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
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人民。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其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最后,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点评: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牵”准“牛鼻子”只有抓住范进中举时的一段语言进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为主线,通过三个问题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这样既浑然一体,又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稍加提示,学生即可通过熟读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进行归纳、总结。在一串连环套式的提问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较快地联贯全篇,揭示本文反对封建科举制的深刻主题。
总之,全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问题的设计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从单元教学内容看,第六单元选择了中国明清白话小说中的经典章节,意在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并学会运用历史眼光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了解它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范进是小说中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的典型,深入分析理解其形象就能让学生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初二两年通过对《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两部名著的阅读,对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已经比较熟悉,又因为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所以在阅读《范进中举》时,不会在理解基本内容上感觉到难度。但是,学生面对本文这样偏长的阅读篇幅,容易读得比较粗略,并且缺乏对整部作品的背景认识,对人物的分析理解就会比较表面化,甚至误读范进的形象。
三、教学目标
(一)了解小说中的夸张、对比手法形成的讽刺效果。
(二)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中举前后的变化,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三)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教学重点
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人物的典型意义。
五、教学难点
从受科举制度毒害这一背景出发,正确认识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环节一—梳理情节
教师引导:
1、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说说下面几幅图分别表现的是文中的哪个情节?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这篇小说的情节。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从多个角度完成情节的梳理,从整体上抓住本篇小说的核心——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并从不同层次上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贺喜;范进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治疯;范进清醒后,张乡绅拜会,胡屠户受赠。
(二)环节二——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将课后研讨第一题的讨论内容稍作调整——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喜剧,有人说范进中举是一部悲剧,你觉得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达成共识,明确小说的两个学习重点,即从范进中举后境遇的改善来看,故事是一个喜剧,但是从范进对考取功名付出的代价来看,故事是一个悲剧。
2、教师引导:我们这节课先来体会一下小说的喜剧性,文章着力刻画那一人物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仔细阅读相关段落,说一说他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小说对于胡屠户的刻画,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在中举前后的鲜明对比,分析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变化,在夸张可笑的喜剧效果中理解胡屠户的主要形象特点——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
3、教师引导:除去胡屠户,范进中举后,还有哪些人对待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结合相关内容,具体说说他们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活动:仔细研读小说对众乡邻和张乡绅的刻画,通过对比手法的分析,体会范进中举后众乡邻对他的巴结和张乡绅对他的拉拢。
(三)环节三——小结
教师引导: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代表范进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从他们在范进中举前后对待他的态度的鲜明对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借这样一个看似喜剧性的变化,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学生活动:对主题有进一步认识。
第二课时
(一)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我们在第一节课研讨了《范进中举》的喜剧性,从社会风气中认识了本文主题的一个层面——讽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这节课,我们就来从悲剧角度看一看范进一生的命运。
(二)环节二——分析范进的形象
1、教师引导:范进得知中举的表现是“喜极而疯”,这个反应令人意外却不让人觉得突兀。你认为这个反应设计的合理性有哪些?结合文章对范进的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抓住范进面对胡屠户羞辱的反应,面对困顿生活的无助等内容体会范进在几十年的科举考试中因想要改变命运的心理压力和屡次受挫的打击之重的悲剧性。
2、教师引导:面对这种境遇的范进,作者是否给予了怜悯同情?你从哪些描写最能体会到作者的态度?
学生活动:重点品读范进发疯的一段细节描写,抓住反复出现的“拍手”“大叫”,狼狈的样貌,体会其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3、教师引导:补充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资料,讨论范进不被同情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整部小说的主题进一步阅读范进中举后对待周围人的态度,理解作者对其醉心功名、虚伪世故的揭露。
(三)环节三——总结
教师引导:提供清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中的相关评论,进一步总结《儒林外史》的主题。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学生活动:阅读评论,深入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
七、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科举制度
社会:世态炎凉
个人:醉心功名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
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
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词语。
四、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治疯。
③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八、作业:抄写有关字词的音形义;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6----12段。
2、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无耻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
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
2、写在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结合课后练习)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结合课后练习)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六、作业:思考与练习
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的异同。
【关于《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导学案12-06
续写《范进中举》(通用8篇)01-18
续写《范进中举》(8篇)01-18
续写《范进中举》(集合8篇)01-18
《范进中举》练习题及阅读答案07-20
范进中举续写续写作文12-27
续写《范进中举》作文(精选9篇)03-0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范进中举》读后丝语-600字09-10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