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记》教学设计

2021-06-13 教学设计

  课 题

  竹 溪 记

  课 型

  新授

  课时

  2

  备课时间

  2-2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借题发挥,批评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或贱竹的怪现象,赞扬那些不务纷华、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重点阐述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意思。

  2.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布局,点明主旨。

  难点突破

  通过反复对比、衬托,精心布局,点明主旨。

  教具准备

  主 备

  徐开明

  审核

  初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学习目标,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绝徼(jiáo) 薪之(xīn) 芟而去焉(shān)

  毋(wú) 辄(zhé) 蓊然(wěng)

  深好(hào) 绰约(chu) 孑孑然(jié)

  偃蹇(yǎn jiǎn) 裘马(qiú) 僮奴(tóng)

  酣嗜(shì) 凛然(lǐn) 臭味(xiù) 溺(nì)

  2.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大意。

  二、导入。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竹的认识,各抒已见。教师引出清代的郑板桥画竹,写诗赞竹,他写过一首著名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而引入新课。

  作者唐顺之(1507—1560),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学者称“荆川先生”。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他是明中叶重要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著作有《荆川先生文集》。

  作者唐顺之的舅父任光禄在荆溪上修筑园林,园中遍植绿竹,而不种其他树木,本文是作者为园林写的“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京师:京城,首都,此指北京。

  侯家:指封侯的显贵人家。

  绝徼:极边远之地。徼,边赛。

  薪之:把它当作柴草。薪,柴草,这里用作动词。之,指竹子。

  或芟而去焉:有时就将它砍去,芟,割除。去,除掉,去掉。焉,表指代,相当于“之”,指竹子。

  又稿以死:例又冻枯而死,稿,通“槁”,枯。

  则人益贵之:那么人们就更珍爱它。贵,动词,重视,珍爱。

  分析:

  文章一提笔就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接着两句,写竹子在作者家乡—江南的命运。人们把把竹子砍掉当柴草烧。要建造园林,总要把竹子“芟而去焉”,说“毋以是占我花石地”,宁可花“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也决不要一竿竹。最后两句写京城人贵竹,不惜数千钱而致一竹,但因为气候关系,往往难以成活,所以愈显珍贵。听说京城人贵竹,江南人还会感到可笑:“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这一段写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京师人与江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学习第二、三段。

  1.学生朗读第二、三段。

  2.质疑、弄清文意。

  明确:

  为……所:表被动。

  无以:没有什么。

  使其人:假如那里的人。

  一旦,忽然有一天。

  不胜笑:笑也笑不完。

  语云:常言道。

  去乡:离乡。

  以此言之:如此说来。

  何常之有:“有何常”的倒装。

  分析:

  第二段在上文揭示京师人贵竹江南人贱竹这一现象的.基础上,作者深入一步,进行了由此及彼的推理,奇花异石虽为京师人和江南人所贵,但在其产地一定与竹子在江南的命运相似。反之,在奇花异石的家乡“绝徼海外”,或者在其他从来不产竹子的地方,一旦有人看见竹子,又必定比京师的人更加珍爱它。这里把京师人、江南人、绝徼海外人对“奇花石”和“竹”的不同态度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并指出三种人对不同物品的不同态度是一种奇特 可笑的现象。

  第三段,作者深入地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面对这种习俗的偏见,作者忍不住发问:“事之好丑,亦何常有之乎?”这一反诘句,有力地表现了对人才和竹子的不幸命运的愤愤不平,抒发了对世俗偏见的强烈不满之情。

  五、小结

  第一至第三段,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这一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一段),记述京师人贵竹和江南人贱竹的奇怪现象。第二层(第二、三段),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第二层(第二、三段),作者就贵竹、贱竹现象发表议论,指出物之高下贵贱是以物之远近多寡而论的,并进而说明世人的好恶无常。

  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竹溪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竹溪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6

《四竹溪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12-06

《竹溪记》教案范文06-22

语文《竹溪记》教案11-25

《竹溪记》译文(网友来稿)12-06

任光禄竹溪记阅读答案03-27

任光禄竹溪记原文及赏析07-19

《任光禄竹溪记》阅读题及赏析06-14

任光禄竹溪记阅读附答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