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和氧气优秀教学设计

2021-07-02 教学设计

  篇一:空气与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实验准备:

  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请同学收集)

  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

  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

  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

  引导学生思考: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

  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

  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

  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

  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

  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红磷的量不足; (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

  (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讨论2: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讨论2: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三、空气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堂练习

  结束语??

  篇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 本选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是研究空气组成的一个基本实验,这个实验对于认识空气的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下节课教学——《氧气的性质》提供了基础。

  2. 学情分析:

  (1) 知识水平: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

  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空气中含有氧气及二氧化碳等。这些为

  本课题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2) 心理特点: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在教学中,通过

  教材实验与个人改进实验的对比,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冲击,引发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力和实践精神。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的误差,并分析,设计合理的装置进行改进。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情境教学、启发讨论、多媒体辅助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行程。让学生更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主导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学会用科学的现象和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3、理解氧气含量测定的方法、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1、会用科学的现象和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2、理解氧气含量测定的方法、原理

  三、教学过程:

  1、引入:以地球和月球上两幅不同的景象对比引出空气

  2、深入学习:

  (1)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空气的知识?

  (学生很容易想到空气的成分,颜色、气味等)

  (2)以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

  实例:物体受潮、雨雪等天气现象、冰棍表面的白雾、冬天窗户上的水等 ?空气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验证空气中是否有氧气?

  实例: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空气、木条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先分析实验原理,再进行演示实验,并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出现误差的原因

  3、当堂训练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作业本《空气与氧气》

【空气和氧气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空气和氧气12-24

空气和氧气评课稿12-24

化学《空气和氧气》评课稿12-08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07-19

《制取氧气》优秀教学设计模板07-01

《氧气》教学设计10-10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范例12-19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04-27

《空气和水会热胀冷缩》优秀教学设计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