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故乡教学设计1
一、前提测评
让学生回答上节课学过的两个问题。
(一)《故乡》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让一名学生回答)
《故乡》是一篇小说。
(二)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情节发展又如何(让一名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情节发展过程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今天这堂课的内容就是我们一起讨论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板书课题)
二、认定目标
教师让学生看投影,认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投影展示教师口述)
1、分析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2、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三、导学达标
1、人物———“小英雄”与“木偶人”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教师从旁作适时地引导点拨。
(1)《故乡》的主人公是谁?是“我”还是“闰土”(是“闰土”)
(2)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的少年……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紫色的圆脸……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闰土会装弶捕鸟,会月夜刺猹,会管西瓜,认识各种鸟;
各种贝壳还认识“鬼见怕”和“观音手”
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
“脸上显出……却没有作声……”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仿佛石像一般。”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能干、热情、健谈和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板书)
中年闰土——衰弱、迟钝、麻木、说话吞吞吐吐,而且和我已经隔了一堵墙(板书)
故乡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式:
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
五、课堂形式:
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
(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归纳总结: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
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
四、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
故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故乡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阴晦、萧索、祭祀、伶俐、愕然、鄙夷、嗤笑、应酬、世面、惘然、隔膜、恣睢。
以上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名学生读1--26自然段,第二名学生读27--65自然段,第三名学生读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
1、要注意重音和停顿;
2、语速要适当;
3、其他学生认真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
主要写作者回家,母亲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给他人,作者见到闰土,和闰土交流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最后作者与母亲、宏儿离开家。
(三)找出小说中表示现实和回忆之间转换的语句。
1、“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3、“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图上是闰土,看他穿的是什么衣服?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头上戴的是什么?他脸上的神情是怎么样的?(请三位同学回答: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穿一件极薄的棉衣,脸上的神情是欢喜和凄凉。)
(一)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6位同学全班交流)
闰土从小家里穷,闰土的父亲在作者家做忙月,闰土过年时到作者家里帮着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闰土觉得作者家是雇主,自己地位低。
(二)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请3位同学全班交流)
“时候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环境很萧条。烘托当时的人民生活困难。)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请同学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闰土见到作者后,心情高兴,但是“他景况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难。)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闰土和作者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
五、作业
文中说:“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故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1.知识链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课外阅读的小说作品就更多了,阅读这些小说作品,为我们积累了许多阅读小说的感性经验。本册教材的“附录”中,编排了《谈谈小说》这篇知识短文,阅读这篇短文,我们会明确阅读小说的一些常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布置快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积累。
3.与文本对话。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和交流:
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较多?分别为他们写一个小传。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4.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反馈讨论效果,就学生写的小传进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为他们写小传,要从全文着眼,筛选与之有关的材料与信息,然后将其连缀在一起。如杨二嫂的小传(参考示例):
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个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谈谈小说》)在阅读课文时,掌握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写好人物小传的重要方面;而写人物的小传,又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为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奠定了基础。在写本文中的人物小传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变”是这些人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如对闰土,就可作这样的分析:闰土是一个代表了中国封建农村因贫穷、落后的生活重压而变得麻木、愚昧的农民的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阅读《故乡》,对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应该是不同的;评价人物,发表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个性化阅读的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展示。读这篇小说,评价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个单元学过了议论文之后,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法的一种实践。用一两句生动的话评价人物,还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许多闪耀着创新光芒的见解,要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下面的示例供参考:
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励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闰土(2):一声“老爷!”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
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家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学习:关于本文主题的探讨。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强求一致,对人物的理解是这样,对主题的理解也是这样。除了课后练习中列举的四种以外,还有: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见茅盾以郎损为笔名发表于1921年《小说月报》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
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对这些认识,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还可能另有自己的见解,应给予鼓励。
6.阅读经验积累: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这是一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解,再从局部分解到整体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说中的人物才会成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阅读小说才有可能成为个性化的阅读。
7.教学效果巩固:
①课下收集有关研究本文的资料,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参照,加深理解课文的效果。
②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故乡教学设计6
(一)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3.理解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1.以中心事件为线索结构文章。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三)应落实的知识点
1、“教学重点”1、2所列内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
4、生字、生词。
(四)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步骤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20XX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离别多年的故乡破败不堪,农民生活十分穷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2.速读全文,熟悉情节,划分段落。
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回故乡搬家的所见所闻。请同学们以“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为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练习一。
提示:段落划分见《教参》。
完成练习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从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到在故乡见到闰土变化后的震惊与同情,直到离开故乡时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希望必然实现的信心。
3.分析人物
①闰土
①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作者作了鲜明的对比描写。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练习。
提示:从肖像、神情、“我”对闰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
提示:要读出少年闰土的活泼纯真和中年闰土的迟钝麻木。
③提问:
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难而黑暗的社会造成的。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多重压迫所致。“多子”也给闰土增添了负担。
b.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2)杨二嫂
提问:杨二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可有可无,你认为如何?
提示: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她与闰土相比是个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起了衬托作用,使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作者通过她外貌与精神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劳动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深化、拓宽了文章的内容。因此说,这个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简单向学生说明“我”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有作者的影子,但并不是作者自己。
通过以上对人物的分析,达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4.研讨最后三段,突破教学难点。
这三段内容较深,个别地方学生难于理解,人们认识也不尽相同。教学中无需深究,只要求学生理解这三段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个“辛苦”的含义,理解“我”渴望推翻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认识到要实现这种理想,任务还很艰巨。
第三段:“我”决心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理想。可启发学生考虑以下问题: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实现,希望等于没有,即“无所谓有”;有了希望,下决心实践,希望才能落实,即“无所谓无”。这句话不但不予盾,反而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实践的决心。
5.能力训练。
(1)在课文中选取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村”和记忆中的故乡——“月下瓜田”两个片断,作对比填空练习,揣摩景物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从课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辞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训练。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故乡教学设计(通用6篇)】相关文章:
故乡教学设计15篇01-01
《故乡》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12-27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5篇)12-21
月是故乡明 教学设计12-06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学设计12-16
《故乡》的课件设计05-04
《绝句》教学设计通用15篇01-01
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8
《雷雨》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31
《元日》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