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2021-03-29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 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用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学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然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特点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三、设计思想

  1、设计思路

  以复习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问题层层递进,结合各种图表以及补充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鸡蛋剥层”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地球内部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突然变化,进而推知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地震波。

  2学生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3学生利用表格及板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细化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4学生通过自学总结、分析,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2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研究方法过程中,培养了较深的研究欲望。

  2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软流层的位置教学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教学

  4、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的教学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图片分析等方式,知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图片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我们吃鸡蛋的时候,剥开鸡蛋,都知道鸡蛋是几层的,有没有同学想过构成这种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可以分为几层呢?他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与吃鸡蛋不同,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不能把地球剥开看看到底有几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1.划分依据——地震波

  【教师引导】

  (1)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2)播放“汽车从柏油路驶向高速公路”的视频资料。

  通过上述材料启发学生可以用震动速度的变化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活动】读教材阅读部分“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小结】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展示图片PPT展示图片“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先展示左半部分)

  【提出问题】

  (1)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

  (2)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

  (3)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推测2900千米深处的不连续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

  【小组讨论】学生读图思考后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适当进行补充。

  【教师小结】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2.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生活动】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左半部分图片和教师小结内容思考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学生交流后再展示右半部分验证自己的猜想。

  承接:科学家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

  (1)地壳

  【展示图片】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教师引导】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教师提问】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能否用一句话总结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过渡: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三大类岩石。那么,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在地壳中的分布有何特点?

  (2)地幔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核的相关问题。

  【提问】

  ①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样变化?

  ②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上、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③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是如何形成的?

  ④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学生活动】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主阅读教材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PPT展示“圈层剖面图”(结合图示总结精讲)

  ①地幔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②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③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3)地核

  【教师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学生自学】对照教材插图“地球内部圈层图”,自学课文后进行交流,教师针对回答进行点拨。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环节三:课堂小结

  结束语: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环节四:课后作业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3

  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人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这节课是第一章最后一节课的内容,在前三节学习了行星地球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内部构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了解。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已经划分圈层的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2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本条标准有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为宏观上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课表中的说出是了解的水平,了解地球各圈层是基础,使学生脑海中对新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第二层是通过对地球圈层的学习,能够说出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课表中的概括是理解的水平,要求学生能自己在脑海中独立勾勒出地球圈层以及每层的特点,从而了解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联系人类所处的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现在的地理环境,由此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2.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年的学生还没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间概念和良好的读图能力,也没有具备地理分析的思维,但是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图像和视频的配合下学生也应该能较好地认识各圈层及其特点,但是对于圈层结构这个全新的内容吗,要求他们将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并在脑中形成圈层结构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通过多方面的举例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3.地球的圈层结构——设计思想(或设计理念)

  3.1教育理念: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3.1.1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教会学生将地理的现实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分析探讨,解决问题。再一次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使学习过程更加开放,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

  3.1.2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从中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3.2教学原则:

  3.2.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在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基础上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地球圈层的科学学习,启发学生对地球的各方面探索,从自然转变到社会的学习。

  3.2.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联系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地球外部圈层,学习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水圈大气圈等,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地球外部圈层,并注重学以致用,领悟知识的价值。

  3.3教学方法

  3.3.1讨论法

  课堂上组织学生自主读书,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P21图1.25进行学习讨论,并各抒己见。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潜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3.2直观演示法

  使用道具让同学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并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加深学生对圈层结构的印象。

  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4.1.1了解地震波及其两种形式,并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4.1.2能够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4.1.3掌握各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1.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4.2过程与方法目标:

  4.2.1通过读图分析地震波和地球圈层的关系,掌握地壳,岩石圈,软流层的联系与区别;

  4.2.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3.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3.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5.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

  5.1教学重点

  5.1.1横纵波的区别与各自特点 ;

  5.1.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5.1.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5.2教学难点

  5.2.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5.2.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相关文章: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02-10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04-10

化石吟结构教学设计09-04

地球内部结构08-24

地球爷爷的手-课件教学设计02-21

《斜裙结构制图》教学设计01-18

地球万岁教学设计 04-01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12-31

小学课件《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02-2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形成依据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