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2021-03-29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成语的意思;

  2、了解作者、文体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2、筛选信息,厘清文章内容和说明顺序;

  3、通过品析语句与字词,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

  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难点:厘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提示导入)

  二、预习检测

  过渡语: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

  (1)指生读(学生间互相订正)

  老师强调易错字和重点字词

  臀、褶皱、两栖、追溯

  (2)学生解释成语意思

  (3)齐读生字词

  2、作者简介

  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确: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体

  明确:事理说明文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课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本文阐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恐龙无处不有(提示学生思考:恐龙为何无处不有)

  【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大家已经知道了文章的事理,那本文是如何一步步阐明这个事理的呢?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恐龙无处不有?

  (2)恐龙是如何跨大洋到达南极的?

  (3)什么是“泛大陆”?请简述“泛大陆”最后一次的分裂过程。(注意时间词)

  (4)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步步展开推理,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1)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分裂过程:大约2、25亿年前,泛大陆是完整的——在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大约在5000万年前,印度向北移动,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4)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通过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那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呢?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发现问题——产生质疑——找到答案——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

  小结: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一个生物学上的发现对推动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证明了不同学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例如物理学上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等等。

  四、研读文本

  过渡语:本文作为一篇科技类的说明文处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点。

  4、找出文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2)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学法总结】

  说明文中分析某个词语如何体现语言准确、严谨性特点的方法:

  解释词语的意思+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过渡语:本文吸引人除了它语言的准确性外,还因为它具有生动性这一特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使说明文语言生动有趣的。

  5、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试举出一例,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驮”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趣、生动、形象。)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语:我们除了了解到本文语言科学严谨外,也了解到了科学家们思考、处理问题时方法。

  6、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本文对你日后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1)要善于联想、想象。

  (2)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

  (3)多角度思考问题。

  总结语: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成板书)

  (四)再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备: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五)拓展延伸

  讨论: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

  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瞄准器。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

  (六)师总结:

  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

  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2.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

3.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4.《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范文

5.《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6.五年级《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7.《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范文

8.花恐龙教学设计范文

上一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下一篇:《初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