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1-06-10 教学设计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授课内容: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模块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对消费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

  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在初三也接触过。但他们对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如何

  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了解的并不深入。

  课 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 合作探究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标依据: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第5页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理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

  因、意义与措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课标依据】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第5页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材料分析能力、辩证地看待事

  物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标依据】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第6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生产的重要意义,进而深刻理解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本路线。

  【课标依据】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树立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志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第6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与主动性,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与时俱进充实教学内容,强调课堂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的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知识能力目标:

  1、会认19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能联系上下理解“气恼”、“讥笑”“畸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多读多想,读懂课文内容。

  4、了解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有什么不同。

  人文目标:

  学会关爱他人,要有爱心。

  重点、难点:体会老师对我的爱和这八个字给我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准备:观察身边有困难或需要帮助的人的生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残疾人,你注意过他们吗?你了解他们吗?你帮助过他们吗?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后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残疾人,来感受一下她的内心世界,体会师生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气恼 裂唇、 畸形 倾斜 温馨 抚慰等。

  2、解决下列问题:

  (1)“难忘的八个字”是哪八个字?

  (2)为什么这八个字让“我”难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交流,互相释疑。

  四、重点引导理解:

  描写“我”和“伦纳德”夫人相貌的语句。

  (引导学生体会伦纳德夫人的美丽和因我的相貌而自卑的心理)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a) 指导书写个别生字如:

  “龄 试 幼 鼻 摔 ”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

  三、布置作业 :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初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怎样看待“我”对同学撒谎和耳语测试时作弊?

  可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我撒谎并非品质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尊)

  2、找出课文中体现“我”自卑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气恼,我…… 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觉得这样说……甚至没有人喜欢我”

  “可我先天失聪……同学们回更加嘲笑我”

  (练读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由相貌引起的自卑,体会“我”的心情)

  3、讨论:试想当有人对你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听到是反应这么强烈?这么难忘。

  4、引导学生体会出我的感受强烈的原因:即老师的爱的强大力量。

  5、弄懂为什么“我”觉得这八个字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改变“我”人生的看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从中体会描写“我”自卑、喜爱、激动等感受的句子。

  三、拓展活动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四、布置作业 :

  抄写本课的词语。

  再读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4、难忘的八个字

  相貌丑自卑-——“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

  教后小结:

  “你喜欢这位老师吗?”一个问题抛出去,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喜欢!”为什么?“因为她有爱心!”

  那么,你喜欢你的老师吗?学生的声音弱下去。难道你们的老师没有爱心吗?“不是。有的老师虽然对我们也很好,但是我们感受不到温暖阳光的感觉。”是呀!我们都爱孩子,这就如泉水,孩子们需要的是滋润,而不是浇灌。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母矛盾与爱的情感。

  体谅、谅解。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教学创意:三次调换全方位比较,比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父母的心你明白吗?今天川端康成将我们展示这样一对父母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三、自学过程:

   1、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四、探究、明确;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人物顺序表情理由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夫妻二人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付钱

  第二天早上父亲二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妻子女儿不好意思婆婆太大了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夫妻二人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悲伤、落泪(感动)

  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要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因此尽管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们还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盖其事实意图,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说出实话。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

  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五、扩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谈你对父母心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概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1、用于演示把圆柱体积转化成长方体体积的教具。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我们学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揭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其中我们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3、教师: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圆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教师课件演示。

  二、自主探究,精讲点拨

  1、教师:那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像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同学们自己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1)你准备把圆柱体转化成什么立体图形?

  (2)你是怎样转化成这个立体图形的?

  (3)转化以后的立体图形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教师动画演示。

  (1)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2)怎样转化成长方体呢?(指名叙述:把圆柱体底面分成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你会操作吗?(学生演示教具)

  (3)教师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4)教师:这个长方体与圆柱体比较一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形状变了,体积大小没变。)

  (5)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讨论:切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板书: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V = S h

  三、运用公示,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如果要求圆柱的体积,你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

  ①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习七的第1题:填表。

  ②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试一试。

  ③知道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练一练的第1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④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一根圆柱形零件,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四、迁移应用,质疑反馈。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3、智慧屋: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积为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够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提醒大家一定正确计算出圆柱的体积,并且能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纸上的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

  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不足之处是:

  1、

  2、 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少。 教学时教师语言过于平缓,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学设计。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活动目标

  1、懂得遇事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取、拨、钩、浮”等词,理解组词:又深又窄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第一册28---29页。如有教学挂图4幅效果更好。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草地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会想到什么办法取皮球?

  2、观看挂图,展开以下话题的讨论:大家看到皮球掉进了洞里,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做的?引导幼儿讲出关心同伴帮助同伴的想法及做法;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火钳、钩子、竹竿等物品。

  讨论:使用这些工具怎样取皮球?会出现什么事情?引导幼儿理解学习词:取、拨、钩。组词:又深又窄。

  3、继续观察挂图,引导幼儿继续思考“取皮球”的办法,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问题总会解决的。出示手持各种工具的小朋友。①帮助幼儿观察图上小朋友手上的各种工具。②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用了什么办法,怎样把球从洞里取出来的。启发幼儿讲出皮球浮出洞时图片上的人物表情,体验帮助他人时的快乐心情。

  4、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讲述挂图内容。讲的时候要注意:

  ①小朋友在取球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②什么人用什么办法把球从洞里取出来?

  ③结果怎样?要求较为完整、连贯地讲述。在讲述过程中,教师继续帮助幼儿正确使用动词,操作活动教具。

  ④教师:刚才你们帮助图上小朋友想出了各种取皮球的好办法,真能干。但是,如果洞很深,钳子不够长,如果用钩子,钩子会钩破皮球,皮球是圆的,不容易取出来。请你们说说哪种方法最好,既简单又能很快取出皮球?请一名幼儿完整地讲述提水取皮球的经过。

  5、评价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多帮同伴做事情。

  取皮球课后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要培养幼儿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并鼓励幼儿敢于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掌握科学正确的原理,其次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创设宽松情境,这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的前提.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有意识的提出一些能让幼儿有不同想法的问题,多提一些类似:谁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并引导幼儿积极的思维,这是培养孩子质疑能力的关键.

  一节语言活动巧妙的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唯一不足的是应多准备一些教具,把幼儿分组作实验.参与的机会多,他们的印象会更深.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

  2、了解故事内容,感悟继母的狠毒、七个小矮人的善良,白雪公主的美丽??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悟继母的狠毒、七个小矮人的善良,白雪公主的美丽。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童话。

  1、 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一定听过很多故事吧,那童话故事你们爱听吗?今天老师就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选自《格林童话》(出示书),这本书里的故事原本是德国民间世代流传下来的,后经格林两兄弟十几年的收集整理,成了流传后世的文学瑰宝。这本书里故事很多都是在贫穷困苦的人民中流传的,所以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多是“弱小者”,他们虽然弱小,但是他们却比“强大者”精神优越,他们善良,正直,敢于用机智的幽默去和那些“强大者”们较量,而“弱小者”也总是最后的胜利者。想认识他们吗?看看,她是谁?(教师在黑板上帖上美丽的白雪公主的卡通图片)

  2、 谁愿意叫叫她的名字?

  3、 知道她为什么叫“白雪公主”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知道多少说多少。)

  4、 课件出示:

  《白雪公主》这本书的精彩封面,旁边写着“白雪公主”名字的由来:从前有一位王后,生了一个女儿,她的.皮肤像雪一样白,王后就给她取了个漂亮的名字叫白雪公主(学生边看封面及相关内容,边听配乐朗读介绍。)

  5、 喜欢白雪公主吗?想更多的了解她吗?

  二、 走进人物,自读自悟。

  1快快打开书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吧!读的时候要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

  2、现在,请大家再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次一边读一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谁愿意把你读懂的告诉大家?

  ⑴ 四人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4、.皇后为什么要迫害美丽的白雪公主?(因为她长得太美了。)真的吗?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冬天,王后正坐在王宫里为她的女儿做针线活儿,她抬头向窗外望去,看到窗外漂飞的雪花,一不留神,针刺进了她的手指,红红的鲜血流了出来,有几滴血滴落在飘进窗子的雪花上。她若有所思地凝视着白雪上的鲜红血滴,说道:“但愿我小女儿的皮肤像这洁白的雪和鲜红的血一样那么艳丽,那么娇嫩,头发像这窗子的乌木一般又黑又亮!”她的小女儿渐渐长大了,她的皮肤真的就像雪一样的白嫩,又透着血一样的红润,头发像乌木一样的黑亮。所以王后给她取了个名字,叫白雪公主。但白雪公主还没有长大,她的王后妈妈就死去了。

  1师配乐范读

  2看着图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3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4 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5全班交流,答疑解难。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白雪公主的美丽与善良;猎人的好心肠;七个小矮人的爱心;王子的真情;皇后的狠毒??。)

  6读读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的,你觉得最美的,或是你最想推荐给大家的句子,过会儿读给大家听。

  三、 读演相映,张扬个性。

  1、大家读了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呢?想不想演一演?那就分小组选择其中的一段演演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漂亮的头饰(展示白雪公主、猎人、王子、七个小矮人、王后、镜子等各个人物的头饰),过会儿演给大家看!

  2、森林晚会、(小小课本剧)

  四、 书签表意,升华情感。

  1、小朋友们,读了《白雪公主》。现在,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吗?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这精美的书签上吧!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签,交流评议。

  五、 以本为例,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其实童话王国里的朋友可多啦!

  瞧,在我们的《格林童话》中,还有勤劳的“灰姑娘”,动人的“睡美人”等(课件出示这两个故事的封面)。,这些朋友在等着我们呢!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和爸爸妈妈,朋友们一起读吧,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相关文章:

1.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9篇

2.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六篇

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6篇

4.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

5.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

6.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

7.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五篇

8.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九篇

上一篇:语文《灯光》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部编版《盘古开天地》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