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2021-03-15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镜面对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能力点: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学会欣赏对称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正确判断镜子里的样子。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镜子、图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你哭她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

  师:是的这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学习镜面对称。(板书:镜面对称)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的图片。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

  2、学生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镜面对称

  3、你能举出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先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是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2、出示半个蝴蝶、雪花、天坛,问:这些是什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3、回家后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

  4、开放题;小明在镜子里看到他去公园的时间是9时,你知道实际时间是几时吗?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就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镜面对称(教材第69页)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镜面对称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分析

  《镜面对称》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见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69页)。通俗地说,"镜面对称"是指相对于一个平面的对称。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数学,用学得的知识解决数学现象。

  本课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是最常见的两类镜面对称,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下面的"做一做"呈现的是照镜子的活动,意图是通过镜面内外人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对称作为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与学

  生的日常实际联系较多,故在二年级上册引入"对称"这一常见变换应该说是必要的。对称的表现方式很多,如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囿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只对轴对称和镜面对称作了介绍,其中镜面对称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

  《镜面对称》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来学习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又不同于轴对称,它富有变化性。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来体验,在"玩"中学,从体验中获得知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镜面对称的特征不容理解,可能会对镜面对称特征的感知、描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在操作体验中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⑵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

  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美。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法:活动探究,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2、教法: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分析。

  七、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教师准备一些镜面对称的图片。学校里有大镜子的组织学生去镜子面前"照一照",如果没有,教师准备一面大镜子。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引出水面对称

  1、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问题。

  --月亮真的掉到水里了吗?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2、汇报:平静的水面就象镜子一样,猴子捞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当然捞不到月亮。水面这个大镜子真是太奇妙了。

  3、同学们,平常你见过这种现象吗?出示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的倒影。

  4、继续欣赏水面对称图片(说明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大小形状一样,是一种上下对称。)

  5、导入镜面对称

  师:除了水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镜子里。出示第二幅主题图。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里的数学)

  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

  [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平时的认知,初步悟出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动作一样。]

  (二)、镜面对称,探究镜面对称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你们想不想自己到镜子前去做一做动作,照一照自己呢?

  生: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齐答:想!(学生走出教室,到大镜子前去照一照)

  师:那么,大家一起来观察观察"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变?

  (学生们投入到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在镜子中做出了各

  种各样的动作,一边做,一边议论。稍后回到教室。)汇报交流:镜子外的我和镜子中的我,大小一样,前后、上下的位置也没变,就是左右的位置变了。

  师:照镜子,就是我们数学中说的镜面对称,镜面对称的特征就是左右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把学生喜欢做的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清晰地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和相对性。]

  (三)、巩固练习

  1、游戏:《照镜子》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也可以学生跟学生做照镜子游戏。)

  师:我蹲下。生:我们也蹲下。师:我起立。生:我们也起立。师:我向前走。生:我们也向前走。师:我向后退。生:我们也向后退。师:我左手摸右耳朵。生:我右手摸左耳朵。

  [说明: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也可先请一个学生与教师合作,其他学生判断这名学生做得对不对。这样设计是照顾一部分学困生。整个游戏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动作,既巩固了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2、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课本71页第5题。)

  3、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课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拓展题

  (1)写下1-9的一排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

  (2)找找镜子外是什么时候?教师出示几个镜子中的钟面让学生说说镜子外实际是几时几分?

  (四)、回顾总结

  说说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九、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

  前后 左右--变

  上下 互换

  十、作业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9页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检验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未知。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检验活动,初步理解镜面对称的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镜面的左右是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具准备】大镜子一面,数字卡片,课件,字母卡片。

  【学具准备】每人一面小镜子,数字卡片,字母卡片,水果一个。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

  1.要营造师生亲和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尊重学生要体现在一言一行上,亲切生动的话语,微笑和蔼的表情,自然真挚的体态,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及整个身心都感受到舒服、自然、放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每个人的关爱。不用怕失败、不用怕犯错误,随时得到的是鼓励、激励。教师会和他们同思考,同提问,同判断,同理解,同解决。师生携手,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乐于参与,主动提问,积极实践,对学习也更加自信了。

  2.要满足学生需要,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在新授中,首先出示判断题,让学生产生分歧,主动提出用实践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方式的不同,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建议自主选择实践操作的内容和形式,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验证方式与合作形式。能力强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实践观察镜面对称中的一些现象,有的学生则与同伴合作共同实践操作,观察这些现象。这样教学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3.活动要丰富有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课堂始终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观察体验镜面对称的现象。通过学生的个人活动、生生合作活动、师生合作活动,充分体验、感知镜面对称的一些现象,尽可能地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交流、实践和自尊的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本课有以下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1.镜面对称、平面对称都是对称中的现象,“镜面对称”一词对学生而言超出范围,用“对称”更为合适。

  2.学生照大镜子来感知、观察镜内外现象的时间和活动都少了。应该让学生充分照镜子,使学生建立表象,感受、理解镜面对称现象。

  3.课件应该再生动形象些,能用动画表现出镜内外人前后、上下位置的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变化就更好了。

  4.练习活动中蝴蝶等的半个图案如果能给每个学生一个,让学生自己拿图案照镜子,利用镜面对称看到图案的整个面貌就更好了。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2.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3.《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4.镜面对称的教学设计

5.《镜面对称》教学设计(通用5篇)

6.《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7.《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8.《镜面对称》教学反思范文

上一篇:大班美术扎染教学设计 下一篇:小学生作文评讲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