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2021-04-16 教学设计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富于想象的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 :

  学习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提出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

  1、学生各自预习。

  2、教师个别辅导。

  三、订正词语:

  1、订正生字的音、形、义。

  2、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fāng pú róng àn

  松坊溪蒲公英绒毛溪岸

  3、扩词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

  (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雪在风中飞舞?

  (2)哪几个自然段写雪停止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2、分段朗读

  五、作业 、

  1、读课文

  2、积累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2、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雪在风中飞舞的样子,找出有关句子。

  3、分别找出描写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4、读雪后松坊溪景象的段落。

  三、细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1到3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习4到5自然段

  (1)指名读

  找出描写雪在风中飞舞的句子。

  (2)指名答,读句子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读读这句好在哪?

  (4)指导朗读

  学习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有关句子。

  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2、说说作者把被白雪覆盖后的大小溪石比作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

  (形状样子特点)写他们干什么?

  (1)生答

  (2)教师小结抓住样子的特点,细致观察

  富于想象写活了

  学习石桥上覆盖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

  2、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的?

  3、学习6、7 自然段

  (1)指名读雪后松坊溪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我看见溪中映照着什么?

  (3)为什么说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指导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全文

  2、想象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3、指名说说松坊溪的冬天怎样美丽?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语文实践》第十一课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

  雪花: 向柳絮、芦花、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溪石上:小牛溪中饮水、狮子睡觉、白熊准备上岸(观察想象)

  雪中美景

  石桥上:白玉雕刻、到处披着白雪,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复习本课内容。

  2、进行朗诵训练。

  一、朗读课文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1、读全文配乐

  2、想象画面。

  二、分别找出下列意思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雪在风中飞舞。

  2、溪石上覆盖着白雪。

  3、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4、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三、读一读,写一写。

  溪水溪中溪石松坊溪

  映照倒映反映放映

  柳絮芦絮花絮棉絮

  披着披风披散披甲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像( )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2)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的桥,()在松坊溪上了。

  五、朗诵同学们摘抄的写景文章。

  六、作业 ;

  预习下一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概述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①“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

  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PPT课件

  概念动画

  实验视频

  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

  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物质质量12g 32g 44g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

  (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二)提出问题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

  环节二:方法探究

  (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

  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

  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

  (2)摩尔——堆量

  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

  子。

  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

  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

  (3)迁移应用

  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

  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

  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

  (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

  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

  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

  (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

  (“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

  (4)阿伏加德罗常数

  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

  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

  NA

  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

  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

  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

  C?O2点燃CO2

  微观粒子数 11 1

  1NA 1NA 1NA

  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

  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

  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反馈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

  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

  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夏季散文诗。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是那样惹人喜爱。小水珠喜欢她,小蜻蜓喜欢她,小青蛙喜欢她,小鱼也喜欢她。这绿色的跳动的音符,在召唤小朋友走进夏季,感受夏季,感受小伙伴们快乐的心情。

  【师生学习目标】

  1、通过结合课文的词句、创设情境来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充满童趣,在学习过程中重在激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重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师生互评。课文、生字都在一定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奖励、评价的方法也与课文紧密结合,如设“荷叶金奖”、“开心荷花”等。教学过程适当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入情入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看我写两个字,书写:荷叶。能读出来吗?再读一次会更好。(给叶注音)加一个词你们能再读一读吗?

  板贴“圆圆”。

  生读。

  真好,读得再圆些。

  (生读)

  师:这美丽的荷叶长在什么时候啊?

  生:夏季。

  师:同学们在很多地方都找到了夏天,谁愿意把画拿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

  (小组交流,师随机展示图画。)

  师:同学们的夏天真美,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池塘里找夏天,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荷叶姑娘等着我们呢!

  (播放影片)

  师:你想对荷叶姑娘说一句什么话?

  生自由表达,师随机板画,并请同学读第一段。

  师:真美啊,我还想听一遍。

  生再读第一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二、初步感知课文

  1、看图说:“这美丽活泼的荷叶姑娘,有许多好朋友和她在一起玩,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听,他们来了”。

  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你听到了什么?都有谁在说话?我这里有许多的小伙伴,同学们能把他们找出来,送到玩的地方吗?生板贴,

  师:你们真是能干的孩子,荷叶姑娘感谢你们,这是她送你们的礼物。送荷叶。

  2、生自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故事,同学们快美美地读一读吧,荷叶姑娘今天还设了荷叶金奖,奖励读得认真的小组,看哪组能拿到。得了金奖组的小朋友,如果读完后对自己很满意,就拿一片荷叶,那是荷叶姑娘的礼物,开始。

  3、汇报:

  师:谁拿到了礼物?真棒!课文读得好,字也一定能读准。我有几个字请教小朋友们,师出示卡片开火车读。

  4、理解课文,美读课文: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到池塘中看看,小伙伴们都在干什么。师先出示文中荷叶水珠的动画,请同学说一句话。师说: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图意?生先自由说,再读文。

  (结合画面来读,并相机指导字音。)

  5、师生活动:

  师: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小伙伴们正向我们招手,让我们也做小伙伴去玩吧。放音乐活动。

  三、学习理解课文

  师:为了玩得更愉快,我们分成几个小队,跟着故事中的小伙伴一起去,哪个小组做小水珠宝宝队、小蜻蜓飞行队、小青蛙合唱队、小鱼儿游泳队。哪个小队玩得最尽兴,就奖荷花一朵。每个小组自读自演本段,一个人读,几个人演或几人读一人演 。

  (生活动)

  1、汇报:

  各队自愿上台,师询问刚才自己队把荷叶姑娘当成了什么,谈感受。板贴。下面的“观众”做评委,通过观看作出评价,“快乐指数”为多少,超过 4分就可以为本组摘走开心荷花。

  2、看板贴总结句式:

  师:这些小伙伴看同学们这么高兴,好象要告诉同学什么,我们听,小水珠说:生读“荷叶是我的摇篮”。后同前。

  3、扩展练习:

  师点击鼠标,回到荷叶图片。师:荷叶给小伙伴们带来了欢乐,如果小朋友们去池塘边玩,你们会把荷叶当成什么?比一比谁是今天的创作大王。

  几个学生汇报后,师组织小组交流。

  4、巩固字词:

  师:我们就要离开池塘了,小伙伴们向我们告别,出示文中4个句子:

  ⑴ 小水珠躺在荷叶上。

  ⑵ 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⑶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

  ⑷ 小鱼儿笑嘻嘻地游来游去。

  读通。

  隐去句子,读生字。

  师:字宝宝也来了。这些字宝宝是谁呢?

  生读:荷、透、翅膀、蹲、嘻。

  师:字宝宝和我们是好朋友了,他们搬家了,你们还能认出来吗?读扩展练习短文:《夏季的早晨》。

  夏季的早晨

  清晨,草坪上静悄悄的。一位妈妈蹲在摇篮旁,笑嘻嘻地看着躺在摇篮里的小宝宝。小水珠也蹲在小草的肩膀上,闪着亮晶晶的眼睛。一只蝴蝶飞来了,停在摇篮边,展开彩色的翅膀,跳着欢快的舞蹈,花儿笑了,小草也 笑了。夏季的早晨多美呀!

  5、写字:

  荷叶这么美,要把荷叶写美,出示“叶、美”生字卡片。

  生先读,再说怎样记,师写,问同学发现什么,生自己写,师注意指导写字姿势。师选择展示,小组内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读字组词。

  2、会写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的有个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4、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为。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小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回答问题:

  1、这些小朋友要去干什么?

  2、你知道各位小朋友各叫什么名字吗?

  3、说一说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4、师:小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也可称为小伙伴。

  板书课题:《小伙伴》

  同学们读课文,看看课文怎样把这里发生的事情叙述完整。

  二、初读课文,划出生字,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1、自读课文。

  2、交流读书收获:

  (1)、全文共计几个自然段?

  ﹙2﹚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指生读。

  ﹙3﹚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组词读字。

  ﹙5﹚用词说话,重点抓住“丢、记、保”三字组词说。

  三、再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体会说话人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

  3、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朗读。

  ﹙1﹚指生读出不同人物说的话,读后讨论说话人的态度。

  “维加”————询问 责怪 怎样读?

  “安东”————恳切 怎样读?

  ﹙2﹚进入角色比赛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议一议

  玛沙没有午饭吃,三个小伙伴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谁做的对?为什么?

  2、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

  生交流,师总结。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生字认读。

  2、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

  ﹙1﹚要读出小伙伴的 “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

  ﹙2﹚玛莎丢了东西没吃的,心里一定很难过。读她说的话声音要小。

  二、学写生字

  1、自读“我会写”的生字。

  2、交流:

  ﹙1﹚指生组词读字。

  ﹙2﹚自己会写哪几个字?怎样学会的?

  ﹙3﹚师重点“汽 记 粗”三个字。

  ﹙4﹚生写字,评议。

  三、再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词语。

  1、交流词语。

  2、用喜欢的词语写话。

  四、小结: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3组)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那老师就让你们看动画片,请你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的人,他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时是怎么处理的?

  ⒉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让学生欣赏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令人不高兴的事,但这些事通过人们动脑筋,也变成了好事。

  ⒊谈话激趣

  ⑴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看了动画片之后,老师觉得动画片中的人真聪明!他们能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快乐的事,通过动脑筋变成好事。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指名读、齐读。)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习

  ⑴小组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出示多媒体课件(二),让学生看大屏幕,再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⑶将词语的拼音去掉,又让学生练读,开火车读,最后,再把其他字去掉,只留下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铃、详、幅、奖、催、叭、脏、筋”。

  ⑷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⑸将这些生字打乱顺序让学生进行抢读。(奖励读得好、记得快的小朋友。)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看课文插图(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读课文,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推荐交流得好的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4、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5、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6、通过读,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7、教师再指名交流,并相机进行点拨,重点指导理解词语:“端详”;理解句子:“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8、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⒈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把你遇到过的事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⒉推荐小组中交流得好的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五、联系实际、渗透思想

  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⒈出示多媒体课件(三):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⒉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⒊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七、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方针,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寓德育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为指导思想,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在兴趣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掌握动作,在掌握动作中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结合高一年级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发展技能的同时,并在欢快的气氛中娱乐身心、增强体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内容:

  高一年级篮球教学是建立在初中篮球教学基础上的,所以,高一年级教学要与初中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篮球教学的情况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复习初中已学的基本动作和基本配合,以达到高、初中的自然过渡。因此确定为:《碰篮板练习、三人行进间传接球、半场擂台赛》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教材是篮球行进间的传接球,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高中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其它技战术的基础,传接球技术好坏直接影响到集体力量的发挥和战术配合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这一内容在小学和初中的《体育与健康》中就已经介绍学习,所以学生对此教学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不复杂,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它技术动作就比较困难。因此,本课着重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乐趣,理解技战术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自主运用各种传球的方式,巩固、提高传接球技术,在比赛中能有意识的加以运用。

  3、情感目标:学生在练习中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乐意表达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善学善思、合作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技术的规范性

  难点:传接球时机与整体配合意识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特色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

  七、场地器材: 篮球场二块、篮球8只、录单机一台。

  八、安全知识:练习时有安全保护意识,自我保护。

  九、预计“运动负荷”:本次课练习密度约40%左右,平均心率为125±5次/分。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备注

  [学生活动设计]:朗读

  讨论

  自读自悟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进行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辩论会。

  (围绕这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

  二、分组讨论

  要求:发言时实事求是,有理有据;

  摆事实讲道理,说明自己的看法。

  三、辩论赛

  1、将看法一致的学生分成同一组,充分搜集依据。

  2、每组都推选几名辩论代表。其余的当各组的啦啦队。

  3、进行辩论赛。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和有创见的同学,相信学生通过这次交流有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缩写《小英雄雨来》

  教学重点:

  分清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按照缩写方法进行缩写。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缩写的步骤和方法:

  (1)读懂原文,把握要点;

  (2)理清层次;

  (3)边划边记,逐段删留;

  (4)整理成文。

  三、结合课文,具体指导。

  《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共分六个部分,从缩写的基本要求看,缩写时按原文叙述顺序缩,重点是三四部分,其余各部分是非重点内容。他只是在文字篇幅上的缩减,仍然是一篇内容完整的文章。

  四、自己缩写,指导差生

  五、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学生交流作文,

  互相学习、批改。

  反馈:(总结评比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

  还有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请你任意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二、引入新课

  刚才我们所举出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板书:倒数)

  三、新课教学

  (一)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请看: ,那么我们就说 是 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 是 的倒数,也就是说 和 互为倒数.

  和 存在怎样的倒数关系呢?2和 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互为倒数?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不能说 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分之0,如 , ,……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0,不成立,所以0没有倒数,另外0和任何数相乘却为0.1可以写作 ,1与 相乘还是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 、 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能不能写成 ,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训练、深化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1)

  (二)求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演示课件:倒数的认识2)

  (三)判断

  1.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

  2.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

  3.0没有倒数.( )

  (四)提高

  如果末尾加上=1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0怎么填?

  如果末尾加上=2怎么填?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课后作业

  (一)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8

  (二)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 1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点评

  这个教学设计符合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倒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新知形成能力的过程。

  练习中,通过“教、扶、放”使讲练有机结合,既加强了双基,又开发了智力。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8篇】相关文章: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六篇01-03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十篇02-26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七篇02-25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7篇02-16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四篇01-06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五篇03-12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八篇03-1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9篇03-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四篇03-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六篇01-21

再寄小读者教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