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定位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一级主题“人与生物圈”中二级主题“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之后安排的,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第五章内容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果缺乏泌尿系统等排泄相关结构,调节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这一章节也为后面内容做铺垫,才能使教学具有整体性。
本节课包括“肾”、“尿液的形成”和“尿液的排出”三部分内容,并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一个观察思考和一个分析讨论。希望通过学习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片,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通过观察肾及相关的示意图,说出肾的结构特点;
3、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图表数据,区分血浆、原尿及尿液,并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肾结构和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肾结构的精妙性,认同其形态结构特点与其形成尿液是相适应的;
2、让学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确立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学生学习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呼吸及物质的运输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知识障碍:肾小体结构和尿液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尿液形成过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分析解疑,利用图表对比推测,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讨论,进一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交流。
四、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热情
通过生活场景展示尿液化验单,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1、排泄
活动:播放“排泄”视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完成学案:
排泄:人体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以尿液的形式通过______排出体外;
少量的水、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_____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形式通过______排出体外。
排尿是代谢废物排出的重要途径,尿的形成和排出离不开泌尿系统。
2、泌尿系统
活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阅读69页泌尿系统的组成,完成学案的.基础知识。
肾脏排出尿液
输尿管形成尿液
膀胱输送尿液
尿道贮存尿液
3、肾脏的结构
活动:给学生准备新鲜并解剖的猪肾,学生观察认识肾。
描述肾的形态,说出肾的位置
肾包括三部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观察肾的颜色及相连的三个管道
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活动:请观察课本67页,图3、4—2肾单位组成示意图,自主阅读课本完成讨
论题:
肾单位由哪些部分组成?
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两端血管名称肾小囊的结构
学生最后总结归纳;小组间展示交流。
探究:血流从肾动脉到从肾静脉流出所经过的途径是怎样的?
肾动脉
肾静脉
4、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顺利学习,我设计了如下:
第一步:结合课本68页3、4—3尿液形成示意图及相关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思考完成学案:
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_____作用和肾小管的____作用。
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时,除了_____和_____以外,血浆中的__、____、____、____都可以滤过到______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____时,全部的____、大部分的____和部分的____重吸收回____,剩下的_________形成尿液。
学生交流展示
第二步:展示尿的形成视频,学生仔细观察;
第三步:屏幕展示尿液形成2个过程;
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用
第四步:通过分析图表区别血液、血浆、原尿、尿液,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血液与原尿的区别血浆与原尿的区别原尿与尿液的区别
第五步:生活链接。回看小明尿液化验单
思考肾发生病变,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展示血液透析图片,学生情感得到升华,保护我们的肾,说出排尿的意义。
(三)综合建模
畅所欲言谈谈今天的收获
最后我精心搜集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学生当堂检测,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
课外活动:动动手展示你的风采
学生尝试用橡皮泥、红色和蓝色毛线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肾单位模型,下节课展示说明。
教学设计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再结合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都有所收获。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人体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尿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肾的结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关于感动中国人物捐肾救母的视频,设疑导入。师:视频中田世国捐肾救母的孝心令人感动,我们知道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危急人类性命,大家知道尿毒症如何根治吗?
生:可以通过肾移植进行治疗。
师:对,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肾移植可以彻底治疗尿毒症呢?肾在尿液形成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我看大家都摇头说不太清楚,那么我们这节课就详细地学习肾单位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新课讲授
1、认识肾单位的基本结构:挂图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泌尿系统的组成,提出问题:
(1)图中展示的是什么器官?(肾脏)
(2)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形成尿液)
教师出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指出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叫做肾单位。并引导学生根据示意图,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肾单位由及部分组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2)各部分有何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肾小球为血管球,肾小囊套在肾小球外,肾小管细长曲折,周围缠绕毛细血管,和肾小囊构成“小漏斗”型。)
教师归纳总结,并根据学生描述绘制肾单位的基本结构(板书)。
(过渡:我们知道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那么血液流经肾单位各部分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接下来我们深入地学习一下。)
2、了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多媒体展示健康人肾动脉的血液、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的成分表,并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如下问题:
(1)肾小囊中的`液体与肾动脉的血液成分有何变化,大胆猜想这些物质为什么会变化?
(肾小囊中的液体缺少红细胞和大部分蛋白质,是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2)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成分有何变化,这又说明了肾小管有什么作用呢?
(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尿素和无机盐浓度增加,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了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
教师归纳总结: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指出肾小囊中的液体叫做原尿,人类每天形成原尿约180L,每天排出尿液1、5L,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到血液当中。
教师播放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尿的形成的理解,并通过视频展示尿的排出过程:肾脏中形成的尿液→输尿管→膀胱(暂时储存)→尿道,并指出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尿是间断性的。并提出思考性问题:排尿对人体有何意义呢?(可以排出代谢废物,维持水盐平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病人尿液化验单,并提问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是肾的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如果尿液中出现血细胞、葡萄糖呢?
(四)小结作业
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归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想一想人体还有哪些排泄途径,查阅资料,分析不同排泄途径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我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认同排尿鲍意义。
三、教学重点
1.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数据到结果,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教师:泌尿系统模型、肾单位结构挂图、投影仪、投影练习题。
学生:教材、笔记本、了解有关肾脏方面的疾病及症状。
六、课时分配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意图
第五章人体内
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
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尿的形成
肾脏的结构:每1个肾脏都有100万个肾单位组成
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漏斗状囊
肾小管——细长,外缠绕毛细血管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内容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课标要求学生能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交流讨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六、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单位的结构,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七、学法指导
学法利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八、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讲学稿中自主学习内容。
九、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
人每天都要从外界摄取营养,同时也会不时地产生废物,在生命活动中人体会产生哪些废物呢?生回答。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排泄和排遗的不同这处。
新课知识:
1、泌尿系统的组成
出示课件泌尿系统图,组织学生独自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样的功能?,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图片得出: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液是在肾脏中形成的,血液有肾动脉流入肾脏由肾静脉离开肾脏。那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导出下一内容。
2、尿的形成
1)肾单位:
第一步:课件展示肾脏的结构肾单位的结构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叫做什么?每个肾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
2)肾单位有哪些部分组成?
3)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
4)肾小囊在哪里?和什么相连?
5)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的,又汇集到哪里?补充归纳肾脏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
第二步:展示自制的单位模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肾单位的结构。
引入一个问题情境,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略高于他们实际能力的问题,促使学生"跳一跳,够一够"去摘取它。进一步提出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肯定发生了一些生理过程,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2)尿的形成:
第一步:课件展示尿的形成的flash,通过动画展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即过滤和重吸收,使抽象的生理过程形象化,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点晴之作用。
引发思考: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时候有什么变化,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步:资料分析,指导学生阅读书82页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完成讨论,并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归纳。分析
1)原尿在哪里形成的?有哪些成分?
2)尿液在哪里形成的?有哪些成分?
3)尿的形成可以概括成哪两个过程?
第三步:归纳尿液的形成
在学生科学推测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尿的形成,以动感的画面促使学生形成整体形象,更利于学生掌握。
第四步:链接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医生在检验某肾病人的尿液时:
1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请分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
2如果发现了较多的蛋白质呢?
3如果发现了较多的葡萄糖呢?
3、尿液的排出和意义
用课件泌尿系统图,回忆泌尿系统的组成,同时进一步明确尿的排出途径。
设计问题"水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的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排出尿液?"引导学生补充提炼,加深理解排尿的意义。
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巩固练习(我能行)
1、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和多余的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食物消化后剩余的残渣(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2、人体内排泄物主要是通过系统完成的。它是由、 、和四部分组成。
3、每个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每个肾脏包括大约万个这样的结构。
4、肾单位的结构包括、和三部分。
5、肾小球是一个球,由分出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
6、在肾小球外面套着,其下连接。在肾小管的外面缠绕着大量的。
7、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系。肾小球和紧贴在外的肾小囊壁起着作用。当血液流经痛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外,血浆中的一部分、 、和等物质,都会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肾小囊壁过滤到中。形成的液体称为。
8、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大部分的和部分的被它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肾小管外面的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就形成了。
9、排尿不仅起到排出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的和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也有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表现自己,获得成功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新课的设计
通过回忆“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之一是运输代谢废物等,由人体产生的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引入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接着由学生总结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种类,由我讲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再由排泄主要是以尿的形式进行的来引入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
二、新课教学的设计
1、制作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及视频资料“肾的结构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与肾脏相关的知识。由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作出推想:
⑴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
⑵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
2、将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分解为三分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想、得出结论等。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3、制作flash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
4、教学内容的顺序更动为:先讲尿液的形成,再讲尿液的排出,再总结出泌尿系统的组成。目的是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数据,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的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量大,学生自始到终都处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实际用于练习的时间不多,故此环节我将之设为由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教师则用彩色笔勾出重点的方式,然幻灯片显示两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所设计的思考题,其中一道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见幻灯片7),另一道为拓展练习题(见幻灯片8),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本节知识与上一章血液循环的内容联系起来。
[教学理念]
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新旧知识的整合。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
[难点分析]
一、本节难点为:
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可分解为两个难点
难点之一: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难点之二: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
二、难点的突破策略
1、制作视频剪辑(见幻灯片3)引导学生认识肾单位的结构
2、制作肾单位(见幻灯片4,设置为自定义动画),巩固学生对肾单位的认识。
3、设计学生活动材料,通过资料分析二和三,得出尿液的形成经历了过滤和重吸收等两个生理过程。
4、自制flash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将过滤和重吸收两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法,讲授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的制作,学生活动材料的设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血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2、血浆的作用是什么?
讲授: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外。学生思考并作答:
1、血液有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
2、血浆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提问引入
复习旧知识,准备建构新知识。
引入并板书: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提问: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
简单讲解:排泄和排遗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讲授:人体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主要是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学生思考后作答:多余的水、无机盐、二氧化碳、尿素和食物残渣等。
引入并板书: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展示幻灯片2:肾的进出口液体的流动(为flash课件)
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并作答:
1、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想像一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是怎样的?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2、你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作出推测。
教师适当地引导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板书:肾脏学生观察、思考,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说出他们的感想。
回答、推测
学生观察、想像并说出自已的推测。(肾动脉—>肾内小动脉—>肾内毛细血管网—>肾内小静脉—>肾静脉)(肾内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1、推测肾是形成尿的器官
2、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新课教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资料分析一:进入肾的血液与尿液的比较
讨论:
1.比较尿液与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诊断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2.你能作出何种推测?学生思考,分析和比较
发现问题:尿液与血液的成分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作出假设:血液中的废物被过滤下来形成了尿。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假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对所给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通过所给的数据资料能够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的推测。
提问:血浆中的物质要被过滤下来,只有在哪一类血管中才能实现?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忆毛细血管适宜于过滤的结构特点
提问:由此你又能作出何种推测?答:毛细血管
答:略。
进一步作出假设:血浆中的部分物质在肾脏的毛细血管处过滤形成了尿。 回忆已有的知识,为建构下面的新知识即:“肾小球的滤过”作好基础。
视频资料展示肾的位置和肾单位的结构等(见幻灯片3)
引导学生从视频资料中捕捉信息:展播两次请大家认真记录你所听到和看到的?
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肾单位: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提醒学生注意肾小球的结构的特殊性。
设问:此处也是毛细血管,但有不同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肾小球这一结构的特殊性?学生描述他们从视频资料中所获得的有关肾脏的知识。
请多位学生回答:略
发现问题: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囊壁只有一层细胞
教师一边听学生的描述,一边及时将他们的描述与尿的形成相关的结构板书下来。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发现问题。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
展示课件肾单位(见幻灯片4)
要求学生集体回答出肾单位的三个组成。
要求学生参照第81页右边的图,思考肾单位内血液流经的血管。并请学生上讲台对照课件示意。学生观察并作答。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小静脉→肾静脉
一位学生代表上讲台对照课件示意。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肾小球是毛细血管,这样在肾单位中有几处毛细血管?
导入: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肯定发生了一些生理过程,究竟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从下面的一组数据中去分析寻找答案吧。发现问题:有两处毛细血管,都可能发生物质的过滤。创设使学生面临矛盾和产生疑问的心境,以激起学生的探求心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作出推测
要求学生看资料分析二:肾小球血液与肾小囊中的液体的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
1、你发现肾小囊中有哪些物质?肾小球的血液中又有哪些物质?
2、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 。
3、由此你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何作用?
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肾小囊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等。肾小球的血液中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蛋白质和血细胞等
2、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肾小球中的血浆。
3、由此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
提出明确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地分析问题,是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能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水平。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再发现问题:人体每天产生的肾小囊中的液体有150升,是不是都要排出体外呢?(提示150升相当于300瓶矿泉水)
设问:肾小囊中的液体是不是就是我们将要排出的尿液了呢?
讲授:肾小囊中的液体又称为原尿
板书:过滤→原尿发现问题:肾小囊中的液体是不是就是我们将要排出的尿液了呢?
学生分析、思考后回答问题:不是。原因之一:由资料分析一可知尿中不含葡萄糖,而肾小囊中的液体中含有;原因之二:每天排出150升是不可能的,否则人也将成了“木乃伊”
引入一个问题情境,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略高于他们实际能力的问题,促使学生“跳一跳,够一够”去摘取它。
提出问题:那原尿中的大部分物质如葡萄糖等又是怎样回到血液中去的呢?
设疑:你能推测出重吸收这一生理过程会发生在哪个结构吗?学生思考后作出假设:肾小囊中的液体即原尿中的大部分物质肯定会被重新吸收回血液中了。
推测:原尿在下行的过程中会经过肾小管,因为它的周围定分布着毛细血管,所以在这儿可能发生物质的重新吸收。
通过设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体结构的精致,渗透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资料分析三:展示原尿与尿液的一组数据,要求学生思考比较找出不同点。
1、你发现尿液中没有 和 ,说明了它们被全部重新吸收了。
2、你推测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的物质还会有 和 等。为什么?(提示学生对数据不仅要横向比较,也要从纵向进行比较。)
板书:重吸收→尿比较两组数据,找出不同,并回答:
1、你发现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和小分子蛋白质,说明了它们被全部重新吸收了。
2、你推测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的.物质 还会有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
学生得出结论:在肾小管处对原尿进行了重吸收。
提出明确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地分析问题,是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能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水平。
通过提示学生对数据不仅要横向比较,也要从纵向进行比较。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方法上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水平。
展示flash课件尿形成的两个过程(见幻灯片5)
请学生总结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学生观看课件并进行小结 通过动画展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即过滤和重吸收,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使抽象的生理过程形象化,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点晴之笔。
讲授:肾脏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一个人若得了肾衰竭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肾脏移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田世国,就是他为他敬爱的母亲捐献了他的一个肾。
讲授:肾脏不停地产生尿,最终是由输尿管负责向下运输。
人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在产生尿,然而排尿却是间断的,为何?
提问:排出尿有什么意义?
推测有输送尿的管子即输尿管
推测有暂时贮存尿的结构即膀胱。
学生回答:略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宝贵,感悟人间的真情。
展示课件泌尿系统的组成。(见幻灯片6)学生回答出人的泌尿系统的组成
要求学生小结本堂课的内容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巩固小结
思考: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将经过哪些结构才能随尿液排出体外?(提示:结合血液循环和本节知识进行思考)(见幻灯片7、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和基础训练 布置作业:作业布置难易适中,难题留作思考,下节课作答。
小结与反思
这一节课是本人于5月24日在全市上的一节初一新教材研究课。 听课的许多教师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在此我仅谈一谈我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的收获和产生的困惑。
1、收获
收获之一:将我在师大所学的flash制作用于教学实践中,由此我制作了一系列的教学课件,如肺内的气体交换、尿的形成等,收益匪浅,颇有成就感。
收获之二:对新课标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例如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活动等。
2、困惑:我认为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本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然而若要真正落实下去,一堂课的时间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将无暇顾及书后的练习,即使有的课时间充裕,但也无法顾及大容量的生物基础训练上的题目。然而为了应付会考,我们教师不得不占用那可怜的有限的课时,战胜本应属于学生进行活动的时间,要知道我们的教师几乎是在马不停蹄地赶呀、追呀,喘不得一口气。我深深地感到落实素质教育可真难呀,我们教师将任重而道远,但我无愿无悔,因为我热爱教育!
附2:学生活动材料
资料分析一
主要成分肾动脉的血液(g/100ml)尿液(g/100ml)
水9096
蛋白质80
葡萄糖0.10
无机盐0.721.1
尿素0.031.8
血细胞若干0
思考:
比较尿液和进入肾的血液的成分的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了哪些物质?
资料分析二
主要成分肾小球中的血液(g/100ml)肾小囊中的液体(g/100ml)
水9098
蛋白质80.03
葡萄糖0.10.1
无机盐0.720.72
尿素0.030.03
血细胞若干0
1、肾小囊中的液体只能来自 。
2、你发现肾小囊中有哪些物质?
3、由此你推测肾小球和紧贴肾小球的肾小囊壁起 作用。
资料分析三
主要成分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 (g/100 ml)尿液中(g/100 ml)
水9896
蛋白质0.030
葡萄糖0.10
无机盐0.721.1
尿素0.031.8
1、你发现尿液中没有中 和 ,说明了它们被全部重新吸收了。
2、你推测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的物质还会有 和 等。为什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简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废物排出的方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然后由教师小结。
2、泌尿系统的组成
⑴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
⑵解读图,思考回答: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考虑动态生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顺利过度到下一环节;也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设置悬念,为下一环节做一铺垫。)
⑶交流分享
⑷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入:
⑴医生为何可以通过一张单子、一些数据就能判断一个人肾脏是否有病呢?
⑵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数据分析:书本82页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讨论,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为什么血浆与肾小囊液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样大?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尿液是由肾小囊直接形成,为何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挖掘教材、提出新发现:
尿液同肾小囊液(原尿)比较,并没有新的尿素产生,为什么浓度会增大呢?
5、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
①肾脏形成尿液在腹腔脊侧,是怎样通过腹腔排到体外的?
②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③膀胱内的尿液从何而来?为何有贮存功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用图表列出排尿过程。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三)总结练习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练习略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5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是人体内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通过前面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人体的奥秘;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所以本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并且本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掌握,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的动画,培养总结归纳、语言表达的能力。
3.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树立健康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中成分含量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请学生分享尿毒症患者的病因。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排泄的概念,并提问:尿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排出的?以此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辨认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并思考哪个是主要器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会让学生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的颜色,推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及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为学习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尿的形成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肾单位的组成和肾小球的结构特点及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肾小囊与肾小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尿液形成的动画,并提问:血液在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以及肾小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后能够总结出:尿液的形成可以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过程。
最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健康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不同成分对比表格,并提问: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析后可知: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而进入肾小囊中。然后我会补充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我会继续提问:相比于原尿,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可以得出肾小管有怎样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请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补充,最终得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
通过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尿的排出
我会给学生分发尿的排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了解尿的排出及作用。
(三)巩固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或葡萄糖,分别可能是肾单位的哪一个结构发生了病变?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工肾脏的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前沿。
七、说板书设计
关于板书,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便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由此可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尿的形成过程。
二、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这一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这些废物进行分类,自然导出“排泄”与 “排遗”的概念及区别。由一句话:人体的“排遗”过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统中已详细了解,本课来了解人体的排泄过程切入课题。以提问:人体排泄的废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泌尿系统有哪些组成?
进入“泌尿系统组成”的教学:
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同时观察老师提供的泌尿系统模型,能比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再小组合作学习81页讨论题,对泌尿系统进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提问: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肾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开始“尿的形成过程”教学: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教材中有“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难点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设计[看:说“发现”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相关文字,结合观察图片,仔细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将明确:
1、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2、没有过滤的血经过肾单位后变化为尿和已过滤的血。
3、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接着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肾单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设计[问:说“疑问”的话]这一环节,学生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小组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互问互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观看“尿的形成”动态课件,丰富学生的感观。
然后通过[想:说“理解”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合前面的学习结果、进行语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过程。接着插入资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接下来的“帮我释疑”环节,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剖析,实现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更准确把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更大的学习兴趣。肾单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样排出体外呢?
进入“尿液的排出”教学:
再次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很准确描述“尿液排出途径”,阅读教材83页,概述尿液排出过程,人体排出尿液对自身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如:“尿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 [看:说“发现”的'话]、[问:说“疑问”的话]、[想:说“理解”的话]等环节的设计,体现观察→质疑→探究→释疑的完整探究过程,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有梯度,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能够完成的任务,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每幅图片都两次呈现,每次呈现的学习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通过“泌尿系统组成”模型直观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等图片观察、“资料分析”中数据资料分析,“帮我释疑”中生活问题剖析,让学生对“尿的形成、排出废物”由关注到理解,到对全过程准确把握。学生通过学习,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前面学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内容,开始学习,到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这都是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也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欲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
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
1、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立体的,直观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承接了前面的学习内容——泌尿系统及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掌握肾单位中如何形成尿液的过程。但这部分内容既抽象又缺乏一定知识的铺垫,因此,需要教师为学生架“桥梁”搭“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实现。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尿液形成的过程是非常抽象的,泌尿系统这部分结构又缺乏必要的了解,但好奇心非常强,这就给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希望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及操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更牢固。
三、教学策略: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尽量多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多媒体演示。制作直观教具,为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搭建了平台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1)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模型,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使学生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掌握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通过动手制作尿的形成过程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课堂气氛
出示一张尿液化验单,学生通过和正常化验单数值的比较,知道是红细胞和蛋白质的数量出现了变化,提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种变化是因为病人哪里出了毛病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我们先来了解尿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尿的形成过程。)
(二)合作学习,制作动态模型
1、出示肾单位的图片,老师和学生共同简单复习肾单位的结构,进一步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接着教师提问:能不能把这个过程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立体展现出来呢?指导学生完成尿的形成过程模型。由于生物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我们在这里准备的实验器材多是医疗器械,比如盐水瓶,输液器等。在制作过程中,启发学生们分工合作,对每一个结构的作用更加深刻。
2、交流分享:
本实验原理是利用NAOH溶液加入酚酞变成红色作为血液,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在肾小囊处放置滴加稀盐酸的滤纸在此处流出的液体为透明液体作为尿液。本实验设置一组对照,即没有加入滤纸的肾小囊。实验会出现两个不同结果:加入滤纸的会流出透明的液体,没加入滤纸的流出红色液体。
(1)请第一组展示完成后的模型,并讲解。完成后发言:
1、指出模型的各部分结构
2、指着模型说明尿的形成过程。
3、通过打开液体开关完成实验。
该组装置肾小球外有完整纱布包着,并且纱布被老师提前用稀盐酸打湿,所以流出的尿液为无色透明的。
(2)请对照组第二组展示模型,该组的实验装置流出的液体仍然是红色,引导学生讨论原因,学生指出本组的装置肾小球外包着的纱布是破损的,而第一组包的纱布是完整,装置中纱布破损就相当于肾小球破损,会滤出大分子的血细胞。
(三)讨论交流,分享成果
老师提问:为什么肾小球外缺少纱布就会导致尿液成为红色?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血液的成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会形成尿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大家看模型并参阅课本62页分组讨论完成问题。
(1)血液和肾小囊液成分有什么不同?说明肾小球有什么作用?
(2)在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尿液中并没有,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学生会对第一个问题做出回答指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然后一起解决开头提到的化验单问题,指出病人的肾小球出了毛病,使本来不能滤过的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滤过了。第二个问题体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四)、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尿的形成过程的两个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与鼓励,为学生顺利学习下一环节的内容打下基础并增强信心。指导学生为了更好的理解尿的形成这个重点,可以分角色表演一下尿液是如何形成的,进一步归纳尿的形成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 尿的形成
滤过 血液
原尿 重吸收
尿液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脏的结构、功能
3、理解尿液形成过程
4、学会看尿液报告单
二、教学重点:
1、尿液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肾脏与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2、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尿液的形成依赖哪个系统?
2、泌尿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其中主要器官是?
3、肾脏位置?数量?颜色?形状?结构组成?
4、肾单位有哪些部分组成?
5、肾脏与肾单位的包含关系?
6、肾脏功能?肾单位功能?
7、血液、原尿、尿液联系?
(三)合作探究
1、结合尿液形成过程分析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区别?
2、分析病人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g/L):
讨论:
(1)、与正常人比较,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标是不正常的?
(2)、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
(四)小结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脏的结构、功能
3、尿液在肾单位形成过程
4、会看尿液报告单
(五)课堂练习巩固
1、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各器官的功能描述,写出相应器官名称.
2、如图是肾单位结构模式图,其中具有重吸收作用的部位是()。
3、如图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图中④是 ;③是 。
(2)③中的液体是 ,经 作用形成的'。
(3)⑤中的液体是 。经图中⑤肾小管的 作用,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吸收回血液形成的。
4、从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流出的液体分别是()
A.原尿、原尿、尿液
B.血液、原尿、尿液
C.血液、尿液、尿液
D.原尿、血液、尿液
5、正常情况下血浆、原尿、尿液中都会含有的物质是()
①蛋白质
②葡萄糖
③尿素
④水
⑤无机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6、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如表(单位:g/100mL),根据样液的成分判断A,B,C三样液分别是()
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尿素
A.样液99
B.样液95
C.样液90
A.原尿、尿液、血浆
B.原尿、血浆、尿液
C.尿液、原尿、血浆
D.血浆、原尿、尿液
7、如图是正常人肾小管内某种物质的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该物质是()
A.尿素
B.无机盐
C.葡萄糖
D.水
8、尿液与原尿相比,一般不含葡萄糖,这是由于()
A.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膀胱的储存
D.输尿管的输送
9、肾炎病人的尿液中,若发现有红细胞和蛋白质,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肾单位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10、农民将人尿收集起来,加水后浇在菜地里,能加快菜苗的生长。原因是正常尿液的成分中含有()
A.尿素
B.水
C.蛋白质
D.葡萄糖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12-10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06-10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07-01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06-29
尿的形成和排出导学案设计12-22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10-03
最新课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范文04-02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范文12-13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