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说》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的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⑴ 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 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 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 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 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 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学习第二段:
⑴ 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
⑵ 理解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
①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 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③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④ 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⑤ 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⑶ 熟读──背诵──齐背。
⑷ 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6、学习第三段:
⑴ 朗读:点读──齐读。
⑵ 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
① 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 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⑶ 各自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这一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
7、学习第四段:
⑴ 朗读:点读──齐读。
⑵ 理解文本:
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应掌握的重点词语有:传、拘、嘉、贻。并参与讨论一个问题:
作者写《师说》这篇文章的直接动因是什么?
⑶ 各自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这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
8、理解全文结构:
(这是为学生背诵课文作准备。)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并形成如下板书:
三、段意
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8、背诵全文:
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写作的结构之后,要求学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9、课后拓展:
⑴ 学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⑵ 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请谈谈你的见解。
《师说》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 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 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 谀 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 小结全文。
四、 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解析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2、 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 检查上堂作业:
1、 背诵第一段。
2、 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 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 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 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 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师说》的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读懂“师道”的内涵,领悟文章情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品味课文饱含感情的语言,感受韩愈针砭时弊、倡导恢复师道尊严的勇气;理解“师道”的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
“所以”“众人”“乃”“嘉”“贻”的意义或用法,“之”在文中作助词“的”、作宾语前置标志、取消句子独立性三种典型用法,以及“师”字的活用。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步骤:
一、初读,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参照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疑难字词相互交流释疑。
2、标注课件展示的“所以”“众人”“乃”“嘉”“贻”等五个字词,准确翻译,掌握其意义或用法;说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三句中“之”字的不同用法;说出“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不耻相师”三句中“师”字的词性并准确翻译。
3、画出每段中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概括各段内容,梳理文章
二、美读,读明感情。
1、勾画文中“乎”“矣”“嗟乎”“呜呼”“欤”等语气词、感叹词;标注反问句、感叹句、否定句、判断句等句式,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分组朗读,进行比赛,评出优胜组。
3、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向往(古代师风)——叹息(当今风气)——痛心(师道不复)——讽刺(权贵愚昧)——渴望(理想局面)——欣慰(后继有人)。
三、精读,读懂内涵。
《师说》是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专门写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后学的文章,但文章
首先,朗读第一段观点句中的四个排比的“无”字,感受作者决绝的态度,从而明确师道的内涵之一——择师标准唯一。
其次,找出第二段的三层对比,分组朗读,感受作者对当今恶劣风气的痛恨和对师道不复局面的痛心,理解是否从师学习乃是人圣和愚的分野,进而明确师道的内涵之二——从师作用重大。
第三,齐读第三段,翻译“常”和“不必”,思考问题:韩愈认为老师和学生这两种身份之间有怎样的辩证关系?讨论后明确师道的内涵之三——师生关系合理。
四、品读,读出魅力。
宋代苏洵曾盛赞韩愈之文,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灏流转,使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我们穿越千载,从他的文字里读到了“文起八代之衰”的雄浑气势,也读到了“道济天下之溺”的责任担当。交融的情与理在千年的时光中一直滋养着我们的
五、课堂
1、初读,读文
2、美读,读情
3、精读,读理
4、品读,读美
这种鉴赏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作为我们鉴赏其他古代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借鉴。
六、课堂检测: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要求:句式大体一致,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师说》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师说》教学设计
2.《师说》教学设计
3.《师说》教学设计
4.师说_教学设计
5.师说的教学设计
6.师说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