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点滴感悟

2024-07-10 教学感悟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不一样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有不同的感悟,这个时候,写篇关于自己感悟的文章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你知道要怎么写感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点滴感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点滴感悟1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更应站在高处,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针对语文教学我想在此谈谈自己在一线教学中一些偶得的点滴感悟。

  一、做好课前预习,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是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错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在每一学期的开学初都会有针对性的对孩子们提出一些学习要求,特别是针对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更是十分具体。

  每一篇课文在老师上课前同学们必须做好下面这几个预习内容:

  1、自学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针对文本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问题两个以上

  5、画出文中你认为值得思考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6、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7、查阅与课文有关的一些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作品相关的知识等)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查资料,这一块要进行一定的指导,否则孩子们查找的资料与上课内容不相符,反而会影响教学。

  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班上的同学真正的做到了预习,那么这节课上下来就会很轻松,教学效果也会更佳。从这可以看出课前预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我们的课堂更有生命力。

  二、充分地了解孩子们的认知情况,教孩子们需要的知识

  过去的语文教学,只是把教材当作学习语文知识的教科书。一套教材就是一棵知识树,一篇课文里有若干个知识点,课文是因知识点的分布而存在,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是语文知识。现代语文教学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语文的教学观有很大的改观。我认为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今年区里组织我们全区老师参加了一个远程培训,在学习中我听到一位教授的观点是要教给孩子们想要学的知识。听完后我反思了很久,觉得这个观点很有建树性,也很适合现代当前的语文教学。现在的孩子学习的视野十分开阔,他们懂的东西,我们老师不见得就知道。如果教学中我们还是按老传统来的话,上课时讲一些他们早就明白的内容,你想他们会认真听讲吗?我想这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前要对自己班上的孩子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再结合我们的教学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举几个小例子来说:十五年前如果我们跟孩子们讲一些浅显易懂的电脑知识,我想他们肯定是兴趣盎然。现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讲一些简单的网络知识他们会说你老土。这是时间造成的学习需求差异。农村学校的课堂你给孩子们讲一些农作物的生长,那说难听一点是班门弄斧。而在城市里讲这个的话,他们就觉得奇妙无比。我看到在科学课上我们的孩子对他们精心培养的绿豆苗是呵护有加。这是地域造成的学习需求差异。上家长开放课时,我上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上完后我发现平时课堂上差异不是很大的两个班在这次教学中的表现截然不同:一班的孩子上课时主动积极,学得灵活,家长的反馈也很好;二班的孩子课上不怎么表现,与教师的互动较被动。这说明不同的班级对于学习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

  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好这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让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要学会“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都是把一些知识点提炼出来告诉学生,并让他们记住来应付我们的各种考试。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授之以鱼”的做法。我认为这是要淘汰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一下“授之以渔”的做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也告知我们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学会一定的欣赏语言文字、感知语言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学语文的方法。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传授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借助这些方法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能在不要老师、家长的监督和辅导下都能自主地学习语文,这是我们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无论接手哪一个班,首先会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语文的能力。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入手培养:

  1、自学、预习的能力

  2、阅读方法的掌握

  3、积累相关的语文知识

  4、作文修改的能力(自评和他评)

  5、读书兴趣的培养(读课外书和写好读书笔记、做好读书卡)等。一般这样一年下来,我班上的孩子的语文学习的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也让我的语文教学会进行得更加顺利一些。

  四、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语文学习资源既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又包括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日常生活话题等。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着眼于语文教材的话,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是满足不了孩子学习需求的,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我家女儿只有三岁多一点,并没有上学,但她能够把平时在碟片中看到的,听到我讲的故事中的一些片段让我和她一起演,也能很自然的顺口就是一两句比喻句、拟人句。这些说明生活中语文的学习面是很广的,有许多孩子在学前都具备这种天赋。可是有些现象常常是事与愿违,许多孩子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后反而失去了这种天赋,不会说有诗意的语言,不会写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些都在无声的告诉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形式和范围是不是都存在一些不合理性。

  认识到这些后每当开家长会时,我都会告诉家长们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并更有效地让孩子学习语文。可深圳是一个“忙碌”的城市,家长不是太忙没时间管孩子,就是太闲不管孩子顾自己娱乐去了,真正能接受我的建议的家长不知有几个。想想我们的孩子整天生活在水泥城堡之中,只能通过电视、电脑去了解周围的世界,这总是少了那一份真实,更少了一份自然与纯真。回顾我们童年时那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为我们增添了多少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呀!鉴于这一些社会现实,如何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视野这个责任就无形中落在我们的身上。

  五、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及一些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也可以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生读,带动差生读,或激发学习情绪,或帮助把握感情基调,或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朗读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悟语言规律,在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朗读,从而激发兴趣,加深感悟,积累语言。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哪个地方读得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为什么好?”或是“让我们学习他一起读读”等促进学生读文。

  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课上让大家抓住关键句找出关键段,然后再抓重点词来品悟,这时穿插进去的读比刚开始的读有了很大的改变。紧接着我就让孩子们再欣赏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并结合文本进行再一次的感悟,让学生再读效果又不一样了。最后我选择第三段中的一部分,把它进行变式成为一首奇丽的小诗,让学生再读,那感觉就有了诗的意境美。课后学生反应,这节课上下来,他们没有觉得累,而且学习的收获很多。可前段时间我抱着很高的期望值去参加的《现代与经典》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一位大师的课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一节长达九十分钟的长课,真正让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虽然说大师在课堂上的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佩服不已,但总让人感觉这节课少了一点最起码的语文味道。我认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读这一关,在课堂上“以读为本”,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道。

  六、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慎用

  多媒体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助力,让我们的课堂更生动形象,更有吸引力。但我觉得现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有些泛滥,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必用不可的就用,可用可不用的就最好别用,不必用的就坚决不能用。

  我一直都认为语言文字的美是要用心灵去感知的,有些时候甚至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感受。一本自己很感兴趣的书,如果被拍成电视后,那种无法形容的巨大落差让人简直就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记得上中学时听过一个评书《萍踪侠影》。当时家里各方面条件不是太好,只有一台外婆家给的收音机,每天中午放学回到家中一边做饭一边听评书可是一大享受。那时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张丹枫都成了我的偶像,女主人公云蕾就是梦中情人般的象征。可这一美好的形象在香港把它搬上荧幕后就在我的脑海中被彻底地毁灭了。那风流倜傥的张丹枫和冷艳可人的云蕾的形像被主演刘松仁和米雪糟蹋得不成样了,因此我只看了几集就坚决不看这部电视连续剧了。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我就举一个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上《火烧云》这一课时,全班孩子本来在头脑中有几十种火烧云的形状,更是赋予它们一些奇丽的颜色。可当我们把课前准备的课件打上屏幕时,刷地一下所有孩子脑中就只有这一种样子的火烧云了,孩子们那丰富的想象力就被我们这现代的教学媒体给无声地抹杀了。这不是正映证了一个教育幽默中说的那样,我们中国通过教育把拥有各种形状脑袋的孩子们变成只拥有一种形状脑袋的孩子了吗?

语文教学点滴感悟2

  从教八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平日里愿意多读课改资料,多钻研教材,在别人身上也学到了一些经验。以下是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重情境

  有人说现在有些学校不是学生快乐的精神家园、学习的乐园,而是泯灭学生童心、磨灭意志和创造力的精神牢狱,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有的同学把一首歌词做了如下更改:“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看来,教师在教学中能否重情趣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先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教师教学不仅要重知识的教学,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活动。记得第一次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遵循教材、教参,语文训练似乎也很到位,但直觉告诉我学生没有动情。课后反思,觉得关键在于未能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于是,第二次教学时,我着力对教学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让学生潜心调查,分析地球现状。然后学生潜心会文,综合思虑,结论让他们触目惊心。“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孩子的呼声。

  二、重参与

  所谓参与,这里指的是学生由过去课堂上被动的听与记转变为直接参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位教师在谈到自己教改经验时有这样一段发言:“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偷懒。”一语既出,全场倾耳。这个“偷懒”意味着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多参与,少一点教师的包办代替。这个‘偷懒’意味着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也取决于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前几天,我观察了一堂口语交际课《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感触颇深。学生围坐在老师周围。开课伊始,师生间没有了循规蹈矩的问候。老师娓娓道出烦恼:“过几天,就是我女儿的生日了,她要宴请同学,你们帮老师出主意,请还是不请。”一语既出,天真幼稚的学生,都纷纷参与进来,主动为老师出谋划策。老师侧耳倾听,相机点拨,循循善诱地引导:说话要口齿清楚,有顺序,声音适中,有条理。在老师平和的语气中,人人敢说,人人愿说。并且能流利地说,正确地说,达到了参与的目的。

  三、重合作

  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有四十多人,在开展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数十人。只有一人有幸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可化整为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能搭起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悦机会。

  四、重感悟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也要自己在读中悟。”联系自己以前的教学,觉得十分可笑,在读文时,我常说:“请大家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请大家带着的悲伤的心情读。”感情怎么能强加给学生呢?学生能不能读好,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去感悟。后来我改变了做法。教学《夕照》一文时,我让学生自言自语。当读到“这雀跃着的波纹是夕阳得意的杰作。”一向大胆的宋博文在为他人评读时,反驳道:“我认为某某同学读的不够欢快,雀跃一词是表示像鸟那样欢快的跳跃,而他的语气读的舒缓,没有了调皮与活泼的感觉,我想试着读读。”此时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达到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老师无需多讲多问,只有一条任务,给予鼓励,给予支持。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点滴感悟】相关文章:

点滴感悟散文08-29

从点滴中感悟02-20

写诗点滴感悟散文09-28

生活随笔:人生感悟点滴11-09

小班社会领域学习的点滴感悟03-06

感悟生活点滴作文(精选31篇)05-26

语文教学感悟03-06

点滴的作文(精选)09-09

点滴的作文08-15