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 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体验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的过程,从而培养和强化学生科学的实验研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感悟从物理现象到物理本质的飞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正确深入理解物体的“漂浮”,“悬浮”和“沉底”三种状态以及“上浮”和“下沉”两种过程,理解决定物体浮沉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认识和定量计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初步的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正确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是分析物体浮沉问题的关键。
突破策略:教师通过有效的演示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上浮,下沉的过程,观察动态过程的速度变化,进而通过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浮沉条件,并能很好的区分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从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区分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如何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力与运动的关系,而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强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策略:通过教师大量实例的列举,使学生感受到浮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的熟练程度,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法、演示实验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学 法:推理归纳法、分组实验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
七、教学媒体资源:
1、课前准备:气球,孔明灯,密度计,潜水艇模型,铁块,木块、烧杯、水,水槽等
2、教学手段: 实验、ppt课件
八、设计思想:通过实验探究达到预设目标。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上课前五分钟带学生基本到齐后,开始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同时配以泰坦尼克号从出发到沉没的图片,(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泰坦尼克号的悲壮故事,从而激发兴趣。)上课铃响刚好放完,教师调整自己和学生的情绪,简述泰坦尼克号并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是钢铁)
2、教师饱含深情的说:今天我也带了了一个泰坦尼克号,但是是浓缩版的。进而出示一个铁块,(学生哗然)注意,我要让他下水了,大家注意,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然后演示,铁块沉入水底。进而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
以此教师引入新课。
二)、新课:
【第一部分】物体的浮沉条件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出问题:当我把一个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放手,物体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的运动状态(学生猜想)
3、教师演示(三种情况)进而提问:当我放手后物体在水中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大小如何,引导学生小组实验并讨论。
科学素养培养:分析物理现象,必须抓住问题本质。研究物体的浮与沉,就是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所以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受力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如何改变。
物体不受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平衡力 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教师提问并在小组的补充下进行板书(在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受力及最终的结果)
问:上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下沉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悬浮的最终结果如何,受力怎样
此处引导学生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弄懂浮沉条件及根据现象判断受力及浮沉的能力。
结论:物体的浮沉取决于其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5、教师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投影出示)你能用物体和液体的密度判断一个完全浸入液体中的实心物体的浮沉吗?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并板书(布置学生课下用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同时可弱化和分散难点)
【第二部分】 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及实际案例:
6、教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到浮力及物体的浮沉知识呢?(出示投影打出相关图片)
7、教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大家想认识它吗?出示投影密度计的图片,并结合食物介绍其原理、作用、特点和使用方法。
8、教师投影潜水艇的图片并讲解其结构,引导学生研究潜艇的浮沉原因,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并总结
(进而切入鱼也生活在水里,它的浮沉和潜艇相同吗?引导学生讨论)
9、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小组完成对气球,飞艇和孔明灯等的浮沉原因。
10、简介盐水选种,明确原理。
三)、课堂训练:
1.一艘潜艇从长江潜往大海,它所受的浮力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2.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观察V排与所测液体的密度液的关系,并比较其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
3.如果手边只有一只量筒及适量水,你能利用它们测出一个木块的重量吗?
四)、课堂小结:
教师谈教的感受,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还存在的困惑(学生的困惑有时间则请会的学生来解答,若时间紧则留到课后一对一的帮助解决)
五)、课外延伸:
1、完成课上布置的几个任务
2、讨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
3、层次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板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前提:完全浸没
(V排=V物)
二、应用:
密度计 轮船潜艇飞艇 3、下沉:F<G液体<物体 g-n="" f="">G液体>物体漂浮:F=G
十、教学反思:
由于浮力问题贴近生活,但是又要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浮沉条件,这突出了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但是由于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不强,导致在新课中,探究过程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但我认为有些时间的浪费是值得的,因为我看到了学生是真正的投入实验中去了,而不是简单的凑热闹。
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的应用了情境教学法,使用具有鼓励性和更诙谐的语言,使课堂气氛积极且活跃,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 相关推荐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08-28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09-26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02-28
《沉与浮》教学反思03-06
大班科学活动浮与沉教学设计11-07
浮与沉教学反思通用04-27
说课稿:浮与沉12-20
小班沉与浮教案03-08
《沉与浮》中班教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