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探源》教学设计

2024-11-29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探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探源》教学设计 1

  主要由三个活动版块组成:

  1、“艺海拾贝”,引导学生了解成语“指鹿为马”的古文大意及出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温馨点击”以文字形式了解成语的形成、来源以及学习成语的作用;

  3、“活动广角”要求学生了解其余的11个成语,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加深对成语出处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的来源及其出处,理解它们的含义。

  2、正确理解成语意思,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学习搜集应用资料的能力,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加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做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教具准备】

  新华成语小词典提前搜集的成语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猜一猜

  1、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也喜欢。今天我们来做个猜谜活动。请同学们看图猜词语。猜出来的同学请举手回答,比一比谁猜出的谜语最多。

  2、(过渡语)同学们你发现没有,今天我们猜的这些词语都属于什么词语?(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都是成语。老师最喜欢积极动脑的孩子。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成语到底怎么形成的?

  二、学习成语《指鹿为马》古文(10~15分钟)

  1、请大家先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出示文言文《指鹿为马》这个故事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出示《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请同学试着自己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看注释或词典。

  2、指导朗读古文。

  A、齐读古文。

  B、正音。阿(ē),邪(xié)。

  C、古文要读出恰当的停顿,才能使我们听懂意思。听老师范读。

  D、了解司马迁、《史记》(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说一说古文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教师巡视。)

  E、集体交流意思。同学们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还有不理解的句子吗?

  你来问谁来帮他解决?

  1、师:看着同学这种积极的学习劲头,老师真为大家高兴。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这个指鹿为马的成语意思你知道了吗?它的原意是指着鹿说是马。引申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事实。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有哪些启发?

  小结:是啊,古人就是借用这种言简意赅的成语来表达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小小的成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

  那你能用一用这个词语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造一个句子:“韩国历史文化少,他们竟然把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说成是起源于他们国家,这真是指鹿为马。”)

  2、“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因为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把它归到历史故事一类。(板书:历史故事)这样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还有很多。

  三、合作学习探究其他成语的来源

  1、小组交流。

  师:弄清成语的来源,不仅有利于准确掌握它的`意思和用法,还能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受到人生哲理﹑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真可谓既能“增智”又能“养性”啊﹗

  课前已也让同学们搜集了几个成语故事,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课件出示:)

  A、在小组内每人讲一个成语的来历,以及成语表达的原意和引申义是什么。

  B、你用什么方法搜集的资料?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汇报展示。

  请同学来说说你搜集的成语?

  指名生回答,教师随机归类板书。请问你是用什么方式了解的?

  A、上网搜索

  B、查词典

  C、向他人请教……教师即兴点评: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或善于总结的孩子!

  3、师:千门万户,这样的词语出自诗人的名作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课件出示)

  万紫千红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色满园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柳暗花明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有灵犀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4、你还搜集了哪些成语的出处,给我们讲一讲吧。

  指名几个同学交流,教师随机划分到不同的出处里。及时鼓励学生的搜集应用能力。

  四、正确使用

  师:成语的来历,不仅仅有这几种,还有很多。短小精悍的成语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浓缩了中华的文化。恰当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言简意赅,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成语还能协调句式,增强句子的节奏感,让文章变得朗朗上口。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成语接龙游戏。

  我出第一个成语,小火车往后排,接不上的,游戏终止,罚做一个鬼脸。

  一马当先,先苦后甜,甜言蜜语,语重心长,长生不老,老生常谈,谈天说地,地老天荒,荒无人烟,烟熏火燎,燎原之火,火中取栗

  师:成语结构短小,朗朗上口,你还可以用其他的节奏形式朗读,便于记忆。增加积累。但是有一点是我们都要注意的,成语是固定字词,不可随意更换的。(出示成语用词准确性:固定字词不可替换)你来看这个成语“指路为马”对不对?

  生:不对。师:错在哪里了?那么这个成语呢?(出示课件:指鹿为羊)生回答还是不对。但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还在指鹿为马,还故意在把成语偷梁换柱,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2、请大家看看这些词语,他们错在了哪里(错别字纠错)。

  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衣衣(依依)不舍——服装广告

  五、课堂总结

  1、整治这些滥用成语的广告现象才是刻不容缓。汉语成语是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有义务继承和发扬。让成语这种语言形式从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

  2、通过今天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提升。

  3、我们这节课的收获真大啊,马上要下课了,我心里真有些依依不舍。

  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探究成语的方法去探索更多的成语来历。

  调查语言的其他形式,如:歇后语、谜语、对联、谚语等是怎么形成的?把有趣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下课!

  作者简介:

  王继鸿,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开发区第三小学。

  《成语探源》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特点,丰富成语积累量。

  2.培养学生通过探究成语来源深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3.激发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常见成语的来源类型,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人作品等。

  理解成语的本义、引申义与比喻义,能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2.难点

  引导学生从成语来源故事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想,并能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帮助学生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成语,准确把握其使用的情境和范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1.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心一意”“三心二意”“掩耳盗铃”“画蛇添足”等几个成语,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成语,你们能立刻想到它们背后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讲一讲?”邀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总结:“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每一个成语都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文化和智慧的大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的世界,探寻它们的源头。”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通过PPT展示成语的定义: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和风格的典雅性等特点。例如“四面楚歌”,不能简单地从字面理解为“四面都是楚国的歌声”,而是指陷入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这体现了成语意义的整体性。

  举例说明成语在结构上的凝固性,如“胸有成竹”不能说成“胸有全竹”,“刻舟求剑”不能随意变换词序。同时,成语用词精炼、典雅,如“阳春白雪”相较于“通俗音乐”,更具文化韵味。

  2.成语的来源类型

  神话传说: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炎帝的女儿精卫在东海溺亡后,化为精卫鸟,日复一日地衔石填海。这个成语源于神话传说,用来形容意志坚定、不畏艰难。

  历史故事:以“负荆请罪”为例,战国时期,廉颇因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而心怀不满,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得知后,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此成语表示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请求责罚。

  寓言故事:讲解“揠苗助长”,宋国有个人为了让禾苗快点长高,就把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该成语告诫人们做事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文人作品:如“世外桃源”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后用来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三)小组探究活动(20分钟)

  1.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类型的成语来源任务,如第一组探究神话传说类成语,第二组探究历史故事类成语,第三组探究寓言故事类成语,第四组探究文人作品类成语。

  2.每个小组围绕自己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成语,并选取其中2-3个深入探究其来源故事、含义、用法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将探究结果记录在小组活动记录表上。例如,历史故事类小组探究“完璧归赵”,详细记录蔺相如如何机智地将和氏璧从秦国完好地带回赵国的故事,理解该成语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的意思,可用于描述归还物品或解决问题圆满成功等情境,体会其中展现的蔺相如的智慧和外交才能等文化内涵。

  3.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能理解本小组探究的成语内容。

  (四)小组展示与交流(15分钟)

  1.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通过PPT展示或口头讲述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探究的成语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提问或发表不同见解。

  例如,神话传说组在展示“夸父逐日”时,讲述夸父为了追逐太阳,渴死在路上的故事,说明成语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也可用于形容不自量力。其他小组可能会提问关于夸父形象的文化意义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2.教师在各小组展示交流过程中,适时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的疑惑,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成语的理解。

  (五)成语运用竞赛(10分钟)

  1.教师准备一些与成语相关的练习题,包括成语填空、成语解释选择、成语使用正误判断等,通过PPT展示在大屏幕上。例如:“他在工作中总是(),所以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括号内填“兢兢业业”)

  2.将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竞赛抢答。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提醒学生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适用对象等。

  3.竞赛结束后,统计双方得分,对获胜阵营进行表扬和奖励,同时对全体学生在竞赛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强化学生对成语正确运用的认识。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成语的定义、特点、来源类型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等。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成语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教师总结强调成语作为汉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积累成语,深入探究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成语,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在短文中正确运用该成语,并阐述其来源故事和自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与感悟。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书籍资料、小组活动记录表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成语探源》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成语的来源和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课堂参与度较高,小组探究和展示交流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在成语运用竞赛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成语的正确运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小组探究时对成语来源故事的挖掘不够深入,在展示环节表达不够流畅。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指导和练习机会,同时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成语文化的魅力。

  《成语探源》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至少20个常见成语的来源故事,能够准确复述这些故事。

  2.引导学生分析成语的语义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

  3.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观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深入探究多个成语的来源细节,包括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成语故事体系。

  引导学生从成语故事中提炼出成语的核心语义,并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成语故事表面,挖掘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如“塞翁失马”所体现的辩证思维。

  帮助学生在理解成语来源的基础上,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正确区分一些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如“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

  三、教学方法

  故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比较分析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3分钟)

  1.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叶公好龙”的故事: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他非常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刻着龙。天上的真龙得知后,来到叶公家里,叶公却吓得脸色苍白,转身就跑。

  2.讲完故事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成语呢?这个成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叶公好龙”,并理解其意思是表面上喜欢某事物,实际上并非真的喜欢。

  3.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成语探源,告诉学生成语背后都有着有趣的故事,通过探究这些故事,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成语故事探究(20分钟)

  1.教师选取“卧薪尝胆”“纸上谈兵”“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四个成语,通过多媒体依次展示这四个成语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和简短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成语故事有一个初步的直观了解。

  2.对于每个成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故事细节:

  “卧薪尝胆”:教师详细讲述越王勾践兵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复国的故事。提问学生:“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他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困难?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理解该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纸上谈兵”:讲述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只会纸上谈兵,导致兵败的故事。组织学生讨论:“赵括为什么会失败?这个成语给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启示?”使学生明白不能只空谈理论,而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指鹿为马”:介绍赵高试图谋朝篡位,故意在朝堂上指鹿为马,以此来试探群臣的故事。让学生分析赵高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群臣的不同反应,理解成语“指鹿为马”常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破釜沉舟”:讲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为鼓舞士气,下令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最终以少胜多的故事。教师提问:“项羽为什么要破釜沉舟?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和决心?”让学生体会到在绝境中要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的勇气和决心,培养学生果敢坚毅的精神。

  (三)语义演变与近义成语辨析(12分钟)

  1.教师以“卧薪尝胆”为例,讲解成语的语义演变过程:最初它只是描述越王勾践的具体行为,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人在困境中刻苦自励、奋发图强的一种精神象征,可以用于各种类似的情境,如某人在学习或事业上遭遇挫折后努力拼搏,就可以说他在“卧薪尝胆”。

  2.进行近义成语辨析,教师给出“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三个成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发愤图强”侧重强调因受到激励而努力进取;“励精图治”主要用于形容统治者或领导者振奋精神,治理国家或地区;而“卧薪尝胆”更强调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成语的语义和用法。

  (四)情境创设与成语运用(10分钟)

  1.教师创设三个不同的情境:

  情境一:小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成绩一直不理想,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每天早起背单词、练听力,晚上做大量的练习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英语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小明的行为。

  情境二:在班级讨论会上,小李提出了一个观点,大家都不认同,但他却坚持自己的看法,根本不把别人的意见放在心上。请用一个成语来描述小李的态度。

  情境三:某公司的领导在面对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效益下滑的困境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整顿内部管理,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企业逐渐走出困境,恢复生机。请用一个成语来评价这位领导的做法。

  2.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成语来描述情境,并说明理由。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境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成语的能力,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五)读写结合(5分钟)

  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选择本节课学习的一个成语,根据其来源故事或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例如,对于“破釜沉舟”,学生可以写道:“巨鹿硝烟漫,舟沉志未休。楚兵多勇毅,一战定千秋。”

  2.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对成语的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对成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四个成语及其来源故事、语义演变、近义成语辨析、情境运用和读写创作等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2.教师强调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思想内涵,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探索成语的奥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三个成语,深入探究其来源故事,并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成语故事书籍、图片资料、动画视频

  六、教学反思

  通过故事教学法和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本节课中对成语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在成语故事探究环节,学生对故事细节的把握和道理的领悟较为深刻,在语义演变和近义成语辨析环节,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总结,对成语的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入。情境创设与成语运用环节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读写结合环节则激发了学生的创意和文学素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发言不够充分,对一些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支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 相关推荐

【《成语探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07-20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02-02

探源钱江源小学作文06-02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12-05

成语教学反思10-15

成语教学反思02-02

陶渊明平淡自然诗文风格探源09-26

成语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2-22

成语教学的听课反思06-11

《鱼我所欲也》逻辑力量探源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