的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爸爸,抓住爸爸某一个令你难忘、让你感动的特点,要求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小组内部交流,练习口头表达)

  2、课外完成上述作文,注意选材和立意。

  (说明:语文课一定要和课外、和生活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生命力。这项延伸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看生活中自己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关注生活,是语文课必须的。)

  《台阶》教学设计2

  教材依据: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设计思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单元导语对单元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标、教改探索(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材分析:

  《台阶》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台阶》前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朱自清的《背影》,后接杨绛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与《背影》一样,《台阶》正是诉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们的辛酸与追求。

  从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的编写看,《台阶》一文,上承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的主题和同册第五单元“感受亲情”的主题,后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悟人生中的关爱与温情”的主题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关注人类”的主题以及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体味人生”的主题,都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人文意识和情怀,他们是想启示学生语文来源于生活,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就有无穷写作素材,开阔学生作文取材的视野,回归写作本源。

  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父亲”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只是给学生揣摩的时间要充分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在写“父亲”的过程中增添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感怀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在掌握小说内容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写自己父亲的一个侧面。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父亲”要强、谦卑的性格和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诱思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父亲、台阶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刘和刚的歌曲《父亲》导入。

  导语: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当代小说家李森祥在一篇获奖小说《台阶》中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屏幕投影):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2、引导回答上列问题(屏幕投影):

  ⑴、明确: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性格:要强(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

  ⑵、明确: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

  性格:勤劳(吃苦耐劳)

  ⑶、明确: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

  性格:谦卑

  3、小结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位很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

  四、拓展延伸,实践演练。

  过渡语:文中“父亲”是一位要强、勤劳而又谦卑的父亲,他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的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怎能不让我们感动?他怎能不使我们想起家里的父亲?现在就让我们提起笔来,也来写写我们自己的父亲吧!

  1、提示(屏幕投影):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时候,他。面对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

  2、组织全班交流。

  五、小结:

  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教育着我们。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以至于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可在我们跌倒时,父亲教会我们怎样站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鼓励我们勇敢的去面对。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关注我们平凡的父亲,也关注那些与父亲一样平凡的人们。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完成了从内容到人物形象的分析。尤其是拓展延伸,实战演练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完成的.最好。根据提示语:“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时候,他。面对父亲,我要说:________________。”当一个学生说到了自己的父亲声音哽咽,泪流满面。可见,这位学生是触景生情,将自己的真情融入其中,真正体会到了“父爱”。我认为这是教学效果中一个“质”的提升。

  《台阶》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台阶》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文章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二、学生分析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当适当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设计思想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时间紧、任务重。基于此,围绕教学过程要紧凑、问题设计要精心,抓主抓重,切中主题,设计了四个问题,教师精讲点拨;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和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五、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台阶》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台阶》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李森祥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经年累月,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身体垮了,人也衰老了。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父亲那辈的农民,为了获得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者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

  2、分析父亲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关爱父亲,感受父辈一生艰辛却不知累的伤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自己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上课之前,大家先来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音乐视频 筷子兄弟的《父亲》)

  父亲默默承担着家庭的责任,是家中的顶梁柱,经年累月的辛苦压弯了他的腰板…

  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感受父亲的“台阶”。

  二、自学导引:(独立自学,找出疑惑!)

  (一)通读文本——感知课文情节

  1、为什么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因为父亲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地位就高,台阶低地位就低。

  2、父亲为了筑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3、新屋造好后,父亲有什么表现?

  不自在,父亲老了。

  三、合作探究(你争我辩,收获甚多!)

  (二)品读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4、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重点语句从中分析人物形象。)

  句式:“父亲是一个 的人,表现在 ”。 (可以在文找出中最让你感动的语言或最能表现父亲个性的细节,并加以适当的分析)

  四、展示点拨(积极展示,战胜自我!)

  (三)探究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1、本文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作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开动脑筋,大胆的说出你的观点。各抒己见哦!)

  五、拓展延伸(目标实现,快乐无限!)

  (四)拓展延伸——倾诉心中真情

  下面的问题,任选其一。

  1、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你出人头地了,请以作者的身份给逝去的父亲写一封信。

  2、看到文中的父亲,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你想对此时正在辛勤劳作的父亲说些什么呢?请给你的父亲发一条微信。

  教师送上一首小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深深的皱纹爬满额头!

  看今朝,老骥伏枥,累,奔走的身影何时作了?

  坚强的信念,支撑着无力的双脚。

  无悔的一生,播撒在无际的田郊。

  重温经典,让我们经典中介绍这节课。

  播放背景音乐龚玥的《父亲》,及歌词。

  《台阶》教学设计5

  教学创意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品味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探究父亲衰老的根本原因。

  教学流程: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围绕台阶从时间的角度分别写哪些内容?

  明确:父亲渴望建台阶 父亲准备造台阶 父亲竭力筑台阶 父亲不适应新台阶

  2、说说我眼中的“父亲”

  细读准备造台阶和竭力筑台阶部分,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对父亲的认识:“我的——的父亲,你——”

  明确:勤劳、力大无比、健康强壮、有理想、朴实、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永不放弃……

  3、父亲穷其大半辈子的努力在造台阶,台阶造好后,父亲没有我们想象中应该有的激动和开心,文章结尾说: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品读文章对造好台阶后父亲的描写,找出“父亲老了”的依据。

  明确:父亲身体老了,父亲心境老了,父亲精神老了。

  4、细读父亲渴望造台阶部分,小组合作探讨:衰老本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什么那么力大无比,健康强壮的父亲,在造好台阶后立刻走向了“衰老”?

  明确:我们家的台阶低,这是父亲的感叹,因此,渴望通过造高台阶来改变低下地位的强大信念给了父亲坚持奋斗竭尽全力筑台阶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强大的信念和美好的憧憬让父亲的精神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当台阶造好后,憧憬成为了现实,强大的信念也消失了,精神动力也不存在了,人一旦失去了信念和精神的支柱,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希望,衰老成了必然。

  5、“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再读以上两句话,思考:成为父亲强大精神支柱的只是“造台阶”吗?

  明确:“我们家”是父亲言语的关键词,更是父亲为之努力的全部动力!

  6、再读课文结尾两句话,试着对文中的父亲说几句话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台阶》教学设计(精选5篇)】相关文章:

1.《台阶》教学设计

2.台阶教学设计

3.《台阶》 教学设计

4.《台阶》教学设计

5.《台阶》 教学设计

6.台阶教学设计

7.台阶_教学设计

8.《台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上一篇:阅读策略《搭石》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