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课件

2021-07-10 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过去的旧框框,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初读课文

  1.第一、三、四段学生齐读,第二段师领读。

  2.订正以下字音:

  句读 不 阿谀 郯子cháng苌弘 师襄 老聃 蟠 贻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一)字词疏通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求学的人 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学者:者字短语,相当于名词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却 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惑的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 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 跟从(他)拜他为师

  相当于介词“于” 于:表比较,比。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5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无论地位尊贵 地位卑贱 年龄大 年龄小

  无……无……:无论……还是

  6道 之所存, 师 之所存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为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

  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所字结构中间

  (二)内容梳理

  1.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哪句指明教师的职责?那些语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哪些语句阐明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2.明确:1)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与结尾“余嘉……”呼应。

  2)第二句:教师的重要作用或职责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其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进步。

  道,儒家的思想。业,儒家的经典,道的载体。

  3)三、四句:从师的必要性

  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择师的原则和态度

  针砭了当时上流社会看重门第高低的恶劣风气,提出“师之所存……”的原则,此思想无疑是积极的,进步的。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嘛。

  这是承“传道”而言的。那么为什么不承“受业”展开呢?因为人人皆知教师有“受业”的职责。

  3、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4、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是通假字的,就在它下面划横线。

  1.六艺经传( ) 2句读( )之不知

  3.无长( )无少 4.或师焉,或不( )焉

  5.官盛则近yú 6.孔子师……cháng 弘、老dān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二段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第一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疏通

  1嗟乎!师 道之不 传也久矣!

  从师的风尚 没有传播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也:表句中停顿

  2而 耻学于师。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耻: 以……为耻。

  3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成为 大概 这个原因吧

  4则耻师焉。以从师为耻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6或 师 焉,或不 焉。

  有的从师 不从师 焉:语气助词

  7巫 医乐师百工 之 人,不耻相 师。

  各种工匠这些 互相学习

  8今其 智 乃反 不能及, 其可 怪也欤!

  他们的智慧竟 反而 赶不上 这可真 呀

  3、简析

  1).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2)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边析边整理出以下板书: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从师 耻学于师 择师 耻师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圣益圣 愚益寓 小学而大遗 其智乃反不能及

  从师的重要性

  3)小结:本段 一连用了三个对比,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阐明从师的重要意义。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4) 指导朗读。 分析作者态度语气的变化:疑问推测——肯定责备——感叹讽刺:语气步步加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学生背诵本段。

  四、作业

  (一)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无贵无贱 2.小学而大遗 3.吾从而师之 4.弟子不必不如师 5.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熟读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三、四段并总结课文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学生自译。3.师指导释疑:孔子师郯子。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4、简析: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典型精当 说服力强.继而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第四段 1.学生通译本段.

  2.释疑: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于,“被”

  3.析:结尾交代写作本文缘由。虽然简单,但紧扣中心,照应了开头。

  (三)背诵

  三、总结

  1、思想意义 《师说》的创新至少有三点:一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2、写作特色

  1)对比论述,观点鲜明。

  2)语言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3)感情充沛强烈

  四、有感情地读背全文。

  

【师说教学设计课件】相关文章:

师说课件设计03-21

《师说》教学课件03-20

师说的教学课件03-31

师说教学课件03-16

《师说》教学设计07-30

师说的教学设计10-27

《师说》教学设计01-21

师说的教学设计01-20

《师说》的教学设计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