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

2022-10-16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筝》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风筝为线索,回忆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讲叙了“我”幼时嫌恶放风筝,并且粗暴对待小弟做风筝,成年后“我”终于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于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了此事。全文以叙事为主,但却深深地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的忏悔之情,也赞扬了作者敢于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精神。

  【设计理念】

  作者思想深邃,文章语言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学时应让学生读说结合,整体感知,对于难理解的句子,充分鼓励学生质疑,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创设了与作品人物对话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恶”“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读通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

  4、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作者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对放风筝态度的前后变化,明白产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感悟,理解误解和冲突中的手足之情,理解课文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学资料和图片。

  2、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1、课件出示诗歌。

  “你放飞一个你/我放飞一个我/蓝天真小呀/你看/我们快活的姓名/正在悄悄靠近/它们在说悄悄话吧/不信/你把耳朵贴在线上/听听。”

  指名读,并猜猜诗题《放风筝》

  2、课件出示放风筝的有关片断,学生欣赏。

  3、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能给大家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指名讲)

  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给你们带来了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可是有个孩子却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风筝》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了解一段有关风筝的趣事。板书课题《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轮读,老师正音。

  (2)出示生字卡,全班抽查,齐读。

  (3)观察生字 ,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课文中找到带有下列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词语:倘若、寂寞、伶仃、憔悴可怜、吐蕾、点缀、嫌恶、缠绕、可鄙、恍然大悟、惊惶、惩罚、宽恕、惊异。

  (4)理解词语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寂寞:孤单冷清。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惩罚:严厉地处罚。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明白。

  (5)辨析多音字

  wù(深恶痛绝) shí (家什)

  恶 è (凶恶) 什

  ě (恶心) shén (什么)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读的感情。

  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文中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

  2、指名回答,师生交流。

  3、教师归纳:文章说的是鲁迅小时候不许弟弟放风筝,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后,他一心想补过,然而弟弟却说全然忘记了此事,他的心情不由得一直沉重下去。

  4、根据课文内容,用合适的词概括作者对风筝态度的变化,并找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

  (嫌恶)---(自责)---(求宽恕)

  (2-3自然段)(4-5自然段)(6-7自然段)

  课时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Tǎng mò bǐng bǐ

  ( )若 寂( ) 笑( ) 可( )

  hǎng zhì chéng fá shù

  ( )然大悟 投( ) ( ) 宽( )

  2、选择正确的读音

  (1) 工厂排放的污水臭气熏天令人恶(wě wè wù)心。

  (2) 这伙人丧尽天良,无恶(wě wè wù)不作。

  (3)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表示深恶(wě wè wù)痛绝。

  (4) 昏暗的小屋内凌乱不堪,不知什(shén shí)么时候他从什(shén shí)物堆中爬了出来。

  3、用“倘若“”恍然大悟“各写一句话

  倘若

  恍然大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1、默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后,请你想一想,作者对于放风筝前后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用合适的词概括(嫌恶)----(自责)----(求宽恕)

  3、文中哪一部分写作者对风筝及弟弟放风筝的嫌恶和鄙视。(2-3自然段)哪一部分写了作者内心的自责。(4-5自然段)哪一部分写了作者希望求得弟弟的宽恕。(6-7自然段)

  二、诵读回味,感悟精彩

  1、课件出示阳春二月,风筝节上人们放风筝的片段。

  2、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边听边欣赏人们放风筝的情景,感悟文章语言的精美。

  3、从这一段描写中你了解了什么?

  4、练习朗读。

  三、精读课文重点段落,突破难点

  1、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小弟的哪些方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小组讨论,划记,并读一读。

  (2)教师视学生回答归纳:

  外貌:“和我相反的是……瘦得不堪”

  神情:“他只得张着小嘴……小半日”

  动作“远处的蟹风筝……高兴得跳跃”

  (3)指导朗读描写外貌,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的精彩。

  2、男生齐读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着重描写 “我”的哪方面。(动作)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我即刻伸手折断……踏扁了”

  指名读,并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仔细体会人物内心感情。

  (1)根据以上学习,略说人物

  学了这两个自然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的特点,从哪些词或句子可以看出,学生讨论后老师评价。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

  从“惊惶”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折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2)学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大致会质疑的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这么嫌恶放风筝?这么反感弟弟放风筝?

  ②他为什么对弟弟这么粗暴?等。

  3、讨论主题,揭示中心

  (1)齐读课文4-7自然段,引导思考。

  ①“我”为什么要讨小弟的宽恕?

  ②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先生而言,小弟不怨恨好不好?

  ③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

  文中哪一句话揭示了这一道理,找出来读一读。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3)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四、拓展主题,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讨论题

  1、“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赞同这个道理吗?

  谈自已的理解。

  教师范例: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教师指导学生表达。

  2、学过课文,了解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表达。

  提示:学生对话可以是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的手足之情等多角度地理解主题。

  3、课文结尾“我们”会面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弟弟的愧疚之情及浓浓的手足之情)。

  五、教师小结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牵动着千万读者的心,兄长悔恨自责,小弟却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却越发显得浓厚,这真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心的天真,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由的天地,快乐的童年吧!

  齐背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课件出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扬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回家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教学设计 篇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词语

  山顶 山脚 小溪 风筝 纸船 松果

  草莓 纸条 幸福 快乐 漂流 飘荡

  2、选择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3、指名读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提醒写好字注意什么?

  抓:关键是“爪”的书写-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二笔竖要直。右边不要写成“瓜”。

  祝、福:示字旁的书写-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3、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4、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5、展示,评议。

  三、赠送“幸福”,感情升华

  1、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并相互得到了对方的祝福,使他们拥有了幸福!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上课听讲认真,积极发言,而且书写也很漂亮,老师也想把祝福送给你们,祝你们越来越优秀。同学们你想把祝福送给谁,想对他说些什么?把你的祝福写在祝福卡上吧。(播放《友谊天长地久》)

  2、出示句式:我想把祝福送给 ,祝他(她) 。

  我想问一下,你收到了他的祝福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有了朋友的祝福,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课下,把你的祝福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四、作业

  1、写生字词。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风筝》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重难点及策略

  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

  CAI辅助教学,准备鲁迅的相关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一、精彩瞬间、情节回顾

  情境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疏通了《风筝》这篇散文诗的思路,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地学习和探讨,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首先,请看精彩瞬间回眸。(CAI画面展示)

  二、表演导入、提纲挈领

  1、好的文学作品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发人思索,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本文亦如此,简炼传神的语言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哪一件事深深地埋下了“我”二十年后忏悔的种子?下面三位同学分别饰演叙述者、“我”、小弟。

  2、(CAI问题展示)

  1)、风筝被毁坏了,小弟是什么心情?

  2)、“我”当年是什么心情?现在是什么心情?

  3)、师明确后板书:

  板书:蛮横无理悲伤绝望

  4)、“我”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来这样管理教育小弟呢?

  生讨论: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我同样以这种方式来教育弟弟,并不以为自己错了,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看似关爱,实则是残酷的剥夺,是一种精神虐杀。多年后,回忆起来,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5)、指导朗读。生齐读本段。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导入:“我”是否能够一直以这样的胜利心态坦然自居,是哪一件事让我有了重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的自主性学习中,我们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CAI问题展示事先搜集的问题)

  1)、为什么说我是“不幸”地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什么?

  2、分成两个大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言。再抽生回答。

  3、师: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一接触科学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并不以年代久远而宽恕自己。

  板书:反省剖析

  4、小时候,我对小弟管教粗暴,多年后,我向他道歉时,他却已经忘却,我的过失无法弥补,无从弥补,在当年,这是一种爱,但现在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但当年虐杀者和被虐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虐杀者横行无忌,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板书:全然忘却麻木不悟

  5、小结:这是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体弱多病的孩子,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和弟弟的麻木不悟,这只蝴蝶风筝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因为这层层思想的阻碍,这只风筝才难释重负,不能展翅飞翔。

  师完善板书,成展翅飞翔的蝴蝶状。

  四、深情朗读、感悟全文

  CAI配乐,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出示书籍、延伸课外

  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

  小说集《呐喊》14篇,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为代表作,深刻地勾画了一个贫苦农民阿Q典型形象,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苟且偷生,内心麻木不仁,用幻想来战胜困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散文集《朝花夕拾》10篇是回忆性的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私塾生活的乏味与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让他非常怀念百草园。这怎么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

  还有杂文、文学批评等体裁。

  我们知道,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是因为当时有感于中国民众的普遍的麻木不仁的心态。鲁迅决心寻求救国真理,唤醒民众。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文学斗士,小说集《彷徨》题诗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正是他在那个时期作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们下去之后可以多接触鲁迅,多了解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至今还在不停跳动的火热的心。

  《风筝》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6、拓展。

  (1)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4)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四)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4、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5、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识字写字。(略)

  《风筝》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风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准确读通长句。

  3、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三件事。知道课文是从刘老师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点:

  掌握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三大事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理想)老师的理想是当一名学生尊敬,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愿意谈谈你们的理想吗?同学们的理想是远大的!(板书:风筝)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板书:的)理想与风筝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放在一起?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理想,对于风筝显然是熟悉的,以此入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两者如何有机融合,似乎解决得并不巧妙。这种无须回答的问题是否有着存在的必要呢?这本身也是我存在的困惑。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顺着学生的思维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方面还考验着我的课堂驾驭能力。

  3、是呀,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风筝中寄托着怎样的理想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

  (3)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

  (4)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细腻感人,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以这四个问题统领全课,既解决生词,又把握了课文中心,且抓住重点语句读好了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词:风筝 眯眼 蜈蚣 倘若 连翘花 翘尾巴 撒脱 撒谎 急速一转 旋转 酸涩

  舒展腰身 仰望天穹 圆木拐杖 女娲造人 擎着风筝 翩翩起舞 翱翔盘旋 气喘吁吁 功德无量

  (1) 读准字音:指读正音。注意三个多音字,帮助学生区别好。

  (2) 认清字形:倘 敞 筝 挣 睁

  (3) 理解词义 A酸涩 文中是酸涩的感情,什么情况下你的心里是酸酸的,心里很难受呢?文中为什么而酸涩?B 看到功德无量这个词,你想起了哪些伟人?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那根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呢?C谁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句话,如果你能用上几个词,那就说明你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棒哟。当然也可以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来谈说话。

  (4) 指导写字:字会读、会认、理解了,我们还要写好它。在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还要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叫读帖,读完帖后,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这六个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它。请看老师板书。请大家认真在书上119页描红。注意写字姿势,一定要做到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教学反思:对于生词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应该做到了扎实。高年级学生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词义的理解,及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因而在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这一点。对于多音字的教学,从思想上重视了,但或许因为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困生对于字音并没有完全掌握。在一般情况下,字音教学应该是针对学困生。

  2、课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写了他的哪些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风筝)指读第四、五、八、九自然段。这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的呢?指读第一段。文章的结尾又写了些什么呢,你们觉得最后这两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老师小结:课文开关通过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了对刘老师的加快;中间第四至九自然段通过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这部分让学生说事,部分学生自然直接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既读了课文,又概况了课文大意。对于分段,概括大意,个人认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直接用语言引导,让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即可。或许这样的设计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3、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能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吗?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4、你找了哪些细腻感人的句子,愿意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后,追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

  教学反思:这一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文章的美需要学生自主地感受与表达。无论学生找哪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后一问题或许学生表达得不那么好,但向其渗透这样的读书要求,还有非常有必要的。边读边思的习惯应该逐步培养并落实。

  二、作业布置

  1、 将生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四遍,生词抄写两遍

  2、 认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至少读三遍)

  教学反思:在最后我特别强调的“读”这一项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真正的落实还得有赖于课任老师。

  《风筝》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诵读古诗《村居》

  (1)师:(出示古诗)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大熟悉的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师:孩子们,你们能说说这首诗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句话:谁干什么)

  (3)师:诗里没有写风呀,怎么说是写风筝的呢?

  2.学习资料袋里的内容,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

  师:说得真好!我们语文书中也有一个地方介绍了风筝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1页,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吧!

  师:山东潍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可见风筝得到大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

  3.板题,读题。

  师:(板题)我们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借用诗词为学生的文本感悟做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习情况。

  (1)师:刚刚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带音生字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及时纠正读音)

  师:读得真准!老师都要向你学习!

  /你这个词还可以读得更好些,仔细认读一下,再读读。

  我们来齐读它们。

  师:(出示无音节生字词)

  这样你还得吗?(示意学生读)

  真有你的,本事还挺大的!

  我们再来读读它们。

  (2)读通句子。

  师:我们把词语放进句子中,肯定也能读好,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

  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读得不仅准确而且很通顺。

  /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纠正一下。 /你再读读。

  师:我们齐读这两个句子。

  3、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来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有没有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还

  要想一想课文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事?

  (出示——认真听,用心想:课文中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事?)

  4.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生本,词语教学既要强调基础的落实,立足学情落实好字音、字义、字形教学点,又要突出重点,训练到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由?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方法。】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画出放风筝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理解分析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飞快地跑起来。”

  (2)理解分析句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3.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串读,引读,角色体验式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四.课堂练习,巩固字词。

  1.出示生字,进行组词练习。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抄写字词。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减掉繁琐的分析,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的练习。对于三年级学生,字词教学仍然是重点。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安排生字词的巩固是较合适的一种方式。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字词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板书设计:

  做风筝 ??

  10. 风筝 放风筝 喊叫 奔跑 (快活)

  (“幸福鸟”)找风筝 ??

  《风筝》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教学目标】

  1.认识“坏、扎”等八个生字。会写“坏、松”等八个字,能正确使用“飘、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难点】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法学法】集中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好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你们在一起快乐吗?(学生自由介

  绍)

  2.师总结:好朋友能给你带来很多的快乐,有好朋友是件幸福、快乐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3.板书课题:20 纸船和风筝。

  4.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下面同学们再来大声地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件出示:

  松鼠住在( ),小熊住在( ),他们俩通过( )和( )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和( )又让他们和好了。

  2.检查识字情况

  (1)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课文很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中的生字词都认识了吗?瞧:(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出示:松果 抓住 草莓 吵架 幸福

  一句话 扎风筝

  乐坏了 受不了

  (自读、指名读,结合正音)。

  (2)学习多音字:扎 了(“扎、了”是多音字,注意读音。)

  扎风筝:你真会学习,一下子就把这个字的读音读准了。还有什么词也读这个音?除了这个读音外,你还知道其他读音吗?

  出示

  zā (扎风筝)(扎辫子)

  扎 zhā (扎针)( 扎手)

  zhá (挣扎)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你们的发现牢牢地记在心里。

  乐坏了、受不了:

  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一个个都是火眼金睛,真了不起。

  (3)这些词语大家都认识了,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棒!

  (4)大家的声音真响亮。看,生字的好朋友离开了,你还能认识他们吗?(开火车)

  (出示)坏 扎 抓 莓 幸 福 吵 受

  3.记忆字形。

  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他们呢?看谁的办法好。

  (1)加一加:坏 扎抓吵莓(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用加一加的办法一下子记住了这么多的字。)

  (2)猜字谜:每字头上长棵草:莓!很少张口见面闹:吵

  (3)换偏旁:幅-福

  (4)形近字比较:受-爱,幸-辛

  (5)归类识字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抓扎”,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提手旁与手有关)

  b.你还知道哪些提手旁的字?

  (6)小结:识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最方便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研读第2-6自然段

  1.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大家读读2-6自然段,看谁能先找到答案。

  (1)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指名说(一句话:是纸船和风筝让它们俩成了好朋友。)

  2.重点学习第3第5自然段,感受“乐坏了”。

  (1)当小熊和松鼠拿到纸船和风筝的时候分别有什么表现呢?(指名说)

  课件: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A.引导朗读

  是呀,小熊拿起纸船一看,引读——乐坏了,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引读——也乐坏了。

  B.“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是呀,小熊和松鼠都乐坏了!

  (2)指导朗读,体会小熊和松鼠高兴的心情。

  A.(出示插图一、二)从图上哪里可以看出小熊和松鼠乐坏了?(引导看图说话:动作表情: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手舞足蹈,很开心,很高兴,笑得合不拢嘴。)

  B.多快乐的小熊和松鼠呀!现在,你们就是小熊,就是松鼠,你们能把自己的快乐读出来吗?(自读,指名读评议)

  3.什么原因让小熊和松鼠这么高兴?指名说。

  出示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1)再仔细看看这两段文字,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松果、草莓、纸条、祝福)

  (2)是啊,他们还收到了对方的礼物和祝福呢。下面,男同学读小熊的话,女同学读松鼠的话,我们一起来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吧。

  4.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呢!它们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2)把这两个字换一换位置,可以吗?为什么?(在水里漂用“漂”,在空中飘用“飘”。)

  (3)教师小结:你们真聪明。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4)老师这里有几个句子,请你把他们送回家吧。

  出示 漂 飘

  黄叶在空中( )荡,好像蝴蝶飞舞。

  荷花灯带着我们的祝福顺水( )流。

  彩旗在空中( )扬,真( )亮!(漂的读音)

  一阵春风吹过,桃花纷纷( )落下来。

  (二)研读第7-11自然段

  过渡:大家不仅学习认真,词语运用也准确恰当。每天清晨,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可是,有一天,他们因为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1.出示句子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2.同学们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此刻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请同学们读读7-11自然段吧!

  (1)出示第8、9自然段

  (2)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段。(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既然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老师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我采访一下小松鼠和小熊。

  师:小松鼠你好,你为什么这么不高兴?你为什么还折纸船呀?

  小熊你好,我知道你和松鼠吵架了,你怎么还扎风筝呀?

  (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4.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1)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2)松鼠再也受不了,那他受不了——生往下接答(生汇报:感到孤独、思念、没有友情、失去朋友的痛苦)

  (3)于是,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

  a.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b.齐读。

  c.想象:纸船顺着溪流漂走了,松鼠会想什么?

  (4)他们和好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5)我们都为他们俩合好而感到高兴,我看到有的同学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松鼠也很高兴,可他为什么哭了呢?(因为小熊愿意和好)

  (6)就这样,一场误会消失了,纸船重新回到了小溪里,风筝又重新回到了天空中,他们的友情又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再读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思维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熊和松鼠说什么?

  生:朋友之间要互相原谅。

  生:朋友之间吵架要主动和好。

  五、指导书写“幸福”

  过渡:是啊,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珍贵,我们要学会珍惜友谊,(板书:珍惜友谊)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体会拥有朋友的幸福。下面,就让我们用心去写好“幸福”两个字吧。

  1.分析字形

  出示“幸福”两个字,学生观察字形,提醒大家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幸”:上面是“土”,不是“士”,下面是羊字少了一横。

  “福”是示部旁。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写。(提醒写字姿势:提笔就是写字时;头正身直足安,要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

  4.作业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20 纸船和风筝

  小熊 松鼠

  珍惜友谊

  《风筝》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一、导入

  1、板书:风筝。(指导:当有竖穿过倒山横要出头)

  2、指生读词语:依然垂头丧气水磨坊憧憬凌空飞起翩翩起舞嘣地倏地歇不下来

  3、回忆课文内容,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向我们介绍了那些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按课文顺序来概括。

  二、深入感悟,品味情感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自由读二段,边读边想孩子们的心情如何?(板书:快乐)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读

  2、理解憧憬依然

  1)假如是你们在做风筝,你最想什么?用书上的词这就叫憧憬和希望。

  2)给依然换词

  3、朗读。指生读体味快乐——齐读

  (二)“放风筝”的乐趣

  1、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默读第3段,画出描写我们放风筝的动词,(体会妙读文)

  3、思考你感受到什么?——带入快乐读

  4、村里人看见了,()地说:“放得这么高。”(高兴、惊、慕)读

  5、羡慕什么?只因放得高吗?(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羡慕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板书:快乐

  6、指导朗读。

  (四)第四段的学习

  1、放风筝多让人开心啊,可是我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天读

  2、心情?(着急,伤心)哪词?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3、这是怎样的呼唤?你会如何呼唤?

  4、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指导朗读。评价。你觉得他读得如何?

  (五)5-8段找风筝

  1、心爱的风筝丢了,孩子们又做了什么?

  2、孩子们那里找的,心情怎样?

  3、这时,他们看到什么?读句子

  4木轮可以不停地转,那我们呢————不停地找

  5、男女声对读

  4、幸福鸟不仅仅是一只风筝,他是孩子的快乐,是孩子的幸福。只要不停地找,总会找到的。

  三、写字

  1、观察“丧”等,提醒伙伴

  2、范写,临写

  四、总结。

  《风筝》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复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目标: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课文内在人文因素的把握,即: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1、复习词语,全班齐读

  松鼠山顶山脚幸福但是愿意取下折纸船扎风筝抓风筝受不了乐坏了漂啊漂飘啊飘

  二、初读了解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观看课文动画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睡能告诉老师,小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哪里?(课件展示家的位置)

  2、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两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

  (2)生自由读第2—5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3)请生个人读,检查生读书情况,再请生评价

  (4)重点学习第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心情

  1、哪里写了松鼠和小熊的心情?“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教师通过课文插图,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小熊和小松鼠的表情,语气,动作。

  2、请学生上讲台表演,再要求全班学生把乐坏了表情表演出来

  3、用高兴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区别“飘”和“漂”

  (2)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

  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不同,这个“漂”是三点水,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另一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

  4、学习小组学习第7—11自然段,体会情感

  (1)小熊和小松鼠吵架了,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2)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3)谁先提出和好的?

  四、总结全文

  《风筝》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⑵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⑶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①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②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⑷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⑸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⑵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⑶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⑷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⑸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①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②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⑹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⑴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⑵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⑶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⑷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⑴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⑵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⑶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风筝》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风筝图片。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幻灯:课题、作者)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四、背景知识介绍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野草题辞: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五、字词教学

  1、“读一读 写一写”(个别读、全班读)

  2、多音字。

  3、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请大家带着问题,迅速浏览课文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你读了以后有哪些感受?

  明确:

  1、小时侯不许弟弟放风筝、做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的把弟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认识到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一直过意不去,然而兄弟全然忘却。“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谈体会。

  七、布置作业

  抄词注音解词、朗读课文尝试发现问题。

  《风筝》教学设计 篇13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愿望。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平翘舌音。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基于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朗读课文时轻快活泼的基调。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本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与写字

  二年级学生已经能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运用加一加、换一换等识字方法进行识字,并能与同学交流。在写字方面,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生字的间架结构。

  (2)基于阅读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学会默读,知道默读的方法。

  4、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5、评价任务

  1、通过齐读、交流、互读、教师范写等方式检测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的情况。

  2、通过自由读,默读方式感悟文本。

  3、通过学生交流,教师指导,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诵读经典

  图片导入

  经典诵读:背诵有关友情的古诗

  1、出示风筝和纸船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请同学请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纸船和风筝。)

  风筝的“筝”读轻声,“纸”不带点

  导入并认识“纸船”和“风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纸船和风筝。

  环节二

  激趣识字

  认真写字

  1、师:猜猜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同学交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你用这些方法还认识了哪些字。(课件出示)

  2、先同桌交流再“开小车”读生字。

  3、先同桌交流再齐读词语。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1、一类字老师范教,学生当小老师。

  通过读学生交调动积极性,老师纠正生字的读音。

  环节三

  多种形式

  读课文

  体会文意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自己讲述故事发展

  详细品读:

  1、默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松鼠和小熊住哪里?

  2、(1)他们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呢?

  (2)我们继续来默读第2—6自然段,画出它们写的心情和祝福的话。

  3、(1)此以后,他们俩的感情一直都这么好吗?

  (2)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

  (3)他们俩的心情怎样?

  4、最后谁先主动和好呢?心情是什么样?

  通过多种形式读,突出重点,练习难点。

  了解文意,体会感情

  环节四

  总结回顾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友情让我们快乐,需要我们维护,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谅解,珍惜友谊。

  环节五

  小练笔

  小熊也想写一张卡片,挂在风筝上送给松鼠,请你替他写一写吧。要求用上礼貌用语,字体要工整,语句要通顺。

  附:板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学会本课12个生字(含3个多音子)及10个新词。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5、6、9自然段中自选一段背诵。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文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板书:2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25)

  1、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汇报学生字情况)。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再读探究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4。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5。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课件。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释放出来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以及对我的影响。

  三、布置作业:一般生:抄写生字词(10)

  优秀生:查阅资料,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5)

  1、师板书;风筝2。师再板书“理想的”

  3、师让生看课题提问(板书大“?”)

  4、生一提:为什么要加上“理想的”?

  5、生二提:理想的风筝什么样?

  6、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都不错,老师也有问题,不过先不告诉你,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后你们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25)

  1.师:本文讲了谁?刘老师

  2.师:他的样子怎样?在第五自然段(师让生齐读)

  3.课件:师出示这一文段,并设问:从外貌上,你觉得

  刘老师怎样?

  生:忠厚生:慈祥

  4.师提示:刘老师还有一个使一看就忘不了、与平常人

  不一样的特征是什么?

  生:残疾(生再齐读这一段。)

  5.师:课文还写了刘老师的什么事?

  生:玩风筝生:讲课

  6.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细读揣摩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7.班上汇报。

  ⑴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⑵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⑶课件: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三、对课文进行总结(10)

  1.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的?最好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课件:刘老师是个()的人

  3、生讨论

  4、师:谁愿意展示你的答案。

  生一:我认为刘老师是个坚强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

  生二:我认为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

  生三:我认为刘老师是个顽强的人,因为课文中这样写道“……”

  5、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从这篇课文学到什么表达方法。课件文字

  生二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借物喻人。

  生三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通过外貌来写品德。

  生四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写好某个人主要通过事来表达。

  五、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5)

  一般生:熟读课文,找自己喜欢段落背诵

  优秀生:(1)写法上的启示。

  (2)你想对刘老师说什么?

  《风筝》教学设计 篇15

  一、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2.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三、教学准备

  老师:1.ppt课件 2.风筝实物

  学生:1.预习课文 2.搜集关于风筝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搜集的关于风筝的资料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示风筝实物)生说。让生说放风筝的感受。

  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风筝(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分享其中的的快乐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1)把生字连上词用直线话划出来,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课件:检查词语——生字。①指导书写“磨坊”②学生练习

  (2)接读课文,及时表扬。

  (3)说课文大意。(提示:我和小伙伴_、_、_的情景)

  随机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哪个自然段讲的?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

  1.默读思考(课件):用波浪线轻轻地划出描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不同心情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体会。

  2.汇报交流,随机板书:做风筝:憧憬

  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焦急

  3.你对哪部分最感兴趣?说说理由。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师随机点拨:

  (1)做风筝

  ①引导理解“憧憬”、“依然”。

  ②启发想象:假设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想些什么?

  ③思考: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④齐读:读出快乐心情。

  (2)做风筝

  ①风筝刚起飞和飞到空中时是什么样子?理解“凌空飞起”“翩翩飞舞”(动作)。

  ②佳句赏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快乐)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生说。

  ③指导读出几近疯狂地快乐心情。

  (3)找风筝

  ①理解“大惊失色”、“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失望)。

  ②朗读体会。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幸福鸟”还能找到吗?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结尾。

  1.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2. 展示。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风筝,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还是找风筝,都充满了童年的乐趣(板书)。

  五、板书设计:

  做:憧憬

  10.风筝 {放:快活 }乐趣

  找:焦急

  六、作业设计:搜集和风筝有关的古诗。

  《风筝》教学设计 篇1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看清、记清“做事的步骤好人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玩”的过程和方法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第二课时

  一、课文大意回顾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个自然段,一起感受了小朋友们做风筝时的快乐。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生:放风筝!)那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

  二、朗读感悟

  1、放风筝

  1)步骤(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动词)

  对比,体会孩子们放风筝娴熟(出示):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天空中翩翩飞舞着。

  对比:我们来到广场上开始放风筝,一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牵线,风筝一下子飞上了天空。风筝飞得好高啊!

  师:这两种哪种写得好?为什么?(生汇报)

  师:第一种写法中,写清楚了放风筝必须的动作步骤:“托、牵”是准备,“放”是开始,“一紧一松”是让风筝升空的必备动作,牵线人飞快地跑,才能让风筝在空中飘,并且飞去起来。

  2)感受快乐

  师:你们合作地很棒,看!这只写着小伙伴们的名字,叫“幸福鸟”的风筝,它飞起来了,越飞越高!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第奔跑”

  师:他们会喊些什么呢?(生汇报)

  师:幸福鸟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越飞越高,你能为大家读出这越来越浓的快乐吗?

  (指名读,评议指导、齐读)

  师:村里的人看到了说什么?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指名读,评议指导)

  2、找风筝

  师: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更快乐的呢!

  课件出示:“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师: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风筝吹走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汇报: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师:此时,孩子们会呼唤着什么呢?(生1:幸福鸟,你快回来!生2:……)

  你能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情吗?

  (指名读)

  师: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能留住“幸福鸟”,风筝没了怎么办?

  出示第五段: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我们到底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齐读6—8自然段)

  师:幸福鸟找到了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就结束了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生:汇报)

  师:你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吗?

  出示:文章中作者描写心情的词句。

  快活:心理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

  更快活: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

  着急、伤心: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师:你也试着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看谁能写得具体、生动。

  (学生写作,展示评议)

  总结: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大家的心,但是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能找到的是什么?(生:快乐、幸福)

  三、作业

  习作:回家继续完成续写,并修改。

  板书设计

  做风筝:快乐

  放风筝:更快乐

  找风筝:伤心、着急

  《风筝》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进一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德育目标〗

  1、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色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设计问题。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和过程中。用录音矫正读音,以弥补普通话不准之缺陷。用小黑板先把板书设计写好,以便课堂上好展示,免得耽误课堂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一般在什么季节玩?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写到过风筝的吗?(《春》“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

  人世间,什么感情最珍贵?当然是亲情了。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02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根据自己听读或预习的情况,把文中的生字列在黑板上后,自己动手查字典分别注音。

  3、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难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查词典注释并走上讲台为同学解释。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用小黑板展示)

  ⑴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chà):桠杈,树枝歧出。

  寂寞(jìmò):孤单冷清。

  憔悴(qiáocuì):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色彩黯淡。

  肃杀(sù):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再见的离别)。

  嫌恶(xiánwù):厌恶。

  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惊惶(jīnghuáng):惊慌。

  瑟缩(sèsuō):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抖动。

  傲然(àorán):坚强不屈的样子。

  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shù):寒窗饶恕。

  恍然大悟(wù):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愿上讲台完成)

  juébié(诀别)dàngyàng(荡漾)qiáocuì(憔悴)

  jīnghuáng(惊惶)huǎngrándàwù(恍然大悟)

  《风筝》教学设计 篇18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问题情境一]:

  1、“我”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板书]“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

  (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风筝》教学设计 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

  12、6、7两天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知道倒叙的特点。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

  一、布置预习: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 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一、复习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练习

  2、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的呢?如果有请你将矛盾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你可以记述故事,也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给与你发生过矛盾的人写一封信。

  学生预习熟悉课文学生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学生描绘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鲁迅和他的弟弟之间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让我悲哀和沉重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作者在小时候撕坏弟弟的风筝,在长大后想得到弟弟谅解但弟弟却已忘了的故事……

  四部分:(时间顺序)第1段北京的冬天看见风筝,想起儿时的事。 第2—4段回忆小时候撕毁弟弟的风筝的一件事。 第5—11中年后,我希望得到弟弟的谅解,但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没有谅解他。

  最后一段,回到现实中,自己仍然要面对着肃杀与悲哀的现实(社会、亲情双重)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学生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画出这些句子。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画出难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后将仍然不明白的句子提出在全班进行交流。

  4、想起了自己而是对弟弟玩的天性的虐杀

  5、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这使我发现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剖析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习以为常,并不在意这样的虐杀,而这样的虐杀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施展威力。作者极其希望弟弟一样的人能够怨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学生讲故事,拓展主题的意义。学生对比阅读,探讨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环境描写:衬托出了作者因这件事的心情惊异、悲哀。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更清楚、细致学生讨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读时简单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及技术方式理解文章的难句、重点句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比明确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 — 儿时 — 中年 — 现在 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文章分为四部分

  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歌颂兄弟情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严于自我解剖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课后记

  《风筝》教学设计 篇20

  一、总体构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感悟、体验、讨论、交流。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

  (二)教学思路: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利用已学知识,理清线索,了解记叙文六要素。这篇散文思想深刻,可以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在情境剧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

  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再现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表达。

  (二)教学流程及学法

  <一>导入:

  听歌激情:播放歌曲《三月三》。

  作者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学法: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字词的注解,然后抢答竞赛。

  <三>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学法:合作讨论,交流。

  <四>播放情境剧一:

  思考:(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的态度?

  (2)从哪些神态和动作可以看出小兄弟对待放风筝的态度?

  学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播放情境剧二:

  思考:(1)本文的记叙要素(出示课后第二大题表格),

  (2)“我”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在“我”的眼里弟弟应怎样做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学法:对于思考(1),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然后进行抢答。

  对于思考(2),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六>情感体验: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边听边思考:

  (1)“我”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

  “我”错在哪里?

  (2)文中讲“我”受到了惩罚,“我”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

  (3)读了这篇课文,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法:对于思考(1)、(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各抒已见。

  对于思考(3),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结。

  (三)板书设计构思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在教学中,小结时展示展翅飞翔状的蝴蝶风筝,风筝上压着“封建思想”这一沉重的枷锁,鲜红的“精神虐杀”,色彩眩目,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怎堪重负,怎能自由地展翅飞翔?然后教师引入小结语:“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是一个天真聪明的孩子,你看,别人做的是蟹风筝,蜈蚣风筝,他却能做蝴蝶风筝,多美的蝴蝶风筝,可是却由于‘我’的虐杀,这只蝴蝶风筝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飞翔于蓝天上,这是正是当时儿童的悲哀,正由于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孩子童年的梦想和追求被无情地扼杀了。”

  (四)教学探讨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有深刻的社会背景,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讲得过深,而且文章底蕴丰富,语言含义深刻,理解本文主题是难点,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允许学生有独特感受。

  三、设计亮点

  本篇文章是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鲁迅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鲁迅应有个简略的了解。本文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应是多向的,但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与课文情节相似的充满童趣的情境剧,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感情。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归纳主旨。

  本课的重点在内容理解。情感的体验上,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提出的问题比较多一点。但本设计提出的问题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连贯的、紧扣文章内容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与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才会与教师一道,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交流、表达。

  四、专家点评

  本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标准,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本文意蕴丰富,在“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中,重点让学生多角度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风筝》教学设计 篇21

  活动目标:

  1、通过画面观察及想象,理解绘本内容,感知故事的趣味性,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知并理解小动物与其所放风筝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有依据地猜测。

  活动准备:

  PPT、自制绘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公园里要举办风筝大会了,许多的小动物都带上了自己喜欢的风筝来参加,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谁呀?那你觉得这些小动物们都会带来哪些风筝?为什么?

  二、幼儿自主翻阅绘本,并记录

  教师:到底小动物们会放什么风筝呢?我们一起去绘本里找答案吧,请你们轻轻拿出椅子底下的绘本,在绘本中寻找答案,注意,音乐声停止的时候再把绘本送回到椅子下去。

  三、馋人的风筝

  师幼共读绘本

  1、小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小鱼风筝啊,小猫为什么要放小鱼的风筝呢?

  2、小狗带来了什么风筝?那我们来看看小狗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肉骨头风筝啊!

  3、小猴子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小猴子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桃子风筝啊?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熊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熊猫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竹子风筝啊?

  小结:跟我们刚才猜想的一样,小动物们带来的风筝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有关系。

  三、很不一样的风筝

  师:小蜜蜂看到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它也来了。小蜜蜂可能会放什么风筝呢?为什么会用到这么多风筝线?

  幼:蜂蜜风筝、花朵风筝、小蜜蜂风筝,因为有很多蜂蜜、花、小蜜蜂所以用到很多的线。

  教师:你们说的都很有意思,那我们一起看看,到底蜜蜂爸爸和蜜蜂妈妈在放什么风筝?

  幼:小蜜蜂、爱心

  师:奥~是小蜜蜂风筝呀,为什么小蜜蜂的爸爸妈妈会把小蜜蜂当着风筝放?

  幼儿:因为蜜蜂爸爸妈妈爱他们

  小结:很多只小蜜蜂围成一个大爱心,是因为蜜蜂爸爸妈妈深爱着小蜜蜂,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深爱着你们一样。原来小动物们放的风筝不仅可以是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还可能是自己喜欢的人呀!

  四、完整讲述

  五、讨论

  1、小动物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开心

  原来放风筝是一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

  2、小动物们都放着自己喜欢的风筝,那你们想不想去放风筝呢?

  3、你们想放什么风筝?为什么?

  那好吧!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风筝,那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出发吧~

  《风筝》教学设计 篇2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朗读体悟;圈点评注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细致品味文章语言,领会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准备:

  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鲁迅的相关资料。

  教师:钻研教材。制作简易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中学了,学习任务更重了,你们平时有没有抽空想过学习和玩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会儿时间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后来“我”知道自己(),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我”的心只得()。

  2、文章有几个“我”?

  3、“我”分别怎么回答我们刚才探讨的问题的?

  三、研读与赏析

  1、“精神的虐杀”具体指哪一幕?为什么说这是“精神的虐杀”?变换人称带上感情朗读体会。

  2、“我”改过的方法?结果怎么样?朗读品味探究“我”的心理。。

  3、弟弟真忘了吗?朗读品味弟弟对风筝的入迷情状的描写。用到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弟弟?

  4、学生再次变换人称朗读,通过“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蛮横与暴力及“我”这样做的理由,由此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哥哥?

  5、“我”是怎样意识到“我”的错误的?为什么说“我”也“不幸”?“我”也是受害者吗?受谁的害?学生合作探究,老师相机点拨。

  6、老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大师鲁迅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又从他那学到了什么?

  2、设计课文副标题并阐述理由。

  3、文中弟弟的童年被无知的哥哥以及愚昧的时代虐杀了,你们呢?你们的童年在哪?

  五、课堂结语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可能这样的悲剧在今天仍然在上演,是啊,我们也很无奈,刚才同学都说了,做作业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这个社会不拼命就会被淘汰。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我们的童年被家庭、学校、社会虐杀了,我们不能像“我”的弟弟一样麻木,以为这样是对的,就把这个“恨”给忘记了,只有记得这个“恨”,我们长大才会努力的去改变这个虐杀儿童的社会。鲁迅又何尝不是有着这样的期待呢?他在遗嘱中说:忘掉我。我们又怎能忘记这位有良知的民族脊梁呢?怎能忘记这位关爱儿童和青年的慈爱老人呢?就让我们也怀着一颗民主、善良、宽容的心待人吧,惟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六、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是文中的弟弟,你一定会有些新的感受想对哥哥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2、假如请你向父母推荐阅读《风筝》,你会说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风筝

  ——一段往事,一个时代

  “我”少年: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悔过——永恒悲哀

  《风筝》教学设计 篇23

  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文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语言魅力,体悟作者情感。

  教材简析: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它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好教材。它意蕴丰富、值得咀嚼。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文章往往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本文,应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鼓励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伶仃”“肃杀”“苦心孤诣”等词语,学习朗读,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圈点勾画,揣摩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积累好词佳句。

  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体会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对兄弟的那份深沉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合作研讨法

  语感训练法拓展延伸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勤于思考、大胆表达,力求获得个性化体验。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手段,引导入境

  1、(播放背景音乐)“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出示配套幻灯片——放风筝)

  2、图片上的人物如果是你,能告诉我现在的感受吗?(生:高兴、惬意、闲适等)

  3、导语

  的确,风筝等游戏带给我们无尽的梦想和欢乐。看到风筝,我的心亦飞翔。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一见到风筝,便感到无尽的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请阅读《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 篇24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2、课外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中的文章,写一篇读书心得,准备开讨论会或交流会。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的三纬融合是这样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毁

  我 风筝 弟

  情

  严厉 自责

  《风筝》教学设计 篇25

  一、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二、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2 . 图画纸和彩色笔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同学们,老师今天来给你们猜个谜,看谁能猜出来哦。〔像蝶不是蝶,

  像鸟不是鸟, 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 。谜底:风筝)

  板书:风筝

  2.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能不能简单说说你放风筝时的感受?

  3.导入新课: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品读课文,走进他们的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读的时候,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刚才大家一起自读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别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①练习朗读。

  ②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③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①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

  ②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③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4、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①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②理解“垂头丧气”:

  “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③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④讨论:

  “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课堂练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 找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设计08-29

《风筝》 教学设计08-20

《风筝》教学设计12-06

《风筝》教学设计07-29

风筝教学设计02-23

风筝教学设计06-13

《风筝》教学设计06-14

《风筝》 教学设计08-20

《风筝》的教学设计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