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2024-10-26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把握论文知识。

  2、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重点难点:中考形式阅读,论点、论据、相关句子作用等。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一、课文内容:

  1段:“学者先要会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课文层次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

  也可说成“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1)

  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分论点2)

  三、论证方法:

  1-2段):引用论证,也属于道理论证。

  3段): 譬如,是举例论证;

  4段): “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传说是举例论证。

  5段): 引用孟话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6段): ①句是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②-⑤句道理论证;⑥句过渡句,启下的作用;⑦-⑩句举例戴震、笛卡尔事例论证;⑩句后道理论证。

  四、板书表述:

  提出论点:治学要有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 分论点1:消极方面(对传说、对书、学问要怀疑)

  分论点2:积极方面(对新学说、新发明要创新)

  总之,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五、相关解析:

  1、开篇引名言有何作用?

  开篇两句引用既做论据又做论点,其作用是做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论点领起全文。是论证论点并提出中心论点,二者合一。

  2、不同事例的作用?

  3段譬如句:论证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4段:

  1)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2)什么是怀疑精神?

  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3)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待传说?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

  1)引用孟子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

  在于论证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文中“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为什么不能调换词序?

  因为人有怀疑才可思考,有思考方可辨别,三个词语含有辨别事物的先后逻辑顺序关系,调整后就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了。

  6段:

  1)列举戴震、笛卡尔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不仅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更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②-⑤句与①句什么关系?

  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用道理论证方法证明①句提出的论点。

  ②③句反面说理,④⑤正面说理。

  3)⑦⑧⑨与⑥、①句什么关系?

  ⑥句既是⑦⑧⑨句的小论点,又是①句的小论据。

  ⑦⑧⑨是⑥句的'论据,直接证明⑥句,间接证明①句分论点2的。

  其中⑩和11句是正面论证,12句是反面论证。

  4)⑩句中“一切大学问家”的“一切”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含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

  如果去掉丢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5)⑩句中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

  6)本段有三个“这样”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第二、第三个“这样”指代“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7)最后一句中“学术”“文化”二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违背了事物的逻辑性)。

  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五、顾颉刚:历史学家。

  教学过程:读文至少两遍 概括论点与分论点

  找出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相关问题补拾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

  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

  2.理解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环节二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层层深入论证。

  第一层(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二层(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本文分论点是什么?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善于提出疑问。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存在可疑之处却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还不能算是学过了;治学就一定要善于提出疑问。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二、探究写法

  1.举例论证:

  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正反对比论证

  第6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三、语言赏析

  1.本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句话中共有四个“常常”,多次重复使用,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环节四

  文章主旨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教学板书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消极方面: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积极方面: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环节五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

  教学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语言简洁,由学生自主积极动笔读书,圈点批注完成对课文内容和思路的初步自学,探究本文的论点;在教学中创设作者、学生、教师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在质疑和交流中明确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明确怀疑对学问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树立怀疑的学习精神。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解放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2、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3、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4、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想和做》,《谈骨气》等。驳论,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驳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据,驳对方的论证。如《“友邦惊诧”论》等。

  三、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程颐(yí)萤火(yíng)

  塾师(shú)停滞(zhì)

  2、词语补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启迪:导、启发。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四、课文内容解析

  1、内容解析

  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本文的论题。表面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质上文章是在说“怀疑”的重要性。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作者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出治学的严谨。

  接下来的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从如何对待传说和如何对待书本、学问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与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5段论述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结尾一段,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纳第3~5段论证的观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后半句提出本段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再举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进行论证,然后由点到面,指出一切学问家都具有怀疑的精神,且以“常常怀疑”、“常常辨伪”、“常常评判”、“常常修正”等四句概括出怀疑精神在治学中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又从反面论述了“墨守前人旧说”恶习的严重后果。

  2、特色赏析

  (1)思路缜密、层层深入。

  文章开篇引用名言,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在论述前一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时,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再扩展开去提出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来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论证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从积极方面论及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文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开篇以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代为立论,开门见山,先声夺人,既摆出论点,客观上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阐释,有力论证段首的分论点。

  其次,文章运用大量具体事例证明论点,令人信服。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列举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并连续多次追问,使人确信古书上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提出“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煅炼出来的`”,极具说服力。

  此外,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是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在正反对比中强调了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重要性。而“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又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语言准确、透辟周密。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例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一句,短短几个字,就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蕴含丰富,论述精辟。其中,“一切”强调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准确恰当,便于语意的表达;“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如何把“新学说”“建设”起来;四个“常常”的重复使用,突出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以上这一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见语言的透辟周密。

  3、句段品鉴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品析:这句话从正面阐述了一切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四个“常常……”循序渐进地概括了“怀疑的精神”。“一切”二字把做学问的人的那种严谨的态度表现了出来。

  (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品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原话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那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

  4、写法探究

  (1)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

  (2)论证论点层层深入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

  (4)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5、难点探究

  (1)课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引用古代有名的学者的话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既扣住了“学问”二字,又有说服力度。

  (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是支撑,是论据。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要再加以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3)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五、归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新的课标实施后,强调学生在成长中阅读,《怀疑与学问》提出了“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必要条件”,指明了敏于生疑、勇于质疑是创造的关键;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阐述了求异、发散、逆向等是创造的基本思维方法。本单元如此丰富的内涵,若学生仅支离破碎的了解,而没有系统的消化、把握再形成自己的认识,那么本单元“创造”主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对如何成为“创造型人才”也难有深刻认识。因此,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独到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查找一些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样教学也就为学生议论文的学习和写作作了一次很好的指导,学生对创造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指导、互动的学习,认真的讨论探究,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做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这次教学尝试,其实也是一次创造,只有大胆构想,勇于实践,选题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教学才有可能迈出新的一步。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四)美育渗透点

  借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的严谨的结构美。

  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

  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章运用分论点逐层论证论点的方法,分析文章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以求学会这两种论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

  (三)教学过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学者、名人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故事导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习检查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概括出本文议论的问题。

  (2)理解“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

  (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

  (1)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2)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指导研读第3至5节及第6节,着重通过节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加之朗读体会,感受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明确:3—5节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并论证第一分论点。

  3—4节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3节,侧重论述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第4节紧承上文,点出第一层的中心意思,阐明怎样正确对待传说的话。第5节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此层是对上一层的引申和扩展。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述的共同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接着先从正反两面讲道理,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后指出“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从反面论说了怀疑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方面的意义。由此,层层拓展,进行论证。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阅读、分析、体会,懂得了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道理,特别是本文摆出中心论点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理解,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

  2、继续朗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练习替换论据,学会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为人所信服、接受,必须选用翔实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事实论据越确凿、有代表性,理论论据越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越有说服力。摆事实、讲道理,是绝大多数议论所采用的基本论证方法,本文也是这样。引证、例证、分析事理透彻详尽,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论证论点,说明事理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例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2、结合完成练习四,加深对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的理解。

  3、试着在文中运用引证和例证的地方,选用别的论据来替换,看谁找得既多,又与文章论证的论点紧相吻合。

  4、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四)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会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一次纠纷,边听边辨析各自的观点及运用的论据,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写一篇以议为主,叙议结合的练笔。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一、自主学习,品结构之美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张载的名言来提出中心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论证论点的有力论据,使论点说服力更为增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梳理文章结构。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2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提出分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二、小组合作,探论证之美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点拔:

  1、举例论证

  举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连续多次追问,告诉人们应该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举“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善于多问”的例子,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道理论证

  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迪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尔的名言与戴震的事例相呼应,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3、对比论证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正反对比论证,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三、赏析语言,悟文字之美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示例: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这句话中强调的是怀疑对学问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显得绝对了。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四、课堂练笔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3.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引力。

  5.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五、课堂小结

  “怀疑精神”指不盲从和迷信,有科学依据的质疑。学了本文我们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用心研究,从而得到收获的快乐和乐趣。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用递进式结构进行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只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主人放到一个大肚长颈的瓶子中养着。鹅的身子窝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刚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子里养尊处优很快就长大了。当鹅的身子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口从瓶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子又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子分离?

  请大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子分离。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方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一:探究课文,明确结构

  1.通读课文,提取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小组合作完成,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以上四个事实论据分别论证了: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这一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这两个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c.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③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④以上四个道理论据分别论证了:

  a.“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两句名言是为了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的。

  b.“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通过以上的小组合作,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怀疑精神,为什么说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怎样做才能体现怀疑精神这三个问题。那么,就本篇课文而言,我们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理清全文结构。

  4.理清全文论证结构。

  明确:

  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的分论点(3—5)(分论点)——为什么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论据)——怎么样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a.戴震善问的例子。(论据)——怎么样

  b.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5.通过梳理,我们对课文结构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构方式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还是……”“……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简而言之:

  “是什么”就是下定义,“为什么”就是探原因,“怎么样”就是谈做法。

  四、活动二:再析例文,学以致用

  1.出示并引导分析例文一:《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

  阅读例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梳理结构。

  明确:

  第一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解释了什么是“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二句:“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三句:“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明确如何做,才能“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2.出示并自主分析例文二:《节俭是一种美德》。

  节俭是一种美德。

  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念过这样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盘中餐”凝结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样没有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赏析提示:

  ①什么是节俭。

  ②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

  ③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

  根据赏析提示,请同学们自主梳理例文结构。

  明确:

  什么是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

  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

  3.课堂练笔:请围绕“论网络游戏利弊”这个主题,写一个递进式结构的小片段。

  提示:

  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②为什么这样说。

  ③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课堂寄语

  通过对本篇课文结构的剖析,了解到这是一篇有深意的议论文,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文中引经据典,论述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

  通过本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手握一把“怀疑”之钥匙去打开学问的大门,在生活中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相信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02-21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通用7篇)06-21

《怀疑与学问》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9篇)05-11

《怀疑与学问》阅读参考答案11-08

《购物的学问》教学设计02-10

《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04-13

包装学问教学设计11-28

关于《早餐的学问》教学设计07-11

垃圾分类的学问教学设计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