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2023-03-07 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计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中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课文以清新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德育目标:

  感受亲情,丰盈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所体现的亲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外出求学,时常会想起家的温暖,家人的关怀,有时还会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在回味蕴含其中的`深厚亲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赏析一篇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写人记事、追怀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读文本,把握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那句话是文章的感情线索?

  朗读、点评,明确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确写“喜”的段落

  (3)师生共同赏析第一自然段。

  1、学生品味句子(老师注意引导点拨)

  2、齐读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项脊轩给作者带来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明确: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悲”。

  (4)请同学们浏览剩下的文字,思考:围绕“悲”,作者写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确:诸父分家,追忆母亲,缅怀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实文章的正文,顺序能调换吗?

  明确:(指定三名学生朗读,提示语:“凡再变矣”、“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叙中寄予深深地感叹;追忆母亲,情动于中,含蓄而有节制;缅怀祖母,感情则如汹涌的潮水,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

  2、赏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诸父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

  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忆母亲:动作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慈爱关怀。

  缅怀祖母:语言动作突出对作者的关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间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三、总结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概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暨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来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这也正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四、课后作业

  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细节描写。

  五、板书设计

  喜:项脊轩的雅致、静谧

  悲:诸父分家亲情淡薄无奈

  追忆母亲慈爱关怀悲伤

  缅怀祖母殷切期望愧疚

  思念妻子恩爱情深悲恸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教学重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教学难点:

  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教具方法:

  多媒体;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全文,掌握字词。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谜底:

  二、作者简介: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

  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被称为。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强调真实感情,被誉为“”xxx“”。

  2、他的散文的特点: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3、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词句。

  六、重点字词

  (1)正音

  项脊轩()渗漉()垣墙周庭()老妪()婢女()先妣()姊妹()呱呱而泣()阖门()持笏()

  (2)断句

  1、顾视无可置者2、庭中通南北为一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解释字词

  1、凡再变矣2、先妣尝一至3、妪每谓余曰4、殆有神护者5、吾妻来归

  (4)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1、雨泽下注2、使不上漏3、东犬西吠4、内外多置小门5、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7、亦遂增胜8、乳二世9、执此以朝

  (5)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使不上漏。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6)判断句

  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的词有:

  ①用“……,……也”表判断,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用“……者,……也”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用“……者,……”表判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判断,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⑤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刘备,天下枭雄”。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习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以情动人。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两种感情;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教学思路:

  围绕一个“情”字为主线索展开,领会古代散文叙事中融入浓厚情感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设计理念:

  回顾性导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抓住“悲情”展开分析。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该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性导入,内容概括

  在前面课时学生已经掌握文章意思的基础上,复习回顾文章内容。这里以“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这里板书)

  1。“一间小屋”的特点: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这里分别要求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原句,体会修葺后书斋的变化)

  2。插入书斋名字的由来(怀远追宗之意;人生大志、光宗耀祖的志向,自号“项脊生”)

  3。两种感情:喜和悲(这里点一下即可,后面具体展开,为本课重点)

  4。三个女人:先妣、先大母、亡妻

  二.研读与赏析,对两种感情的分析

  1。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我们古时文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归纳的人生的“四喜三悲”有哪些?

  (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三悲: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悲喜之情我们刻苦铭心。但是喜悲两种感情,给我们记忆最为深刻和久远的应该是:悲情!本文的.作者归有光这一生就经历了这人生“三悲”。

  2。“唐宋派”著以“情”动人为写作特色,抓住本文的主要的“悲情”展开。朗读第二段。展示多媒体。

  a。提问:文中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

  展示多媒体。(可悲的事:诸父分家、悼亡母、忆祖母。要求学生找出例句,分别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明确悲情表达是极有层次,由“客观记述意味深长”到“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再到“直泻而出汹涌如潮”,感情是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的。再要求学生从第二段里找出,能够体现亡母和祖母对“我”的关爱与期望的句子,从侧面写生活琐事,真实感人。)

  b。提问:为什么这里会写的如此感人,让你觉得可悲?

  展示多媒体。(若改写成“诸父分家,户庭杂乱;先妣爱子,呵护备至;大母疼惜,寄予厚望”是否可以?从而引出细节描写。)

  c。提问:本文有那些细节描写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示多媒体。(细节描写: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引出最后一段对妻子的追忆。)

  3。朗读最后写妻子的两段(第四、五两段),品味细节描写。

  拓展延伸: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抓住细节描写表现“思妻”的诗句,举例苏轼江城子、李商隐夜雨寄北。展示多媒体。(苏轼首创用词的形式悼念死去的亲人,这里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与李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异曲同工的。)

  4。提问:第四段中提到一个人,是:小姨。小姨为何总问关于“阁子”

  的事?

  (这里也是从侧面表现,夫妻阁子里的生活幸福、甜蜜,感情恩爱。)

  5。最后一段中的“枇杷树”,你怎么理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6。拓展延伸:若把最后一段改成“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是否可以?

  (感受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

  多媒体展示。回顾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品味“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与之的共同魅力。

  三.培养运用能力———作业

  写一段文字,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写法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要求: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200—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一间小屋:狭小、阴暗、破旧→焕然一新、幽雅安静

  两种感情:喜、悲

  三个女人先妣(已故母亲)———叩门问寒慈爱

  先大母(已故祖母)———以手阖门期望

  亡妻(妻子)———凭几学书恩爱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6

  1、从祥林嫂说起

  鲁讯有一篇小说《祝福》,说的是一个旧中国的农村妇女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小说中说到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叼去后她无限悲痛的事,她逢人就说,起初还有人为她而陪出一点眼泪,可是,后来,她的故事却只能赚得人们的一番嘲笑。她说“我真傻,……”刚说到这里,别人就说“你单知道冬天里有狼……哈哈哈”。这充分说明人的内心伤痛是不易说明白的。(教师讲解)

  2、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教师讲解)

  3、幼年归有光的伤痛

  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是: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学生查找课文)

  这是说归有光的祖母有一个婢女替归家用奶水喂养了两代人,推断上去,也就是归有光的父亲一代和归有光自己一代。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查找课文)

  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4、少年归有光是的形象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给我们描写的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境界。归有光的心灵平静到了能够听到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程度,他在做什么呢?看看他的满架的书籍就知道,他在精思奥想。这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他可不象一些贪玩的孩子,总在关心着屋外的一点点风吹草动,如果有一只小鸟从自家的院子里经过,那就赶快跑去捉鸟了。归有光他却是--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学生查找课文)

  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用来说归有光,真是一点也不错。

  5、少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到后来,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

  二、幼年没有感受到母爱,更增加了内心的悲凉;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老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言行举止充分说明其对孙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学生查找课文)

  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还有一段读来令人伤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

  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井之蛙何异?”

  这里说明了世俗观念对归有光的深深的漠视。(教师增补并作分析)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

  6、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

  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学生查找课文)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前,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学生查找课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即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这是读文章必须理解的。

  7、相应练习:学生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完成课本练习第一大题,真正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并进而熟悉原文。(课堂演板完成。之所以课堂演板,是把课本练习理解为数理化的例题,而其他练习则以学生课外完成为主。这是针对学生解题能力低下的情况而提出的。)

  以上大约为第一课时。

  话题二: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以教师分析与学生实践为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

  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如果我们不细心阅读,是不容易理解出来的。这种表现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表现方法就是托物寄情的手法。

  1、写作目的:表达自己浓重的悲愁情绪和对所挚爱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怀念。

  2、凭借之物:项脊轩。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4、具体分析:

  小屋环境--暗示是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诸父异爨--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败,抒发怀念往昔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护,现在呢?反而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5、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6、比较阅读: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相关文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的《陋室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话题三:场面及细节的描写与抒情的关系(略,一篇课文宜于讲一个最重要的话题)

  8、课堂练习:演板完成课本练习四,理解托物寄情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生活细节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课堂例题演板,能够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解题时的审题、理解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学得有事做,课堂充实而不是让学生仰着脖子傻听。)

  以上大约第二课时。

  话题四:文言语言。(因为课时关系,这个内容可以简略不讲。)

  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

  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数词的用法

  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

  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

  课文例句如下: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

  “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5、练习:课堂口答完成练习二、三大题。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学会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和场景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4、感受作者在此屋中寄居的亲人的怀念、壮志难酬的幽愤等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功业未就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研习重点段落,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章基本内容理解能力。

  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的文言鉴赏能力。

  3.延伸法:通过延伸练习,提高学生文言鉴赏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代有一位散文家,他被誉为连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他就是归有光。归有光可谓遍尝了人世的多磨难大悲苦,他仕途不顺、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所幸,人生的悲苦无损其内心的柔软与细腻,他的文章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黄宗羲称之为“明文第一”,那么他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知道了项脊轩是个书斋的名字,那么你们知道“项脊”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有多种说法。1.“项”脖颈也,“脊”脊梁也。项乃立首之本,脊乃立身之本。归有光希望成为归家顶天立地的脊梁,看来归有光在给书斋取名字的时候似乎已经将理想蕴藏其中。2.缘于其远祖归道隆,曾居江苏太仓项脊泾。此中所寓怀宗追远之意非常明显。3.项脊是指人的项,脊,这两处地方非常狭小,因此也指书斋狭小。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整体把握散文:写了几个人哪些事。

  明确:一间老屋,两种情感,三个女人,四件琐事。

  2.“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

  请说说它的旧貌和新颜,请一位同学朗读原文相应部分并用几个短语分别总结。

  学生:旧貌:狭小,老旧,破漏,阴暗

  新颜:明亮,清幽,雅致

  3.你觉得哪些景物写得很美,为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尤其是三五之夜、皓月当空之时,月色如水,银辉洒落,树影斑驳,微风吹过,花摇影落,真是怡然自乐。屋内一个读书人挑灯夜读,时而啸歌时而冥坐,沉浸在古人智慧海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这里喜爱,心境的恬淡宁静。

  总结:我们可以感受到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四>.合作探究

  以口头语说家常事,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更贴近日常生活。善于选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

  分小组研究四件事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细节描写分别在什么地方,写出了什么情感,并试着将这种情感读出来。

  叔父分家:补充,归家的祖上曾经有五世同堂记录,家训要求不许分家,私自分家被视作不孝,逐出家门。这在讲究孝友的作者来说,五一十分失望无奈。

  补充: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江南大户,尊贵有加

  明确:“内外,往往”,从中我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与淡漠。

  明确: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一个庞大的家族就此没落,归有光有志光宗耀祖,然而此刻更多的是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对于长辈之间的事情他不好言语什么,多少的不满也只能隐藏在鸡飞狗跳的场景描写中。虽然只有寥寥几笔,然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妪忆母:教师引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先妣形象?明确: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母亲的怀念。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处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补充:归有光1母亲17生其姐姐,一年后生作者,其后连续四年生儿,其中一次还是双胞胎。他母亲一生为多子所苦,后为节育,听信奴仆偏方,喝下了田螺水,竟自此失声。

  8岁有光母亲离世,但年少不懂事的.他以为母亲只是睡着了。

  师总结:母亲一生何其辛苦,命苦,却没有享到儿女之福。恍然间发现母亲竟然离开我10年了,这十年对母亲的记忆少时又少,母亲的关爱是他今生永远的缺憾。而今听到老妪之言,对母亲的记忆从茫然无着变得渐次清晰。娘以指叩门扉,娘对儿嘘寒问暖,可我已十年不曾见得娘亲容颜,也再不能得见。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说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哭泣声,是一个失母十年的孩子念及母亲的无穷思念与悲戚。

  补充:先妣尝一至。

  归有光幼年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是模糊,所以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难怪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大母励志:你读到了哪些细回忆祖母的细节,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有语言——“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有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你从中读到了祖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处语言描写—“孩儿,许久不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娃娃一样?”话语亲切、有趣,表面上是责备,实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以手阖门”,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

  明确:从祖母的“自语”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读出了她对归有光苦读的赞许,更有对他的殷殷期盼。

  补充:祖父夏昶永乐年间进士,宣德年间任太仆寺卿(正三品),但其作者父辈祖父辈均无功名。

  手持象笏至的动作、离去前的再三叮咛中,

  明确;希望作者可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总结:三处语言、两处动作,细腻平凡,但却把一位慈爱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同样是写悲,我们注意到一个作者的细节描写,母子情用的是“泣”,而写祖孙情用的是“长号不自禁”?请你们说说看。

  补充: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16岁参加童子试,20中了秀才,写本文的时候只有18岁,此时没有取得任何一次考试的成功。

  明确:祖母对他有很高的期望,而他也自觉担起这份责任,想要振兴门楣,重振家风,但此时读书久不效,不觉愧对祖母重托,读书久不效的悲凉愤懑,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与愧疚都化作在这长号中。

  下面请同学来再读这一部分,让我们在听读中感受祖母的关怀与期待。

  作者接着回忆的是妻子,预习的时候让同学们写了一段关于4—5小节的鉴赏。读同学的赏析。

  明确:妻子凭几学书,回娘家述诸小妹语说明夫妻二人和谐恩爱、琴瑟和鸣、伉俪情深。

  为何又要写枇杷树?

  明确:树象征爱情甜蜜,人丁兴旺。是妻子当年许下的美好祝愿。而今却只有一人在树下。往昔美好时光,美好时光,愁苦、相思、离情,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我们不难想象,归有光是怎样的泪流满面,情难自已。树愈繁茂,人离去愈久,思念愈深。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枇杷树,这亭亭的枇杷树,怎一个悲字了得?

  最后我还有一个疑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妻子离世他没有“泣和长号”?他难过吗?

  明确: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多在外,不常居。不忍面对,选择逃避,不是不痛,是痛彻心扉的悲怆,以至于无法言说,哀莫大于心死。

  <五>.拓展延伸

  课文第4段段尾删掉了一截: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段话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删剪文字有几分对世俗的不屑也有几分对科举末第的自嘲,更多的是是日夜青灯书卷相伴不扬眉吐气瞬目不止步的奋斗精神。虽有痛楚但也有豪情与志气。

  <六>课堂小结

  结语:的确,作者所选取的都是发生在轩中的琐碎细微之小事,但小中见大。读书轩中之喜犹如飘渺辽远的云间之月。18岁的归有光,31岁的归有光,面对着这项脊轩北向的四窗。从小轩窗向外望,是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提醒着作者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沧桑;是诸父分家后留下的小门墙,提醒着作者家道衰落的无奈、悲凉。从轩窗向内望,那里有先妣曾经驻足的痕迹,那里有祖母手持象笏时那期待、殷殷的眼神,那里有妻子凭几学书的倩影。妻离、母去、大母逝。归有光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子相继离世,悲怆、悲戚、悲痛,作者的一颗悲心,在项脊轩前无处躲藏!

  <七>练笔巩固

  师:同学们品读了文章之后,一定有很多的感受,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呢?老师先写了一句,咱们试着来对一句。

  (同学们拟句并小组讨论,小组考虑成熟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对句)

  借南阁之屋,忆三世变迁,叹凄婉衰败之悲。

  托枇杷之树,忆琴瑟之好,抒物是人非之悲。

  借门墙之庭,叹诸父异爨,抒家族崩析之悲。

  托象牙之笏,思祖母厚望,抒功业未就之悲。

  托亭亭之木,念伉俪深情,抒缠绵悱恻之思。

  借老妪之言,忆慈母柔情,抒少年失母之悲。

  <八>作业布置

  项脊轩,小小的轩内,承载了归家太多的往事,或悲伤或甜蜜,或辛酸或温馨,会想自己的家也一定承载了有你许多难忘的回忆,分享亲情,把记忆深处令你难忘的亲情细节写成一篇周记。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语句背后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阅历对文字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课前准备】

  1.发放学案。熟读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简答下列问题:

  (1)家中老妪对作者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2.在学案中补充原文中删除的一段文字“项脊生曰……”,便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

  此文虽以书斋名称为题,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怀人。作者怀念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性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对文本的解读。

  二、横向比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

  (一)品读关键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1.文章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为何不介绍项脊轩就是作者的书房,却介绍为“旧南阁子”?这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项脊轩”得名由来,并联系古典小说中关于建筑物名称的繁复表述,结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读“旧”字。作者曾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宣公”是归家最早赢得功名的人物,类比屈原《离骚》中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作者对自己的家族充满自豪感。

  明确:“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这句话蕴含了祖母怎样的感情?祖母为何不将这块象笏传给作者的父辈们,却要传到隔代的孙子——作者的手里呢?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象笏”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内容,将父辈读书无成与作者静心读书进行对比。

  明确: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祖母将他使用过的象笏传给作者,语气中充满自豪感,同时又是对作者的肯定与期待。所以作者接过象笏时,其内心应充满着使命感。

  3.研读下面“项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为何写蜀地清、诸葛孔明这两个人物?

  PPT(补充原文):

  项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点拨:此段为作者十九岁时为此文所作的结尾。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体会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记》,作者在《陶庵记》中曾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可见司马迁是少年归有光的偶像。

  明确:十九岁时,作者以此段结尾,是为了说明典故中的两个人都曾默默无闻,后来扬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终将如此。加之对司马迁的崇拜,这一段其实是在书写实现自我的抱负。

  小结:分析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了作者—荣耀、使命、梦想。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和作者说过话,但是他们借助房子、笏板和书中的文字,传递给了作者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二)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检测预习作业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家中老妪对“我”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明确: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家中老妪是他和已故母亲之间的一条纽带,所以才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问题二:“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模拟情境,请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明确:祖母的三句话中,语气从关心到激动,从激动到期待。

  问题三:“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请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小妹”说话的神情,推测妻子及作者听到这句话的心情。)

  明确: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小结:母亲、祖母、妻子,这些女性给作者—关怀、期待、温情。她们为作者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使其在寂寞书斋中坚守梦想,也成为其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综上,我们由文本的研读过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分别给了作者在书斋中读书的力量与支撑,是其坚持读书的深层原因。

  三、纵向比较: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文字特点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PPT:19岁时,《项脊轩志》结尾:“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三十几岁时,《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二)比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

  1.最后一段中“庭有枇杷树”与第一段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两种树木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明确:“兰桂竹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表达了少年归有光的志向与审美情趣;“枇杷树”蕴含生活气息,甜蜜而温暖。枇杷树的茂盛反衬出作者生命中至亲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2.最后一段中“余久卧病无聊”与第一段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中的“我”的'形象特点有何不同?

  明确:“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乐的,而“久卧病无聊”的作者,是寂寞悲凉的,可见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3.最后一段“今已亭亭如盖矣”与第一段中“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之景,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满赞美欣赏,表达了作者少年时内心的愉悦,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的却是含蓄凄凉、哀婉感伤。“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投射。

  小结:比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可以发现:作者的生活环境、心境都随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细密多言走向内敛安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

  19岁的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结尾,三十几岁的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结尾,从“说”到“不说”,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是生命流转的结果。远祖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生命的河流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微写作:课后阅读归有光散文《先妣事略》,与《项脊轩志》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在表达方式、情感上的异同,不少于150字。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9

  一、 教材分析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基本了解作品的记事抒情,表达情怀的特点,口译第一、二、三段,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三、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四、学情分析:

  在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注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五、课前预习: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把文章读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渗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珊shān珊 爨cuàn

  庖páo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2.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说说这篇文章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朗读翻译第一二两段,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2.口译第一、二、三两段。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1)结合课文,掌握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8〖小资料〗

  (一)作者介绍。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二)“项脊轩”介绍。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四)课文第3段后,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目的

  2、以归有光《寒花葬志》引入

  新授课阶段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其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一生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嘉靖21年迁居于嘉定安亭,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60岁时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撰修《世宗实录》,66岁卒于任上。

  二、朗读课文

  三、译文参考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室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一人居住。它是一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屋顶墙上的)泥土常漏下来,雨水也往下直灌;每次移动书桌时,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一过中午,(屋里)就昏暗下来。我稍微给它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漏雨、落灰。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矮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

  在庭前我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图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在室内,有时长啸吟唱,有时安静独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声响;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我在这里居住,有许多可喜的事,但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西各家的狗相互对叫,客人得越过邻居的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阁中居住过。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女,在我家曾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到轩中来过。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你母亲听见了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成立,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就像昨天刚发生,真叫人忍不住放声悲号啊!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在里面读书,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伏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无心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近生病卧床,闲极无聊之际,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今天已高高矗立,枝叶繁盛,像伞盖一样了。

  四、整体感知

  《项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为两截文字。前半段悼念母亲、祖母,补记及于发妻魏氏。正文至于“殆有神护者”,悼念母亲、祖母,作于18岁;35岁左右写补记,内容及于发妻魏氏。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三世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迁变兴废,一条是归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连缀,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借一小轩把所见所闻所感的物事、人情穿连起来,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怀加以统摄,使过滤而成绝响。全文两个部分。

  第1部分:围绕项脊轩的迁变,叙述或可悲喜的小轩苦读及亲情。涉及人物,祖母、母亲。

  第2部分:围绕项脊轩的兴废,补记或可悲喜的寒门婚姻及爱情。涉及人物,妻子。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2

  项脊轩志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 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 修葺 老妪 姊妹 阖门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墙 先妣 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 古今词义对照法 语境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 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习,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 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解读文章抒什么情

  2、研习文章怎么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作者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的表达技巧,体会文章语言质朴而动人的特色。

  2、探究结尾处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这两段的作用。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感”往往是一篇文章感人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起来走进归有光的情感世界。

  二、研习

  1、齐读课文

  2、研习情感

  (1)问——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请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问——请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3)过渡语设计——下面让我们沿着这条线索来具体研究一下文中的情感:喜与悲。

  ①研习“喜”

  请一男生朗读第一段,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喜?

  ②重点研习“悲”

  学生默读第二段至文末,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悲?

  明确:

  (a)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

  师:“诸父异爨”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描述一下归有光为我们展现的家族败落图?

  师:教师范读大家庭分崩离析的相关语句。“东犬西吠”该如何理解?

  师:这个细节仅仅只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吗?狗叫有什么奇怪的?这里有更深的意味吗?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师点拨:这里作者写的狗吠是狗之间互相叫还是狗向人叫?)

  师:为什么对人叫?

  师:再请同学想象一下分家前与分家后狗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此处的设计,目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到在细微处见深情。

  (b)是  师:作者在写母亲时抓住了哪些细微之处?

  师:从母亲的这个动作,从母亲的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些什么?

  师:这一扣一问,固然写出了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但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为什么不“进门”安慰?“进门”安慰岂不更能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疼爱?是“母亲”家务繁忙,无暇照顾女儿?是“母亲”怕女儿撒娇,见到自己闹得更厉害?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师:作者通过老妪的回忆和指点,来写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这跟“悲”有何关联?

  (c)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

  师:作者又是如何来写祖母的呢?

  师:请一女生来朗读写祖母的文字。

  师:作者写祖母跟“悲”有何关联?

  (d)是婚后生活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师:齐读课文末两段。《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补写了些什么呢?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来补叙?

  师:回忆母亲和祖母时,无论是泣还是“长号不自禁”,作者都流下了热泪。为什么在写亡妻时,却不见一滴眼泪呢?

  师: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抚慰,以及现在妻死室坏给自己的伤痛,于是作者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4)问——在前面分析喜与悲的基础上,请同学来说说本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特点?

  (5)小结

  课文后几节极力渲染悲情,第一段却极力描写喜情,这是否矛盾,是否会冲淡悲情?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归有光的另外两篇散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2.有人认为《项脊轩志》一文的补记是作者31岁时所写,有人认为是35岁时所写。请搜集有关资料,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

  2.寻找文章的“动情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

  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

  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二、教学步骤

  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话?

  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

  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

  参考答案:

  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

  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词类活用:下 上 前 垣墙

  ⑵实词:顾 胜

  ⑶古今异义:方丈 三五

  ⑷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内容:

  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颓败、阴冷的凄清氛围。接着作者并没有马上抒写自己的感伤情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他喜的是什么?

  修葺之时,劈窗置墙,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尝试背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 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⑴重要实词:迨 逾 而 凡 再 兹 呱呱

  ⑵词类活用:西 乳

  ⑶古今异义:往往

  ⑷特殊句式:妪,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识: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嫔。”

  建筑方面: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室内空间较大,装饰考究,文中应指客厅。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如闺女、闺房。

  分析内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请找出文中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说说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例:

  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⑵“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篱”到“墙”的变化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

  ⑶“儿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紧之语”,平淡处最为关情,短短两个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听见孩子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尝试背诵: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从门墙写起,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通过乳娘之口描绘“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等细节,表现亡母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加了内心的凄凉和孤苦。

  第三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⑴实词:过 若 竟 类 比

  ⑵虚词:何 以 之

  ⑶文化常识:束发 笏

  分析内容,尝试背诵:

  上段写的是对母亲的回忆,这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诵时要特别留意祖母连贯的动作,充满温馨。

  第四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⑴实词:故尝 得

  ⑵虚词:而 之

  分析内容:

  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第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姐家有阁子,且谓何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⑴实词:归 几 书 制 盖

  ⑵虚词:或 诸 于

  ⑶词类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异于前。

  ⑸古今异义:无聊

  ⑹文化常识:归宁

  分析内容:

  这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查找资料,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6.写作训练:

  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写一篇短文,可以怀念亲友、怀念旧地,表现情致等,400-500字左右。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理解文言实词;掌握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归纳积累的学习方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日常生活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感受亲情,理解作者对家道2、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当”“洞”“凡”“过”“竟”“比”“殆”等实词,并归纳积累积累归纳“而”“之”“以”“于”等虚词的义项。

  2、积累及整理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教学难点: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2、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学生自主学习法

  3、讲授法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衣锦还乡(打一古代作家名)

  答案:归有光

  二、作者简介(以PPT课件展示)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

  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1506年1岁)生于江苏昆山;1510年5岁)开始读书;1513年8岁)丧母;1528年23岁)娶妻魏氏;1533年28岁)丧妻;1540年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1571年66岁)病逝

  三、释题: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有两层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项脊之间。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也有这样的解释,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读音。

  五、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字词注音

  渗漉兀坐修葺班驳老妪姊妹阖门长号偃仰婢女

  扃牖呱呱而泣门扉象笏先妣冥然垣墙枇杷姗姗

  六、译读课文

  1、齐读课文第一段,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2、教师讲解练习,着重分析:

  词类活用:下上前垣墙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省略句:使不上漏

  状语后置: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七、合作探究:

  1、自读第1自然段,思考:项脊轩修缮前后有什么不同?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怎样的感情?

  教师提问、分析(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并以PPT展示答案)明确:

  修葺前:小、破、漏、暗

  修葺后:虽小不漏不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

  居于轩中自得其乐

  2、思考:“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问、分析。明确:①文眼:表明全文情感基调。②过渡:承上文“多可喜”,启下文“亦多可悲”。)

  八、小结

  第一段通过写项脊轩,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和修缮前后的不同,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九、作业

  1、预习第2至5段,归纳字词含义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疏通大意,思考:本文写了哪些“多可悲”之事?

  2、完成《导学大课堂》本课“检查我的基础”部分练习。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第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

  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

  项脊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顺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

  异爨 老妪 呱呱而泣 先妣 汝姊 阖门 象笏 扃牖

  琵琶

  四、字词理解

  五、活用字词:

  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六、句式判断: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七、翻译句子: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 一至

  4、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5、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6、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7、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八、整体把握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项脊轩

  2、请找出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一个句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3、者为何喜、为何悲呢?

  作者为在项脊轩中自由自在地读书感到十分喜悦,而对与项脊轩有关的亲人相继离去感到无尽的悲哀主要有:诸父分家、追念亡母、追念祖母、追念亡妻。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一节主要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和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那么,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结合分析。

  要求明确:

  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修缮后:明亮、幽雅、明净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提问:第2小节作者记叙了那几件令人悲伤的往事?

  教师讲解:三件:诸父分家、追念先母、怀念祖母

  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九、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4、体会文中表达的亲情。

  5、掌握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学

  题解与作家作品

  看注解①。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怀宗追远之意。轩,小室;志,记。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重点讲析 疏通课文第一节

  四、设疑讨论

  指名朗读第1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眷恋之情。

  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答案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五、要点总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训练巩固:

  课后笔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学

  请一位同学背诵第一节,看能否背出。

  二、重点讲析 设疑讨论

  1、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2、默读课文第2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二段的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段的第二层

  (1)指名朗读

  (2)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解,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平常而又动人的生活画面!

  5、分析第二段的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读“大母”的话;另一名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语,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讲解:这一段补叙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5段。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层,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段。

  小结:以上4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要点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训练巩固

  完成练习积累整合部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安排两个课时

  预习要求

  1. 翻译熟读全文。了解作家和文章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3.讨论:领会本文的散文艺术之美。

  第一课时

  1.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中了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会试屡次不中,徙居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四方来从学的人很多,海内称为震川先生。六十岁上,嘉靖四十四年才中了进土,选为湖州长兴县知县,移顺德通判。隆庆中,任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隆庆五年,1571)。有《震川文集》四十卷。

  归有光是明朝有名的散文家。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把他作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的作品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写事物,感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琢,而风韵超然。

  2.翻译全文,注意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词:前辟四窗 内外多置小门 东犬西吠

  (2)名词活用作动词:明月半墙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垣墙周庭语未毕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

  4.一词多义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被动句:得不焚

  3.介词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其制稍异于前

  省略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使不上漏 读书轩中

  1.找出这篇文章的中心语句 。在这句话以前写的是

  ,在这句话以后写的是: 。

  2.文章开头对哦的描写有哪些特点: 。经过修葺以后,哦有哪些特点: 。3。作者生活其中,轩前小鸟、月影陪伴,充满诗情画意。

  3.第三段重点写 ,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先写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老妪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深沉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5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段叙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补充。

  ⑤五六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凉相对比,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

  2.辨析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以“项脊轩”为主,而实际上是以他的家人为主,“项脊轩”仅是一条线索,用来贯穿这一系列琐事的。

  项脊轩是作者当年安于清贫奋发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接触交往,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项脊轩作志,也就当然地同作者回顾身世和怀念亲人交融为一体了。文章或陈述项脊轩的变迁,或叙写亲人的往事,或抒发作者的情怀,始终因项脊轩而发。项脊轩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许多看来琐碎散乱的生活片断,一旦用这根红线串连起来,就如同散乱的珍珠串成了一条熠熠闪光的'项链,又如杂乱的音符编织成一支优美的乐曲,奏出了激越而和谐的乐音。

  (2)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语言清新、凝练是本文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注意炼字炼句,既工于状物,又善于叙事抒情,往往熔铸几个字,便能将人情物态刻画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文章写修葺前的南阁子:“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所百年老屋不蔽风雨,无处安放得下一张书桌,其破败不堪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这里尘泥用“渗漉”状写, “雨泽”用“下注”形容,何其准确、贴切,一字不能移易。尤其是“顾视”两字,活画出了作者当时狼狈不堪的情状。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则又是一番情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把庭院的寂静、悠闲写得多么生动迷人。而那幅月夜桂影图仅仅十多个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就把读者引进了月白风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明月用“半墙”来烘托,桂树以“斑驳”的情影来描绘,清风徐拂用“影动”来状写。作者的笔触细腻、轻灵,语言清丽、凝练,可称得上珠圆玉润,

  字字珠玑!

  4.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明确答案。

  (四)总结、扩展

  [总结]

  (1)文言知识点。

  ①一词多义:顾 稍 置 归

  ②词类活用:雨泽 注 不使 漏 东犬 吠 二世

  (2)中心思想。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扩展)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中所叙之事都是极平常、极琐屑的往事,这些琐事、琐谈虽只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下来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的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是生活的浓缩,又是生活的闪光。因此,越是平常,越是琐屑,就越觉得真切动人。前人论文喜欢引《汉书外戚传》里的一些细碎的情节,其实,《史记》、《汉书》都善于描写细节来增加叙述的生动性。托尔斯泰、高尔基的自传小说,就是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优秀的例子。

  (五)布置作业

  整理课后练习第一题的阅读提纲,并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一段:写项脊轩本身,先叙来历及原来的样子,然后叙述修茸以后的景色以及自己在轩中的生活。

  二段:过渡,从写轩转到对往事的回忆。

  三段:(3—4节)往事的回忆。

  1,诸父分爨后家中的杂乱情况——家境的破败。

  2.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遗事——饱含亲情。

  3.项脊轩的变迁。

  四段:(末两节)补记——对妻的怀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9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题(幻灯投影)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幻灯片演示)

  四、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

  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学生讨论)

  提示:(1)注意文章中与项脊轩变化有关的句子;(2)注意文章中对亲清的描写

  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离合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难忘的人世亲情,也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

  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以板书表现,幻灯片演示)

  五、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与自己的相依情深;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3)作者在回忆先妣、先大母时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结;而在补写的回忆亡妻部分已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二处都很感人,但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提问)

  明确:前者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为含蓄。

  六、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鉴赏本文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有人从别的角度解读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说,如从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到背负重托“束发苦读”,再到补写部分的“卧病无聊”看出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结合他的生平倒也不无道理。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七、拓展阅读,分发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学生自读交流。

  问题:

  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问题

  ②哪些细节特别感动你

  八、朗读《项脊轩志》回忆亡妻一节,体会本文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0

  一、文化常识

  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八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1506年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开始读书

  1513年8岁丧母

  1528年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丧妻

  1540年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病逝

  成就: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

  今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

  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解题:

  项脊轩,书斋名,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怀宗追远之义。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听名家朗诵,理解本文

  三、文白对译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灰尘泥土向下渗漏,雨水直往下滴。每当挪动一下桌子,环顾四周也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到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不从上面渗漏下来,前面开了四扇窗,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

  原文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译文:

  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了,小轩也破败了,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因久卧病榻,心情无聊,于是叫人再次修理了这间南阁子,式样与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我以后大部分时间出门在外,不常在这里居住。

  原文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

  又在庭院中错杂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添了美景。借来的书放满了书架,我或俯或仰,高声放歌,大声吟诵,有时则静默独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然而庭院台阶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半墙上,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原文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译文:

  在这之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个完整的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来了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都在厅堂上栖息。庭院中先是扎上篱笆,后来砌上了墙,一共变动了两次。我家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间屋里住过。她是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喂养过两代人,我母亲生前待她很好。

  原文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

  屋子西面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来过,老婆婆常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的怀里,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到哭声用手指敲敲房门说:‘女儿冷吗?是想吃东西吗?’我隔着门板应声回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从十五岁起,一直在这项脊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很像个女儿家呀!”

  原文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

  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期待的吧!”一会儿,祖母拿着一块象笏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将来你用得上它。”回想起这些往事陈迹,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原文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

  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期待的吧!”一会儿,祖母拿着一块象笏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的,将来你用得上它。”回想起这些往事陈迹,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原文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

  项脊轩的东面,以前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要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出行人。项脊轩共四次遭受火灾,却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

  原文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文:

  我已经写完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她时常来到项脊轩中,向我询问古代的事情,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归来后转达她的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间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原文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

  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的妻子在她去世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经长得高大挺拔,像伞一样了。

  四、合作探究:

  文言文知识积累

  实词:

  1、凡再变矣再,两次。

  2、先妣尝一至妣,母亲。

  3、妪每谓余曰每,常常。

  4、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5、吾妻来归归,旧指女子出嫁。

  此类活用

  (一)名词做状语

  1、雨泽下注向下

  2、使不上漏从上面

  3、内外多置小门在内外

  4、东犬西吠向西面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用手,亲手

  (二)名词做动词

  垣墙周庭筑起围墙

  乳二世哺乳,喂养

  执此以朝上朝

  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使不上漏省略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

  解读文本:

  一间书房。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

  修葺前:狭小,破旧,阴暗

  修葺后:不漏,明亮,雅致,幽静

  对比手法,突出对书房的喜爱之情。

  两种情感。

  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此文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选材:取材生活描写:细节描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因为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写起来最真切;自己动过情感的,写起来最美好。

  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细微之处显真情

  五、课堂练习

找出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C)

  A、修葺:修造扃牖:关闭窗户

  阖门:关门大类:大的分类

  B、长号:大哭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宁:女子出嫁自禁:自己忍不住

  C、洞然:明亮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偃仰:安居、休息庭阶:院子里的阶石

  D、斑驳:错杂先妣:已去世的母亲

  先是:先前就这样兀坐:端正的坐着

  对加颜色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周:围绕

  B、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胜:美

  C、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效果

  D、比去,以手阖门比:比较

  下列加颜色的词,词性不同的一项是(C)A、某所,而母立于兹B、吾儿,久不见若影C、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D、妪每谓余曰

  六、拓展提高

  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且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令人回味无穷。

  从中我们也得到一种启示——当我们要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感情体验时,不必用惊天动地的大事,不必用华丽的辞藻,只要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即“平平淡淡总是真”!

  七、作业布置

  感悟亲情:写一个你习以为常却包含了父母对你关爱的生活场景。

  你能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吗?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明代散文家

  读书乐

  多可喜环境美

  记日常琐事抒真情感

  多可悲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08-08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07-30

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07-05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12-18

《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12-18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08-15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范文06-27

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06-12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