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亲情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和抒情的散文。本文通过书斋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去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2.教材地位与作用
《项脊轩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一个“情”字,文中归有光对去世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如泣如诉,哀婉动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这伟大又朴素的情感。以口头语说家常事也是本文一大亮点,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二、学情分析
1.文言认知
(1)小学、初中接触到的古文不少,有一定积淀,但不易挖掘出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2)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错误认识。
2.情感体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对那种纯真的情感体验的较为肤浅,在写作中总是无从下笔。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以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已了解作者生平和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进而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点拨启发、个性解读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把握本文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家道中落的感伤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之情。
(2)学会体验生活,懂得感恩。
4.教学重点: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5.教学难点: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触,懂得感恩。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复习旧知。
(2)接着提出问题“本文为何如此感人,归有光和书房到底有着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维的交锋,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2.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播放视频示范朗读,学生默读体会。
(2)勾画出感动你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名家声情并茂的直观可感的视频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同时掌握阅读方法。
3.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本环节要求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内交流意见的合作方式,具体落实教学目标,进行重点的探究和难点的突破。紧扣文中“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围绕三个探究题进行:
探究1:课文围绕项脊轩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
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翻修项脊轩、家族败落、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段,培养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探究2:透过这些事和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是怎样的?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的细节描写来剖析作者的内心情感,具体采用涵咏法、点拨法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语言,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情。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阅读,鼓励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体验与感受文本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情感:对过世亲人的深深怀念,对自己命运多舛的哀叹,对家族败落的悲哀。
设题意图:了解品味语言的方法,培养品味语言的习惯;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探究3:作者叙事和抒情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从选材、描写、抒情三方面的特点入手,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
借鉴之处:质朴语言书写生活琐事,典型细节饱含真情实感。
设题意图:鉴赏、揣摩文章的写法,培养从文中找依据的习惯。
4.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本环节我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对本文亲情的理解,以此来触动情感。同时给学生播放平时我们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
设计意图:我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突破难点。
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通过导入时的问题:“文章为何感人?”来总结全文。
(2)作业布置:根据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差异性的需要,我设置了3个层次题,学以致用:
①流利朗读本篇散文。
②收集怀念亲人或细节描写方面的材料。
③模仿本文,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感人细节,写一段表现亲情的生活细节。
五、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要重视个体对文章的体会和感悟。
2.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文言文文本的利用与开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项脊轩志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08-08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07-30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03-20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范文06-27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12-06
项脊轩志 教案教学设计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