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蜡烛》教学设计

2021-06-17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探究文中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感受她的内心世界,学习课文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南斯拉夫母亲。

  【教学重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用具】

  图片。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拂晓(fú)

  瓦砾(lì)

  地窖(jiào)

  鞠躬(jū gōng)

  颤巍巍(chàn)

  烧灼(zhuó)

  偷袭(xí)

  间歇(xiē)

  耸立(sǒng)

  匍匐(pú fú)

  腋窝(yè)

  精疲力竭(jié)

  二、导入

  1、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2、解题: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林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3、学生能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夫人玛丽·育乞西和苏联红军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四、揣摩文中语句,谈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1、做好了坟堆后,老夫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怀里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只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问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文中的蜡烛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系一、二、三题。

【初二上册《蜡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上册《蜡烛》教学设计08-18

《蜡烛》初二语文教学设计05-29

初二上册《蜡烛》说课稿10-31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说课稿12-28

蜡烛教学设计07-16

《蜡烛》教学设计04-10

关于《蜡烛》的教学设计07-10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07-11

《蜡烛》的优秀教学设计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