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知诗意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品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一起学习了《暮江吟》这首写景的佳作,欣赏了夕阳斜照江面的斑斓美景。你们还记得这首诗讲了什么吗?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背一背。(学生背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面,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究竟是哪里不同呢?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理解诗题。
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
(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团练副使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题(tí) 侧(cè) 峰(fēnɡ) 庐(lú)山 缘(yuán)
(2)出示生字书写示范课件,引导学生正确写字。
◆书写指导:
〔题〕半包围结构。“是”的末笔捺长伸,拖住“页”。
〔峰〕左右结构。左部“山”小而偏上,右部“丰”三横长短不一,中竖为悬针竖。
〔庐〕半包围结构。“广”长撇伸展,与里面“户”的撇接近了平行。
◆易错提示:
〔峰〕右部下面有三横,不要少写。
〔庐〕里面是户,不要写成“尸”。
〔缘〕右下边是“豕”,不要写成“”。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感知古诗朗读的节奏、语气。
4.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古诗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品鉴诗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主旨。
A.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出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欣赏。(横看、侧看)
②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千姿百态)
③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挺立;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小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势。
B.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理解“缘”的意思。(因为)
②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③细读这两句诗,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④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小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你们体会到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吧,看你们能在诵读中悟出什么道理。
6.拓展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高山河川的比比皆是。诗人登山临水,往往诗兴大发,于是一首首名篇随口吟成,传扬千古。在这之中,歌咏庐山的就有四千多首。除了苏轼这首《题西林壁》,你还知道哪些诗人描写过庐山、赞叹过庐山?课下找一找,背诵并积累。
示例:※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三、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现在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这里还有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希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02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2-28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7-24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0-11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1-15
《题西林壁》经典教学设计11-22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11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09-14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模板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