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搀扶教学设计

2021-03-30 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用搀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用搀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感悟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重点:感悟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帕尔曼的照片以及他的独奏曲。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帕尔曼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帕尔曼的演奏,学生评价。

  2、由生猜想这位演奏者的形象。

  3、课件展示帕尔曼的形象以及简介。(请生说说感受)

  4、带着自己的感受快速的读课文,画记下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品读文本,感悟文本。

  1、走进人民大会堂时——知之甚少

  (作者只知道······ 只是想······)

  2、当帕尔曼出现时——怦然心跳

  【是什么让“我”的心怦怦跳动的呢?(是他独特的形象;一个世界顶级小提琴家的形象居然是这样的?这样一位特殊的人能成为世界杰出小提琴家?······)】磁铁吸引(一种惊奇,一种敬意,一种崇拜)怎么读?指名读!

  3、听到帕尔曼的琴声时——无与伦比

  谁知道‘无与伦比’是什么意思?(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谁能为它找个近义词?(无可比拟、前所未有)从那句话可以体现出帕尔曼的琴声是无与伦比的?(挤挤万人的大会堂如此安静,我还是第一次经历。)说明大家都被他的琴声陶醉了!谁来读读?

  5、一曲终了时——最让我意外而感动

  让作者最意外而感到的是什么?(他站起来向观众示意,最感动的是他一次次站立的失败到最后的终于站起来,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大家感动。)

  课件展示:

  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着自己试图站起来。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谁来读读他这三次的失败?师生评议。

  (此时的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此时他的同伴、他的观众都在——热切的望着他,都希望他——重新站起来。所以大会堂里——安静极了,都在——等待他的站起。)

  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此时的大会堂——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试问:这雷鸣般的掌声仅仅是为他的琴声而鼓的吗?还为他的什么而鼓掌?(还有帕尔曼,帕尔曼的精神,他意志顽强、坚持不懈、身残志坚的精神。)

  试问:你从帕尔曼这四次的站立过程体会到他的什么精神?

  (坚持不懈、意志顽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不屈不挠、)

  所以作者说: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指名读,齐读。)

  读到此处,你感受到帕尔曼的人格魅力是什么呢?指名说。

  (他那意志顽强、百折不挠、身残志坚的精神。)

  6、音乐会结束了,帕尔曼走了——谢谢您!

  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生评议。

  “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言外之意是帕尔曼不仅给人们留下美妙的琴声还留下些别的,那是什么呢?

  “为这个,让我这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文中的“这个”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谢谢帕尔曼呢?

  (“这个”是指帕尔曼给人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帕尔曼不仅带给“我”这么动听的音乐,还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所以“我”要谢谢他。)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习完课文,你想对帕尔曼说些什么?(课件再次展示帕尔曼的图片)

  2、像帕尔曼这种身残志坚的人,你还知道哪些?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残疾作家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霍金、美国总统罗斯福······)

  板书设计:

  10 不用搀扶

  帕尔曼

  人格魅力

  (身残志坚)

不用搀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帕、曼、袂、怦、拄、磁、魅、搀”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1.出示一则名人名言,让学生谈读后的体会。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爱迪生)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不用搀扶》。读了以后,相信

  大家对这则名人名言将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轮流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帕尔曼艰难站起的经过?哪些语句

  具体描写了观众的反映?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帕尔曼终于艰难站起的语句,用“﹏”画出

  具体描写观众反映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探讨,说说自己的初步认识。

  4.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四、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1.组词。

  袂()拄()帕()

  决()住()拍()

  诀()注()泊()

  2.抄写生字带的词语。

  六、板书设计:

  不用搀扶

  帕尔曼联袂拄着磁铁

  怦然心动魅力搀扶歉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复习。

  认读词语。

  二、抓住重点,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交流课文中最能体现人格魅力的句子。

  2.出示句子。

  (1)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自己试图站起来。

  (2)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3)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4)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3.品读以上语句,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三、深入体会,感悟情感。

  1.“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1)“他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什么?

  (2)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你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2.“为这个,让我这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1)“这个”指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谢谢音乐大师?

  四、小组讨论:

  对于“搀扶”和“不搀扶”,你是怎么看待的?

  五、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听写生字。

  七、板书设计:

  不用搀扶

  起来——跌坐

  不用搀扶再起来——又没成功

  (身残志坚)又试——又失败

  第四次——终于站起来

【不用搀扶教学设计2篇】相关文章:

1.不用搀扶教学设计

2.不用搀扶教学课件

3.湘教版《不用搀扶》优秀教学反思

4.《不用搀扶》阅读答案

5.《不用搀扶》小学生读后感

6.不用嗓子的歌手教学设计

7.《不用嗓子的歌手》教学设计范文

8.不用嗓子的歌手的教学设计

上一篇:《谈生命》教学设计 下一篇:基于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