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2023-03-22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金樽(zūn) 珍馐(xiū) 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⑴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⑵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⑶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5、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7、作业,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一)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 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3

  1教学目标

  ⑴通过改读,理解诗句之意。

  ⑵通过比读,品析诗中词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之心。

  ⑶结合背景,深入领会作者复杂的情感,以及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比读,品析诗中词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之心。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结合背景,深入领会作者复杂变化的情感,以及本诗波澜起伏的特点。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导入:

  由学生说说了解的李白的相关信息导入。

  师引导:这样一个洒脱、浪漫的诗人,在四十二岁时得到了做官的机会。但两年后,他却连连感慨“行路难,行路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明确题眼“难”。

  (设计意图:引入背景,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活动2【活动】

  二、和诗人相遇,看“行路难”

  1. 读诗,划分节奏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本诗为七言,也有三言,且对偶句较多。关注诗句音律的节奏,便于学生对以上特点形成直观的感受,也为下面改诗做准备。)

  2.以诗改诗,晓其意: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多数七言诗可缩为五言”。要求:语句要通顺,不改变诗句的原意。

  提示: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将七言诗改为五言诗。以同伴互助组为单位活动

  生活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改诗,促使学生理解诗句之意,提取关键内容,知晓诗人“行路难”难在何处,为赏析语句做准备。)

  活动3【活动】

  三、和诗人对话,品“路难行”

  1.感受“仕路难行”

  引导:本诗题目中“难”字的古字写作“難”,篆文 ,左边的 (堇)意思是被困(还有“施刑”意),所以“难”有艰难、困苦之意。哪些句子能读出“难”之意?

  生读诗,思考。

  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赏析示例: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此衬托诗人内心的愁苦、茫然,这是“以乐景写哀”,古人云“增其一倍哀乐”。②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说的是“仕路难行”,反复吟唱,反问诘责,唱出了李白无限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

  学生自由朗读诗,读出艰难之意。个别学生示范读,师指导。自由朗读。

  2.感受“壮志之心”

  引导:“难”字的古字右边 (隹,隼,食肉猛禽),本意为鸟,而李白曾写赋文,以鹏鸟自比,渴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喻自己有大鹏展翅之志。哪些词句可读出这份壮志之情?

  生读诗,思考。

  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自由朗读诗,读出壮志之情。个别学生示范读,师指导。全班齐读。

  3.以诗比诗,解其味

  比较原诗和改后的诗,体会被删去的字的意味。例如:“金樽玉盘”、“欲渡”、“破浪”等。

  4.感受“壮志难酬”

  追问:诗人有壮志,有理想,可现实能不能如他所愿,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明确:不能。诗中有慨叹的句子。诗题目也表明诗人壮志难行。

  引导:“难”字——“難”,篆文 ,= (堇)+ (隹,隼),可解释为“大鸟被困住”,

  由此可见诗人“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在读中品味诗句,以“读”带“品”;在品中加深理解,帮助朗读,以“品”促“读”。同时此环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其它诗句,感受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活动4【活动】

  四、和诗人前行,思“难路行”

  (一)深读全诗,感情怀

  1.著名古代诗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一句一句记下来,而李白只要把心中那口气喷涌而出就行了”,那么为了强化情感的`宣泄,拆读,可否?(和原诗比较)

  出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提示:“茫然”一词有“失意”之意,还有“迷茫,不知所以”、“模糊不清,不知所措”之意。

  明确:迷茫与追求,失意与振奋,两种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才是诗人矛盾心境的真实写照。也是从古至今,中国文人理想与现实矛盾不可调和的映照。也许矛盾真的是李白诗的一个代名词。

  引入:元代杨载评论李白的七言古诗说:“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设计意图:拆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诗“波澜起合”的特点,以及诗人矛盾的心情。)

  (二)知人论世,解其人

  1.引入:诗人在《行路难》另一则中写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也曾直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面对残酷的现实会做何选择?

  2.思一思,其人?

  出示李白生平资料: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虽然后来因此而获罪并被流放。后来史朝义叛乱,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当时六十二岁。

  纵观诗人李白的一生,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努力——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确信。此份心怀理想的豪情真是难得。

  3.学生激情读诗:自由读——个别示范读

  (设计意图:李白晚期经历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诗人,恰好也有助于生理解本诗中虽有哀叹,但仍以激昂为主调。)

  活动5【活动】

  五、总结——师生诵读

  (师读)李白的可贵在于其明知“仕路漫漫其多艰兮”,他长叹——

  (齐读)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却义无反顾地写出“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志——

  (齐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世路艰难,壮志难酬。当他迷茫之时,面向天宇仍发出 ——

  (齐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如此铿锵之音,气贯长虹,势比天高。让我们再一次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收束全文,升华。)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了解诗人。

  3、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诗中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引入

  诗人以诗传情,以诗言志,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三、复习诗歌鉴赏方法

  1、赏意象(描绘了什么?)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写作手法。)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四、写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五、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全班齐读课文。

  六、学习诗歌。

  (1)注释。

  (2)译文。

  (3)赏析

  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惆怅,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交待了诗人苦闷惆怅的原因。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今安在?”是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发生的悲愤的慨叹和痛苦的呼号。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诗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思想内容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积极乐观的豪迈气概。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

  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赏析技巧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七、总结全文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6

  引导语: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 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如:透过诗歌我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

  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 与 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3、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不是,是想像、是虚写)我们知道诗有含蓄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对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理想是什么?(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当时进行的是否顺利?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要求:

  1、 把握诗意,体会意境,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 通过改写练习,提高习作能力;

  3、 激发艺术想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

  重点:感受意境,改写练习。

  难点:诗意理解。

  教学设想:营造轻松优美音乐艺术氛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练笔兴趣;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布置:将此诗改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萨克斯《回家》等、放图片《太白醉酒》等)诗歌初析、背景介绍。

  1、 在音乐中朗读全诗;

  2、 放人物简介,并用我那魔鬼般的语调读:

  李白,唐大诗人,少年时代便显露才华,有很多的号,非常出名,就好比如说,现在的那些歌星影星天王级别的,到处都有fans。

  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老想在政治上发展,到底,混了个公务员,供奉翰林院,但不被重视,又遭人嫉妒,呆了一年,就被说“你明天不用上班啦”,离开长安,那就好比被逐出娱乐圈,挺大的打击,好在他在江湖中名声太响,fans太多,到哪里都受欢迎要求签名的,他也正好趁此游历天下,写了好多名篇。

  李天王51岁死于当涂,诗传九百多首。

  3、 放后世对李白的评价材料,一边让学生看,一边继续用魔鬼的语调讲析:

  文字显示,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伟伟大诗人,Noone式的人物,最响的称呼是“诗仙”是位浪漫主义诗人,创作很多经典,那诗歌,从来都“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气势恢弘的;他的诗,夸张,比喻,幻想很多,“抽刀断水水更流”“白发三千丈”“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老鼠爱大米”什么的,很新,很酷。

  李天王诗歌的意境是神奇异采,瑰丽动人,韵致豪迈奔放,飘逸若仙,(唱)“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呀嘿呀咳呀咳”“那就是青藏高呵,高呵,高高高……”(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资料显示,后世很多诗人受他影响,都这样“那就是青藏高呵,高呵,高高高……”

  二、读诗,理解诗歌。

  (一)在音乐中读诗,理解字词。(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荒》、《男儿当自强》,一定要出现“你懂不懂得一种感觉叫做荒凉,你记不记得那年的冬天,那一年的雨季特别的冷,特别的长……”字幕。)

  1、学生讲出以下字词含义:金樽珍馐直箸歧路会云帆济沧海

  2、学生讲出伊尹、吕尚的典故。

  3、学生讲“欲上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句。教师肯定后指出:

  一个伟大抱负的豪杰却被弃而不用,真是冰塞黄河、雪阻太行啊!

  既实写进退失据、彷徨无措,又比喻人生不顺、理想受挫。

  (二)在音乐中再读诗,(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从头再来》)

  请学生讲诗,教师肯定后明确:

  1、好朋友设宴款待,那都海鲜鲍鱼来个满汉全席,多热情。朋友们都说,“李白兄,我们永远支持你。”“李白,你是最棒的”。

  2、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他离开座位,拔出长剑,愤愤难平。举目四顾,一股苍凉的感觉涌上心头。大家都说:李天王,你不会有事吧,你眼睛里往下滴的是什么!

  四个动作,把苦闷心情充分表达出了;就像那三好生、排行榜落选一样的那种鼻子发酸的感觉。

  3、写“行路难”,想渡河,河冻冻,要登山,雪飘飘。一个人要实现理想有多困难。阳光不再温暖,天空不再蔚蓝。

  4、但想到这两个超级男生,心里有了信心、希望。我,不,消沉。

  5、信心虽有,但仍感迷惘。

  此句很不安的内心独白,逼真写出复杂内心世界。(以下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6、 展望前途,崎岖坎坷,但,倔强、自信的李白告诉我们:他仍没有灰心气馁,悲观失望;尽管障碍重重,长路漫漫,但总有一天,会破万里浪,高挂云帆,实现理想抱负。(音乐大)

  (三)小结:

  本诗激荡起伏,表达执着追求,百折不回的主题。

  三|、改写练习。

  1、请朗读你们改写的大作。(放钢琴曲)

  2、优秀改写习作示例:

  (1)走在雨中(放音乐孟庭苇版《走在雨中》)

  当我走在凄清的路上

  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

  雨丝淋湿我的长发

  街灯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此刻,我想逃离这纷杂的人群

  在安静的角落不被注目的

  舔我的伤口放下我的心情

  思绪发芽品饮孤独

  这是一个注定失眠的夜晚

  满大街都飘着我的叹息

  我突然忆起姜太公与伊尹

  一缕阳光将我的心房照亮

  人生起伏前路漫漫

  但我一定会不屈的努力

  想唱就唱定要唱得响亮

  我不会老是自我欣赏

  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教师简要评析:我欣赏这很浓的抒情气息,结尾还时尚地幽默一把。

  (2)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放音乐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

  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搭上了去城外的二路汽车,心情象那窗外面飘零的黄叶。

  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长安城的难舍的情结。

  理想如那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摇曳。

  欲渡黄河冰塞川的'那种感觉,

  想上太行雪满山的那份失落,

  吕尚与伊尹的身影在我脑里不断重叠,

  是你们的成功唤起了我的一切,

  是你们的好运让我再次热烈,

  人生浮沉天威莫测更能融化冰雪,

  是你们的执着追求改变季节。

  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搭上了去城外的二路汽车,心情象那窗外面飘零的黄叶。

  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长安城的难舍的情结。

  我要象一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努力的拼搏。

  教师简要评析:哈,心理把握到位的了,太幽默了吧,你们也别唱了,好,看我的——

  (3)教师下水作文(放音乐超级女生版《希望》)

  希望

  金杯玉盏亮如雪,好酒好菜一大桌。

  多谢主人太殷勤,为我办patty花费年终奖金。

  若在平时最对光,海吞胡喝心不慌。

  但是今天吃不下,假冒烟酒口感差。

  咸盐太多是借口,心头郁闷真理由。

  手捏长剑问苍天,似我般英俊潇洒风华绝伦的高智商千百年何曾有?

  长安虽有景万千,失意之地岂久留!

  干脆渡河去塞上,离开这个鬼地方。

  但是寒冰路途阻,况且没买皮大衣。

  想上太行当道士,进修回来开道观。

  但是雪大路难走,那里又缺二锅头。

  唉,看天空飞的雪还有梦,看生命回家路路途漫漫,

  昨天的曾经的我的微笑,不过,——

  姜尚七十心不死,碧溪垂钓运气好。

  开四不相,坐中军帐,指挥三军,搞定乾坤。

  伊尹那菜鸟亦如此,“是金子,就会发光”说的就是这个理。

  也不过头天做梦趁个“神舟六号”,你说这人生起伏谁能料!

  李白正青春四十三,不是太阳才出山?

  这点挫折算个啥,我是好汉我不怕!

  大话虽是这么说,心里多少还是有困惑。

  漫漫长路难行走,不如意者十常八 九。

  李白古今奇男子,这事怎会想不开!

  总有一天开大船,风风火火闯九州,

  该出手时就出手,雨里雪里不低头!

  四、放音乐《摘下满天星》,在快结束时小结说。

  有我美梦作伴不怕伶仃,万水千山独行,愿同学们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写读了本诗后的感受。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8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 ) 酌( ) 踯躅( ) 2. 解题:

  《行路难》是( ),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 )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 浓重、无可排解)

  ?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 “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 (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 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 (“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 (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 “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苏轼《定风波》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资料链接】

  1. 鲍照生平

  鲍照 (? ~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 “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9

  【文本解读】

  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流畅。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

  【素养目标】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2.相关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

  3.解题

  ①“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②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4.鲍照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酌酒(zhuó)踯躅(zhízhú)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泻:倾,倒。

  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③踯躅:徘徊不前。

  ④断绝:停止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对全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①开头两句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③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④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⑤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思考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思考3】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思考4】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思考5】“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思考6】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思考7】鉴赏艺术特色

  明确①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②音律也很独特。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③此诗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思考8】对比与思考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题1:请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明确①相同之处是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都表达了宦途的艰难。②《拟行路难》虽有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行路难》虽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问题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明确李诗语言上充满了豪迈气派,俊逸之气,鲍诗语言上过于沉郁伤感。

  四、明晰主旨

  全诗抒写这种难以言表、如鲠在喉的哀痛,妙就妙在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俯仰低徊、自具神韵,让读者自然体会到诗人的忧愁愤懑。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五、拓展阅读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六、素材积累—鲍照名句

  1.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2.贫游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3.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4.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5.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6.贫交不可忘,久交念敦敬。

  7.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行路难其一》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行路难其一》优秀教学设计07-14

《行路难其一》优秀教学设计范文12-28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范文06-26

《行路难·其一》鉴赏06-13

李白《行路难(其一)》赏析12-06

《行路难》赏析(其一)李白07-29

行路难·其一原文及赏析12-11

《行路难·其一》原文及赏析01-21

行路难其一原文及翻译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