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的字音,如:“蝎”、“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词义,如:“岁”、 “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本文的用法,如:“之”、“具”、“以”等
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文中“岁”、“穰”等实词及语句的意思
难点:常见文言虚词“之”、“以”等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彩夺目,灿烂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分外引人注目这颗迷人的珍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梦溪笔谈》二则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以虫治虫》所给予我们的“环保”等方面的启示。
三、自主导学
1.简介《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医药、音乐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居住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写《梦溪笔谈》此书共三十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医药、文学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活字印刷术等
2.初读课文,找出在音、形上有疑难的字词
狗蝎(xiē) 喙(huì) 钳(qián) 穰(ráng) 傍(páng)
3.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重音)
4.小组进行学习,借助工具书及注释,对课文进行翻译,弄明课文的意思,并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师巡视、点拨、指导)
5.小组内同学互查
6.提示重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及难理解的句意
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
庆州界生子方虫 界:地区
方为秋田之害 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其喙有钳 其:它的
则以钳搏之 则:就 以:用
千万蔽地 蔽:遮盖 蔽地;遍地
悉为两段 悉:都,全
岁以大穰 岁:年成 以:因
穰:庄稼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 其:这种
土人:当地人
②辨别虚词的用法
方为秋田之害 ( 助词,的 )
则以钳搏之 (它们,代子方虫)
之 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实义)
土人谓之傍不肯 (它,指子方虫的天敌)
以虫治虫 ( 用 )
以 岁以大穰 ( 因 )
不以疾也 ( 如 )
③难理解的句意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四、再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事件来概括)
明确:《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现象,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④句子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省略句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之)大穰。——省略句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之)以金钗。——省略句
四、合作探究: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这里要注意的是几个词语的运用。方:正当,正在;为:成为;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第二层,第2、3两句。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这里要注意的词语是,则:连词,相当于“就”;以:用;之:代词,代子方虫;悉:全,都;为:成为。
这层里的“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的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作者简而言之地介绍了子方虫的天敌的外貌特征“如土中的铬蝎,其喙有钳”。因为它“有钳”才能“搏之”,子方虫才能“悉为两段”;才能在十天后就把“千万蔽地”的众多子方虫消灭干净。可见其威力之大,因而才有“岁以大穰”的结果。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今天读来给我们以启发,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层,最后一句。要注意的词语是,其:代词,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之:语气助词,没有什么意义;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之:代词,它,指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这种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层主要是告诉人们,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结尾点明子方虫的天敌名称,加深读者的印象。
五、 拓展运用
1.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虫子的方法
明确:傍不肯”这种虫子的样子像土中的狗蝎,嘴部有钳,遇到子方虫就用钳捉住,把它们夹成两段,杀尽子方虫
2.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科学的发现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
明确:这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的现象,展开生物防治,促进农业增产
3.你知道在生物界中还有那些“天敌”的现象吗?
明确:如青蛙吃害虫、猫头鹰吃田鼠、啄木鸟吃树洞里的害虫等等
4.这些都是昆虫的本能,是一种自然现象现在我们在遇到虫害时还是和过去一样坐等虫害的天敌出现吗?用“农药”好,还是“生物防治”好?
5.赏析: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明确:简单10字便写出“以虫治虫”的成功,启示我们,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6.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又什么现实意义?
⑴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⑵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小结: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科学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神秘世界的大门而科学本身也不是神秘的,它不仅仅属于科学家,也属于所有的有心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有严谨的态度,进行细心的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收获你也许也能像许多大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
反馈检测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喙( ) 大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庆州界( ) 2、方为秋田( ) 3、之害( )( )
4、其喙( ) 5、千万蔽地( ) 6、蔽地( )7、则以钳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⑴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⑵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⑶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四、《以虫治虫》给我们那些启示?
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毒虫,保护树木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课文,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文言实词“患”、“贻”等含义
难点: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等在本文的用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
学习步骤:
一、激情导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之一我们的祖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杭州,曾经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梵天寺如今,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已损毁殆尽如果不是沈括,如果不是《梦溪笔谈》,也许这座宏伟的建筑早就为世人所遗忘我们就会忽略这项伟大的成就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梦溪笔谈》二则中的《梵天寺木塔》,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课文,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
三、自主导学
1.读准下列字音(检查预习情况)
梵(fàn)天寺 患(hàn) 喻皓(hào)
贻(yí) 讫(qì) 箧(qiè)
2.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音
4.对照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弄明课文意思,画出有疑问的地方(师巡视点拨指导)
5.释疑: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师指导并帮助解决
6.提示词的用法
(1)解释字义:
钱帅登之:之,正在修建的木塔
患其塔动:患,嫌、担心;其,这,这个
方两三级:方,才
乃以瓦布之:乃,于是;以,用;之,木塔
贻以金钗:贻,赠给;以,用、把
但逐层布板讫:但,只;迄,终了、完毕
便实钉之:实,使坚实;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
盖钉板上下弥束:盖,因为
人履其板:履,走、踩踏;其,那
(2)通假字;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如:古义,遵照
今义,如果,像
(4)词类活用
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便实钉之(使坚实)
箧:动词用作名词六幕相联如胠箧(箱子)
(5)省略句
贻以金钗“贻”后面省略“之”,贻( 之)以金钗,之,喻皓之妻
7.带领学生翻译全文(提示难以理解的句意)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四、合作探究:
㈠.公元964年,在沈括的家乡杭州,梵天寺里,工匠们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座巍峨的木塔将要屹立于此但是开工不久,工匠们就遇到了难题,出示问题,用现代汉语回答(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
1.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匠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2.喻皓制定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3.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
4.解决这一难题有何目的.及意义?
5.人们是如何评论的?
㈡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
1.木塔建成,是工匠们在建造过程中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喻皓却是作者在短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这是为什么?
明确:本文是通过工匠们遇到的难以克服的问题被喻皓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件事,对比衬托出喻皓技术的高明,同时反映我国古代建筑方面的巨大成就
2.文章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的嘲笑,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3.除了描写喻皓的语言和神态外,哪些语句还表现了他的技艺的高超?
明确:①“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这句话间接写出匠师要找一个更高明的人来帮助解决问题
②“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事实证明喻皓的技艺确实高超,解决了匠师的难题——塔动
4.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五、分析写作特色
1.文字简洁生动
《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害虫,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了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的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2.叙事详略得当
《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比较详细,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匠师按喻皓的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
六、拓展
《梵天寺木塔》仅用一百余字就清楚的记述下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建筑理论而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充分表现了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今天的中国人依旧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中国的科技辉煌你知道哪些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提示:如航天、农业等方面)
寄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华夏5000年的辉煌成就而自豪;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你们将担负起祖国腾飞的重任感受到这些古今科学成就的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无愧于我们的历史责任
反馈检测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⑴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⑵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⑶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关如胠箧。
二、1.《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布瓦后,塔“动如初”,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匠师当然很难堪。但为了向钱俶交代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的妻子,请求喻皓“塔动的问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②、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3、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②启示: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决定着他对事物的判断是否正确。
板书设计
梵天寺木塔
皓笑曰:“此易耳” 神态,语言 正面
塔遂定 事实 技艺高超
侧面
人皆伏其精炼 众人反应
教后反思
【《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学设计范文11-26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07-10
梵天寺木塔原文及翻译04-07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03-07
梵天寺木塔的阅读答案10-20
《梵天寺木塔》阅读答案09-05
《梵天寺木塔》教学反思二篇12-15
《以虫治虫》教学学案设计01-01
《梵天寺木塔》原文及阅读译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