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精选1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风筝教学设计 篇1
歌唱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优美轻巧的声音唱歌。
2、通过符号掌握和表现歌曲中的连贯与停顿。
3、能正确地对待评价,并从同伴的表演中获取信息。
活动准备:
1、对风筝的形状、特征、玩法有一定的了解。
2、两种不同符号的条形卡纸。
3、打击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在《化蝶》的乐曲的伴奏下,做“蝴蝶飞”进教室,每句句末做采花蜜动作,表现乐句的起止。
二、 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谁会用优美和活泼的唱法演唱歌曲。
2、全体幼儿分成两组,用唱衬词的方法,练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三、 学习唱新歌《放风筝》。
1、春天到了,一阵阵春风吹来,小朋友都到田野去玩,有的小朋友还放起了风筝,你们有没有见过风筝呀?幼儿学习新歌词,教师说出歌词后,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念歌词。
2、教师范唱歌曲,幼儿感受歌词优美的情绪。
3、我们来听钢琴是怎么唱歌的,钢琴唱一句我们就跟着唱一句哦,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曲。
4、教师出示条形卡纸。比较两种符号的表现方法。(连贯与断顿)
教师出示波浪线问:“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幼儿自由猜测。教师,这个符号在唱歌中表示连贯,就是我们要一直唱。
教师出示小三角形的卡纸,这在唱歌中会表示什么呢?
哦,这在唱歌中表示要短顿的唱。
5、倾听歌曲伴奏,体会歌曲的什么地方要连贯的唱,什么地方要短顿的唱。
6、边看教师(幼儿)指符号,边唱歌曲。
我们来看着图来唱歌,我来请唱歌好听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指图我们唱歌。
四、 有表情的唱歌。
1、讨论:用怎样的歌声表现风筝在天空中飘盈?
用怎样的歌声表现放风筝时的快乐?
2、根据讨论的结论,进行练习。(优美连贯;活泼轻巧的)
五、 轮流到教室前面进行表演,其余幼儿学做评论员,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同伴的评价。
六、 复习活动:打击乐《拔跟芦柴花》。
1、在教师与幼儿的指挥下,分别演奏两次,注意演奏时用合适的力度,与同伴合作表演。
2、正确的收拾活动室,整理打击乐器。
风筝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理解“乐坏了”等词的意思,会写“祝、幸、福”三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3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直观形象
1、课件出示纸船和风筝图。
2、强调“风筝”连读应为轻声。
3、揭题:“纸船是水中漂的,风筝是空中飘的,一个是天上的,一个是地上的,它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学习了这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
1、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畅,并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词。
3、检查带生字的句子。(出示)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三、细心研读,深入理解
(一)导读1~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导读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读3~6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 3 4 5 6
(二)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区分“飘”和“漂”
(1)“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2)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3)让学生将飘荡 飘流 贴到黑板上合适的地方。
4、如果你是松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为什么?
5、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三)不知不觉大家都被感动了,特别是最后一句“松鼠把一只只纸……”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心里就会默默对小熊说上一句话,他会说些什么呢?小熊看到一只只纸船向他漂来,他会怎样呢?小朋友,下一节课我们再在课上交流好不好?
三、写字训练:
过渡:让我们对所有的朋友说——祝你幸福!祝你快乐!让我们把祝福写下来吧!重点写好这三个生字!观察一下,怎么写好看?
(一)提示:
1、“祝”、“福”左窄右宽,示字旁的笔顺;
2、“幸”横笔很多,注意主横的突出。
(二)把祝福写在属于你的纸船和风筝上。(注意写字姿势)
(三)把祝福送给你的朋友——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现场听课的老师。
风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学会本课12个生字(含3个多音子)及10个新词。
过程与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5、6、9自然段中自选一段背诵。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文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板书:2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25)
1、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汇报学生字情况)。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再读探究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4。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5。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课件。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释放出来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以及对我的影响。
三、布置作业:一般生:抄写生字词(10)
优秀生:查阅资料,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5)
1、师板书;风筝2。师再板书“理想的”
3、师让生看课题提问(板书大“?”)
4、生一提:为什么要加上“理想的”?
5、生二提:理想的风筝什么样?
6、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都不错,老师也有问题,不过先不告诉你,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后你们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25)
1.师:本文讲了谁?刘老师
2.师:他的样子怎样?在第五自然段(师让生齐读)
3.课件:师出示这一文段,并设问:从外貌上,你觉得
刘老师怎样?
生:忠厚生:慈祥
4.师提示:刘老师还有一个使一看就忘不了、与平常人
不一样的特征是什么?
生:残疾(生再齐读这一段。)
5.师:课文还写了刘老师的什么事?
生:玩风筝生:讲课
6.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细读揣摩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7.班上汇报。
⑴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⑵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⑶课件: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三、对课文进行总结(10)
1.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的?最好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课件:刘老师是个()的人
3、生讨论
4、师:谁愿意展示你的答案。
生一:我认为刘老师是个坚强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
生二:我认为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
生三:我认为刘老师是个顽强的人,因为课文中这样写道“……”
5、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从这篇课文学到什么表达方法。课件文字
生二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借物喻人。
生三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通过外貌来写品德。
生四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写好某个人主要通过事来表达。
五、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5)
一般生:熟读课文,找自己喜欢段落背诵
优秀生:(1)写法上的启示。
(2)你想对刘老师说什么?
风筝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与实践,使学生学会扎制简单的风筝。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动手制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扎制简单的平板式风筝的方法,学会扎简单的风筝。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创作出造型各异的风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风筝骨架、成品风筝。
四、教学过程
程序
内容
师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
运用古诗《村居》导出“风筝”,播放视频,激趣导出“扎”。
让学生背诵《村居》,说出“纸鸢”的意思,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板题:扎风筝。
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蝌蚪式风筝、六边形风筝)及风筝骨架。
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利用投影演示。(提线拴制方法。①找到中轴(竖竹条)与上横条的交点;②以交点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各量一段相等的距离,穿线。
③在中轴与下横条的交点再穿一线。④将风筝平放桌面,提起提线,当上提线所处的平面与风筝面垂直时,下线的长度就定下来了,将三线拴合,打结,风筝制作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动手制作、讨论、研究骨架的绑扎方式、拴提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筝的对称,明确制作过程。
通过尝试,知道蝌蚪式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迁移创新
学生基本掌握了扎蝌蚪式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别的式样的风筝。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扎、糊、拴提线、绘。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
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师生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后拓展
播放视频。传承风筝的文化,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下课后,周末里,我们再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试着发现问题,完善制作的风筝,总结放风筝的技巧。
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调动了实践的积极性。
风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过程】
一、猜题中揣意
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
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给予的是“理想”一词,请大家猜测一下,课文会赋予风筝什么含义呢?
【设计意图】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而又常常被学生忽略,猜一猜,揣摩一下,可感知题目的精心,也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在习作上的通病是不会精心取题,不懂得含蓄地将题目与文章的主题融合,所以平时的阅读教学应充分关注这一点,适时利用教材的优势顺势引导。
二、浏览中明构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看看内容与我们的猜测相同吗?
2.明确内容。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人)写人的文章却以物为题,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有什么特点?(物与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浏览课文。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事来表现,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⑴概括事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
⑵归纳分段:前两件事可归在一起,同为刘老师的“工作”部分,“放风筝”为他的“生活”部分。(对应段落分段)作者在选材的时候既关注了刘老师的工作,又关注了他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与内容,明确选材时既关注工作,又关注生活,更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对比学生习作情况时的选材单薄,从篇章的布局结构上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赏景中循路
1.赏景。看看文章是怎样引出刘老师的。(读1~3自然段)(明确不属开门见山,而是由景引出,娓娓道来)
2.循路。(出示三个拟人句)⑴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点?⑵这三个拟人句能不能调换?(明确作者思路清晰,由春景带出风筝,然后由风筝引出人物,自然含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仿说。你的一个好朋友在秋天的季节离开了你,你想起他,可以怎么写?
【设计意图】
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式的开头,在赏景中及时抓住练笔的机会,明确思路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说,为最后练笔作了指导和铺垫。教学的资源一旦被发现要及时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用足文本,真正体现“用教材”。
四、悟情中得法
1.学习“笑谈腿疾”。
⑴介绍人物。(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读着作者的介绍,你心头涌起的是怎样一种情绪?(深深惋惜其不幸)
⑵体会内心。然而刘老师本人却是这样说的——(齐读刘老师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文中的“只是”两字可用“致使”,为何刘老师用“只是”?(从一份宽容中感受到人物的乐观、开朗、自信)
⑶“酸涩”勾连内外。字面理解:这里有一句“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何谓“酸涩”?
勾连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曾经心里泛起过酸涩?(启发拍毕业照时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体会)那么文中的同学们又为何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为刘老师的不幸惋惜,同时被他的开朗、乐观而感染,内心十分复杂)
⑷小结提升。仅有描写刘老师的语言和外貌的片段可以说“泛起酸涩的感情”吗?(明确作者选材的精心,只有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才能这样说)
填空:刘老师虽然( ),但是( )。
【设计意图】
一段文字分两块学习,最后由“酸涩”勾连起来,既悟得人物的精神和师生的情谊,又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在构段方面也常缺乏新意的,如何剪裁加工材料是写好文章的一大技巧,在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酸涩”一词悟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习“板书”。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残疾的老师,作者没有写他怎样上课、怎样辅导学生,却选取了“板书”这样一个细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⑴默读。圈画批注。
⑵交流。(在刘老师分解的动作中体会精神)
填空:刘老师的这一转,是()的一转,也是( )的一转。
⑶体会。是什么力量使刘老师能够坚强地面对这一切?文中同学们的心头又涌起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
关于刘老师的两件小事,运用两次精当的填空练习,抓一个细节,人物的精神得以凸显,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回扣中练笔
1.总结。刘老师的这根圆木棍,撑起的何止是他残疾的左腿,撑起的何止是他强壮的身躯,撑起的更是他那一份——对工作的热爱。两件小事中,刘老师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此时,你看到的是怎样一位老师?填空:一位( )的老师
2.回扣。此时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章的开头,你能从中读到刘老师的影子吗?或者还能读到一些其他什么呢?(人物的影子和师生的情谊流露在字里行间,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啊)
3.练笔。(二选一)作业一:模仿课文的开头,续写一个片断,可以写你的朋友、亲人或老师;作业二:以“我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为结尾写一个片断。
【设计理念】
感悟人物精神风貌后再次阅读开头,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明了文章在叙述时的精妙,并趁热打铁,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高林生语)因此阅读教学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还 要把理解与把握课文表达了什么和课文如何表情达意的相融合,注意提倡用心去体会课文是如何表达实体与过程的。整堂课将情与法有机地融合,既关注文章写了什 么,又关注了表达的方法,随学随练,读写真正结合,保证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风筝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习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具: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
二、读课题,初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四个句子
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四、识记生字(我会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办法
3、摆字卡读
五、做识字游戏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六、我的发现:扎、抓
七、我会写(范写扎、抓),学生练写
八、我能读好(“乐坏了”的两段话)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九、师:是啊,这纸船和风筝为他俩带来了多少快乐呀,让他们成了好朋友,等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音乐响,师范读7-11自然段)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达到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
风筝教学设计 篇7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过程与方法: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林晓铃
风筝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2、课外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中的文章,写一篇读书心得,准备开讨论会或交流会。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的三纬融合是这样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毁
我 风筝 弟
情
严厉 自责
风筝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会写“扎”、“抓”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从读中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文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准备
松鼠、小熊、纸船、风筝贴图,cai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件小礼物(出示纸船和风筝),这是,这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纸船和风筝〉〉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相机指导:“筝”单独出现时读一声,和风交朋友时读轻声。)
二、识字写字
看,纸船载着词语宝宝慢慢漂来了,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认读,结合正音)。
课件出示:我会认
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抓住草莓幸福吵架
(“扎”、“抓”呈红色)
仔细看看穿红衣服的两个字宝宝,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区别字形)怎么才能把他写得既正确又美观呢?(随机指导写“抓”和“扎”,再利用展示平台展示书写结果。)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松鼠和小熊住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引导观察,说话:仔细看看,远处有,近处有。(随机板画)
过渡:松鼠和小熊的家安在这,请孩子们打开课本92页,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
2、贴图
(谁来帮松鼠和小熊找到家?)指名贴图。
其他孩子仔细看:他们贴对了吗?说说理由。
小结:(师指贴图)松鼠的家在山顶,小熊的家在山脚,他们相隔那么远却成了好朋友,是怎么回事呢?请孩子们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3、初读二到六自然段
(1)、和同桌一起读课文
(2)、出示句子:和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3)指名答,追问:“纸船是谁送给谁的?风筝呢?(师随机演示纸船顺水漂流和风筝随风飘荡并贴图)
(4)、出示句子: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齐读,比较:上面的漂与下面的漂,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引导加动作读句子
4、精读三、五自然段
小熊收到了纸船,松鼠收到了风筝,他们心情怎样
(1)出示图片和相应课文内容:仔细看图,再小声读下面句子,你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乐坏了)
(2)追问: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快乐,高兴极了,美得不得了……)
松鼠和小熊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自由回答)
(3)、指导朗读(假如你是松鼠或小熊,收到了朋友的礼物和祝福,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指名读,生评,(追问:你们觉得他高兴吗?谁能读得再高兴点?)再指名读,再评或范读。男女生赛读(男生当小熊,女生当松鼠,比一比谁最高兴。)
(4)、配乐齐读一到六自然段。师:是啊,小熊乐坏了,松鼠乐坏了,大家都乐坏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感受朋友间的快乐吧。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他们生活得多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忧伤音乐响起)他们俩为了一点小时吵了一架,结果,(引读大屏幕上的句子)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音乐停)孩子们,假如你是松鼠,假如你是小熊,和好朋友吵架了,你会怎么做了?(自由发言)松鼠和小熊到底怎样了?请大家看大屏幕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合作学习七到十一自然段
(1)、小组长带领学习伙伴读课文7到11自然段,边读边想:
小熊,松鼠吵架的心情怎样?
他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2)、组内交流看法。
(3)、全班交流。(组内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心情:难过
想:和好
做:扎风筝、折纸船、放纸船
结果:和好
随机指导朗读八到十一自然段
四、拓展说话
纸船又漂流在水上,风筝又飘荡在山顶,松鼠和小熊还会在纸船和风筝上写些什么?
自由发言,随机进行激励性评价。
结束语:孩子们说得太好了,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你就会拥有幸福和快乐。
风筝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四、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放找
风筝教学设计 篇11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风筝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课前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
2.纸船、风筝、小熊、松鼠图片。
课前交流:
学生介绍自己或好朋友。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教师手持纸船和风筝)你们认真地看老师写这两个词,板写课题。
2.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生词。
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读文。
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贴图:松鼠、小熊),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读文2、3自然段。
阅读理解小熊和松鼠建立友谊的过程。
1.小松鼠是怎样传递自己友谊的?从“漂呀漂”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试着读,体会“漂呀漂”在句中的作用,感悟句子的美。
2.小熊拿到了什么?是什么表情的?课文是怎么写的?重点指导2、3自然段的读。
3.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么想呢?小熊是怎么做的?一生读文4、5自然段。
4.通过比较字形、理解字义,懂得两个“piao”的不同。
男、女同学比一比读 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阅读理解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痕的内容,体会内心感情。
1.师读6、7自然段。
听老师读完,你们的心情怎样?练读“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1.体会松鼠、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痕后的内心感情。
阅读理解友谊恢复的内容,升华情感。
1.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通过读第10自然段体会松鼠的心情。
1.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松鼠对和好充满期待的复杂情感。
体会人物内心,读出他在纸条上写的那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1.师生一起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堂延伸
1.小熊看到一只只纸船向他漂来,他会怎样呢?课件展示风筝满天、纸船满溪的场面。
2.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种事情?
教师总结
写字练习
讲解、多媒体演示“幸福”两个字的写法。
五、课堂总结。
课件:
风筝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预习和教师强调,学生掌握本文重要字词。
2.通过阅读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一篇课文主要事件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抓住本文叙述的主要事情。
2.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明确本文的亲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明白为父母者虐杀小孩的天性是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社会使得人们慢慢的忘却的这种可悲,于是这种可悲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文中的思想
作业内容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你有过类似的父爱经历吗,请你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儿时的回忆多半是美好的,不过如果因为你的父母曾经粗暴的干涉过你的喜好的时候你的回忆会带些苦涩,你可曾想过许多年后的父母想起这样的事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今天我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朗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板书重要字词。
2.教师稍微讲讲重要字词。
3.指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作者叙述了他曾经做过的一件错事,是什么?对此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说明:因为鲁迅的语言不易理解,因而设计学生分两次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把握故事内容
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对不同的意见要及时评价和分析。
方法指导:人物是谁?什么事件?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
2.对这样的错事,作者鲁迅一开始的态度怎样?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分析。
说明:从概括文章情节到把握人物情感,难度加大,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方法指导:做错了事,作者有没有感到愧疚,有没有后悔的?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
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四、分析人物
1.结合上一个问题: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如何评价?
说明:同学的答案各不相同,引领学生分析,各自陈述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另一个问题。
2.许多年后作者的弟弟对这件事又是什么态度啊?
说明:以此引领学生读出鲁迅悲哀的情感与弟弟的忘却的对比,对作者这是一种更大的惩罚,对弟弟呢这是一种忘却的幸福还是人生成长中的不幸哪,儿时的天真、游戏天性为何全然忘却呢?
五、领悟情感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文的难点:这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吗?如果是,你从哪儿读出来了?如果不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作者对儿时的弟弟做了一件“精神虐杀”的事,这对小弟弟是一种残忍,这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为父母者对子女不合适的期望,但这也是一种亲情,只不过没顾忌儿童的天性;待后来作者幡然醒悟,可悲的是弟弟已全然忘却,这对作者更是一种沉重的悲哀,表现了哥哥对弟弟的眷顾之情,也是亲情的表现。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人物:我——弟弟严厉的的亲情
事件:毁坏风筝——想补救眷顾之情
风筝教学设计 篇14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2、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两个人之间?
3、请简单的复述情节
明确:风筝
明确:“我”和弟弟
明确: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
二、研读课文,深入研究
请按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1—2:写了北京和故乡的风筝时节,引出下文。
3—4:写童年往事。
5—11:写中年反省。
12:写“我”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三、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惊异的是北京的风筝时节,悲哀的是童年的往事。
2、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的手法。
四、研读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的?
明确:神态描写,对比手法。
2、“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神态描写,写出了被虐杀者的麻木。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粗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自己?
明确:动作和神态,表达了作者对小兄弟的同情和对自己行为的深深自责。
明确:对比的手法。
五、研读第三部分
1、“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明确:不准游戏,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应该提倡新的教学模式。
2、“精神的虐杀的的一幕”是哪一幕?
明确:第四段,暴虐的毁坏风筝。
3、作者想到了哪些补救的方法?
明确:送风筝,讨宽恕。
4、“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具有剖析自我,自我反省的精神。
5、作者对弟弟不记得童年的往事有什么感触?
明确:因为被虐杀者的麻木,虐杀者会因此而更加的肆无忌惮。
六、研读第四部分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记,为什么“我”的心情“只得沉重着”,只感到世界的“肃杀”和“寒威”?
明确:被虐杀者不认为是被虐杀,把兄长的行为视为合理行径,这种麻木是令人悲哀的,所以,只觉得“肃杀”和“寒威”。
风筝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请指点)。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玩耍,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老师,继续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习任务:
复习: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
板书:22 理想的风筝?
三、学习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
“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
关心学生:
(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不住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
(4)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5)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6)出示课件:
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②填写:
(提问同学的、关心同学的)情景,已经过了将近三十年,今天……想起来,(关心鼓励同学的样子)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7)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这样一位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叫我们如何不去思念他。(出示课件:课文最后一段)
过渡:然而.刘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四、学习第四件事
出示自学提示:
朗读读,想:课文哪些地方深深的打动了?
学生自己写:把打动你的情景在书上画出来,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1)放风筝(出示课件:他的腿自然不便于跑动,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2)故意撒手……(出示课件:略)(对命运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他觉得自豪、幸福.
生命的力量是什么?(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过渡:……
(3)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深深感动这样自强不息的刘老师叫不我们怎么不敬佩,不思念。(出示课件:课文最后一段)
五、处理11、12自然段:
1、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2、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那么活泼少年的我们又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
六、总结
刘老师理想的风筝,已经放入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刘老师无限的爱戴与思念。其读最后一段
风筝教学设计 篇16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A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风筝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而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怎样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一文,了解文章内容,探究起深刻的内涵。
出示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
识记字词
读一读: 堕 憔悴 荡漾 瑟缩 什物
解释: 嫌恶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肃杀 诀别
(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读与思
教师导读: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范读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后,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引导
教师范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作为兄长的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上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学生针对疑难句段齐读或自由读。
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四人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予适当的点拨)
学生问题参考: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引导]
1.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阅读文章中“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2.强调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法不过的,心情一直沉重
3.不仅是说天气,还说内心深处的悲凉。
[教师归纳]
《风筝》这篇散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内容,可以体会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悟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的道理。同学们学了这篇散文,还有什么收获呢?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呢?
布置作业
1.把学习这课的收获写在练习本上
2.如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与老师、同学继续研讨。
风筝教学设计 篇18
一、总体构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感悟、体验、讨论、交流。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二)教学思路: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利用已学知识,理清线索,了解记叙文六要素。这篇散文思想深刻,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在情境剧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
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再现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表达。
(二)教学流程及学法
<一>导入:
听歌激情:播放歌曲《三月三》。
作者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法: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字词的注解,然后抢答竞赛。
<三>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学法:合作讨论,交流。
<四>播放情境剧一:
思考:(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的态度?
(2)从哪些神态和动作可以看出小兄弟对待放风筝的态度?
学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播放情境剧二:
思考:(1)本文的记叙要素(出示课后第二大题表格),
(2)“我”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在“我”的眼里弟弟应怎样做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学法:对于思考(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然后进行抢答。
对于思考(2),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六>情感体验: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边听边思考:
(1)“我”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
“我”错在哪里?
(2)文中讲“我”受到了惩罚,“我”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
(3)读了这篇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法:对于思考(1)、(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各抒已见。
对于思考(3),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结。
(三)板书设计构思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教学中,小结时展示展翅飞翔状的蝴蝶风筝,风筝上压着“封建思想”这一沉重的枷锁,鲜红的“精神虐杀”,色彩眩目,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怎堪重负,怎能自由地展翅飞翔?然后教师引入小结语:“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是一个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虐杀,这只蝴蝶风筝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是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由于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孩子童年的梦想和追求被无情地扼杀了。”
(四)教学探讨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讲得过深,而且文章底蕴丰富,语言含义深刻,理解本文主题是难点,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允许学生有独特感受。
三、设计亮点
本篇文章是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鲁迅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鲁迅应有个简略的了解。本文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应是多向的,但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与课文情节相似的充满童趣的情境剧,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感情。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归纳主旨。
本课的重点在内容理解。情感的体验上,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提出的问题比较多一点。但本设计提出的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连贯的、紧扣文章内容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才会与教师一道,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交流、表达。
四、专家点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风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设计02-23
《风筝》教学设计12-06
《风筝》教学设计07-29
《风筝》教学设计08-29
《风筝》 教学设计08-20
《风筝》的教学设计09-07
《风筝》 教学设计08-20
《风筝》 教学设计01-17
风筝教学设计05-31
《风筝》教学设计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