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我的信念》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学科七年级上册。课文阐述了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关于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信念,她的人格魅力将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并引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
【学生分析】
1、七年级学生在完成某一项事务时,已懂得付出一定的努力,但他们也特别注重获取等价的回报,因此让他们感受居里夫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很有必要。
2、学生具有了初步搜集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强调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语言文字资料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阅读课文与居里夫人进行对话,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面对楷模思考自己的人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从中领悟居里夫人高贵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
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目标:
感受居里夫人那颗水晶般的心,并联系自己的人生深入思索: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4、实践目标:
学会搜集、筛选和交流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
【教学难点】
梳理、把握课文内容,并从居里夫人的品质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方法】
1、朗读梳理法:
反复诵读课文,品味真诚、质朴的语言,从而全面把握课文内容,朗读中引导学生筛选、梳理文章蕴涵的丰富信息。
2、讨论探究法:
围绕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提取信息;讨论文章中的警句或者格言,理解其含义,摘抄积累。
3、故事讲述法:
讲述居里夫人生活中的小故事,来体现她的人格魅力,采取学生主讲,教师补充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资源】
文字资料:教学参考书、网络下载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学生观看课件: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猜猜这是谁的事迹?(居里夫人)教师对居里夫人略加介绍,例如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和居里夫人拒绝写自传的谦虚精神等,导入新课《我的信念》。
二、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固执(zhí) 鞭策(cè) 盛名(shèng) 报酬(chóu) 奢望(shē) 闲暇(xiá) 蹂躏(róu lìn) 呵责(hē) 懊恼(ào nǎo) 沉醉(zuì) 猝然长逝(cù) 问心无愧(kuì)
三、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讨论问题:
居里夫人是怎样一个人?
(小组派代表发言:刻苦钻研,意志顽强,不计个人名利等等。)
四、整理居里夫人人格魅力的框架,出示板书
坚忍不拔的精神
致力于科学研究 沉醉于世界的
品质 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 优美中
梦想家 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人格魅力 信念)简陋 生活条件艰辛 工作环境宁静简单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用居里夫人的生活事例来说明她的人格魅力是如何体现的,增添趣味性。
五、人格魅力小结
学生从居里夫人身上,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从中受到的启示。
六、品味语言
本课语言质朴、真诚又富有哲理性,有一些甚至可以作为警句或格言,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并谈谈体会。
七、拓展延伸
出示几张关于其他科学家介绍的幻灯片,学生由此交流一些其他科学家刻苦钻研,忘我研究的事例。
八、布置作业
1、语言运用:
⑴ 无论 任何 ,都 。
⑵ 问心无愧地说: 。
⑶ 执着地、勤奋地 。
⑷ 致力于 。
⑸ 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 。
⑹ 从 中我获益匪浅。
⑺ 沉醉于 之中。
⑻ 把 视为理所当然。
⑼ 之所以 ,是因为 。
2、基础训练和一课双测。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 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 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 的方向性。)
5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 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有条件可增加一节活动课。)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
1 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积极热情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3 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
4 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二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1
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展示春的图片)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赞美春的颂歌,学习的重点是要体会春天美在哪里。他的作者是朱自清。(板书)
(二) 朱自清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三) 朗读16
1、6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正音正字:水涨起来了的涨,涨是多音多义字。
散(sǎn)在草丛里 ,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
应和(hè), 晕(yùn),蓑(suō), 水涨(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笼(lǒng)着一层(céng)薄(bó)烟
散:散(sǎn)在草丛里 散(sàn)会
自由练习。
明确:文章中有对春天的赞美,有对春天的描绘,有对春天的期待,现在请大家对照课文想一想,朱自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面对春天,描写春天的?
明确:饱含着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对春天万象更新的无限赞美,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以进取的鼓舞。(可以从课文中一些积极的词汇体现。)
2、通过这种感情作者在描写春天的过程中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是先赞美,还是先描绘,或者是先期待?现在请***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看看作者的热爱之情最初是体现在哪里?)
(四) 分析精彩句段: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3
现在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想一想,这一段哪里写得好?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 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 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一句很朴实很平凡的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出这么多的东西呢?这就涉及到我们阅读文章的一种能力:品味和欣赏。(课本P51)
引出第三单元提示,联系到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有春天,有冬天,有秋天。春风秋雨冬雪,大自然是美的。但是朱自清笔下的春最美,最需要我们来品味和欣赏。
如何品味和欣赏呢?方法之一就是体会文章中的修辞。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8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景象:一切,山,水,太阳。
知识点:※一切,说明了没有一个例外,眼睛所看到之处都是。
※ 然:的样子,表示一种状态。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是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不会给你一种烈日的刺通感。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朱自清在其他文章中的精彩排比还有: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是,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匆匆》)
学生优秀习作:在上课的时候,日子从读书声中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写作业 时,便从舞动的笔尖上过去。每天都重复着这些,没有什么改变。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到第7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你能否为这些画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明确: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段。11
(1)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
明确:
质感:嫩嫩的。写出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有了绿色就等于有了绿色,这里同样也是用绿色来象征着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的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的长出来的样子。
钻和偷偷两个字用语非常准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草具有了了人坚强的性格,显示了春早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得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使没有感情的小草变得像人那样,有感情了。
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颗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是多角度的,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更加的形象具体。
再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这一组短语作者连用了六个动词,写了一群天真活泼小孩子。语言是非常口语化的,就像在和一个小孩子说话一样,非常亲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是我们进行品味和欣赏文章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放在我们的作文中也同样会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展示优秀习作:
望着天空,看着白云,又远又近,有一种刺眼的感觉。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照射在路旁的树上,像被击碎的玻璃落在地上。风轻轻吹过,我多想将我现在所有的感觉都寄托在风身上,让它随风远去,随风消失。呼,一天又过去了。
评价习作: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景物当中。
因此,学会在文章中欣赏它情景交融的地方,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精髓之一。因此,今天的第一个作业 就是要来运用这个精髓:在接下来的四段中,自己学着欣赏这四幅画面,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主要抓住两个点:第一,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哪些地方是属于情景交融的,有什么效果?在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同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认真的阅读文章,带着问题去思考。
三 作业
1 背诵第2-7段。
2 掌握字词及课下注解,准备小测。
3 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
1 巩固对课文中生疏字词的掌握。
2 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自己欣赏文章,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和评价)
3 掌握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努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地运用。
二 教学过程 :
(一)检测字词5
(二)导入 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又学习了他描绘下的第一幅画春草图,这幅春草图是怎样的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这一段。
作者并不单纯用春草图来表现春天,他还描写了春天的花,那么春天的花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一段。
(三)春花图8
1、假如现在你手中还握着一架摄像机,按照课文的描写,你将如何进行拍摄?
明确:从树上似锦的繁花移到花间喧闹的蜜蜂,最后移到地上草丛中烂漫的野花。 从高到低 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中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是值得我们在在作文时学习的。
2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画美不美?
谁能具体说说朱自清笔下的春花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美?
预计有如下几种答案:因为朱自清喜爱春花,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知识广博,语言美,在描写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引出修辞)
3 这段话共有几句话?五句。
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附:用拟入,写桃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花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一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1,写花色的艳丽,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2,为什么要把遍地的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没有直接写到太阳,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股明媚的阳光,没有直接写到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地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从中我们是不是能获得一些对作文很有帮助的启示呢?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在围绕中心写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非常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他也将这段对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对春风的描写。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第5段。
(四)春风图10
请一位同学起来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1 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2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3 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
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明确: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同时这个比喻也印证了前面古人所讲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为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不同而不同,但是春风却不一样,古往今来,人们对春风的感受却是一致的,像母亲的手和吹面不寒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4 刚才说了,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5 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6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五) 春雨图5
那么春天的雨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6段。读完后思考或者自由讨论两分钟,让学生上台填写表格。(目的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学或探讨学习的方式欣赏文章。)要说出体现在哪里。
明确:
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修辞,排比,比喻。
特点,细密,轻盈。
(六) 迎春图5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七) 赞春4
请同学朗读810段。说说这三段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千姿百态,充满活力。
(八) 活动3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为什么?甚至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个字或词谈谈体会。
(九)总结1
评价同学的谈话。从文章中作者体现出来的感情,到从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给读者的启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作文。
三 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并读熟《古代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要求】
⒈观察插图,有选择地描写景物,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⒉读懂例文,引导学生地进行景物描写时,学会使用简单的修辞和积累的好词、好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想象作画,并把想象的内容描写出来。
难点:有选择地进行描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课前准备】
⒈课本插图的黑板画。
⒉准备几篇描写小动物的片段。
⒊好词语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跟你们一起来作画、说话和写作,高兴吗?
二、观察插图练说
1.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自由练说)
(1)指名说。
(2)评议:我们可以按照从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顺序来说。
2.想象作画,补画小动物。
(1)你们觉得这幅图上还少了点什么?你把耳朵贴上去听一听,除了风吹树梢的沙沙声,小河里淙淙的流水声,再没有其他声音了,一切都是静谧的,安静得有点寂寞。小朋友,拿起我们的画笔,再画点什么呢?(小动物)
(2)学生自由作画。
(3)学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所画的动物。
3.学习例文,学说话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有位小朋友简单地写了天空、树林、小河等景物,然后写了他画在河里的小鱼。他是怎样写小鱼的,请小朋友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例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例文中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可爱,为什么。
①小组讨论。
②指名大组交流。
(3)教师朗读三段写小动物的精彩片段。
模仿练说,要求学着例文,可以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让人听了觉得很舒服,很美好,很有生气。
①说给同桌听。
②指名说。
(4)师生评议。
4.给画面填色,练习说话。
(1)我们已经把把自己画的小动物介绍给大家了,如果我们要把这幅图的景色写下来,是不是仅写一下小动物就够了呢?
我们还要把天上的云呀、地上的草呀、树呀、花儿呀简单地写一写。不过没有颜色,太单调了,我们来帮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学生自由填色。
(2)展出填好色的画。
(3)学生自由练说。
5.出示好词语花篮,好句子筐。
天高云淡白云悠悠五彩缤纷点缀
生机勃勃一碧如洗生机盎然涟漪
一阵微风吹来,树叶沙沙地低语,像是大树妈妈给小鸟唱的摇篮曲。
白云悠悠,不时地和小鸟说着甜蜜的话儿,多美呀!
路边的小花涨红着脸,害羞地躲在叶子中间,绿油油的小草大方地跳着摇摆舞,有趣极了!
6.学生有选择地引用上面的词语和句子,或者模仿,再进行说话练习。
(1)自由说。
(2)小小组交流。
(3)指名大组交流。
(4)师生评议。
三、练习写作。
1.讨论讨论怎样写。(从顺序、主次、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小结。)
2.学生写草稿。
3.交流草稿,评议、修改。
4.学生认真誊写。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