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湖的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景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
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知道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能力要求:
想像文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喜欢的词句。
重点难点:
知道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有感情朗读课文;想像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西湖的风光录像或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吧!什么意思呢?天堂是天上最美好的地方,而人间呢?苏州和杭州就像天堂一样美好。杭州的美,当然离不开西湖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西湖的绿。
二、简单介绍西湖
1、请同学先介绍。
2、教师补充。
三、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好词,自学理解意思。
2、全班讨论,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
3、肯定学生的学习收获。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标注有几个自然段。
2、分段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a、“这九年中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这是为什么呢?西湖不是很美吗?
b、苏东坡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是哪首诗中的句子?
c、教师用语言描述诗的意境衬托西湖的美。
3、请三个学生读后三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a、先在小组内讨论。
b、各组派代表发言。
4、教师围绕绿点题
五、读句子,展开想像
1、“黄龙洞里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2、“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六、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摘抄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录音机,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通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1、摘录好词好句子、
2、游览学校某一景点,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游记、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一词换一个词是——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树木小径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苏堤:青苔绿得多姿喜爱赞美
花港:新荷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积累喜欢的词句,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
5、课堂练习: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开头、结尾、特点。
一、导入新课:
生字注音、书写。西湖之绿,深沉逼人;西湖之绿,意趣盎然;西湖之绿,充满生命的伟力!缘何有此幸遇,有此发现呢?
二、欣赏开头:
1、指名女同学朗读。
2、第1、2句,交代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第四次”,“九年四度游西湖”说明了什么?(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美景百赏不厌,每次欣赏,都会有新的发现。)
3、这次一游西湖,作者幸运吗?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满湖烟雨,栀子香弥漫:六月西湖烟雨迷蒙、栀子飘香的特有风光。“没有……,没有……,没有……”,似是“不幸”,实乃大幸:两千年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一大胜事;一千年前,杜甫烟雨中来到泰山,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岂不快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西湖风光四季如画,能在迷蒙的烟雨中、在清幽的栀子香中,遐想西湖美景,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美事吗?面对这一派特有的风光,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东坡以为雨中西湖怎样?(“奇”)“奇”在哪里呢?“仔细观赏领略”才是,这样就开启了下文。
三、欣赏结尾:
简要说说,从哪个角度道出雨中西湖之奇的?西湖,真令人流连忘返!但千里送友总有一别,迷醉山水总有一回,作者是怎样结束这次游览的呢?游时,烟雨迷蒙;游罢,已是晴光熹微。见到了怎样的美景?能借用苏东坡的诗句来描绘吗?(山色空蒙雨方好,水光潋滟晴亦奇)归途,发生了一件什么趣事?“一摸”、“欢蹦乱跳“,绘出了无限情趣。西湖醋鱼,名闻遐迩,能美味一番吗?上岸回眺“。”“真是个神奇的湖!”难怪,九年四度来到西湖,以后也许会有五度、六度……
四、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不愧为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西湖之绿,足以显现河山之秀美、河山之多姿!本文就是通过描写西湖之绿,赞美。
五、布置作业:
游览某一景点,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游记。教学后记: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3-03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5-01
西湖的绿的教学设计07-04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12-18
《西湖的绿》优秀的教学设计07-03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模板07-04
课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07-03
《西湖的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2-04
西湖的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