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为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于1968年为维也纳狂欢节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作者意在表现: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舞蹈。这时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鸣电闪。然而,舞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全然不顾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乐曲为G大调,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以突出乐曲的标题性和描绘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知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并能够对管弦乐曲体裁感兴趣。
2. 充分聆听音乐作品,通过亲身参与演唱,编创等实践活动,体验音乐。
3. 通过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能够分辨大军鼓和大镲的音色,并对约翰施特劳斯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1、 歌曲分段欣赏,分辨各个音乐主题。
2、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带来的联想。
教学难点:
学生能静心聆听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多种方式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视频《波尔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对波尔卡的了解的热情,为引出今天的新课做准备。
简介波尔卡并对波尔卡音乐及舞蹈有初步印象。
波尔卡是19世纪产生于波西米亚,后来在整个欧洲特别流行的一种舞蹈。通常为二拍子。 师生共同拍一拍波尔卡的典型节奏。
【设计意图】对波尔卡有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总—分—总,欣赏全曲)
(一)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分辨节拍及音乐结构。
聆听全曲,“画”音乐图谱。聆听乐曲片段A段,让学生说出音乐片段所表示的是图谱中哪一部分?
引导学生说出:引子+A段+B段+A段(再现)+尾声
【设计意图】用音乐图谱形式直观展示出《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曲式结构,帮助学生分析曲式结构。
(二)分段欣赏
聆听A(a)主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打击乐器(高音木琴,大镲,三角铁,大鼓)进行听赏,初步认识简单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
再次听a主题。
感受力度变化,从而说出渐强及在乐曲中表达出了雷声越来越近的作用。
拍手创编
体会乐曲在力度上的变化。
听A(b)主题
比较与上一主题在速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感受乐曲所描绘的场景。A段音乐听赏结束,让学生在图表中指出,A段由哪几部分构成。并完善曲式结构图。引子 + A段 + B段 + A段(再现)+尾声
(a,b)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对作品塑造形象的作用并完善曲式结构图。
欣赏第二部分B乐段(a)。通过速度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感受舒展的连音。 唱、打B乐段(a) 节奏型感受波尔卡舞曲特征,合作创编表演。 听B(b)主题。重点感受装饰音记号及休止符表现出的轻巧活泼的音乐特色。并在图谱中引导学生说出B乐段(a)再现。
B段音乐听赏结束,让学生在图表中指出,B段由哪几部分构成。继续完善曲式结构图。引子 + A段 + B段 + A段(再现)+尾声
(a,b) (a,b,a) (a,b)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符号给乐曲带来的变化。为平时音乐创编积累素材并完善曲式结构图。
8. 简介作者
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自信心。
【设计意图】分段听赏之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曲作者,让学生将对乐曲的兴趣转移到对乐曲作者身上。
(三)复听全曲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乐曲的.体裁表现形式为管弦乐合奏。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直观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轻松体会管弦乐合奏这种表现形式。
三、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作曲家选择了合适的乐器、乐曲的速度以及力度上的变化,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听觉体验,这就是美妙的古典音乐,它虽然没有确切的歌词,却能带给你无限的想象。下这节课我们将欣赏《蓝色的探戈》,请同学们课下预习并收集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对下节课内容有简单了解,为了更好地上好下节课。
四、结束语
希望通过这节课,你们能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期待下次相遇。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铁匠波尔卡教学课件04-12
教学设计范文03-03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11-13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11-04
《离骚》教学设计范文12-25
离骚教学设计范文10-29
小蜗牛教学设计范文01-04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范文07-29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范文10-31
老舍《猫》教学设计范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