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哲理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二、基础知识
缘:左右结构,第四笔是竖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3.教学突破点:
用简笔画来理解诗行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中哲理。
四、教法设计
(一)导入:
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
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二)学习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1)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2)师解释题目的意思。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
(4)画节奏,朗读。
2.抓字眼,明大意
(1)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2)读第一行,解释一下。
(3)画连绵起伏的群山,高耸入云的山峰。画简笔画朗读
(节奏、慢、气势,真有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发现。
(4)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
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
(5)指导朗读。
(6)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所见)。
为什么看到的庐山千姿百态?
古诗的最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指读,再读。
3.想意境,悟诗情
(1)谁来说说后两行的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2)生读全诗,谈体会。
诗人为什么说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结合这首诗说说。
(3)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察效果
不同。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七、教学感言
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以便于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我认为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去读去感悟,效果较好。
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在这堂课中我还做到了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课堂还生成了不少亮点:学生频繁品读、相互补充;还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对诗意、内涵的领悟给别人讲明白, 说明他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的是在品诗、欣赏。师生所表现出的激情比预料的更高涨,因此出现了读诗、美读中体会诗情,读出诗中的图画。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附录:《题西林壁》读后感
小时候就学过《题西林壁》,当时只是浅层地背诵了这首诗,近来我体会起它,很有领悟,更多的是理解和共鸣。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它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实的面目,那正是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苏轼从描写庐山的变化多姿,来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面对,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经被“庐山”遮住了“双眼”。回忆起小学时光,我在班级中绘画能力第一,老师常常夸奖我的作品,我也沉浸在这一份自豪中,从未想过通过练习来加强,自认为能力已经很高了,甚至走出学校也会名列前茅。直到大一些的时候,妈妈给我报了绘画班,我满怀自信走进教室,出来时却是失落的掉入谷底。绘画班的同学都十分优秀,我比起他们一半都不及。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自己的渺小,但我仍然没燃起斗志心,还窝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庐山”里不出来,多亏一场绘画比赛。
我的画稿有幸被老师拿去投稿给比赛方,我也满心期待着好消息,可等来的却是老师的一句“别灰心,下次还有机会。”我终于决定“出山”,每当周末绘画班时,我都加倍努力学习,我觉得我的视野开拓了,也认清了自己的实力,但我也不灰心,既然我成功了一半,就应该继续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绘画能力在日积月累中长进很大,我仍是班中的第一,但脱离那个小环境,我还是能挺直腰板,最终走出了自己的盲点,从大角度大方面迎接问题战胜问题。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个人都是优秀的,这要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的,从什么角度思考、对比的。是否真的是看到的那样,还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题西林壁》,一首七言绝句,一个人生道理。
【《题西林壁》经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4-16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5-08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6-19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08-07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1-03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09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1-29
【通用】《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7-01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及反思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