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众数》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
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
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
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
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平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
③用平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
教师此时总结:平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
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
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 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平)
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平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二、联系情景,理解众数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2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②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的众数。并说说在这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③那你认为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④和刚才工资单比较,通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呢?
2、已经学习了众数,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众数,你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你能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吗?
师:小结一下: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习中,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可能只有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有2个或者更多的众数,也有可能一个众数也没有。
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
1、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众数知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众数吗?
2、601班4名同学竞选班长,以下是他们的得票情况表:
如果你是601班的班主任,班长应该是谁是呢?为什么?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如果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4、请你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5、选一选,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选做)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课后延伸
在这一组数据中,(100、99、98、97、96、95、94、93、30、30)
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板书:略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4、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翩翩起舞,潺潺悠然,心神安和。舞出一幅美丽的风景,舞出中华民族之精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太极演员表演的太极拳,刚柔相济,动静相和,此刻的表演让整个鸟巢都笼罩在一片祥和宁静的氛围之中。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太极演员的身高都是1、70米。张艺谋在选拔演员时,为什么不选身高1、90米的大帅哥,为什么不选身高2、20米。不选身高1、40米的。便要选身高1、70米的呢?
生:身高1、70米的人多。
师:多还可以用哪个字表示?引出: 众数。
二:认识众数。
1、定义。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 板书 众数
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练习。
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 :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三、比较3个统计量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板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统计量,这三种统计量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他们又有所不同,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统计量,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1、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
师:辉煌公司人事部需要招聘技术员一人, 小范去应聘,赵本山经理告诉他:“我这里报酬不错, 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第二天,小范兴高采烈的上班了。可是职员C却偷偷告诉他:“我的工资是15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小刘垂头丧气的告诉他:“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200元。”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 ,气鼓鼓的去找赵经理理论:“你欺骗了我,我已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00元、 ”赵经理却振振有辞的反驳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00元,你看看公司的工资报表、”
思考:
(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经理是否欺骗了小范?
(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3) 你认为用什么数据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4)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比较 。(举例说明)
2、 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练习。
下面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幻灯12、13、14、15)
四、拓展延伸,体验成功。
1、下面,我们开始打擂比赛。比赛规则:每一排为一小组,每组有一道题,请在小组讨论交流后,选派代表上来演板。解答正确的小组奖红旗一面。一组解题时,其他小组也选派一名评委,判断对错。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小组也奖红旗一面。(若两分钟后仍不能解题,则此题变为抢答题)听清了吗?好,比赛正式开始。
(幻灯17到22。)
幻灯17:时光飞逝,转眼间,去年5月12日那令人心碎的汶川地震已成记忆……上天无情,人间有情,在“情系汶川”的捐款活动中,我班八个组的捐款金额统计图如下。请求出中位数和众数。
幻灯18:看图讲故事。
2、反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比赛结果,哪组是第一名?奖你们小组金牌一枚。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又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种统计量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确定合适的统计量。
六、作业:P124的1、2、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个数: 唯一 唯一 不唯一或没有
求法:总数÷份数 先排序后求数 次数最多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的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统计量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新知识的领悟。
三、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整理数据,训练能力。
(1)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全班交流汇报。
(3)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4、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4、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进行渗透。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一般水平的方法,且学生对于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研究众数,所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众数的'必要性与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应用他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合理的安排活动,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或一般情况的统计量有哪些?(学生回忆)
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学习已有一段时间,可能有所遗忘。】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正在进行十优比赛,接下去我们学校还准备举行校园集体舞比赛,各个班级就要开始积极准备了。学校规定每班选10名队员,所以班级要先进行一次选拔,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选舞姿比较优美的,跳得比较好的或有舞蹈天赋的。
○选个头比较均匀的,这样组成的舞蹈队形才会整齐、美观。
师: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参与我们五二班的选拔,好吗?(课件出示例一主题图)
出示20名队员的身高情况。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但也要为学生所接受。由学校正在进行的十优比赛引出集体舞比赛,从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引入,即自然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符合新课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你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讨论,每人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我们选平均数或中位数不行吗?
学生再次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做出决策(学生自由交流,得出结论):
平均数是1.475m,中位数是1.485m,身高接近1.475m或1.485m,虽然也可以,但与1.52m比较以后,还是发现1.52m较好。因为用这个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很好。你们说出了老师的想法,上面这组数据中,1.52m出现的次数最多,以1.52m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美观!那像1.52m这样的数叫什么呢?
1.52是这组数的众数,因为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板书课题:众数)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不仅是能求众数,还要理解众数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对众数的认识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学生已找到1.52m为标准时,再让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发现众数是最佳方案,也为在具体问题中区分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埋下伏笔。】
(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三个统计量:
区别:描述的角度和使用的范围不同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居中的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众数: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补充以下练习: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
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 。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平均数是( ),用( )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
课后反思:
总感觉得整堂课上下来内容好象少了点,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众数的意义学生课上应该理解了,都知道是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的最多的那个数,但到实际做练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混淆了。有部分学生把那个“次数”当成了众数,其实还是对概念没有理解清楚。尤其是让学生判断哪个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时,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个解释的任务也就交给了老师。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新授的过程上得快了点,以至于学生没有理解的很透彻。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3、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1.411.411.441.451.47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近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独立完成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合作交流统一认识
归纳总结明确关系
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
4.84.95.04.95.35.24.75.24.94.85.0
5.25.35.04.85.04.55.05.04.64.74.8
5.05.25.04.75.14.95.05.04.84.95.1
5.04.55.04.65.15.14.95.05.25.0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教材练习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之与分数相联系,求出近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穿成珠,结成网。】
(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
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
(1)班:98 98 89 94 95 95 97 91 92 93
(2)班:99 96 89 91 95 88 97 93 92 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同时明确,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四、在数据分析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现在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普通职员,下面是这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老师家有一位亲威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真正体现“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
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能忽略)
师:你的意思是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刚才我们说姚明身高的时候,平均数有那么多的优点,怎么现在又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了呢?
生:平均数也有不行的时候,如果说有的人工资特别高,而其他的人特别低的话,也有可能。
师:他刚才说的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生:老师,我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有可能苹果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我举个例子说明吧……(很多孩子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师:有道理么?谁能重复一遍?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具体工资吧,看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出示具体工资的幻灯片。
3、深化认知冲突。
出示两个公司员工的具体工资:
师:看了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情况,现在大家建议这位同学应该去哪个公司?
孩子们纷纷表示去粽子电脑公司。有几个孩子甚至开玩笑说如果xx想当经理的话,还是去苹果电脑公司的好。
师:为什么变主意了?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作为普通员工,粽子电脑公司的工资高。
生:苹果电脑公司只是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其他员工少的可怜。
生:苹果电脑公司当官的和员工的工资差距太大,而粽子电脑公司比较平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用平均数3000元表示苹果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么?
生:不合适。
生:不恰当,有点忽悠人。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有太大的数。
师:“太大的数”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比较特殊的数,比其他的要大。
师:也就是说有极端数据出现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整体水平。
(二)初步感受中位数、众数的含义
1、寻求新概念。
师: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3000元不能很好地代表苹果公司的整体水平,那究竟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数?(学生独立探究,小组汇报)
2、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我们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首先当然是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用途很广泛。通过刚才的分析,平均数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我们这个时候一般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中位数?
生: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师:对,非常好。那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怎么求的呢?在求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还有第三种就是众数。什么是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怎么求呢?(比较次数多少)
(三)深入体会平均数、中为数、众数的作用和含义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15、19、23、5
2、5、13、15、19、23、 总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2,15,30,18,30
40,35,62,40,99,62
1,2,3,4,5,6,7 总结求众数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所以,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以丰富认识。因此,此课的教学,更应注重过程。特别是对理解概念的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等方面,更需要精心设计。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一些特殊情况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理3000
副经理2000
员工A900
员工B800
员工C750
员工D650
员工E600
员工F600
员工G600
员工H600
员工I550
月工资30002000900800750650600600600600550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新同步》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
(650)(600)
(先排序)
奇数个,取中间的一个数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
偶数个,取中间两个的平均数
【教学反思】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理解三种统计量的意义,准确的运用统计量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把两个内容在一个课时上完,创设了一个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月收入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众数和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抛给了学生一个思考题:你觉得用月平均工资来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如何表述这个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呢?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三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巩固运用,通过生活中的中位数和众数运用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最后我设计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记分法则的题,让学生了解到,三种统计量各有利弊,生活中要灵活选择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我能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能联系生活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效果比较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得到,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我没有去挖掘这个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花两分钟,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不选用平均数?为什么不选用众数或者中位数?而要选用这种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再求其他评委的平均分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呢?那么效果会更好。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求职,学生听过见过,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
5.我的思考: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求职引入新课, 学生比较感兴趣,发现问题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当学生理解后,将概念及时总结归纳整理升华,并加以运用,学生兴趣浓厚。生活中学生还会遇到一组数据有多个众数或没有众数的现象,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予以了补充。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本方案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构建新知——巩固练习,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方案针对学生的各种学习心态,把教学内容中无法感知的事实、现象和过程,用多媒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努力创设一种生动的情景,弥补他们在经验和阅历方面的不足。由于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在本节课的五个教学环节里都有多媒体的应用,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在第三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伊始,创设了小马过河的情境,利用这个例子,是为了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第一环节:合作交流,构建新知
这个环节创设小范应聘的问题情境,是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由此情境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节主要是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问题。
在讨论提问时,我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目的是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力;
组织学生们讨论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学生讨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1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20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板书)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寻找差异
通过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出中位数和众数的一些特性,明确求中位数的方法,知道众数不是唯一的,可能多个,也可能没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了这两个新概念。
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后,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升,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区分掌握和运用。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中位数和众数是一个新知识,就是以前我读书时也没接触过,加上备这课我也比较仓促,没很好的研读教材,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如何设计课件,如何创设情境上,对教材的核心思想掌握不够,在练习求中位数时,本来我设计的一题是要通过排序才能求出中位数,结果,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知道要先排序,我居然也忘了强调,结果这题学生就全做错了,想到这里,自己就觉得很惭愧,在设计课件时,怎么就没想到要设计一个先排序再求中位数的课件呢?这重点不去把握。难点不去突破,一节课都在关注无关紧要的环节又有什么用?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重难点没突破,这节课就是相当失败的一节课,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当时自己都没意识到)及时的引导纠正,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等于说教师犯了学科性的错误,是不可原谅了,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全怪自己没有很好的理解知识,没有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不磨刀更误工,还误了大工,得不偿失,这结课给我的教训是非常非常大的:作为一位数学教师,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一定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现在的新知非常多,很多都是我们刚刚接触的知识,老师自己都没搞懂,怎么让学生懂?怎么把学生教会?在编写教案时,自己不去动脑,只会到网上复制。粘贴,那有多少真正的粘贴到自己的脑子里?离开电脑真的是脑子一片空白,电脑好用,所需的知识要真的被我们人脑所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我决定再去钻研教材,重新设计,争取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引以为戒,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众数”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教学难点又是一个教学盲点。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班级选拔人数参加集体舞比赛,发现参赛选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学情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
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众数的含义,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预测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小范应聘记
师生共同观看小范应聘过程。
师:你能帮小范算算该公司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赵经理是不是忽悠了小范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平均工资没错是2500)
师:那问题出在那里呢?(小组讨论)
预设:
生1:这个公司只有总工程师和工程师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所以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合适。
生2:用中位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生3:用1200来代表工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因为拿1200的人最多。
分析: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知的学习,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境二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分析: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
统记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说说你是怎样考虑的?
生1: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所以,我认为应该选择他们身高的平均数。根据这个平均数去挑选比较合适。
生2: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师:嗯,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生2:中位数。
师:哦,是吗?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几?
生3:中位数是(1.48+1.49)÷2=1.485米,只要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师:根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485米,应该选择哪10名队员呢?他们之间最高的与最矮的队员身高差是多少?
生4:应该选择1.46米到1.52米。他们身高差是:0.06米。
生5: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是很好。我发现有七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都是1.52米。如果根据身高接近是1.52米的来选择队员的,那
么,应该选择1.49米到1.52米之间。这样最高的队员与最矮队员的身高差就是:0.03米。这样选出来的队员身高就更均匀些。做操时会更整齐、好看
些。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老师也觉得他分析的很对。事实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我会发现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把这个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分析:本环节教学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
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不断探索,使学生感受众数的意义。使学生真正
感受到众数所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循序渐进,尊重学生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境三:
1、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3) 你认为用那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4) 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国家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2012年奥运会,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十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
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
首先创设小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接着还是以这份工资表为主线,自然地引出众数。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所学知识及时加以疏理,总结,形成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整体认识。随后出现了一组数据,让学生练习。这组练习既是为了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据,又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挖掘出问题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最后又把所学回归生活,回到了对找工作中的平均数重新认识,突出了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同时举出了学生日常所熟悉的歌手大奖赛的打分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巧妙运用。从而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或邻居有没有找工作的经历,你知道他们在找工作时关注哪些?我的一位朋友李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广告,指名读招聘广告。
招聘广告:
本公司需招聘职员数名,男女不限,年龄18—4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平均月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到兴盛公司三楼面试。
武夷山兴盛有限公司
2009年4月30日
1、请生读题。
2、说说从这则广告中你获得那些信息?
3、从平均工资引出公司月工资表
(1)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2)说说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
(1)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2)说说选这个数据的理由?
(3)比较位置及排列顺序。
(4)导出中位数的概念。
引导: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李明加入后,随后本公司又来了两位职员,据李明了解他们的月工资都是1300元。(师在列表中加入两个1300)这时工资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发现了什么?(工资是1300的人数最多)
师:我们把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次的数叫做“众数”。谁知道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1375)
比较“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
(出现一组数据首先要看它有没按顺序排列,要是没有按顺序排列先要进行排序,再找出最中间的数。而众数则不管顺序的前后,只考虑出现多次。所以中位数只和位置、顺序有关,众数只和出现的次数有关和顺序没有关系。)
通过大家的探讨我们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还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引导学生看书,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把概念记一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判断以下数据(分别找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571115171111无
(2)3371418973
(3)2、52、54669552、56
(4)100227888361678
(5)876654666
观察以上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在一组数据里有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没有众数,还有可能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相等,找中位数一定要先排序。)
四、联系实际,加强运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找工作的招聘广告有没有新的认识?谁来说说。
2、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常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平均分,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据了解我们班有80%的同学是穿37码的鞋,谁能说说这37码在我们班的鞋码中称它为什么数?要是你是鞋店老板了解到这信息对你有什么帮助?
五、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小结,并把知识引向生活。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几个数据的和除以几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中位数在中间按一定顺序排列和位置、排列有关
(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
和顺序的前后无关
六、课后反思
本课可以说是创造性使用教材,虽然本课知识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但课本中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阐述很清楚。为了避免学生由于预习而造成思维定势,把课本中的概念进行生搬硬套而得出答案,于是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创造性使用。从课文的导入及工资表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判断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继而把过程内化为经验,自然而然升华为概念。整堂课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又在巩固中验证结论,并发现新问题。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2、所呈现的问题紧扣知识点。3、把课堂还给学生。4、作业设计有代表性,把问题引向深处。5、板书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和问题的关键。6、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缺憾之处:要是课堂时间再把握紧奏些,最后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运用,这样不仅加深理解,还把知识用活,进一步达到课堂的升华。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06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数量/个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平均数或中位数),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统计量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中位数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找工作时,一般最关注什么?
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员工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错,就去应聘了。可到了发工资,李叔叔不高兴了。超市老板拿出了员工的工资表。
某某超市员工月工资表单位:元
职 员 月工资
经 理 3000
副经理 2000
员工A 900
员工B 800
员工C 750
员工D 650
员工E 600
员工F 600
员工G 600
员工H 600
员工 I 600
2、思考与讨论
(1)广告上说员工的月平均工资1000元,正确吗?
(2)但大部分的员工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员工的月工资水平比较合理?
3、交流与沟通
(1)通过计算,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有错。
(2)部分学生认为此广告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员工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3)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3000和2000,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地反映超市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生一:600元比较合适,因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三: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其它数的平均数。
4、提出中位数和众数
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强调:先按大小顺序排列。)
工资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共11个数,第6个数是中位数,是650。)
想一想:平均数1000和中位数650哪个数表示员工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点明:平均数会因为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极端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2)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众是多的意思,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组数据的众数是600,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还应当关心众数。)
二、找中位数和众数
1、求下面每组数据的中位数。
(1)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奇数)报体重,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未排列。
(2)请一列同学(人数是偶数)报最近一次的测试成绩,记录下数据,数据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以上两题都要强调先要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而且比较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哪个更能反映这组数据的真实水平。
2、请一小组的同学报年龄,记录下数据,找众数。并比较众数和中位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年龄状况。
三、知识应用
1、课本89页第一题。
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中位数、平均数和众数就会非常接近,甚至相等。这种情况下,这三种数都能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课本89页第3题。
明白众数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战士甲和战士乙分别代表两个连队比赛,获得胜利者将代表连队参加全团射击比赛,每人打5发子弹,成绩如下:战士甲的平均分7.8环,战士乙的平均分8环。你想推荐谁?
(1)说明推荐理由。
(2)回放射击过程,战士甲10、9、10、10、0;战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选择,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2、怎样恰当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小调查
同学们看过电视上很多比赛活动,评委是怎样计算选手的得分的?你认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再求的平均数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哪个能更好地反映选手的成绩?
六、教学反思
市教科所的领导听课的点评:
1、重难点把握得好,一针见血;
2、基础打得好,明确内涵,理论运用入木三分;
3、学生紧密配合,参与学习,引人入胜;
4、把学习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标新立异。
个人遗憾:
1、在同学们报出的实时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还不够突出;
2、练习量较少。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索创新的良好品质。
重点:会求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这两个统计量的意义。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骗人的平均数
教学活动一:师[课件演示]考考你: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2分和1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问题:婷婷的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合理。
师:请想一想,为什么合理?
生:因为婷婷的成绩78分高于全班的平均分77分。
师:引导:在班上30名学生中,少于78分的有多少?
生:有两个,1个2分和1个10分。
⑴ 将学生成绩按从高到底的顺序排列,30名学生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考试分数是多少分?假如要你要给他的`考试分数(数据)命名,你会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⑵ 30名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假如要你给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命名,你又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生:情绪非常兴奋,思维非常活跃。按老师要求进行排序、探究、讨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并指导部分学生的学习。
师:通过将30名学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序,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 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15、16。
师:位置在15、16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多少?
生:都是80分。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如何命名?
生:可命名为:中位数。
师:怎样定义中位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生: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师: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你又如何给这个分数命名?
生:80分出现的次数最多,可命名为众数。
师:怎样定义众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2.理性解读──认识本质特征
教学活动三:(分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反思活动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课本中对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并将定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指出定义的本质特征。解决下面问题[课件演示]:
⑴理解中位数概念:
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定义中为什么要分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和偶数?
③求中位数:首先应该做什么工作?然后做什么?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⑵解读众数概念:
①众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众数要注意观察什么?
生:细读、思考、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并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
师:抽查活动结果,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选代表汇报本组学习结果。
组1:我们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生2:补充:强调顺序、位置关系。
生3:任何一组数据的个数有奇数个和偶数个两种可能。
生4:求中位数,首先是将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然后确定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当数据个数是奇数个时,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个时,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组2:众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众数的意义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生2:补充:众数只和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新知──树立学习信心
练习 [课件演示]: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⑴ 1 2 2 2 3
⑵ 5 3 2 3 2
⑶ 3 -2 5 9 -1 4
生:独立练习。
师:提问、讲评。
生1:数据⑴:平均数是2;中位数是2;众数是2。
生2:数据⑵:平均数是3;中位数是2,众数是2和3。
生3:不对。不对,中位数不是2。
师:为什么?
生3:没有排序。要先排序为:2、2、3、3、5,所以中位数是3。
生4:数据⑶:平均数是3;中位数是3.5;没有众数。
师:观察上面的解题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能正确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难点】正确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求职情境,多媒体出示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表,提问:这个公司员工的收入水平怎样?
预设学生计算出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追问平均工资能否作为这个公司工资水平的代表。
预设学生根据绝大多数员工达不到平均工资得出平均工资不具有代表性。
教师说明本节课学习其他统计指标。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多媒体出示经理、职工C、职工D对工资的描述,提问:你能试着说明他们是如何看待工资的吗?
针对问题,组织前后桌四人一组,5分钟时间进行讨论。
学生思考、交流、探究,教师明确:月平均工资27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700元,说明公司每月将支付工资总计2700×9=24300元;职员C的工资19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它为中位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8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众数。
提问:哪个数据描述该公司员工收入的集中趋势更合适?
明确此情境中中位数比平均数更具代表性。
追问:为什么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观察数据明确平均数受到被极端值拉高。
(三)课堂练习
出示一组数据,请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选择合适的数据描述集中趋势。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特征。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解决,全班交流)
内容: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月平均工资20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000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2)职员C的工资是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2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1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200元或众数11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0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
1.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
B.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C.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D.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答案:A
2.2000—2001赛季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课本213页)
3.(1)你课前所调查的5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回顾)
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特征:
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3。
《众数》的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
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
首先创设小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
生:军人。
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
生:教师。
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家公司要招聘员工。
生:我还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
师:对啊,平均工资2000元,小明一看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就兴冲冲地来到了招聘处,经理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后对他说: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我们给你的工资是1 400元。(出示课件。)
师: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想?
生:招聘启事上不是说平均工资是2 000元吗?为什么给我的工资却是1 400元?
生:这是一家骗人的公司,明明是2000元的基本工资,为什么只给我这些呢?
师:小明也有这些疑问,经理自然也有他的道理,这时他拿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表。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 2000元以下。
生:我发现老板没有骗人,因为这些员工的工资有高有低,平均工资的确是2 000元。
师:老板没有骗人,可是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又都在2 000元以下?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两个经理的工资特别高,所以使得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都低。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 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你认为应该是哪个数据更能表示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认为是1 800元,因为它和2 000元比较接近。
生:我们组认为应该是1 500元,因为它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
生:我认为是1 300元,因为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它在这组数据的中间。
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3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可以在小组中再讨论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认为应该是1 500元,因为它在工资表的最中间的位置。
生:我们也认为是1 50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们也认为是1 50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师: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让我们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都认为1 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150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师:(板书:中间)那它前面有几个比它大的数据?(4个)后面有几个比它小的数据。(4个)它处于9个数据的最中间的位置。
师:那我们看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啊?
生:从大到小。(板书:大小)
师:(手势)这样呢?(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就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出示中位数概念并指名读。)
师: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哪一个更能表现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中位数。
师:那么作为商店经理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呢?
生:是因为在这里平均数比中位数要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
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师:我的朋友小明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那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1 500。
生:1 400。
生:这组数据最中间是1 500和1 400,中位数就应该是它俩中间的数。
生:我认为它俩中间的数就是它们两个的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该是多少?(电脑出示求法。)
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
2、众数。
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好不好?
师:你们发现老师在写这些数据时,是怎么写的`?
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的。
师:观察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你的体重和这组数据对照,处于什么水平?
生:中位数是80,它表示这一组同学的体重一般是80斤。
生:我的体重是62斤,和这组同学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生:我的体重是96斤,和他们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师:有和这几个同学的体重一样的吗?
生:我的体重是80斤。
生:我的体重也是80斤。
师:我们观察现在的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出示数据:6276808397 8080)
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一样的,是80斤。
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
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生:80。
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
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
3、新课小结。
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统计量都有什么特点?
生:平均数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生:中位数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生:我知道了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而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其实统计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统计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统计,记录员进行整理)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
师: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多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人多。
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
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因为穿这些号的人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会分析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呢,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吧!
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众数》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众数的数学教学设计09-01
《众数练习课》教学设计06-12
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设计12-19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及反思07-05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范文07-07
《众数》教学反思04-03
《众数》教学反思09-11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